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3168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冯友兰一生中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分析,代表了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和文化追求,有其典型意义。 他关注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调适转化,为守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和理想,提出道德遗产“抽象继承”;提出境界伦理学的建构,重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值得珍视。
读者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冯友兰道德思想的总体面貌,以及作者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
冯友兰一生中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分析,代表了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和文化追求,有其典型意义。 他关注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调适转化,为守护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和理想,提出道德遗产“抽象继承”;提出境界伦理学的建构,重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
本书以六篇论文结集,集中梳理冯友兰道德思想的历史展开及其理论思考,使读者看到冯友兰道德思想的总体,以及作者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在我们努力推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转化创新的今天,冯友兰在20世纪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系列思考是我们今天面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历史借鉴,对于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吸收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理想、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都值得珍视。
弁言
冯友兰的“伦理概念”说
——兼论冯友兰对陈寅恪的影响
冯友兰新理学时期的道德思想
冯友兰《新世训》的非道德德行论
境界伦理学的典范
——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论道德遗产的抽象继承问题
——兼论诠释学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冯友兰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
——以其在清华时代为中心
弁言
从2015年10月开始到2016年7月,我一共写了四篇有关冯友兰先生伦理道德思想研究的论文,并相继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史哲》、《复旦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
此项研究是想把冯友兰先生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现代转化过程的一个个案来加以研究。应该说,冯友兰先生的思想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因为,他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作博士论文开始,就以人生哲学为其重点,回国后出版了几种以人生哲学为名的书;此后,随着他的新理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建立,道德与人生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他不仅用新实在论建立了其新理学的道德论,甚至可以说道德价值论是新理学建构的起点;他在抗战初期关注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调适转化,并在40年代完成了其境界伦理学的建构,使其道德人生思想更加完整。1950年代,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成为主流的境况下,为了守护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和理想,他大胆提出了道德遗产“抽象继承”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一生中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和文化追求,在我们今天努力推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转化创新时,值得珍视和研究。
本书以这撰写的四篇论文为主体,外加一篇以前写的论《新世训》的论文,庶几读者可以看到冯先生道德思想的总体,以及我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关于冯友兰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是我在清华大学纪念冯先生115周年会议上提交的,也一并附此,请读者加以批评。
陈来
2018年3月于清华学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