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815303
维瓦迪侯爵之子—贵族少年文森廷•维瓦迪偶遇贫家少女埃伦娜,对她一见钟情。初识爱情滋味的少年的感情如火焰般炽烈,什么挫折都无法拦住他追求爱情的脚步。然而,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遭到了侯爵和夫人的双双反对。侯爵夫人派人绑架了埃伦娜,并将其关入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放在埃伦娜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嫁给侯爵夫人给她挑选的丈夫,要么斩断尘缘出家当修女。所幸,她结识了好心的修女奥莉*,在她的帮助下,埃伦娜终逃出生天,与维瓦迪重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侯爵夫人派出心腹申多尼神父,意图刺杀埃伦娜……
侯爵夫人的阴谋终是否得逞?善良修女奥莉*到底是何身份?维瓦迪和埃伦娜终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章025
第三章041
第四章054
第五章062
第六章077
第七章091
第八章108
第九章120
第十章128
第十一章142
第十二章164
第十三章182
第十四章190
第十五章200
第十六章215
第十七章231
第十八章239
第十九章249
第二十章266
第二十一章284
第二十二章303
第二十三章319
第二十四章328
第二十五章333
第二十六章355
第二十七章365
第二十八章386
第二十九章399
第三十章416
第三十一章421
第三十二章438
第三十三章445
本书作者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 1764—1823)是一位英国女作家,以写浪漫主义的哥特式小说见长,被司各特称为“位写虚构浪漫主义小说的女诗人”,是“一种体裁的创始人”。其作品融爱情、恐怖、焦虑、悬念的情景和浪漫主义情调于一体。她一共出版了六部小说和一本诗集,代表作有《西西里人的罗曼史》《林中艳史》《奥多芙的神秘》和《意大利人》等。
世人对安·拉德克利夫的生平知之甚少。在1823年其逝世时,《爱丁堡评论》刊文称:“她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不出席私人社交活动,总是独来独往。”曾有人试图为她作传,终因缺少资料而作罢。有资料称,安·拉德克利夫“五短身材而五官端正,面容娟秀”。她丈夫威廉·拉德克利夫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名新闻工作者,任一家名为《英格兰纪年》的刊物的合伙人和编辑。夫妇俩膝下无子女,生活虽称不上富裕却能丰衣足食,他们用她写小说所赚的稿费四处游历,乐在山水田园之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山水不露的女性,却一不小心成了哥特式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哥特式小说,其滥觞是贺拉斯·沃波尔所写的《奥托兰多城堡》。沃波尔更新了中世纪传奇故事中的元素,使其有了新的形式,但真正确立哥特式小说标准样式的是安·拉德克利夫。安·拉德克利夫使挥之不去的哥特式恶人进入文学领域,这一角色后来发展成了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诗歌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希斯克里夫,乃至梅尔维尔的埃哈伯船长身上都可见到其影子。其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英国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并掀起了一阵哥特式小说热潮,身后模仿者如云;其所著《奥多芙的神秘》直接影响了简·奥斯汀《诺桑觉寺》的创作。著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儿时就特别喜欢安·拉德克利夫的小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常在上床睡觉前听父母读安·拉德克利夫小说中那些令人惊异和狂喜的情节,借以消磨冬季的漫漫长夜。当时我年少,自己还不能阅读。”此外,还有人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中就含有某些哥特式文学因素,并指出其受拉德克利夫的影响。
《意大利人》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说。故事主要背景是悠远的18世纪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故事以男女主人公文森廷·维瓦迪和埃伦娜·罗萨尔巴一见钟情的爱情传奇为主线,以男方母亲勾结告解神父申多尼实施阴谋为两人的爱情设置重重障碍为复线,两条线索交替推进,演绎出悬疑和爱情交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时而令人扼腕叹息,时而令人涕泪交流。一方面,在神秘人出没的修道院和监狱里,男女主人公在监禁中几番离合,终相逢,读者在感叹他们“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之余,也动容于爱的永恒。另一方面,埃伦娜、申多尼和奥莉*的隐秘身世,家族的秘密,夜半诡秘的警告者,神秘的刺客,难辨善恶的向导……一个又一个悬疑萦绕在读者心头,直到故事后读者才会顿足讶异:“原来如此!”同时,重重悬疑与正直勇敢的维瓦迪、温婉端庄的埃伦娜、老谋深算的申多尼、专横跋扈的侯爵夫人、忠诚机灵的波罗等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非但如此,由于作者游历颇丰,艺术素养深厚,在重重悬疑和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之中,交织着对山川、建筑及海湾美景气势磅礴、美丽如画的描写。这些景观像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异国情调,体现了作者喜爱的画家克洛德·罗莱(Claude Lorrain)和萨尔瓦多·罗莎(Salvator Rosa)对作者创作的影响。故事的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传统道德价值得到弘扬,妇女权利得到首肯,正义、忠诚、爱情和理智终占上风。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译者的再创作。感谢蒋承勇、高万隆教授于百忙之中给予译者再创作的机会和使命,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生命灵动如诗、岁月芳华如流。译者之一毛华奋教授数年前受命着手翻译这部小说,翻译了前十四章。后因一些主客观原因,遂由李美芹教授来完成后十九章的翻译工作。在此过程中,两位译者虽未有机会谋面、交接与商讨,但也似心有灵犀,在译文基本风格上力求统一。成稿后的审校和协调过程中,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赵丹同志做了大量有效工作。在此,两位译者表示衷心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