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1716
1. 学术性。本书的解读忠实于原典,忠实于历史,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当下的时代相联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熠熠生辉。
2.通俗性。以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用历史的故事、现实的事例阐发《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深入浅出地让读者能真正读懂《道德经》,并学会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以帮助自己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
3.全面性。对《道德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作了解读,解得透彻,解得详细,揭示每一章中所蕴藏的智慧,以及给我们做人、做事的启示。
4.书中配有大量的古代山水人物图与张教授专门为本书题写的书法图片,以增进对《道德经》的理解与阅读情趣。”
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
老子姓什么
老子生在什么时候
老子是哪里人
老子是个什么人
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这本书是谁写的
《老子》的版本
《老子》的注本
老子是暗解《周易》,孔子是明解
《周易》
《老子》的哲学——“道”
宇宙本原之道
变化规律之道
认识方法之道
《老子》的人生智慧
“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
“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道冲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三去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
第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语译】
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不看重那些稀有的东西,使人民不去偷盗;不去显耀那些能诱发人欲望的东西,使人民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人民的心灵,要充实人民的肚子;要削弱人民的意志,要增强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机心、没有欲望,使那些所谓的智者不敢去妄为。要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事物,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
【解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一个不尚,一个不贵,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不看重那些稀有的东西,使人民不去偷盗。孔子和老子出发点完全一致,孔子从正面说,老子从反面说,一正一反,一阴一阳。孔子发现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人民相争,有盗贼,所以孔子崇尚仁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讲礼仪,要遵循法则,要建立社会伦理纲常,他是从正面在说。老子恰好相反,从反面说,你不要去宣扬贤德的人。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企业里把谁立为标兵、楷模,其余的人就嫉妒得不行了,就要争了,否则就不好好干了,要评比干吗?不要评了嘛。所以你崇尚有贤德的人干吗?
再比如说现在的收藏热,那些书法作品,那些艺术品,当然了不起,但一幅画能卖到几百万几千万元,那不是捧起来的吗?这源于大家的一种喜好、一种推崇。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推崇,大家就觉得一幅画、一件艺术品、一件难得的东西是平平常常的,那么它的价格就不会被炒上去,也不会有弄虚作假的赝品了,更不会有人为得到它铤而走险、触犯刑律。我家里收集了那么多艺术品,全捐出去了,就没有人记挂去偷了,那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我讲一个故事,香港有一个老板,他和大陆另外一个人说,我有一件稀世珍宝,大陆这个人说能不能欣赏一下,香港人说可以,然后就去银行保险柜里,经过多重防线,打开给他看。大陆人学“佛”,说你这个一点也不值钱,你这个东西,连你自己来看都要经过重重关卡,所以它是毫无价值的。越保存起来,越毫无价值,如果把它展示出来,给大家欣赏,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至少大家都很愉悦。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去显耀那些能诱发人欲望的东西,这样人民就不被扰乱。“见”就是“现”。乱的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欲望不仅藏在心里,而且还表现出来。这必定造成世事的混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在“文革”的时候被批判得一塌糊涂,说老子这是愚民政策。所以圣人——这里是指得道的人,而不是儒家的圣人,治理天下要“虚其心,实其腹”,离卦中间不是空的吗?要虚,不要有那么多欲望,要充实人民的肚子,“虚”和“实”都是使动词,“其”就是指老百姓,因为是给帝王讲的嘛,帝王要治理天下,一定要使老百姓的心虚空,放清净,但要使老百姓的肚子填满,也就是说,要“大脑简单,四肢发达”,管子不是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吗?仓库里要有东西能让人民吃得饱,不要让人民思想太复杂了。“弱其志,强其骨”,要削弱人民的意志,要增强人民的体魄。这是让老百姓无欲无求,头脑简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才符合大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要常使人民没有机心、没有欲望,使那些所谓的智者不敢去妄为。要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事物,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他说是要走到处,实际上达到了境界,他说什么也不要做,别把老百姓的心弄乱了,实际上越是不做,就什么也做了,符合大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人们为什么要去争功夺权、争名夺利?为什么会有偷盗?这是因为有了分别,也就是说有了那些对名利之人的推崇,有了那些对珍宝的贪爱,所以使得人民去争名夺利,甚至有人去偷盗。
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和谐世界?就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太不和谐了,有太多的战
争了。大家看一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有耶路撒冷战争,说到底都是一种权势之争,地域之争,甚至于是对人心的一种争夺。如果说这些都没有了,没有这种价值判断,没有欲望的追求,那么还会有战争吗?还会有这些纷乱吗?还会有盗贼吗?当然就不会有了。
为什么儒家要讲仁义,那是因为礼崩乐坏了。为什么在古印度产生了讲平等慈悲的佛教?那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太不平等了,有非常严格的四种姓制度。
现在倒过来看,如果不是礼崩乐坏,那么就没有儒家的仁义;如果没有那四种姓制度,那么也就没有佛教了。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消除这种对立,从根子上就不要去崇尚那些财富,不要去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不要去崇尚那些稀有的东西。所以老子提出“虚其心”,
“弱其志”。很多人认为老子这是在愚弄老百姓,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削弱人民的意志。其实不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让人们不要有那些贪婪的私欲,不要有更多的欲望。如果没有欲望了,天下就不会乱了。这样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没有了市场,也就不敢妄为了。“智者”,这里指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所以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都是“无为”的体现,不要按照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意志来做,而要符合自然,顺应自然,符合人的本性来做,天下就太平,人心就没有混乱了。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老子比孔子站得更高,看得更彻底一些。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语译】
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居住善于择地,心态善于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解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有两个作用,个就是利于万事万物,第二个是不争,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水恰恰相反,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故它接近于“道”。这里又给道以比喻,之前是玄牝、谷神,现在又说水。所以老子的“道”是不争的道,是利万物的道。
我经常讲,对一些企业领导来说,我们现在缺的是水性管理,水性思维。水的优点是不争,利万物,往低处走,外柔内刚(外面柔弱,里面坚韧),随遇而安(是说水的适应性,遇到地势高的,水就往低处流),渗透能力强,耐得住寂寞,本性静,洁净、清澈,善变(水的变化是所有物质中的,固态、液态、气态都能变成),包容、宽容,柔弱。
日本有一个大将军名叫黑田孝高,他说水有五条法则:,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者,水也。这就给我们启发,如果要影响员工,首先自己要动。第二,不断为自己寻找进路者,水也。水要流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径。第三,遇障碍而能激起百倍努力者,水也。遇到障碍时,能激发出百倍的努力,那时候它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第四,自洁且能洗涤污浊,清浊皆容者,水也。自己清洁,并且能使别人清洁,无论清浊,都能包容。第五,洋洋乎充满大海,发而为云,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终不失其性者,水也。变化再大,但水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性。这是黑田孝高对水的特性的总结。
水被老子称为“上善”,是的善,美的德。水的“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老子一连用了七个“善”字:“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是从选择居地方面说的,水总是往低处流,选择低下的地方。人总是喜欢往高处走,不喜欢低处,而水偏偏选择人们所讨厌的低处,这就是卑下、谦虚、不争的精神。
“心善渊”,是从心态、心胸说的,水具有大海、深渊一样博大而深沉的胸怀。“与善仁”,是从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方面说的,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
“言善信”,是从言语上说的,言语的“善”表现为诚信,声大水大。水怎么会言语呢?它的波涛、涌动,都是语言。你听到水轰隆隆的声音时,就是发大水。当然水是无法言语的,准确地说水的言语是常人听不懂的,所以这里有拟人化的意味,后面三个“善”都是拟人的说法。“政善治”,是从行政治理方面说的,“治”字说得太好了,中国人说“治理”,西方人说“管理”,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中西方管理的不同。“治”字从水,“管”字从竹。说明中国人重视水性管理——柔性管理,西方人重视刚性管理、阳性管理。两者当然都不可缺,但治理是更高一级的,是“道”这个层面的。
“事善能”是从为人处世方面说的,水善于发挥才能,善于发挥效能。
“动善时”是从行动、行为方面说的,水善于把握时机。你看水涨水消、潮起潮落,都是应不同季节、不同时令而行动的,不会违背时令。这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时间超过重视空间的价值取向。
万物有灵,水是有灵性的。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对水作了十多年的研究,解开了这一秘密。江本胜博士从1994年起就开始做水结晶的实验,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结晶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当他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名曲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水的变化。原来水竟然能够欣赏音乐!经过不断的做实验,发现原来水不仅能听、能看,而且还有喜怒哀乐等感情。他们新近发表了实验结果《水知道答案》(又名《来自水的讯息》)一书,其中的122张照片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水结晶形态,从照片上的图案看,那些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变成非常美丽的图形;而那些“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让水结晶变成离散、丑陋的形状。对水进行佛教密宗真言加持,或贴上“南矰阿弥陀佛”,水结晶变得清晰明亮,更为奇妙的是四周出现佛光形状、中央则呈现七彩。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各种讯息,都带有能量,能使水结晶发生变化。
其实,二千五百年以前的老子就已经看出水是有灵性的,具有“七善”的灵性,真是不可思议!“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忧愁、过失。老子提倡用水性管理来治理一个大国,我们应该用水性管理来治理一个企业。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大象与小鸟的启示》一文中说:“做企业,是不争,不要企图吃掉别人,我们不去寻求垄断的机会,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而是力求让所有消费者、股东、员工及各界都喜欢我们,认为我们是个不错的公司,大家都需要你。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讲的就是“上善若水”的道理。
做企业不仅要追求现代化管理,更应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实际上,我们现代企业缺的恰恰就是水性管理。我们现在的企业缺的不是刚性管理,也不是自强不息,否则不可能一路走向成功。我们现在企业家缺的是水性管理,缺的是柔性,是文化,是顺势而为。
《老子》一直在强调,柔弱胜刚强,要像水一样,水是柔弱的,所以水是厉害的。《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越柔弱的东西,越可以战胜坚固的东西,《老子》做了很多比喻,比如说柳条枝,是永远吹不断的,但是树干,风一吹就倒了。《老子》的意思是,管理者要学会一套柔性管理和水性管理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我们现代企业家一定要学的。管理一个企业,当然要有必要的制度,要遵守法律法规,这毫无疑问是需要的。但是光靠那个东西,肯定是治理不好企业的。作为一个老板来说,你需要用柔性管理,这就体现在文化上面,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有一种和谐的氛围,大家有一种凝聚力,不浮躁,不焦虑,每个人的心态都很平和,这样才能踏踏实实为这个企业出谋划策,为这个企业做事。这就是柔性管理。
《老子》说“道”很朴实,很实在的,不是那么玄妙的,其实水就是《老子》“道”的化身。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要向水学习,从他们当中悟出这个道理,你要是知道了,那才叫真正的知道。《老子》中水的特征:,水是柔弱的。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说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也是有战斗力的,柔弱胜过刚强。
第二,水是往低处流的。人喜欢高处,不喜欢低处,而水偏偏流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这就叫做低姿态,高境界。这也说明了老子的思维是往低处走的,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我们也要从中学习,越把自己放得低,其实你人格就越高。这就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
第三,水是顺势而为的,它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走的,地势高了它就往高处流,地势低了它就往低处流,它永远顺势而为。
第四,水可以包容万物。水可以载舟,也可以容纳万物、接受万物。这就体现了水的包容性,这一点太重要了。孔夫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字让我奉行终生?”这个子贡挺挑剔,只要一个字,“可以,不要两个字。孔子说:那我就给你一个字——恕。”恕就是宽恕、宽容,就是像水一样具有的包容性。
第五,水是善于变化的。水的变化是所有事物当中多的,水有三种形态,它可以是液体,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体。一个东西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同时变出三态,只有水,找不出第二个来。能有这么大变化,说明它能够随机应变。《周易》中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水就是知道变通,无孔不入,渗透性很强。
所以我们在管理企业时要学水的渗透性,只有柔性的东西才能渗透,刚性的东西是不能渗透的。一个小孔,你要把一块很大的石头塞进去肯定不行,所以刚性的东西、硬的东西不行,只有柔的东西,就像水,它能够渗透进去,它可以无孔不入。
第六,水又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它的是永远不会变的,也就说它具有原则性。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形式再怎么变,但本质永远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水分子永远不变。
第七,水能够养育万物。水无私地滋润万物,万物离开了水的滋润就无法成长。水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成人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由水组成。地球上多的就是水,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被水覆盖。
第八,水是不争的。水能够养育万物,它的功劳,但是它却不与万物相争,体现了水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表现了谦虚、卑下、无为的优良品德。
第九,水是纯洁的,具有去污性。人要效法水,做到心地纯净,所以《周易》讲“洗心”,“洗”是水字旁,是用水来净化心灵。我们说“治理”,不仅是柔性管理,也是净化人的心灵。
第十,水的力量是强大的。水滴石穿,水可以把石头给滴穿,而石头不可能把水斩断。如果用石头斩水,或者用一把刀,一下子斩下去,好像水断了,但你把刀抽回来,水又合起来了,李白有一句诗写得好,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就是以柔克刚。水的力量是以柔克刚,而不是以刚克刚。再看水发怒的时候,叫“洪水猛兽”,什么东西都抵挡不住。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语译】
以“无为”去作为,以“无事”去做事,以“无味”去品味。无论大小多少,都以恩德去报答怨恨。解决困难从容易入手,成就大业从小事起步。天下难事,一定是从易事开始;天下大事,一定是从小事开始。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终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就许诺的人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人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终就没有困难。
【解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句头一个字都是动词。“无为”、“无事”、“无味”都是指不是人为而是符合自然地作为、做事、品味。“无为”、“无事”,前面很多章节中都提到了。“无味”就是指自然之味,而不是人为加入了味精等调料之后的味道。“味无味”就是品尝无味的东西,把无味当作好的味道。有一句话叫“淡而无味”,不仅饮食上要淡而无味、清淡寡味,而且做人也要恬淡自然,不要追求多滋多味,要把恬淡的生活当作有滋味的生活。这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也是我们人生的境界。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对于“大小多少”,除了解释为“无论大小多少”,还有其他多种解释,有人解释为“把小看成大,把少看成多”,“大”和“多”是意动词;也有人解释为“大生于小,多生于少”。这两种解释是为了与后文关联,但总觉得牵强,不如直接理解为无论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以德报怨。
如何回应别人的怨恨?《道德经》主张“以德报怨”,那就是我用我的恩德来报答你的怨恨;
《圣经》主张“以怨报怨”,那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论语》中孔子则提出第三种办法,那就是“以直报怨”,这个“直”究竟是什么意思?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说是直接的直,以直报怨不是很简单吗?你要是与我有怨仇了,我马上就报仇,就翻译成直接了。这个可能跟孔子的思想有些不一样了。所以“直”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正直的意思,就是用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很简单,如果他怨恨我,符合正道的话,我就以德报怨,如果他怨恨我不是正理,不是正道,那么我就可以以怨报怨,我是这么理解的。还可以理解成,以天道正理来报怨。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的区别。
“难”与“易”,“大”与“细(小)”互为阴阳,表面上看相对的,其实是相生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于”是介词,从的意思。做困难的重大的事情要从它的反面——容易的、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正面上看,天下的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也就是说,不可能一步登天,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后面一章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反面看,天下的大事、难事,也都是毁于小事、易事,正如韩非子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老子这句话还隐含一个意思,那就是任何易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处理,任何小事都要当作大事来完成。这就是后所说的“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犹”是都的意思,得道之人把所有的事都当作难事来做,这样终就没有难事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得道之人始终不干大事,而是把大事化成小事,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也可理解为得道之人始终不自以为在干大事,不自以为伟大,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这是老子高明的辩证法。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就想做大事,后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就一件一件地做小事,按部就班,按照次序来做,后反而成了大事,所以我们不要求大要求小,不要求多而要求少。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人生至理名言。当今社会,也要警惕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因为这种人往往是不守信用的。我们自己也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一旦答应就必须兑现。重诺者才重信。孔子也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同时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要掉以轻心,事先要把各种困难都设想到,这样才容易实现目标,而那些一开始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容易的人,则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自己准备不足,一旦遇到困难,反而措手不及,结果无功而返。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所以圣人啊,总是会把事情看得很难很难,终就没有困难了。你要是把事情看得容易,它反而会变得很困难,你要是把它看得很困难,它反而会变得很容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