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4598丛书名: 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试卷用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试卷历年真题精解申论》 真题是熟悉和准备一门考试的必备材料,它可以告诉你这门考试考什么,也可以让你从中检测出自身的薄弱之处。《2019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试卷·历年真题精解·申论(中公版)》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考试研究团队编写,从考生应考角度全面分析命题思路及解答过程,使考生能够真正了解广州市申论考试。本书每道真题均有中公师资讲解,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直击中公课堂。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 在线题库任意练 考友圈答疑解惑 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试卷历年真题精解申论》中包含2011年至2018年广州真题,2017年广东真题,共12套试卷,均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展现广州申论命题趋势,手把手教考生读材料、选要点。
目 录
真题精解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双考区)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双考区)
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1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一)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二)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双考区)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双考区)
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1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一)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二)
免费在线读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单考区)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农村和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多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部门借助“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积累资金,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较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空巢老人”“空心村”的现象有增无减,农村老龄化严重,乡村凋敝的现象逐步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一直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材料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持续数十年的时间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普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农村人口数量迅速衰减。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7929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为57.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320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减少8140万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其中,这些大量流出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集中在青壮年,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选择到城市打拼。然而,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看,15—64岁的青壮年是我国农村总人口的主要成分,占71%;0—14岁儿童占19%;65岁以上老人占10%。但是,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2010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数比2006年减少8295.5万人,其中15—64岁的青壮年减少数占农村总人口减少数的75.93%。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员、资源的外流使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也受到冲击。例如,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部分传统习俗在简化或消亡,节庆活动、婚姻礼仪不断简化;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仪式因为年轻人的外出,缺乏人员支撑而取消;与熟人社会相联的人伦关系由于人员的流动导致农村社区的陌生化而异化;源于熟人社区舆论的社会约束力弱化而使诚信机制也逐步被破坏;社会变迁导致权威结构改变,原有宗族长老等民间权威日益被边缘化。文化的衰落导致社区人际交往的性质发生改变,乡村特有的和睦互助机制被削弱,整个乡村秩序因此发生改变。更为深层的是,乡村的价值体系被日益破坏,安贫乐道逐渐被物欲膨胀所取代,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淳朴的乡风民俗。城市文化逐渐压制乡村文化,与此相应的是乡村文化日益被形容为低级和粗俗的,失去了其独有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自信。
材料五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协调现象。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美国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为1.66,50年代扩大到2。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为此,美国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的经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经济补贴,加强农村道路、水电、市场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保障;同时针对农民职业技能薄弱的状况,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的“工读课程计划”。这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美国乡村发展的条件,提升了乡村发展价值,推动乡村快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及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出现了繁荣城市与落后乡村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都市人口拥挤,导致住房、交通、环境等条件不断恶化,城市发展的成本不断提高,“城市病”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大都市周边存在着广阔的农村,这些农村不仅可以吸纳都市人口和企业,还可以减少由拥挤产生的“城市病”,但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落后,这些价值均未很好地得到体现。为此,这些国家专门制定了大都市周边地区乡村发展计划。例如,巴黎对中心区征收“拥挤税”,对从中心区搬迁到郊区且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政府给予60%的搬迁补偿费;同时确定了“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由农业区、林业区、自然保护区和中小城镇组成乡村绿化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使乡村拥有跟城市同等的生活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逆城市化”运动,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纷纷选择在乡村或郊区定居。英国人把乡村视作英国的灵魂,美丽乡村成为英国最美丽的地方。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这些都说明了乡村的价值所在。概括起来,乡村有如下价值:首先,显而易见的是乡村是人类食物的来源,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的食物归根到底要来自乡村的农业生产。其次,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农业生产本身是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对生
申论试卷(单考区)
2018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单考区)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农村和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多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部门借助“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积累资金,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较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空巢老人”“空心村”的现象有增无减,农村老龄化严重,乡村凋敝的现象逐步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一直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材料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持续数十年的时间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普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农村人口数量迅速衰减。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7929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为57.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320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减少8140万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其中,这些大量流出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集中在青壮年,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选择到城市打拼。然而,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看,15—64岁的青壮年是我国农村总人口的主要成分,占71%;0—14岁儿童占19%;65岁以上老人占10%。但是,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2010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数比2006年减少8295.5万人,其中15—64岁的青壮年减少数占农村总人口减少数的75.93%。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员、资源的外流使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也受到冲击。例如,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部分传统习俗在简化或消亡,节庆活动、婚姻礼仪不断简化;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仪式因为年轻人的外出,缺乏人员支撑而取消;与熟人社会相联的人伦关系由于人员的流动导致农村社区的陌生化而异化;源于熟人社区舆论的社会约束力弱化而使诚信机制也逐步被破坏;社会变迁导致权威结构改变,原有宗族长老等民间权威日益被边缘化。文化的衰落导致社区人际交往的性质发生改变,乡村特有的和睦互助机制被削弱,整个乡村秩序因此发生改变。更为深层的是,乡村的价值体系被日益破坏,安贫乐道逐渐被物欲膨胀所取代,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淳朴的乡风民俗。城市文化逐渐压制乡村文化,与此相应的是乡村文化日益被形容为低级和粗俗的,失去了其独有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自信。
材料五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协调现象。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美国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为1.66,50年代扩大到2。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为此,美国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以外的经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经济补贴,加强农村道路、水电、市场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保障;同时针对农民职业技能薄弱的状况,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的“工读课程计划”。这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美国乡村发展的条件,提升了乡村发展价值,推动乡村快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及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出现了繁荣城市与落后乡村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都市人口拥挤,导致住房、交通、环境等条件不断恶化,城市发展的成本不断提高,“城市病”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大都市周边存在着广阔的农村,这些农村不仅可以吸纳都市人口和企业,还可以减少由拥挤产生的“城市病”,但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落后,这些价值均未很好地得到体现。为此,这些国家专门制定了大都市周边地区乡村发展计划。例如,巴黎对中心区征收“拥挤税”,对从中心区搬迁到郊区且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政府给予60%的搬迁补偿费;同时确定了“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由农业区、林业区、自然保护区和中小城镇组成乡村绿化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使乡村拥有跟城市同等的生活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逆城市化”运动,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纷纷选择在乡村或郊区定居。英国人把乡村视作英国的灵魂,美丽乡村成为英国最美丽的地方。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这些都说明了乡村的价值所在。概括起来,乡村有如下价值:首先,显而易见的是乡村是人类食物的来源,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的食物归根到底要来自乡村的农业生产。其次,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农业生产本身是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对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