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13131
1. 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高阳力作!人物史实烂熟于心,正史逸事信手拈来,笔到意到,酣畅淋漓。
2. 引领读者一睹宫廷风云变幻,领略帝王宏图大略,发掘人物真实面貌,体会一幕幕远比戏剧更精彩的历史。
明朝十六帝个个奇葩,洪武至崇祯历朝气象万千。高阳披览明史,兴废得失,将明朝的从头至尾皇帝一一道来。明朝的历史头绪纷繁,变幻莫测,“剪不断,理还乱”。高阳是讲故事的高手,能够从容驾御,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以每一位皇帝为中心,皇权制度、帝王心术 、王臣才子的权谋与沉浮,徐徐展开畅快淋漓;后妃太监、王臣百吏、民情事态,娓娓道来细腻工整。将明朝十六帝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在一张一弛的叙述中,呈现风云激荡的明代大历史,让读者在历史的尘埃里,领略帝王宏图,发掘人物*本真的面目,体会一幕幕历史远比戏剧更精彩!
第一章 建文帝之谜
一、独特的封建制度
二、明太祖初立皇储
三、太子标不幸病逝
四、立允炆为皇太孙
五、建文帝裁剪诸王
六、燕王在北平装疯
七、靖难军待命讨逆
八、建文帝出师不利
九、铁铉坚守济南
十、东昌之役燕王大败
十一、燕师进驻大名府
十二、建文帝派员征兵
十三、两度议和均未成
十四、金川门开城投降
十五、建文帝引火自焚(?)
十六、明成祖大索“奸臣”
十七、方孝孺临危不屈
十八、成祖灭方氏十族
十九、卓敬被诛五族
二十、成祖天性好杀
二十一、传建文帝出家遁走
二十二、郑和赴海外查访
二十三、许多神秘传说
二十四、“补锅匠”的故事
二十五、《致身录》如斯云云
二十六、建文帝出亡传闻
二十七、老和尚突然自首
二十八、清修《明史》的争议
第二章 夺门之变
一、宣德年间民生乐业
二、委任股肱四海大治
三、太监王振擅作威福
四、禁宦官干政的铁碑
五、蒙古部落骚扰边境
六、“土木之变”的缘起
七、英宗亲征仓促就道
八、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
九、班师回京中途遇伏
十、朱勇阵亡全军尽没
十一、掘地二丈不能见泉
十二、王振为樊忠捶死
十三、英宗盘膝束手待擒
十四、八 细软去赎皇帝
???? ?十五、王振之侄王山被处死
十六、 王摄政辅佐太子
十七、也先挟英宗到大同
十八、于谦坚拒也先诱和
十九、石亨迎击也先败走
二十、脱脱不花遣使修好
二十一、也先献妹英宗谢拒
二十二、大同之役郭登破敌
二十三、袁彬设计诱杀喜宁
二十四、瓦剌遣使中朝议和
二十五、李实自请前往敌营
二十六、李实等谒上皇于敌营
二十七、也先派员催促议和
二十八、杨善奉派出使报聘
二十九、杨善见也先侃侃而谈
三十、英宗的特殊魔力
三十一、贤德的孝庄皇后
三十二、一轿二马迎上皇
三十三、千户投书论迎上皇礼
三十四、上皇遣使诏谕避位
三十五、仝寅为上皇卜筮
三十六、上皇形同“圈禁高墙”
三十七、景帝命将守备南城
三十八、景帝为易储赐金大臣
三十九、土官黄 迎合上意
四十、景帝重新废立皇储
四十一、太监阮浪、王尧被杀
四十二、卢忠装疯得以避祸
四十三、喜怒无常自营寿陵
四十四、景帝抱病宿斋宫
四十五、太监兴安示意建储
四十六、石亨与众密谋复辟
四十七、孙太后认可复辟
四十八、徐有贞升屋览乾象
四十九、率众毁墙进入南城
五十、上皇夺门宣谕复位
五十一、 王妃挟私蓄出宫
五十二、于谦、王文被逮审问
五十三、英宗初不忍杀于谦
五十四、景帝赐物封存不用
五十五、孙太后嗟悼于谦
五十六、陈循等充军辽东
五十七、徐有贞进位大学士
五十八、徐有贞遣戍到云南
五十九、杨善封伯勉获善终
六十、石亨无人臣之礼
六十一、李贤论夺门之非
六十二、石亨之侄石彪下狱
六十三、想以大同为根据地
六十四、石彪抄家搜出龙衣
六十五、石亨在狱中瘐死
六十六、曹钦计划拥兵入宫
六十七、曹钦造反先杀逯杲
六十八、曹钦在朝房杀大臣
六十九、孙镗赴太平侯家求援
七十、恭顺侯吴瑾力战阵亡
七十一、曹钦自招灭门祸
七十二、重用锦衣卫终于亡明
七十三、英宗施行严刑峻法
七十四、杨埙为袁彬讼冤
七十五、英宗为胡太后复号
七十六、建庶人被幽五五年
七十七、妃嫔殉葬先令自缢
七十八、英宗遗命永废殉葬
七十九、善用李贤剪除巨憝
第三章 成化畸恋
一、宫女万氏保护太子
二、万贵妃得子但早夭
三、没官妇女奉旨释放
四、争丧仪百官跪哭
五、宪宗畏惮万贵妃
六、女官纪氏典守内藏
七、初承雨露居然怀孕
八、宪宗自叹老而无子
九、皇三子育于太后宫中
十、汪直掌管御马监
十一、商辂历数汪直罪状
十二、怀恩传旨诘责宰相
十三、西厂横行由罢而复
十四、万通进奇技淫巧之物
十五、宪宗生来患有口吃
十六、刘 为宪宗进讲
十七、刘 八岁做中书舍人
十八、甚多僧道当“传奉官”
十九、汪直奉旨在辽东巡边
二十、陈钺掩杀建州卫女真族
二十一、马文升让功不争
二十二、汪直征调大军往辽东
二十三、巡边邀功谎报大捷
二十四、汪直与王越留在大同
二十五、宪宗手敕罢黜刘
二十六、刘 家居仍食官米
二十七、李孜省利用扶乩捣鬼
二十八、李孜省权势过宰相
二十九、汪直失势凄凉万状
三十、皇帝中旨不合法
三十一、状元居然也有假的
三十二、保国公发兵盖私第
三十三、天象示警地震迭生
三十四、宪宗病笃太子摄政
三十五、孝宗即位秉性仁厚
三十六、追回万家奉赐珍物
三十七、奉旨查访纪太后家族
三十八、为纪太后父母立祠
三十九、发现万安所进春方
四十、玄武湖成了禁地
四十一、旧阁中刘吉独留
四十二、孝宗暗示刘吉辞官
四十三、弘治初年人才鼎盛
四十四、邱濬与王恕作对
四十五、王恕九十岁啖食如常
四十六、李广因畏惧而自杀
四十七、孝宗曲庇外戚贪暴
四十八、孝宗开经筵赐宴讲官
四十九、李东阳、程敏政主考
五十、程敏政勒令致仕
五十一、王阳明之父为孝宗进讲
五十二、孝宗命中官赐食王华
五十三、中书省奉旨修律令
五十四、皇帝为病囚治疗
五十五、弘治中纂修《大明会典》
五十六、朱骥行刑用小杖
五十七、孝宗召大臣受顾命
第四章 江南代北一游龙
一、刘瑾自宫为太监
二、明孝宗英年崩逝
三、刘瑾导正德帝微行
四、焦芳涂抹长官批示
五、阁臣与阉党勾结
六、六部九卿劾阉党
七、“八虎”夜谒武宗乞怜
八、刘瑾入掌司礼监
九、刘健与谢迁致仕
十、玩阁臣于股掌之上
十一、张彩公然夺人美妾
十二、刘瑾乐得独断独行
十三、武宗扮演商贾为戏
十四、兴建豹房宴乐其中
十五、刘瑾颇喜沽名钓誉
十六、丈田责逋搜刮惨毒
十七、张永在御前怒击刘瑾
十八、众口一词请下诏诛瑾
十九、禁兵夜出逮捕刘瑾
二十、张彩建议授幼而立
二十一、焦芳父子竟得善终
二十二、大盗入豹房窥帝蹴鞠
二十三、流寇计划犯跸劫驾
二十四、马贼变而为水寇
二十五、狼山大捷官军凯旋
二十六、武宗在禁中设内教场
二十七、江彬助武宗捕虎
二十八、张钦闭关拒帝命
二十九、武宗微服出德胜门
三十、不乐为帝自封军门
三十一、圣驾所至如遭大难
三十二、梁储泣谏不奉乱命
三十三、大批官员被罚跪
三十四、廷臣百余人受杖辱
三十五、宸濠谋反急报到京
三十六、宁王复护卫为导火线
三十七、宸濠派人假扮强盗
三十八、与门下客密谋不轨
三十九、唐伯虎进入牢笼
四十、唐伯虎装疯求脱身
四十一、侦破臧贤家的复壁
四十二、崔元奉旨戒饬宸濠
四十三、巡抚孙燧在王府被缚
四十四、副使许逵同时就义
四十五、王阳明当机立断
四十六、事功为学术所掩
四十七、王阳明巡抚南赣
四十八、练乡兵剿抚兼用
四十九、王阳明由南昌赴闽
五十、王阳明易舟而遁
五十一、在文天祥祠堂祭孙燧
五十二、大集义师于樟树镇
五十三、伍文定率师攻南昌
五十四、出南昌迎击宸濠
五十五、武宗预备亲驾南征
五十六、鄱阳湖大破宸濠
五十七、宸濠被擒托厚葬娄妃
五十八、武宗亲迎刘美人
五十九、官员望舟遥拜圣寿
六十、几百里不准畜猪
六十一、王阳明将宸濠交张永
六十二、锦衣千户拒纳程仪五两
六十三、王阳明较射三箭中鹄
六十四、张忠等私议应早班师
六十五、武宗幸杨一清第
六十六、武宗垂钓时落水
六十七、武宗在正阳门阅俘
六十八、江彬籍没金银无数
第五章 紫极仙翁
一、兴献王世子入承大统
二、兴献王妃不肯进京
三、邵太后喜孙为帝
四、张璁被调任南官
五、杨廷和因争礼仪去职
六、张璁逃到武定侯家
七、张璁、桂萼入翰林
八、百官在宫门跪哭
九、为兴献帝兴建“世庙”
十、何渊请祀兴献帝于太庙
十一、观德殿拆卸迁建
十二、兴献后由世宗陪侍谒太庙
十三、世宗亲为张璁改名
十四、丰坊宫门上书争礼仪
十五、世宗召见邵元节
十六、世宗毁除禁中佛寺
十七、世宗多病时或不能视朝
十八、张天师住宅起火
十九、邵元节独邀隆恩
二十、嘉靖十五年后皇子迭生
二十一、世宗想静摄一二年
二十二、各方献瑞物者纷至沓来
二十三、杨金英深夜进寝殿弑帝
二十四、主谋者为王宁嫔
二十五、世宗对弑案并未深究
二十六、夜半命词臣撰青词
二十七、郭勋骄慢无人臣礼
二十八、郭勋死于镇抚司狱
二十九、严嵩与夏言斗法
三十、严嵩入阁大权独揽
三十一、严嵩宴请夏言久候不至
三十二、陆炳的来龙去脉
三十三、“复套”之议反复无常
三十四、锦衣卫奉旨追捕夏言
三十五、夏言曾上疏申冤
三十六、俺答曾进犯京师
三十七、徐阶开始为世宗赏识
三十八、仇鸾的部下易服抢劫
三十九、兵部尚书成民间怨府
四十、三堂会审丁汝夔
四十一、丁、杨二人“弃市”
四十二、严嵩被摒于宫门外
四十三、俺答以下马索上值
四十四、仇鸾的印信被追回
四十五、杨继盛严劾严嵩
四十六、杨继盛夫人伏阙上书
四十七、杨继盛刑伤自疗
四十八、杨继盛就义观者涕泣
四十九、杨继盛故宅改松筠庵
五十、杨继盛身后享大名
五十一、赵文华献媚获咎
五十二、赵文华向严嵩痛哭乞怜
五十三、世宗有逃避现实倾向
五十四、蓝道行会得扶乩
五十五、陆炳本性不坏
五十六、严嵩父子计杀沈链
五十七、严家父子经营巨宅
五十八、严嵩以御札交世蕃处理
五十九、世宗向乩仙问政
六十、得知严嵩恩眷已衰
六十一、严嵩接到严谴惊恐莫名
六十二、严世蕃充军中途逃回
六十三、严世蕃恶贯满盈
六十四、林润严劾严世蕃
六十五、严世蕃自称天下之才
六十六、徐阶拟疏闭户写本
六十七、严世蕃写遗书不能成一字
六十八、严世蕃既死又抄家
六十九、严嵩老无所归寄食墓舍
七十、太监献“天降”的桃子于世宗
七十一、世宗衰病仍力疾从公
七十二、海瑞草疏直谏世宗
七十三、世宗掷海瑞原疏于地
七十四、世宗崩前遗诏释海瑞
七十五、帝王家是非难明
第六章 万历搜秘
一、幼帝不读书太后令长跪
二、冯保宣旨逐首辅高拱
三、张居正死后抄家
四、养士厚薄不同之报
五、神宗失言向母长跪赔罪
六、神宗携皇长子与辅臣见面
七、神宗手诏王锡爵问大计
八、并封之议廷臣大哗
九、王锡爵痛悔失算
十、册立常洛为太子
十一、各处矿监无恶不作
十二、神宗震怒几乎手刃田义
十三、停止矿税旋复食言
十四、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
十五、周延儒拜相要听东林意旨
十六、福王一再延误就藩
十七、郑贵妃为福王争田庄
十八、请淮盐一千三百引
十九、福王运淮盐与民争利
二十、福王终于赴河南就国
二十一、福王最后被流寇杀死
二十二、洪承畴调蓟辽备边
二十三、酒后大言弄巧成拙
二十四、李自成攻陷洛阳
二十五、流寇大散福王资财
二十六、“梃击案”的经过
二十七、王之寀讯问张差
二十八、外戚郑国泰主谋
二十九、十三司郎中会审
三十、奸逆有所畏惮顾忌
三十一、逆谋牵涉郑贵妃
三十二、郑贵妃求援于太子
三十三、太子为庞保、刘成缓颊
三十四、神宗三年三次加赋
三十五、神宗病中召见大臣
三十六、光宗即位发内帑犒边
三十七、遵遗诏尽罢敝政
三十八、传说神宗
三十九、神宗葬定陵费银八百万
第七章 没有年号的皇帝
一、神宗崩逝光宗即位
二、光宗要封郑贵妃为皇太后
三、光宗在美人包围之下
四、崔文升配药进奉光宗
五、杨涟催促郑贵妃移宫
六、光宗驱逐崔文升
七、杜郑贵妃封妃之请
八、李选侍当帏而立
九、李选侍迫皇长子进言
十、光宗于清晨逝世
十一、刘一燝查问皇长子下落
十二、李选侍派人追皇长子
十三、左光斗唾责杨涟误大事
十四、李选侍怒不可遏
十五、李选侍遣人召嗣君被拒
十六、大臣逼李选侍迁宫
十七、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十八、杨涟操心须发尽白
十九、魏朝与客氏配成“对食”
第八章 奉圣夫人
一、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
二、魏忠贤与魏朝争客氏
三、客魏阴谋得遂
四、客氏住咸安宫仪制甚隆
五、王安多病不能常见熹宗
六、内外交谏请逐客魏
七、王安具疏辞掌司礼监
八、客魏密谋杀王安
九、魏忠贤教唆霍维华劾王安
十、王安被降罚做苦工
十一、客氏出宫熹宗思念
十二、熹宗性好为匠每自造屋
十三、木匠做了皇帝令人滑稽
十四、沈 入阁与阉人勾结
十五、熹宗在大内“开内操”
十六、刘一燝坚卧不起
十七、沈 只好辞官归里
十八、魏忠贤矫旨赵选侍赐死
十九、裕妃为客、魏幽禁而死
二十、成妃被幽禁幸未死
二十一、客氏在交泰殿监视帝后
二十二、宫女为张后捻背使其流产
二十三、投闲卅年后复起
二十四、客、魏不容熹宗有子
二十五、刘志选上书辱及皇后
二十六、魏忠贤提拔刘志选
二十七、刘志选最后上吊自尽
二十八、东林党人正气凛然
二十九、赵南星打落水狗
三十、东林与阉党相火拼
三十一、汪文言被逐出都
三十二、汪文言廷杖褫职
三十三、杨涟疏劾魏忠贤廿四大罪
三十四、魏忠贤修祖坟僭拟皇陵
三十五、阉党排斥正人君子
三十六、叶向高难安于位
三十七、林汝翥杖责不法太监
三十八、魏忠贤哭诉御前
三十九、许显纯用苛刑逼供
四十、杨涟等被捕到京
四十一、许显纯改篡杨、左供词
四十二、左光斗等家人凄惨
四十三、东厂旂尉到苏州抓人被揍
四十四、颜佩韦等五人从容赴义
四十五、黄尊素的儿子就是黄梨洲
四十六、抓黄尊素的旂尉也挨了打
四十七、上苍垂怜孤忠之报
四十八、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
四十九、客氏进出宫清尘除道
五十、熹宗曾有覆舟之事
五十一、熹宗崩逝信王入承大统
五十二、信王入宫表现沉着
五十三、客氏叩辞熹宗梓宫
五十四、魏忠贤毙命,崔呈秀自缢
五十五、曹钦程尤为无耻
五十六、石三畏无意中犯忌讳
五十七、霍维华开新运河无功
五十八、阉党结局非死即充
五十九、开馆修《三朝要典》
六十、《三朝要典》奉旨销毁
六十一、客氏步赴浣衣局笞死
六十二、客、魏的亲属都被充军
六十三、思宗即位枚卜求贤
六十四、大学士韩 等定逆案
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张爱玲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金庸
高阳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买一本读一本。——二月河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杨明
一、独特的封建制度
历代开国之主,多子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早年孤寒,亲属仅一侄一甥,起事以后,多抚养子,计有二十余人;力战经营,光复汉土,颇得其力。而太祖的亲子,亦有二十六人之多,夭折的只有两个;此在历代宫闱中,是个很优异的记录,主要是因为马皇后贤德过人,妃嫔宫人被宠有子的,无不厚待,视庶子如己出,所以多能抚养成人。
明太祖的儿子,一律取木旁单名,长子标、次子樉、三子,四子棣。朱棣在弟兄中最杰出,他有一半朝鲜血统,生母是元朝的宫人,为太祖所纳,以后被封为碽妃。此是终明之世的一大秘密,甚至主修《明史》的万斯同都可能不知道;为傅斯年先生所考证明白。以后将会谈到,暂且搁下。
《廿二史札记》的作者赵翼,指出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这话虽不错,但明太祖并非亦步亦趋,事事以汉高为法。汉高身后的伦常骨肉之变,尤须避免。马皇后不是吕后,“人彘”之惨、诸吕之祸是绝不会有的,但“吴楚七国之乱”则不能保其必无,因此,明太祖参酌汉、晋及元朝的成例,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封建制度。
这套制度的精神,在于亲王能为帝室的屏藩,而不致谋反作乱,所以藩王只有虚荣,并无实权,但亦有例外,而就在这例外之中,把太祖的整个理想打破了。
明太祖的理想,跟秦始皇的打算有点相像,都是希望万世一系,永垂无疆。他有计划地训练一个贤德爱民的皇帝;而这位未来的贤君需要强藩保护,所以在洪武三年,封皇二子为秦王,镇关中;皇三子为晋王,镇河东;皇四子为燕王,镇燕京。这三个地方,不但为自古成王称霸的形胜之地,而且也是国防的第一线。
那时的燕王朱棣才十一岁。成年以后,太祖聘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立为燕王妃。燕王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深得太祖的重视。
二、明太祖初立皇储
洪武十三年,燕王二十一岁,自南京“就国”燕京,当时亦称为北平。过了两年,马皇后崩逝,已就藩的秦、晋、燕、周、楚等五王,都入京奔丧。燕王在京遇到一个人,是个和尚;这个人改变了燕王的一生及明朝的历史。
这个和尚姓姚,以后赐名广孝。姚广孝是苏州人,父亲行医。十三岁时,姚广孝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却又拜一个名叫席应真的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当马皇后崩后,太祖选拔高僧分侍诸王,以便归藩之后,为马皇后做佛事荐福。道衍在与选之列,跟燕王一见投契,他说:“大王如果用我,我送一顶‘白帽’与大王戴。”王字加白成“皇”;燕王领会得其中的意思,便请以道衍随侍,偕回北平。
燕王在这时便有了争夺皇位的“雄心”,而太祖却正在“制造”皇帝。早在洪武初年,他就对太子标展开了有计划的教育,先选国子监的高才生为太子伴读,读书的地点名为“大本堂”,《明史》卷一百十五记:
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榷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
这样,到了洪武十年,太子已经二十三岁,学业已成,太祖进一步命他见习政事。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唯仁不失于疏暴;唯明不惑于邪佞;唯勤不溺于安逸;唯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唯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在见习政务之暇,太子依然还要读书,儒臣常常进讲圣经贤传。可能由于这样“恶补”的缘故,太子的身体在年轻时便很孱弱。
三、太子标不幸病逝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有过失,召还京师。又适逢有迁都之议,有人上书,认为宜迁都西安,太祖深以为然。于是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一则勘察形势,作为迁都的参考;再则考察秦王在西安做了些什么。
金风送爽的八月天气,太子在文武百官恭送之下,出都渡长江,由徐州折而往西,经洛阳入潼关。此行前后历时三个月,十一月回京就病倒了。
在前一年,太子朱标就生过一场不算轻的病。他生的大概是一种因身体虚弱而起的慢性病,可能以关中之行,旅途劳顿,旧疾复发,缠绵病榻到第二年四月不治,谥为“懿文”。
这对明太祖的打击太大了,因为太子孝友仁慈,正是他父亲理想中的仁君——内有仁君,外有强藩,才能造成大明的一座铁桶江山。现在,理想破灭了,为国为家,他不能不对群臣痛哭。
这时便发生了储位的问题,照历来的传统,太子薨逝或被废,另择贤子为储;但明太祖坚持他立嫡立长的原则,因有一个起自田间、博通经史的宿儒——翰林学士刘三吾,建议立懿文太子的儿子允炆为“皇太孙”,太祖依议于九月间下诏,以允炆入居东宫。
懿文太子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婿,元妃生子名照雄,幼殇。允炆是老二,为吕妃所出;生来仪表有缺陷,头盖骨偏歪,太祖摸着他的头,叹口气说:“半边儿月!”心里就不大高兴。以后发现允炆聪明,书读得很好,太祖才另眼相看。及至立为储君,太祖亲自监督上学,教导政事。太祖为政尚严,而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秉性柔慈,所以每奉裁决,常济以宽大。这位皇太孙颇受臣民爱戴,唯有他的叔叔们是例外。
四、立允炆为皇太孙
太祖诸子,有九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依地势自东往西数过来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为了备边,九王都在练兵,每年做“军事演习”。太祖对允炆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敌国入侵,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谁来对付?”
太祖默然,好久才问了句:“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允炆经过考虑后答道:“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
“对了!”太祖十分欣慰,“没有比你所说的办法更好的了。”
于此可见,允炆要裁剪诸王的事权,早在他身居储位时,就因为感受到他那些叔叔们不逊的刺激而有了打算;同时不惜兵戎相见这一个原则,也是得到他祖父的同意的。可惜,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嫌操切,此为允炆所犯的第一个错误,且留到后面再谈。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闰五月驾崩,皇太孙即位,定明年改元“建文”。遗诏中特别嘱咐: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这是太祖为身后打算,诸王来朝,不服幼主,必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接下来诸王兄弟之间,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为祸不可胜言。但命诸王不必奔丧,还可以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要节制王国的官吏,则用意显然在利用此辈以防范诸王,当然会招致极大的反感。建文帝的第一着棋就犯了大错,而为齐泰和黄子澄所误。
齐、黄二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具实在有问题,充其量只是治世的良臣,绝不能担当“削藩”的重任。齐泰原名齐德,洪武年间,太祖以谨身殿为雷所毁,祷庙谢过,选择九年无过失的臣子陪祀,齐德为其中之一,因而赐名为“泰”。齐泰当兵部左侍郎时,太祖问边将姓名,他历数无遗;又问各地形势,他从袖子里取出一本手册,进奉太祖,其中的记载异常扼要,太祖大为欣赏。但这是参谋长的本事,不见得能定大计、决大策。
黄子澄是严嵩的同乡先辈,以洪武十八年的会元,被选为东宫伴读;建文帝为皇太孙时,仍侍东宫。一天在东角门跟他谈起诸王难制,黄子澄认为不足为忧,诸王的护卫兵力单薄,倘有叛变,临之以中朝大军,其谁能敌?及至建文即位,以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同参国政——自洪武十三年罢相后,明朝永无名义上的宰相,所以有此“同参国政”四字,就等于宰相之任。
五、建文帝裁剪诸王
这时建文帝就问黄子澄:“先生!你还记得东角门所说的话吗?”黄子澄肃容答道:“不敢忘!”
于是他与齐泰去密议削藩的步骤。齐泰主张先拿燕王来开刀,黄子澄以为不然,他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行为,削之有名。现在应该先问罪周王,这是剪除燕王的手足,因燕、周为一母所生。事情就这样定局了。正好有人密告周王不法,于是派李景隆领兵出发,以“备边”为名,经过开封,突出不意,把周王抓到了京城。
这是建文帝即位那一个月的事,手段未免太辣了些,建文帝便想把他的这位五叔放掉;齐、黄力争,迁延到八月间,终于废周王为庶人,徙置云南,不久又召还,与由于同样的原因被废的齐王榑,一起禁锢在京城。以后被废的还有代王桂,关在大同;岷王楩,徙置漳州;更有个封在荆州的湘王柏,文武全才,好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徜徉胜地,流连自适,也被人“告变”,朝廷遣使讯问,湘王怕无以自明而被诛,学他八哥潭王梓牵连在洪武年间胡唯庸谋反案中畏惧自杀的样,“阖宫焚死”!
这一下,燕王自然大为不安。他早就受了“和尚军师”道衍的怂恿,决心谋反。燕王府是元朝故宫,也就是清故宫西面的那部分。招致奇才异能之士,秘密在府内后苑练兵;又造了一座极大的“地下室”,周围筑了很厚的围墙,在里面铸造兵器,并特意养了许多鸭和鹅,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乱叫,
好遮没叮叮东东打铁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不断加以刺激,便只有促使他提早举兵了。
不过,燕王有个顾虑:为了太祖崩逝周年,他派了他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进京行礼,一谋反则三子必先被杀。所以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子。这时齐、黄的意见又不同了,齐泰主张把高炽弟兄下在狱里,黄子澄则以为不如放还,使燕王不疑,然后派兵突袭,可以一鼓成擒。齐、黄二人都
办不了大事,黄子澄以不能知己亦不能知彼的庸才而好用奇计,误事尤甚;而遇到齐、黄意见不协,建文帝总是听信黄子澄的话,放还燕王之子,便是致命的错误。
六、燕王在北平装疯
庸才而不自知其为庸,而又喜欢有表现的,每每把天下的人看得都不如自己聪明。削藩图燕,在当时朝廷的措施中,形迹已很明显,而犹以为可以瞒住燕王,真所谓掩耳盗铃,愚不可及!黄子澄就是这样一个人。
图燕的措施,开始于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主要是从政、军两方面来削弱燕王的力量。第一,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为该地的最高地方长官;又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负责北平地区的军政,作为对燕王的监视。第二,建文元年三月,派都督宋忠等率兵三万,开屯平、临清、山海关,并调燕王的一部分精锐的护卫协防,作为变相的收兵权。这些剑拔弩张的布置,燕王难道还不明白朝廷的用意?而黄子澄居然以为放还燕王之子,可以“示彼不疑”,岂不可笑?
等他们父子相聚,燕王喜出望外,说是:“天赞我矣!”自此再无顾忌,谋反的举措越发积极。但是,燕王实在也很怕朝廷真个遣派大军,包围逮捕,所以在六月间有人上书告密、朝廷下诏责备时,他不能不设法遮掩行迹。
他的方法是装疯,装得很像;在闹市中大呼小叫,语无伦次,随便闯进人家,抢夺酒食,或者就睡在路旁,一睡一整天不醒。张昺和谢贵听说燕王得了疯病,自然要去探问;进了王府,只见他六月天气坐在火炉旁边发抖,不断喊冷。这样的装疯,实在也要些本事,燕王的“忍”,于此可见。
当时王府的长史名叫葛诚,这年正月入京奏事,建文帝密问燕王的情况,葛诚据实以告,建文帝便派他“卧底”,此时悄悄为张、谢二人拆穿了装疯的内幕。报告到京,齐泰决定动手。但两个指挥使司之一的张信,背叛朝廷,将真情告诉了燕王。
于是燕王与道衍密议,秘密调遣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选取劲卒八百人入府。七月底,朝廷有诏旨到,指名逮捕燕王的官属;而张昺、谢贵则全副披挂,领兵包围王府,如果不把所逮捕的人交出来,便不撤兵。
这时燕王的疯病,忽然好了,说是在东殿等候,亲自交人,召张昺、谢贵入府。等他们一进门,跟随的卫士便被阻断。两人进去一看,燕王拄着支拐杖坐着,传谕赐宴。
书摘2
五、蒙古部落骚扰边境
《明史纪事本末·土木之变》篇:
正统八年癸亥夏四月,瓦剌太师顺宁王脱欢死,子也先嗣。自脱欢杀阿鲁台,并吞诸部,势浸强盛,至也先益横,边境自此多事。
按:元朝亡后,元兵遁入沙漠,明太祖全力经营中土,无力征伐,因而议和,并以秦、晋、燕三王备边。至洪武二十二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许那里的部落入贡通商。二十四年,封骁勇善谋的皇十七子权为宁王,开府大宁,以为镇压。朱权于永乐年间移封南昌,为王阳明所平的宸濠,即
为朱权之后。
瓦剌即为蒙古的一个部落,其地在河套以北,清朝名为卫拉特或乌拉特,《清史稿·地理志》“乌拉特部三旗”以及《藩部传》之“乌拉特”,所记即是。瓦剌部最初为元末强臣猛可帖木儿所占据;猛死后一分为三,即为以后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的由来。在当时,瓦剌三部中最强的一个名为马哈木,永乐六年贡马讨封,第二年被封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马哈木死,其子脱欢袭爵,先杀其东面鞑靼的“太师”阿鲁台,后又并吞另外两部。至此瓦剌部复归于一,成为塞外蒙古部落中最强的一个。
于是脱欢打算自称“可汗”,这等于对成吉思汗及元朝的背叛,他的部众不愿,脱欢便找了个元朝皇室之后、名叫脱脱不花的为可汗,自为丞相。
正统四年,脱欢死,他的儿子,也就是也先,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自称“太师淮王”。也先与脱脱不花虽有主臣的名义,而实际上是分了家的,对明朝的贡市,各自为政;明朝亦分别敕答。但脱脱不花的兵马,是脱欢夺阿鲁台所属而慨然让与,所以最真实的情况是脱脱不花为也先的附庸。
在永乐年间,蒙古各部落常常骚扰边境,成祖雄才大略,曾多次亲征漠北,第一次在永乐八年春天,第二次在永乐十二年,即是亲征瓦剌。以后永乐二十年、二十二年又亲征。最后一次,只有“弓箭归来”,成祖崩于榆木川。
这几次亲征,都是春去秋还。自古以来,中土征域外,都受了天时、地利的限制,劳民伤财而往往无功。
六、“土木之变”的缘起
要问其中的道理,简单得很:远征之师,不能在塞外过冬,第一军粮不继,其次苦寒难当。相反地,对方秋高马肥,战斗力必见增强,相形之下,胜败之数,十分明显。
以北宋为例,太宗雍熙三年正月,将兵伐契丹,四月间,赵普上疏:伏睹今春出师,将以收复幽蓟,屡闻克捷,深快舆情。然晦朔荐更,已及初夏,尚稽克复,属在炎蒸,飞挽甚烦。战斗未息,王师渐老,吾民亦疲。夙夜思之,颇增疑虑。战者危事,难保其万全;兵者凶器,深戒于不戢。前事有兵久生变之言,此可以深虑也。苟更图淹缓,转失机宜,旬朔之间,便涉秋序。臣又虑内地先困,边境渐凉,虏则弓劲马肥,我则人疲师老,恐于此际,或误指踪。伏望速诏班师,无容玩寇。
所谓“飞挽甚烦”“吾民亦疲”,是说军粮的运输成问题;“虏则弓劲马肥,我则人疲师老”是说作战能力成问题。这年十一月君子馆一役,宋军因不耐苦寒,士卒竟至无法操作弓箭。
因此,征塞外的军事部署,有如次的几个必不可违反的原则。
第一,春去秋还,期于半年内收功。
第二,分道并进,速战速决。
第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并在接近前线的安全地区大量储备。
了解了这些,就可以知道王振是如何荒唐,而英宗是如何无知。像“土木之变”这种意外,在唐、宋或者清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唐、宋、清的皇帝都读过书,对这种兵法上很简单的道理,不会不明白。
史书记载: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大举入寇,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紧急军报,一日好几起,递向京师,朝廷因遣驸马都尉井源,各率万人御敌。这是正确的措施。哪知井源等刚一走,王振劝英宗亲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促,举朝震骇”。
七月已是秋天,征塞外是班师之时,不是出师之时;亲征是何等大事,命下即行,直同儿戏。无怪乎“举朝震骇”;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谦,职责所在,首先提出异议。
七、英宗亲征仓促就道
关于于谦,放在后面再谈,这里先简单介绍邝野,他是湘粤交界的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由监察御史擢升陕西按察副使,久任司法,多所保全,积了许多阴德,从政以清简恤民为尚,这“清”字也包括他本人的清廉在内,立身得力于庭训,他的父亲名叫邝子辅,是个了不起的“小人物”,《明史本传》:
野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野甚严。野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野奉书跪诵,泣受教。
邝家父子与严家父子是个强烈的对比,只看这个对比,就可以知道何以谓之盛世与衰世。当王振主亲征时,不与外廷商议,诏令既下,邝野上疏说:“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王振不听。
除了兵部以外,吏部尚书王直则率大小群臣,伏阙力谏:
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
按:明朝的卫所制度,拨田设兵,无事则耕,有事则战,所以明太祖曾有豪语:“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 其时卫所制未坏,边关的力量亦颇雄厚,王直主张以逸待劳,先采守势,准备迎头痛击,确是很妥当的战略。无奈王振好大喜功,一概不纳,于是车驾出京,仓促就道,情况糟不可言。
当时的部署是如此,命皇弟郕王居守,大臣一半扈从,一半留京。扈从的勋臣以英国公张辅为首,他是成祖从龙武臣之首张玉的长子,本人从征有功,有妹又为帝妃,这时是四朝元老,年纪已经七十五岁;亦唯有他能与王振分庭抗礼,但王振很忌他,敬而远之,不使与闻军事。
八、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
第二个是与张玉齐名,配享成祖庙的朱能的长子,成国公朱勇。文臣中,有入阁的大学士曹鼐、侍读学士张益,以及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等。所统官军多达五十余万,这样一个大兵团的行动,起码得有一个月的准备,尤其是军粮的储运,任重事繁,以永乐二十年亲征为例,运粮的部署分为前、后运,“前运”用总督官三人,以下又分车运和驴运,领队官共五十一人;“后运”用总督官两人,各率骑兵千人、步兵五千人护运。总计用驴三十四万头、车十七万辆,民夫二十三万,而运粮不过三十七万石。两相对照,英宗的亲征,命下即行,岂仅形同儿戏,直是送死而已。
出师是在七月十七,到月底共十四天,未曾接战,败象已呈:“十七日,命太监金英辅郕王居守,每旦于阙左门西面受群臣谒见,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方一鼓,众军讹相惊乱,皆以为不祥。明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诸臣连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
按:《明史纪事本末》叙此有误,照当时的情形,军粮的补给一半靠沿路兵站的积储,一半靠士兵随身携带,十四日之间,如果乏粮,也还不致成为饿殍;这里所谓“僵尸满路”,实在是车驾发京师那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都督同知石亨在阳和战败的官兵遗尸。《明史·王振传》:
至宣府,大风雨,复有谏者,振益虓怒。成国公朱勇等白事,咸膝行进;尚书邝野、王佐忤振意,罚跪草中。其党钦天监正彭德清,以天象谏,振终弗从。
八月初一,御驾抵达大同。大同的镇守太监名叫郭敬,是王振的亲信。阳和一战,宋瑛、朱冕阵亡,石亨单骑逃回,郭敬则因躲在草中,得以不死。他是领教过也先的,便为王振密陈,不可再进。事实上也先原是有意诱大军深入,愈深入则兵愈疲、粮愈乏,处境愈为不利。
十三、英宗盘膝束手待擒
英宗在乱军中,侍从四散,仅得一个名叫喜宁的太监相随,而这个太监,从事后种种迹象来看,他的随侍不去,不是忠心护君,而是不怀好意,有以皇帝为奇货的打算。英宗是不会骑马的,跑又跑不动,就只好向南盘膝而坐,听其自然。
这时也先的部下,掳掠重于杀敌,有个瓦剌兵看见英宗,要他身上的衣服,英宗不理,此人大怒,以白刃相加,正好他的哥哥到了,一眼认出英宗不是“凡人”,《明史纪事本末》对此有段生动的记载:
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拥出雷家站见也先之弟赛刊王,上问曰:“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闻其语大惊,驰见也先曰:“部下获一人甚异,得非大明天子乎?”也先乃召使中国二人问是否。二人见而大惊曰: “是也!”也先喜曰:“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果有此胜。”问众何以为计?其中一人名乃公,大言曰:“天以仇赐我,不如杀之!”伯颜帖木儿大怒,呼也先为“那颜”,那颜者,华言大人也。“安用此人在旁?”摧其面曰:“去!”因力言两军交战,人马必中刀箭,或践伤压死,今大明皇帝独不践压中刀箭,而问那颜,问我等,无惊恐怨怒,我等久受大明皇帝厚恩,虽天有怒,推而弃之地下,而未尝死之,我等何反天?那颜若遣使告中国迎返天子,那颜不有万世好男子名乎?众皆曰:“者。” 胡语云“者”,然辞也,于是也先以上送伯颜帖木儿营,令护之。
这段记载,不免有渲染之处,但也先不想杀英宗,确为实情。伯颜帖木儿亦为也先的弟弟,所以把英宗送到他营中,就怕有人鲁莽,暗中对英宗下毒手,而伯颜帖木儿则必能善尽守护之责。
至于喜宁,这时已离帝而去,投降了也先,把中国边境及京师的虚实和盘托出。因此,也先另外派了一名俘虏来伺候英宗。此人叫袁彬,江西新昌人,是个锦衣校尉。英宗问他会不会写字,说会,于是代帝草书奉太后,派一个名叫梁贵的锦衣千户到怀来去送信。怀来守将怕其中有诈,不敢开城,
用绳子把梁贵从城墙外吊了上去,这才知道天子不曾殉社稷而是蒙尘了。
第二天八月十六,梁贵被护送到京,三更天敲开西长安门,入宫报信。
书摘3
三十九、唐伯虎进入牢笼
只是江西的地方官,像陆完那样依附宸濠的毕竟不多,所以常跟他搞得不欢而散。如浙江萧山籍的张,由南雄知府擢升为江西布政司参政,后升右布政,一直在赣南服官,因为“治行卓异”,迁为左布政,移官南昌。宸濠想强占官地,拓宽王府,张执意不允,宸濠便命人送他四样果蔬,打开来看,是枣、梨、姜、芥四物,谐音为“早离疆界”。故《嘉庆一统志》中,江西在此一时期的名宦,几乎都跟宸濠发生过争执,或者拒绝往来,如:
杨守隅——宁波人,杨守随从弟,官江西参政。宁府禄米,每石征银一两,以后增至一两五钱,杨守隅力争,仍征旧数。邵宝—无锡人,官江西提学副使。宸濠索诗文,以为结纳,邵宝峻拒。
林俊——福建莆田人,以南京操江御史巡视江西,裁减宁府禄米的苛征,并对宸濠的贪暴多所裁抑,宸濠大怒,但以林俊本身并无弱点,宸濠无奈其何。
蔡清——福建晋江人,官江西提学副使。朔望谒文庙,然后朝宁王,宸濠要颠倒程序,蔡清坚持不允;宸濠生日,令地方官朝服谒贺,蔡清亦不听。宸濠因而多方跟他为难,不安于位而去。
郑岳——福建莆田人,由江西按察使迁左布政,数与宸濠冲突,被诬夺官。
范辂——湖南桂阳(今汝城)人,以御史清军江西。宸濠宠伶秦荣,僭拟如王居,范辂劾治以罪。凡宸濠所作违制的命令,范辂必力争。
由此可见,宸濠的贪暴不法,是逐渐纵容而成;而觊觎大位之心,亦是一步一步加深,到了招兵买马、礼贤下士,则异心就不可改变了。
宸濠曾在南昌设立一座阳春书院,作为储育人才、笼络士林之地。因为科场案倒了大霉的唐伯虎,回到苏州,与里中狂生张灵,纵酒放浪,不事生产,宸濠认为这样牢骚满腹的人大可利用,所以卑词厚币,把他请到南昌,就住在阳春书院,奉为上宾。唐伯虎虽有怀才不遇、自伤沦落之感,但造反却还不肯,而且不敢,但已入牢笼,脱身不易,处境相当困难。
四十、唐伯虎装疯求脱身
唐伯虎所用的办法,是最古老的,但也是最痛苦的,那就是“装疯”,史书上称之为“佯狂”。据明朝的正史及稗史说,唐伯虎在阳春书院,垢秽“露丑”,也就是赤身露体,不顾体面,经常打人骂人,当然,对宸濠的使者亦不例外。
宸濠得报,大为失望,把他送还苏州,唐伯虎始得逃出魔窟。
宸濠的逆谋,成熟于正德十三年。这年也正是武宗心如野马,最荒唐的一年。而宸濠逆谋的成熟,主要还是客观因素的刺激,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使宸濠动心的,有如下三点有利的情况:
第一,武宗的作为,充分表现出他不乐为天子,既然他自弃天下,则夺
之或不致于遭受武宗个人的强烈反抗,成事较易。
第二,朝中大臣颇有不以武宗行径为然者。杨廷和的态度就异常暧昧。
第三,由于武宗的骚扰,北方怨声载道,“民心”似乎可用。
因此,这一年他“大集群盗”,肆无忌惮。其时江西的巡抚为孙燧,他是王阳明的同乡,正德十年十月由河南右布政擢升为江西巡抚。其时官江西者“惴惴以得去为幸”,所以孙燧接到命令,叹口气说:“是当死生以之矣!”因为宸濠的异谋,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随时可生剧变。
因为已有殉难的决心,他把家眷送回余姚,独携两童到任。据《明史·忠义传》载:
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
由于胡世宁的告密反而得罪,所以孙燧认为上书朝廷毫无用处,他与许逵计议,以“御盗”为名,备兵各地,同时怕宸濠强夺军械库,将省城所贮兵器分运他处。宸濠知道孙燧不好惹,用对付张的故智,送他“枣梨姜芥”,孙燧笑而不受。
许逵是河南固始人,进士出身,而仪表修养都似名将。他在正德十二年到江西当按察副使,一到就大捉宸濠所庇护的群盗,这不但是为了地方治安,而且他另有一套看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