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171582
编辑推荐
塑造真正栋梁之材的智慧典籍,培育聪慧儿女的心智读本!
哈佛不应只是一种标识,或一种时髦的称谓,走进哈佛*重要的是去洞察哲人的思想,让智者的思维浸润我们,让人类*伟大的智慧滋养我们。本书精选易菲菲、吴晶、朱成、朱元晨和安金鹏等20位精英学子的成功故事。他们是一群幸运儿,也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一群佼佼者。当你读完这些精英学子的真实故事之后,你会对他们成功秘诀有所了解。从梦想到实现,需要的是从小的教育、执著的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艰辛的努力,同时或许还有一些独出心裁的成功方法!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些成功秘诀。
哈佛不应只是一种标识,或一种时髦的称谓,走进哈佛*重要的是去洞察哲人的思想,让智者的思维浸润我们,让人类*伟大的智慧滋养我们。本书精选易菲菲、吴晶、朱成、朱元晨和安金鹏等20位精英学子的成功故事。他们是一群幸运儿,也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一群佼佼者。当你读完这些精英学子的真实故事之后,你会对他们成功秘诀有所了解。从梦想到实现,需要的是从小的教育、执著的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艰辛的努力,同时或许还有一些独出心裁的成功方法!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些成功秘诀。
内容简介
哈佛是培养社会的精英,哈佛不需要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入其法眼的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学习精神、有领导能力。哈佛培养的是未来的精英,在政治、法律金融、管理和学术各个领域的*精英,哈佛重视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综合素质,从知识的适宜到创新精神,从博雅文化到领袖气质。
对于重视教育看重学历的国人来说,“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成功与质量的保证。“进哈佛”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肯定,更是家庭教育的成就。
而哈佛男孩和女孩们的成功传奇究竟是如何练就的?这无疑是很多家长想获知的秘诀。
为此,本书精选易菲菲、吴晶、朱成、朱元晨和安金鹏等20位精英学子的成功故事。他们是一群幸运儿,也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一群佼佼者。当你读完这些精英学子的真实故事之后,你会对他们成功秘诀有所了解。从梦想到实现,需要的是从小的教育、执著的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艰辛的努力,同时或许还有一些独出心裁的成功方法!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些成功秘诀。
对于重视教育看重学历的国人来说,“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成功与质量的保证。“进哈佛”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肯定,更是家庭教育的成就。
而哈佛男孩和女孩们的成功传奇究竟是如何练就的?这无疑是很多家长想获知的秘诀。
为此,本书精选易菲菲、吴晶、朱成、朱元晨和安金鹏等20位精英学子的成功故事。他们是一群幸运儿,也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一群佼佼者。当你读完这些精英学子的真实故事之后,你会对他们成功秘诀有所了解。从梦想到实现,需要的是从小的教育、执著的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艰辛的努力,同时或许还有一些独出心裁的成功方法!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些成功秘诀。
目 录
章 邵亦波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玩中寻趣,玩中求知
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
教孩子自信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第二章 朱元晨
创新者赢得未来
创新是玩出来的
发现孩子才能区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
第三章 张肇牧
远大目标激励学习成功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将孩子的特长变成优势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第四章 安金鹏
给孩子一些“磨难教育”
教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箩五章 马启程
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不要硬性约束孩子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第六章 何吟亮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学语言,大量阅读是关键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第七章 刘轩
放开手,让孩子去寻找自己
塑造孩子坚强自信的性格
让孩子在品尝生活中成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第八章 尹希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原动力
“顺其自然”是发现和培养孩子天赋的基本原则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第九章 易菲菲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
注意发掘独特的个性魅力
好的性格就是好命运
优秀源于“不耻下问”
第十章 吴晶
失去视力,但不失快乐和自信
目标坚定,寻找梦想的那一扇门
胆识过人,独闯外国
自强自立,打动世界名校
第十一章 朱成
阳光的女孩,快乐开朗
亲亲使者,善于交际
不服输,参与意识强
富有领袖的气度,成功竞选
第十二章 高倩
早立志,立长志
人生设计职业规划,应从童年开始
孩子人生规划应从细节着手
实现人生目标,要靠勤奋好学
第十三章 汤玫捷
做到你自己好的状态
自信,能从容地融入社会当中去
合作,打造“开拓型人才”的基石
勤奋,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
第十四章 刘亦婷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天才,后天教育的结果
保持一颗平常心
实践出真知
情商与智商并重
第十五章 尹靓
选择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
把学习变成乐趣
成才不在逼迫,重在引导
唯有多听多说,才能玩转英语
第十六章 哈佛姐妹花
竞争,是好的激励
宽松的环境是孩子自由翱翔的天地
增强孩子自信心,开启智慧之门
表扬是孩子成长的推动力
第十七章 俞函
一个人的成才来源于家庭教育
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是成功的基石
尊重孩子的个性
第十八章 黄妙艳
坚定的信念是达到心愿的力量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助力器
天才出于勤奋
胸怀大志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第十九章 庄小威
兴趣是成功的核动力
保持强烈的动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面对“天才少年”,父母要让其“自然长成”
第二十章 田晓菲
赏识,舒展孩子自信的羽翼
兴趣,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家风,具有决定性的成才因素
只有勤奋才是成功之母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玩中寻趣,玩中求知
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
教孩子自信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第二章 朱元晨
创新者赢得未来
创新是玩出来的
发现孩子才能区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
第三章 张肇牧
远大目标激励学习成功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将孩子的特长变成优势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第四章 安金鹏
给孩子一些“磨难教育”
教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箩五章 马启程
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不要硬性约束孩子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第六章 何吟亮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学语言,大量阅读是关键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第七章 刘轩
放开手,让孩子去寻找自己
塑造孩子坚强自信的性格
让孩子在品尝生活中成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第八章 尹希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原动力
“顺其自然”是发现和培养孩子天赋的基本原则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第九章 易菲菲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
注意发掘独特的个性魅力
好的性格就是好命运
优秀源于“不耻下问”
第十章 吴晶
失去视力,但不失快乐和自信
目标坚定,寻找梦想的那一扇门
胆识过人,独闯外国
自强自立,打动世界名校
第十一章 朱成
阳光的女孩,快乐开朗
亲亲使者,善于交际
不服输,参与意识强
富有领袖的气度,成功竞选
第十二章 高倩
早立志,立长志
人生设计职业规划,应从童年开始
孩子人生规划应从细节着手
实现人生目标,要靠勤奋好学
第十三章 汤玫捷
做到你自己好的状态
自信,能从容地融入社会当中去
合作,打造“开拓型人才”的基石
勤奋,选择的事都会100%投入
第十四章 刘亦婷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天才,后天教育的结果
保持一颗平常心
实践出真知
情商与智商并重
第十五章 尹靓
选择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
把学习变成乐趣
成才不在逼迫,重在引导
唯有多听多说,才能玩转英语
第十六章 哈佛姐妹花
竞争,是好的激励
宽松的环境是孩子自由翱翔的天地
增强孩子自信心,开启智慧之门
表扬是孩子成长的推动力
第十七章 俞函
一个人的成才来源于家庭教育
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是成功的基石
尊重孩子的个性
第十八章 黄妙艳
坚定的信念是达到心愿的力量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助力器
天才出于勤奋
胸怀大志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第十九章 庄小威
兴趣是成功的核动力
保持强烈的动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面对“天才少年”,父母要让其“自然长成”
第二十章 田晓菲
赏识,舒展孩子自信的羽翼
兴趣,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家风,具有决定性的成才因素
只有勤奋才是成功之母
在线试读
章 邵亦波
玩中寻趣,玩中求知
邵亦波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却过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父亲热爱数学,母亲喜欢文学。工作之余,他们就沉浸在各自的爱好中,父亲伏案演算数学题,母亲捧着文学著作阅读,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童年邵亦波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耳濡目染,小邵亦波也爱上了学习与思考。
等到小邵亦波长到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了。从邵亦波对童年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父亲充当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任务。每当他回忆起少年苦学的情况时,总是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对他做的件事是开启他的智力,这一点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大脑的绝佳途径,因此父亲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他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头脑的趣味题,每天要邵亦波做几道,变着花样训练儿子的思维。他着重训练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自己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二是通过给孩子做各种有趣的应用题来开启孩子的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来锻炼他的自学能力,比如说邵亦波就是从小看着比他高三届的姐姐的课本长大的。
父亲知道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变得有趣,他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讨厌数学。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对此,邵亦波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父亲小时候教给他的趣味题,邵亦波如数家珍;对于父亲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
上小学前,父亲精心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许多趣味数学题,既生动又有趣,做起来就像玩游戏;他特意把做题的时间安排在吃饭、散步或者洗澡时,让儿子在轻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了调动儿子的好胜心,他还制定了奖罚制度。一次,邵亦波偷懒不想做题,就说自己不会做。父亲反复提示、启发,他仍然说不会。父亲生气了,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想都不想就这么说,于是罚他站立半小时,然后再加倍地做题。尝到苦头的邵亦波再也不敢偷懒了,每次都要开动脑筋,争取以快的速度把题目完成。
为了让邵亦波对数字更加敏感,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将扑克牌中的J做11,Q做12,K做13。这样,整个一副牌加起来的总和是364。父亲要求儿子每天将所有的牌从头到尾加10次。有时候,他从一副牌中抽去一张,让儿子将其余的牌加起来后,推算出那抽走的一张牌是什么数。久而久之,邵亦波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练到后,他能在10秒钟之内,将一副50多张牌的数全部运算完毕。
邵亦波的父亲邵振平说,他的一些同事运用此法,孩子智力均有提高。用扑克牌做累计加法运算,应注意几条:一是要持之以恒,每天至少练10至20遍,要有正确答数。二是要用新扑克牌,因扑克牌太旧会影响发牌速度。三是不要急躁,同时大人好能陪练,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兴趣。
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邵亦波上小学五年级时便得了一次市数学比赛,从此就有了个“神童”的绰号。1986年,在他刚上初一时就获得了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在以后的数年里,他几乎年年获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学竞赛中大出风头。那段时间,邵亦波的理想是以后做个数学家。“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学竞赛,一会儿是上海,一会儿是全国的,或是通讯赛,或是邀请赛,再加上我不但参加自己本年级的比赛,也与比我高一级的同学争,只见我的一个大脑袋晃来晃去,一个比赛连一个比赛,都捧回一等奖。于是我在中国中学数学界小有名气了,被看好会在高三时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争光。”
后来,有人善意地把邵亦波的绰号“神童”前面加上了两个字“大头”,来更为形象地称呼他。其实邵亦波的头并不大,只是人们觉得只有头大才能够聪明,所以“大头神童”也就成了人们对上海市这位很有名气的数学天才的昵称。另外,“练牌”也使得邵亦波受益匪浅。他不仅在以后的数学方面,而且在其他学科的理解与解题能力上,也能居于其他优秀者之上。以至在中学期间,有人又送他一个绰号:“活人计算机”。
在竞赛之余,邵亦波对学校的功课也没有荒废,在华东师大二附中5年里,每年大考总保持总分。而且,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都是班长与“三好学生”。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大脑越是放松的时候能够吸取的知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土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以至于邵亦波小小年纪就锻炼了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更是显示出了天才。
只有了解了“玩”的多种意义,才能引导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痛快;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不丧志,玩不丧德”。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邵亦波这样爱玩也会玩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们在“玩”中所获得的快乐与知识,就不会对他们横加指责了。
儿童的兴趣特点离不开三个“好”:好新、好奇、好玩。儿童一旦参与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即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投入的现象,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儿童在游戏的自由王国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道德教育如能在“玩”上下工夫,使学生了解“玩”,学会“玩”,能在“玩”中寻趣,“玩”中求知,“玩”中发展,则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
在训练孩子能力的同时,邵亦波的父亲还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诚实的品德。每次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时,邵亦波的父亲往往并不把抽出的那张牌拿走,就把它放在桌上,让小邵亦波独自一人待在房里计算;等他算出了这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出去玩。小邵亦波如果想偷懒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苦算,只要翻开放在他手边的牌看一下就行了。但是他想到父亲这样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加上小邵亦波很爱数学,这种算牌的游戏又很有趣,所以小邵亦波从来没有作弊过。
邵亦波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不过每次他犯了什么大错,邵爸爸都决不会对此姑息,而是狠狠地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说:“邵亦波小时候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而且也特别聪明,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打得他再也忘不掉。”有一次,邵爸爸实在打得太厉害了,邵妈妈在一旁看着又哭又喊泪流满面的小波波,心疼得不行,连连劝他住手,并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你何必下这样的重手呢?”到了下一次,邵爸爸再打邵亦波时,波波就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了,他委屈地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邵爸爸严肃地回答道:“你既然知道说这句话了,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更不能原谅。”
邵爸爸后来总结经验时说道:“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长期以来被现代教育思想给全面否决了。其实有时辩证地看待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一条获取经验教训的捷径。一味崇尚棍棒确有问题,一味抛弃棍棒也未见高明。在孩子意识观念还未形成的幼年,仅仅通过说理规劝的方式未必能给孩子留下印象。而一些会对孩子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习惯或错误是万万不能姑息的,比如说谎,等等,这时候适当地给孩子一定教训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
玩中寻趣,玩中求知
邵亦波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却过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父亲热爱数学,母亲喜欢文学。工作之余,他们就沉浸在各自的爱好中,父亲伏案演算数学题,母亲捧着文学著作阅读,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童年邵亦波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耳濡目染,小邵亦波也爱上了学习与思考。
等到小邵亦波长到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了。从邵亦波对童年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父亲充当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任务。每当他回忆起少年苦学的情况时,总是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对他做的件事是开启他的智力,这一点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大脑的绝佳途径,因此父亲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他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头脑的趣味题,每天要邵亦波做几道,变着花样训练儿子的思维。他着重训练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自己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二是通过给孩子做各种有趣的应用题来开启孩子的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来锻炼他的自学能力,比如说邵亦波就是从小看着比他高三届的姐姐的课本长大的。
父亲知道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变得有趣,他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讨厌数学。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对此,邵亦波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父亲小时候教给他的趣味题,邵亦波如数家珍;对于父亲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
上小学前,父亲精心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许多趣味数学题,既生动又有趣,做起来就像玩游戏;他特意把做题的时间安排在吃饭、散步或者洗澡时,让儿子在轻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了调动儿子的好胜心,他还制定了奖罚制度。一次,邵亦波偷懒不想做题,就说自己不会做。父亲反复提示、启发,他仍然说不会。父亲生气了,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想都不想就这么说,于是罚他站立半小时,然后再加倍地做题。尝到苦头的邵亦波再也不敢偷懒了,每次都要开动脑筋,争取以快的速度把题目完成。
为了让邵亦波对数字更加敏感,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将扑克牌中的J做11,Q做12,K做13。这样,整个一副牌加起来的总和是364。父亲要求儿子每天将所有的牌从头到尾加10次。有时候,他从一副牌中抽去一张,让儿子将其余的牌加起来后,推算出那抽走的一张牌是什么数。久而久之,邵亦波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练到后,他能在10秒钟之内,将一副50多张牌的数全部运算完毕。
邵亦波的父亲邵振平说,他的一些同事运用此法,孩子智力均有提高。用扑克牌做累计加法运算,应注意几条:一是要持之以恒,每天至少练10至20遍,要有正确答数。二是要用新扑克牌,因扑克牌太旧会影响发牌速度。三是不要急躁,同时大人好能陪练,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兴趣。
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邵亦波上小学五年级时便得了一次市数学比赛,从此就有了个“神童”的绰号。1986年,在他刚上初一时就获得了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在以后的数年里,他几乎年年获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学竞赛中大出风头。那段时间,邵亦波的理想是以后做个数学家。“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学竞赛,一会儿是上海,一会儿是全国的,或是通讯赛,或是邀请赛,再加上我不但参加自己本年级的比赛,也与比我高一级的同学争,只见我的一个大脑袋晃来晃去,一个比赛连一个比赛,都捧回一等奖。于是我在中国中学数学界小有名气了,被看好会在高三时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争光。”
后来,有人善意地把邵亦波的绰号“神童”前面加上了两个字“大头”,来更为形象地称呼他。其实邵亦波的头并不大,只是人们觉得只有头大才能够聪明,所以“大头神童”也就成了人们对上海市这位很有名气的数学天才的昵称。另外,“练牌”也使得邵亦波受益匪浅。他不仅在以后的数学方面,而且在其他学科的理解与解题能力上,也能居于其他优秀者之上。以至在中学期间,有人又送他一个绰号:“活人计算机”。
在竞赛之余,邵亦波对学校的功课也没有荒废,在华东师大二附中5年里,每年大考总保持总分。而且,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都是班长与“三好学生”。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大脑越是放松的时候能够吸取的知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土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以至于邵亦波小小年纪就锻炼了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更是显示出了天才。
只有了解了“玩”的多种意义,才能引导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痛快;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不丧志,玩不丧德”。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邵亦波这样爱玩也会玩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们在“玩”中所获得的快乐与知识,就不会对他们横加指责了。
儿童的兴趣特点离不开三个“好”:好新、好奇、好玩。儿童一旦参与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即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投入的现象,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儿童在游戏的自由王国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道德教育如能在“玩”上下工夫,使学生了解“玩”,学会“玩”,能在“玩”中寻趣,“玩”中求知,“玩”中发展,则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
在训练孩子能力的同时,邵亦波的父亲还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诚实的品德。每次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时,邵亦波的父亲往往并不把抽出的那张牌拿走,就把它放在桌上,让小邵亦波独自一人待在房里计算;等他算出了这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出去玩。小邵亦波如果想偷懒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苦算,只要翻开放在他手边的牌看一下就行了。但是他想到父亲这样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加上小邵亦波很爱数学,这种算牌的游戏又很有趣,所以小邵亦波从来没有作弊过。
邵亦波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不过每次他犯了什么大错,邵爸爸都决不会对此姑息,而是狠狠地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说:“邵亦波小时候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而且也特别聪明,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打得他再也忘不掉。”有一次,邵爸爸实在打得太厉害了,邵妈妈在一旁看着又哭又喊泪流满面的小波波,心疼得不行,连连劝他住手,并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你何必下这样的重手呢?”到了下一次,邵爸爸再打邵亦波时,波波就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了,他委屈地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邵爸爸严肃地回答道:“你既然知道说这句话了,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更不能原谅。”
邵爸爸后来总结经验时说道:“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长期以来被现代教育思想给全面否决了。其实有时辩证地看待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一条获取经验教训的捷径。一味崇尚棍棒确有问题,一味抛弃棍棒也未见高明。在孩子意识观念还未形成的幼年,仅仅通过说理规劝的方式未必能给孩子留下印象。而一些会对孩子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习惯或错误是万万不能姑息的,比如说谎,等等,这时候适当地给孩子一定教训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