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1433
1.作者影响力:网络文化名人,微信公号“至道学宫”粉丝近百万,半数文章阅读量十万加。
2.对《道德经》的独到理解:作者从《道德经》是圣王之学这一基本立足点出发,阐述了书中治国安民的至高智慧,并对后世愚人对《道德经》做出的流俗、错误的解读一一进行了反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3.写作宗旨和目的: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业则功成,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
4.《道德经》历史地位:内容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多方面,被誉为“万经之王”。自先秦以来,各种研注版本超过3000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1000种。据统计,《道德经》被译成外国文字的版本仅次于《圣经》。
5.现今的价值:《道德经》是中华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是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宝典。人生病,有医生,可社会生病了怎么办?本书从老子之道的本源出发,告诉人们道法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以人的巧伪之智来处世治国,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作为个人,也要返璞归真,恢复自然之本性,这样才能超凡入圣,远离烦恼。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自序:
古道通天
导言一: 道德训义
导言二: 老子列传
章 可道非道
第二章 万物做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冲而用之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事遂
第十章 抱一无离
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第二十七章 不贵其师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用兵贵右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不失其所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天清地宁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第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以静为下
第六十二章 坐进此道
第六十三章 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以德配天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导言一:道德训义
一、道者,万物之所宗
我们要讲《道德经》,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德到底是指什么,经又到底是指什么。所以,要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训义解读。
万物从何而来?我们可以追溯,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继续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此冲虚之气为天地万物之始。此时,虽见有气,而未见有质,更未见有形,故谓未曾有物。
虚漠鸿蒙之气,又是从何而来呢?道生之。那又是什么生出来的道呢?道无形无物,无名无状,所以无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么就万物原初的宗始。所以说,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
其次,道为伦理之宗。道生天地万物,同时还要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我们称之为伦理。万物不伦则不类,无理则不序。无序则乱,乱则亡。所以万物不仅在形质上以道为宗。并且在伦理上,也要以道为宗。
再次,道为造化之宗。道生万物,又给万物设定伦理,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呢?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万物的性质之宗,是万物的伦理之宗,还是万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万物之所宗也。味有宗于道,万物才能生,才能类,才能化。宗者,出也,则也,禀也。
二、德者,万物之所府
德又是什么呢?我们上面说,道为万物之所宗。那么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
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视其华,可以窥其根基。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根本不固,物必将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败亡者,必先失其所。
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则万物不能成。不积德,则不能久。于万物而言,道若母,德若乡。圣人积天德府天下,畜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谓,德者,万物之所府。
三、经者,万世之所奉
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何谓圣人?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谓之圣。非中国之人,不可以称为圣。非中国之圣人所言,皆不可称为经。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叫作《道德经》。
道德二字,已经被后世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妖异邪僻者以道居之;世无上德,妄人自鸣功德。
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之所以万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哉。
章 可道非道
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常道、天道、人道。
至道:书中所说的常道、大道,都是指至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的根源,为宇宙的因,永恒不变。这个道,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状态。有了天地万物之后,道也一直存在,推动和造化着万物。并不是说,道生了万物之后,自己就分解、消弭在万物之中,不复存在。它不仅生万物,而且生了万物之后,还要养万物、化万物。所以说,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天道: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很多人把“道”仅仅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的一面,则会丢失其他的两层含义。在书中单纯只讲一个“道”字时,有的地方是指至道,有的地方是指天道,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区分。
人道:指人所制、所立之道。人之道,是人的发明,非自然之常理。
道、天、人,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天与人,皆为道所生,皆以道为宗。天以道为本,圣人为政,以天为本。所以《道德经》中讲,天乃道。圣人为政,怎么才能不失天呢?在于虚静自处,守至道,才能天人相合,行自然无为之教。
此外,道在全书中,也有言说、描述的含义。因为无法和道的三重内含相并论,这里不予单列。
“道可道”,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个道字,是言说、制立、执用的意思。
“非常道”,人所制、所立的道,可言说、可制立、可执用的道,都不是常道。
这里讲了至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道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一书中,“名”有三重含义。
无名
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见,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万物皆有生有死,有变有化,而唯独无名之气,无生无死,无变无化,此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
有名
无生有,万物被演化出来。万物有质有象,有形有状,为有名。故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为可名。
命名
万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与物之间,皆有差异。因为信息编码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身份认证。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这就是命名。
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是具象的、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宏观的宇宙,“万物”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宇宙是怎么来的呢?古今中外,不外乎以下几种解释。
人类宇宙观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棵树等)的神力创造的。这是原始人的图腾宇宙观。这个版本太低级,它即将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只鸟、一只乌龟、一只野兽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各种奇珍异兽竞相角逐跳大神的时期,宗教的雏形出现。这种低级的宇宙观因为无法解释世界,再次被人类逐渐成熟的心智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三版:人兽结合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了,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臻于成熟,现代宗教的雏形开始出现。此版本继续被倒逼着升级。
人类宇宙观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被发明了出来。人类从把自身想象成神奇的禽兽,到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拟人化的人格妖怪,可以说是一次在想象力上的巨大进步和飞跃。这个版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用户至今还遍及全球。此版本虽然仍很陈旧,但是很多不愿意让自己心智解蔽的用户,仍然对这个版本热爱得如痴如醉。
人类宇宙观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有了创世妖是件很麻烦的事,你说你家的妖怪好,他说他家的妖怪好,到底谁的好呢?打一架,谁打赢了,谁家的妖怪就好。这种事跟小孩子攀比玩具也没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过家家游戏。有的人打打杀杀得怕了,有的人厌倦了,有的人对这种儿童式的幼稚游戏嗤之以鼻,但是又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还有一种手里没玩具的穷孩子则直接宣布所有玩具都是坏东西,干脆彻底否定宇宙有因,一些古代印度穷苦的低种姓土著人就是这么干的。这个版本很混乱,有不可知论者,有文化宗教徒,有宗教和解者,有泛神论者,有自然神论者。心智比宇宙观版本升级得快,却又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新版本,这是这类人的困境。
人类宇宙观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此版本一出,次把靠拍脑门信口开河来解释世界,转变为有理有据地解释世界: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之前的蒙昧主义宇宙观版本,被抛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垃圾桶。但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没有。
因为这个版本也存在问题:一、如何理解并找到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粒子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吗?如果存在基本粒子,那么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宇宙是大爆炸而来,那么宇宙大爆炸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见奇点当然不是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局部地解释世界,那么为什么它们两者却是互相矛盾的?等等。可见,科学这个版本还不算是终完成版。那么,到底存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
好了,现在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更详细具体的描述,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这里先不做更深入的展开。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
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排遣走了,就生出了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无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
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无”生天地,“有”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人何以为呢?对未始有物者,以观其妙;对万物,则观其徼。妙,是指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万物已成,则观其象,察其理。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地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与有欲之别,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总的原则依然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既不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有欲”可以审查万物),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不审万物之所出,不察万物之所以然,没有“无欲”,则失其妙)。
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失其所观,则难见物理人情。以有观无,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无欲有欲之用,两者皆悖,则尽丧其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即指无和有。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提到“有无相生”,可见它们本为同一物,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张衡的解释很贴切,“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
玄,是指天地万物未有之前,作为天地万物之宗的道,所表现出的状态。玄之又玄,是指有无相生,化生天地万物的机制。
“众妙之门”,众妙,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而有与无两者,则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
附:《道德经》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