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4083213丛书名: 细说北洋
编辑推荐
全书以细致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史评笔法,叙说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从发生发展到执掌政权和*终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征引了大量难以见到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也有许多当代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加之以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吴佩孚,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淮军。日俄战争爆发,赴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记名。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系军阀的军事行动。5月14日直皖战争起,吴佩孚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3年2月,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吴率残部去四川依靠军阀杨森、刘存厚。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于北平。吴佩孚颇具才情,与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是书生统兵成功的典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系军阀的军事行动。5月14日直皖战争起,吴佩孚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3年2月,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吴率残部去四川依靠军阀杨森、刘存厚。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于北平。吴佩孚颇具才情,与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是书生统兵成功的典范。
目 录
章 秀才不得志 一恨投军营
第二章 北洋军兴 事业始上升
第三章 援湘作战 崭露锋芒
第四章 通电主和光环耀眼
第五章 罢战北归 对抗皖系
第六章 直皖开战显神威
第七章 倡开“国大”政治受挫
第八章 洛阳练兵 扩充实力
第九章 出兵援鄂 称雄两湖
第十章 次直奉战争前兆——电报战倒阁
第十一章 次直奉大战 大败奉张
第十二章 恢复法统 倒徐拥黎
第十三章 控制内阁 独断专行
第十四章 从“劳工神圣”到“二七”惨案
第十五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败北
第十六章 子玉南遁东山再起
第十七章 遭遇北伐彻底垮台
第十八章 尾声——亡命天涯离奇暴卒
第二章 北洋军兴 事业始上升
第三章 援湘作战 崭露锋芒
第四章 通电主和光环耀眼
第五章 罢战北归 对抗皖系
第六章 直皖开战显神威
第七章 倡开“国大”政治受挫
第八章 洛阳练兵 扩充实力
第九章 出兵援鄂 称雄两湖
第十章 次直奉战争前兆——电报战倒阁
第十一章 次直奉大战 大败奉张
第十二章 恢复法统 倒徐拥黎
第十三章 控制内阁 独断专行
第十四章 从“劳工神圣”到“二七”惨案
第十五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败北
第十六章 子玉南遁东山再起
第十七章 遭遇北伐彻底垮台
第十八章 尾声——亡命天涯离奇暴卒
在线试读
章 秀才不得志 一恨投军营
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公元1874年4月22日),在渤海之滨的蓬莱古城,一位吴姓的小商人家中降生了一名男童——他就是我们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曾经一时叱咤于中国军界政坛,权倾一时、声名显赫的直系儒将吴佩孚。
这家男主人姓吴,名可成,几代家居蓬莱。到吴可成这一代,在县城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名“安香斋”,卖些油盐酱醋之类。女主人张氏,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两口子膝下已有一子,取名吴道孚,日子虽不殷实,却还算过得下去。
这一天,吴可成店里店外忙乎半天,既要应酬顾客维持生计,又要关照即将分娩的夫人,难免有些倦意,坐在店堂不知不觉打起瞌睡……蓦地,吴可成看见一位着金盔金甲的武将登堂入室,心里有些纳闷,仔细看去认得出人竟是蓬莱县城家喻户晓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正欲急忙起身恭迎之时,忽然听得耳边有人吆唤:“老爷,老爷醒来。”
吴可成一个激灵,睁开眼睛,见接生婆笑盈盈地站在面前。“老爷大喜,夫人生了个儿子!”吴可成一听这话,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内室,见夫人果然生了一子。喜得他顾不得向夫人道辛苦,抱起儿子端详来,端详去,见此子虽然称不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却也是五官端正,隆眉深目,又想起刚才的梦境,愈发对此子爱上加爱,深信此子将来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岁月荏苒,一晃数年,吴可成的爱子已长6岁。吴可成因其出生之日有异梦出现,想是一代名将戚继光转世吴家,所以对其倍加爱抚,寄予厚望。这一年,便把他送进私塾,又请一位饱学的老先生为孩子起一学名吴佩孚,另以子玉为字。而对其长兄吴道孚则无意栽培,只是令其帮助自己照料店里的生意。
吴佩孚也的确不负乃父期望,入私塾以来,晨出晚归,钻研苦读,学业日日长进。其父喜上眉梢,愈发对吴佩孚体贴备至,却不料天降横祸,吴可成忽然染病不起,竞至不治弃世,给幼小的吴佩孚以沉重的打击。
到了14岁那年,由于父亲的去世,困难的家境已难以继续维持吴佩孚的学业,恰好登州府水师营招募学兵,于是吴佩孚前往投考,顺利入水师营当了一名学兵,过上了吃粮当兵的行伍生涯。然而,吴佩孚却是个不甘现状,切望博得功名的人物,在水师营余暇之时不忘学业,常常挑灯夜读,发誓要登上科举之路,博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1896年,山东科试,吴佩孚进省城应试,一举夺得第二十七名(一说八十七名)秀才,吴家门楣大为光耀。连蓬莱文士们也颇感羡慕,对吴佩孚另眼相看。吴佩孚中了秀才,雄心不已,更发愤苦读,意在博取更大功名。
是时,正是清政府日暮途穷、吏治极其腐败之时。大凡豪绅大贾,只要舍得银两,总可以为后人捐个功名。吴佩孚却不然,虽然拼命苦读,可是家境不佳,乃兄吴道孚根本没有能力为他用银子打通门路,结果,吴佩孚两次秋试都名落孙山,犹如掉人冰山,把吴佩孚走科举之路一展宏图的梦想降到了冰点。
情绪沮丧的吴佩孚大失所望,常常借酒浇愁,结果非但不能解脱,反而愁上加愁,甚至惹出无端事故来。
这一天,吴佩孚联络挚友又聚在一起饮酒,几杯下肚,满肚子窝心事又涌上心头,于是你一杯我一盏,结果两个人都喝了个酩酊大醉。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与邻桌之人发生了口角,吴佩孚仗着酒胆,不由分说赏对方一顿老拳——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原来,被殴打之人乃是县城电报局长的贵戚,人称“翁爷”,电报局长又同县太爷合穿一条连裆裤,一道令牌下来,着差役擒拿吴佩孚归案。幸亏吴的一位挚友孙丹林得知消息,飞报吴佩孚快快逃走,免遭牢狱之灾。吴佩孚顿如霹雷轰顶,酒劲酒胆早已飞至天外,急忙收拾一下简单行装连夜逃出蓬莱城,漫无目的地向北京而去。
当地人的口碑中还有一种版本,据说当了秀才的吴佩孚在登州染上了鸦片烟瘾,常到烟馆中抽上两口,当时登州有一个大土豪名叫翁钦生,有一天翁独个儿在烟馆“雅座”中抽烟打瞌睡,恰遇吴上烟馆,普通座上客满,无法插足,可是烟瘾大发,乃悄悄跨入“雅座”,不想惊扰了翁的好梦,翁鄙夷地呸了一声,伸起了腿对吴就是一脚,大叫说:“滚!”吴一言不发,红着脸退了出来,心里越想越气,把这遭遇偷偷告诉了登州的几个流氓,大家同意要找翁的麻烦,在翁老太太做寿的一天,流氓们假拜寿为名,大闹寿堂,把翁家搞得天翻地覆,事后翁告到州府去,吴佩孚便和那群流氓逃出了登州。不管如何吴佩孚就这样背井离乡,一直到他做了“孚威将军”才衣锦还乡,回来光宗耀祖。
吴佩孚到了北京,他先是找到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隆庆客栈”的老板孙庭瑶,此人是吴可成的朋友,也是山东蓬莱人,见世侄落难此地,不便说些什么,便答应吴佩孚暂时住下来,但说:“本人是小本经营,无力供养吃闲饭者,还望自觅生路,从长计议方是。”
吴佩孚失魂落魄般每日徜徉北京街头,他在这里无亲无故,更没有显赫的门路引荐。寻了几日找不到什么生路,每天十根肠子闲着九对半,只好厚着脸皮靠着孙庭瑶施舍几顿度日。时已接近年关,京城人家都在忙碌年货,张贴对联。吴佩孚心里一动,便向孙庭瑶讨些纸笔,在崇文门外摆个字摊,靠写春联、卖字为生。
吴佩孚6岁起入私塾,书道上颇有些功底,几天下来总算能够糊住口。但好景不长,春节过后,谁家还买春联,吴佩孚只好收拾摊床,又跑到前门摆起了卦摊。
吴佩孚在都门大街支起卦摊,好在于这行当不需什么本钱,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加上一把折扇足矣。然而,吴佩孚一副白净脸,腮下无须的年轻扮相却使他很难招揽到生意。大凡求卜问相者,多是寻那些皓首长须、有几分“仙骨”之人,所以,吴佩孚的卦摊摆了一个上午,根本不见求卜者的影子。挨到下午,好歹来了一位老太太,吴佩孚恨不能把平生所学一股脑折腾出来,足足费了个把小时的唇舌,总算打点老太太丢下几个铜钱颤巍巍离开卦摊。
就这样,吴佩孚在前门大街摇唇鼓舌,借以苦熬时光,自然是饥一顿,饱一顿,前程无望,颓然凄然。这一天,吴佩孚照例守着卦摊苦等来客,突然一位三十几岁操蓬莱口音的人来问卜,吴佩孚拱手说:“老乡,你问的啥事?”不待他起身迎客,对方便道:“哎呀,这不是子玉弟吗?”
吴佩孚仔细看去,也吃了一惊:“哟,原来是堂哥!”
来人是吴佩孚的堂兄吴亮孚,前几年就听说出外混事,不曾想在京城街头相遇。他乡遇骨肉,吴佩孚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吴亮孚说:“我昨天打这里路过,见一个人端坐课棚,真没想到却是兄弟你,你高中了秀才却落到这等模样,好吧,咱们喝两杯去吧。”于是吴收起了课棚,随着堂兄到了一家小酒馆,两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细诉衷肠,吴亮孚说:“兄弟,你怎么落到这般模样?”吴佩孚乃把自己在登州的事,以及到北京后人地生疏,谋生困难,不得已才摆摊课命种种,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堂兄。
吴亮孚一边劝酒,一边叹息,后用十分诚挚的语气说:“兄弟,算命既不能糊口,更没有前途,听我说,人要往高处爬,你念过书,中过秀才,可是你大概没有做官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军,你如果投笔从戎,不是我当面奉承你,八年十载你不出人头地才怪呢,我们吴家像你这样人还没有第二个!”
吴佩孚自14岁便人水师营当学兵,对行伍这一套自然了解,听堂兄指点,眼睛一亮:“堂哥说的是,不过,从军也要走一走门路哩,俺在这儿……”
吴亮孚打断他的话:“兄弟不必担心,我听说天津聂军门正在招兵买马,兄弟写一笔好字,又中过秀才,不愁没有用武之地!赶快收拾起课棚,要零钱花用从我这儿拿。”说着便从身上掏出几锭银子拿给吴佩孚,吴接了银子感动得哭了起来。
就这样,蓬莱秀才吴佩孚辞别堂兄,谢过收留自己的客栈老板孙庭瑶,烧了课棚,投笔从戎去参军了,时为光绪二十四年。
吴佩孚径直去了天津。找到淮军武卫前军聂士成的军营,一经申明投军心愿和秀才身世,便被批准人伍,因体弱,派在一位姓沈的管带手下充当戈什哈(勤务兵)。那时节,吃粮当兵者除一些军官外,绝大多数一个大字不识,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入了军营,当然是鹤立鸡群。不久聂士成便力荐他去北洋武备学堂学习。
……
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公元1874年4月22日),在渤海之滨的蓬莱古城,一位吴姓的小商人家中降生了一名男童——他就是我们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曾经一时叱咤于中国军界政坛,权倾一时、声名显赫的直系儒将吴佩孚。
这家男主人姓吴,名可成,几代家居蓬莱。到吴可成这一代,在县城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名“安香斋”,卖些油盐酱醋之类。女主人张氏,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两口子膝下已有一子,取名吴道孚,日子虽不殷实,却还算过得下去。
这一天,吴可成店里店外忙乎半天,既要应酬顾客维持生计,又要关照即将分娩的夫人,难免有些倦意,坐在店堂不知不觉打起瞌睡……蓦地,吴可成看见一位着金盔金甲的武将登堂入室,心里有些纳闷,仔细看去认得出人竟是蓬莱县城家喻户晓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正欲急忙起身恭迎之时,忽然听得耳边有人吆唤:“老爷,老爷醒来。”
吴可成一个激灵,睁开眼睛,见接生婆笑盈盈地站在面前。“老爷大喜,夫人生了个儿子!”吴可成一听这话,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内室,见夫人果然生了一子。喜得他顾不得向夫人道辛苦,抱起儿子端详来,端详去,见此子虽然称不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却也是五官端正,隆眉深目,又想起刚才的梦境,愈发对此子爱上加爱,深信此子将来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岁月荏苒,一晃数年,吴可成的爱子已长6岁。吴可成因其出生之日有异梦出现,想是一代名将戚继光转世吴家,所以对其倍加爱抚,寄予厚望。这一年,便把他送进私塾,又请一位饱学的老先生为孩子起一学名吴佩孚,另以子玉为字。而对其长兄吴道孚则无意栽培,只是令其帮助自己照料店里的生意。
吴佩孚也的确不负乃父期望,入私塾以来,晨出晚归,钻研苦读,学业日日长进。其父喜上眉梢,愈发对吴佩孚体贴备至,却不料天降横祸,吴可成忽然染病不起,竞至不治弃世,给幼小的吴佩孚以沉重的打击。
到了14岁那年,由于父亲的去世,困难的家境已难以继续维持吴佩孚的学业,恰好登州府水师营招募学兵,于是吴佩孚前往投考,顺利入水师营当了一名学兵,过上了吃粮当兵的行伍生涯。然而,吴佩孚却是个不甘现状,切望博得功名的人物,在水师营余暇之时不忘学业,常常挑灯夜读,发誓要登上科举之路,博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1896年,山东科试,吴佩孚进省城应试,一举夺得第二十七名(一说八十七名)秀才,吴家门楣大为光耀。连蓬莱文士们也颇感羡慕,对吴佩孚另眼相看。吴佩孚中了秀才,雄心不已,更发愤苦读,意在博取更大功名。
是时,正是清政府日暮途穷、吏治极其腐败之时。大凡豪绅大贾,只要舍得银两,总可以为后人捐个功名。吴佩孚却不然,虽然拼命苦读,可是家境不佳,乃兄吴道孚根本没有能力为他用银子打通门路,结果,吴佩孚两次秋试都名落孙山,犹如掉人冰山,把吴佩孚走科举之路一展宏图的梦想降到了冰点。
情绪沮丧的吴佩孚大失所望,常常借酒浇愁,结果非但不能解脱,反而愁上加愁,甚至惹出无端事故来。
这一天,吴佩孚联络挚友又聚在一起饮酒,几杯下肚,满肚子窝心事又涌上心头,于是你一杯我一盏,结果两个人都喝了个酩酊大醉。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与邻桌之人发生了口角,吴佩孚仗着酒胆,不由分说赏对方一顿老拳——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原来,被殴打之人乃是县城电报局长的贵戚,人称“翁爷”,电报局长又同县太爷合穿一条连裆裤,一道令牌下来,着差役擒拿吴佩孚归案。幸亏吴的一位挚友孙丹林得知消息,飞报吴佩孚快快逃走,免遭牢狱之灾。吴佩孚顿如霹雷轰顶,酒劲酒胆早已飞至天外,急忙收拾一下简单行装连夜逃出蓬莱城,漫无目的地向北京而去。
当地人的口碑中还有一种版本,据说当了秀才的吴佩孚在登州染上了鸦片烟瘾,常到烟馆中抽上两口,当时登州有一个大土豪名叫翁钦生,有一天翁独个儿在烟馆“雅座”中抽烟打瞌睡,恰遇吴上烟馆,普通座上客满,无法插足,可是烟瘾大发,乃悄悄跨入“雅座”,不想惊扰了翁的好梦,翁鄙夷地呸了一声,伸起了腿对吴就是一脚,大叫说:“滚!”吴一言不发,红着脸退了出来,心里越想越气,把这遭遇偷偷告诉了登州的几个流氓,大家同意要找翁的麻烦,在翁老太太做寿的一天,流氓们假拜寿为名,大闹寿堂,把翁家搞得天翻地覆,事后翁告到州府去,吴佩孚便和那群流氓逃出了登州。不管如何吴佩孚就这样背井离乡,一直到他做了“孚威将军”才衣锦还乡,回来光宗耀祖。
吴佩孚到了北京,他先是找到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隆庆客栈”的老板孙庭瑶,此人是吴可成的朋友,也是山东蓬莱人,见世侄落难此地,不便说些什么,便答应吴佩孚暂时住下来,但说:“本人是小本经营,无力供养吃闲饭者,还望自觅生路,从长计议方是。”
吴佩孚失魂落魄般每日徜徉北京街头,他在这里无亲无故,更没有显赫的门路引荐。寻了几日找不到什么生路,每天十根肠子闲着九对半,只好厚着脸皮靠着孙庭瑶施舍几顿度日。时已接近年关,京城人家都在忙碌年货,张贴对联。吴佩孚心里一动,便向孙庭瑶讨些纸笔,在崇文门外摆个字摊,靠写春联、卖字为生。
吴佩孚6岁起入私塾,书道上颇有些功底,几天下来总算能够糊住口。但好景不长,春节过后,谁家还买春联,吴佩孚只好收拾摊床,又跑到前门摆起了卦摊。
吴佩孚在都门大街支起卦摊,好在于这行当不需什么本钱,一张桌子两条板凳,加上一把折扇足矣。然而,吴佩孚一副白净脸,腮下无须的年轻扮相却使他很难招揽到生意。大凡求卜问相者,多是寻那些皓首长须、有几分“仙骨”之人,所以,吴佩孚的卦摊摆了一个上午,根本不见求卜者的影子。挨到下午,好歹来了一位老太太,吴佩孚恨不能把平生所学一股脑折腾出来,足足费了个把小时的唇舌,总算打点老太太丢下几个铜钱颤巍巍离开卦摊。
就这样,吴佩孚在前门大街摇唇鼓舌,借以苦熬时光,自然是饥一顿,饱一顿,前程无望,颓然凄然。这一天,吴佩孚照例守着卦摊苦等来客,突然一位三十几岁操蓬莱口音的人来问卜,吴佩孚拱手说:“老乡,你问的啥事?”不待他起身迎客,对方便道:“哎呀,这不是子玉弟吗?”
吴佩孚仔细看去,也吃了一惊:“哟,原来是堂哥!”
来人是吴佩孚的堂兄吴亮孚,前几年就听说出外混事,不曾想在京城街头相遇。他乡遇骨肉,吴佩孚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吴亮孚说:“我昨天打这里路过,见一个人端坐课棚,真没想到却是兄弟你,你高中了秀才却落到这等模样,好吧,咱们喝两杯去吧。”于是吴收起了课棚,随着堂兄到了一家小酒馆,两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细诉衷肠,吴亮孚说:“兄弟,你怎么落到这般模样?”吴佩孚乃把自己在登州的事,以及到北京后人地生疏,谋生困难,不得已才摆摊课命种种,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堂兄。
吴亮孚一边劝酒,一边叹息,后用十分诚挚的语气说:“兄弟,算命既不能糊口,更没有前途,听我说,人要往高处爬,你念过书,中过秀才,可是你大概没有做官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军,你如果投笔从戎,不是我当面奉承你,八年十载你不出人头地才怪呢,我们吴家像你这样人还没有第二个!”
吴佩孚自14岁便人水师营当学兵,对行伍这一套自然了解,听堂兄指点,眼睛一亮:“堂哥说的是,不过,从军也要走一走门路哩,俺在这儿……”
吴亮孚打断他的话:“兄弟不必担心,我听说天津聂军门正在招兵买马,兄弟写一笔好字,又中过秀才,不愁没有用武之地!赶快收拾起课棚,要零钱花用从我这儿拿。”说着便从身上掏出几锭银子拿给吴佩孚,吴接了银子感动得哭了起来。
就这样,蓬莱秀才吴佩孚辞别堂兄,谢过收留自己的客栈老板孙庭瑶,烧了课棚,投笔从戎去参军了,时为光绪二十四年。
吴佩孚径直去了天津。找到淮军武卫前军聂士成的军营,一经申明投军心愿和秀才身世,便被批准人伍,因体弱,派在一位姓沈的管带手下充当戈什哈(勤务兵)。那时节,吃粮当兵者除一些军官外,绝大多数一个大字不识,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入了军营,当然是鹤立鸡群。不久聂士成便力荐他去北洋武备学堂学习。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