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17969
◆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的《世界伟人传》,紫式部作为世界伟人之一,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林肯等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世界上*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日本*早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时代。它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被译成英、法、德、意、苏、中等许多国家的文字。
精品套装推荐
本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四代天皇,历经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妃、侍女的种种或凄婉或美好的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爱情纠葛事件。
序一
序二
上
回 桐壶
第二回 帚木
第三回 空蝉
第四回 夕颜
第五回 若紫
第六回 末摘花
第七回 红叶贺
第八回 花宴
第九回 葵上
第十回 杨桐
第十一回 花散里
第十二回 须磨
第十三回 明石
第十四回 航标
第十五回 蓬生
第十六回 关屋
第十七回 赛画
第十八回 松风
第十九回 薄云
第二十回 朝颜
第二十一回 少女
第二十二回 玉鬘
第二十三回 莺初啼
第二十四回 蝴蝶
第二十五回 萤
第二十六回 常夏
第二十七回 篝火
第二十八回 狂风
第二十九回 行幸
第三十回 兰花
第三十一回 真木柱
第三十二回 梅枝
下
第三十三回 紫藤枝梢叶
第三十四回 新菜(上)
第三十四回 新菜(下)
第三十五回 柏木
第三十六回 横笛
第三十七回 铃虫
第三十八回 夕雾
第三十九回 法事
第四十回 方士
第四十一回 云隐
第四十二回 匂兵部卿亲王
第四十三回 红梅
第四十四回 竹河
第四十五回 桥姬
第四十六回 柯树下
第四十七回 总角
第四十八回 早蕨
第四十九回 寄生木
第五十回 东屋
第五十一回 浮舟
第五十二回 蜉蝣
第五十三回 习作
第五十四回 梦浮桥
译后记
序一
《源氏物语》中的“无常”大多是由于亲人的去世而觉人生苦短,导致对人生的痛苦、悲哀的无奈和否定,于是佛教思想中的厌世、追求净土便成为一种社会的思潮。生命的终结,既是美的毁灭,也是痛苦的消失;厌世是对人生迷恋的拒绝,也是对死的接受,这是寂静之美的具现。作为文学审美的对象,与佛教的“涅槃寂静”的理念是一致的。不过,虽然《源氏物语》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却并没有达到“空”的境界。出家之人也未完全脱俗,其“无常”实质上是说感觉时间变易之迅速,生命短暂,应该珍惜时间。这与佛教的万物生死、变异无常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无常”与“物哀”的结合便成为平安文学的时代审美观。
······
阅读《源氏物语》,深感其受到白居易诗歌的极大影响。唐代大诗人中,在日本之大受推崇者,缘何并非李白、杜甫,而是白居易,是白诗意境之闲适感伤,抑或观念之空无避世,此中情由,尚需深入研究。然毋庸置疑,《源氏物语》之受中国文学影响,无论在数量和深度上都首推《白氏文集》,尤其《长恨歌》。从整部著作的主题思想及至具体描述,有时摘词引句,有时含蓄暗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长恨”悲剧也许正是紫式部紫式部(约978—约1015),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歌人;她的名著《源氏物语》第四十一回《云隐》暗示源氏之死,有题无文,像一个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之着眼点,但也有注重白诗讽喻作用之观点,见仁见智,可以引起讨论。
林林
二六年一月十五日
序二
首先,紫式部写实的“真实”文学意识的表现内容,是以真实性为中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亲自接触到的宫廷生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就历史背景来说,书中描写朱雀天皇时代以源氏及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内戚一派,与弘徽殿及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的政治争斗,弘徽殿一派掌权,源氏一派衰落;相反,冷泉天皇时代,两者倒置,这些都是作者在宫中生活时耳闻目睹的事实,她描写的素材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多采用侧写和暗喻的手法,隐蔽式地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以这一历史作为背景,它是这一时代典型的概括。
就人物来说,主人公源氏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的人物,而是经过艺术塑造,并且理想化了,但如果将这个人物分解的话,也不完全是虚构的,而是现实存在的人物。紫式部在日记中谈及她所列举的源氏的史实,与藤原道长以及伊周、赖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乃至有关事件都十分相似,起码是将这些人物的史实作为重要的辅助素材来加以运用的。正如紫式部所说的,这些“都是真情实事,非世外之谈”。当然,作家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一方面确确实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诸相,发现了许多不公的现实,尤其是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她又对现实和源氏这个人物,或多或少地持肯定或同情的态度。这正是时代与历史的局限。
其次,紫式部尊重真实的写实性的同时,也重视理想的浪漫性,以浪漫的“物哀”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在《源氏物语》文本中出现一千零四十四次“哀”和十三次“物哀”这个词,体现了作家的美学思想所在。紫式部将“哀”发展为“物哀”,使这一美学思想更为充实,更为丰富,其思想结构是重层的,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哀感。所有“物哀”的感动,都是从心底里将对象作为有价值物而感到或悲哀、悯惜、愤懑,或愉悦、亲爱、同情等纯化了的真实感情。为此,作者前所未有地着力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挖掘人性深层的真情。
······
可以说,紫式部在广阔的中日文化空间里,高度洗练地创造了《源氏物语》的世界。它是以日本传统为根基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交融的结晶,是中日文化、文学融合呈现出异彩的先范。
叶渭渠
《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
——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曾指出
她不看重战争,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便具有必然性。
——伏尔泰
回 桐壶
本回写源氏从出生到十二岁之事。
昔时某天皇时代,后宫女御、更衣妃嫔中女御地位,依次为更衣、尚侍、典侍、掌侍、命妇等。延喜时代,女御五人,更衣十九人。等妃嫔众多。其中一更衣,出身并非十分高贵,女御一般为内亲王、亲王、摄关、大臣的女儿,更衣一般为纳言等家庭出身的女儿。却深蒙天皇宠爱。先前入宫的几位妃子,自恃出身高贵,以为恩宠非己莫属,却见皇上独宠这位更衣,便心生嫉妒,诋毁中伤。与她地位相同,或者家庭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力争宠,更是忧怨抱恨。这位更衣朝夕侍候皇上,夜夜侍寝,其他妃嫔耳闻目睹,不禁妒火中烧,群起而攻之。大概是积怨太深的缘故,这位更衣忧戚寡欢,心绪郁结,终于成疾,遂经常回娘家调养。皇上见此,越发舍不得,更是怜爱,宠幸有加。纵然众高官非议,皇上不以为然,依然一味钟情娇纵。这种做法定不能垂范于世。
朝中高官大臣无可奈何,侧目而视,私下议论道:“如此专宠,实难容忍。唐朝亦皆因此事,终酿成天下大乱。”内宫之事,很快传遍民间,百姓怨声沸腾,对这位更衣忧惧怨恨,以为将来难免发生杨贵妃那样的祸害。更衣身处此境,痛苦不堪,只是依赖皇上对自己的宠爱,在宫中谨慎度日。
这更衣的父亲官至大纳言大纳言,律令制下,太政官的次官,仅次于右大臣。,已经去世,母亲为大纳言正夫人,也是出身名门望族,看到人家闺女双亲俱全,荣华富贵,便一心指望自己的女儿不能逊色,于是每逢参加礼仪典式,总要悉心准备,以不失体面。只可惜时过境迁,朝中无重臣庇护自己,倘有万一,发生意外之事,势必孤立无助,想来不免心神不安。
也许是前世缘深的缘故吧,这更衣生下一个冰清玉洁、绝妙无双的皇子。天皇得知后,急欲相见,赶快叫人抱进宫来,果然面目清秀,十分可爱。
太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殿女御所生,也有母家外戚重臣的背景,自然成为储君,备受世人尊敬爱戴。但是因为他的相貌不如这小皇子清秀俊美,所以皇上对他只是作为长子、即未来的皇太子身份予以珍爱,而对于小皇子,却如私人秘宝,视若掌上明珠,无比宠爱。
小皇子的母亲是更衣,按其身份,原本就无须像普通朝廷女官那样服侍皇上日常起居,但由于集宠爱于一身,而且本人品格高贵典雅,皇上不顾众议,一味将其置于身边,每逢管弦之乐等盛会,也总是首先宣她进殿。有时侍寝,早上晚起,皇上不让她回自己的宫室去,因此白天也侍奉左右。如此日夜服侍,不合其更衣身份,显得稍低一些。但自从生下皇子以后,皇上对她明显越发看重,这使得大皇子的母亲弘徽殿女御心生疑虑,担心有朝一日说不定皇上会把这个小皇子立为太子。
弘徽殿女御早进宫,况且生男育女,自然深得皇上宠爱,其他妃子莫与能比。皇上也唯对她的苦恼怨言于心不安,不敢漠然置之。
更衣虽然深受皇恩,但宫中对她贬损者、刁难者甚多。她身体衰弱,又无强大的外戚背景,皇上越是宠爱,她越苦闷惊惧。
更衣居住的宫院叫桐壶。要前往皇上居住的清凉殿,必须穿过其他几位女御、更衣宫院外面的走廊。她不断来来去去,众妃嫔看在眼里,嫉妒生怨,也是情有可原。有时更衣应召过往十分频繁的时候,她们故意使坏,在板桥板桥,从走廊到院子搭的木板桥,可随时拆除。、走廊上放些污秽的东西,把前来接送桐壶更衣的宫女的衣裙弄脏。有时她们互相串通,把更衣必经之路走廊的门上锁,不让经过,恶意为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使得桐壶更衣蒙羞含辱,痛苦不堪。皇上闻之,对桐壶更衣更加怜爱,便让住在清凉殿后面后凉殿的更衣搬到别处,把这间房作为桐壶更衣上殿时的休息室。那个被迫搬走的更衣对桐壶更衣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小皇子三岁时,举行穿裤裙仪式。儿童次穿裤裙的仪式。初为三岁,后也可在五岁、七岁举行。其盛大隆重的排场绝不亚于大皇子当年,所需物品尽出自内藏寮内藏寮,保管财宝的机构,由中务省管辖。和纳殿纳殿,收藏保管历代宫廷用品以及各诸侯国进贡物品的地方。,极尽铺张豪华。这自然引起世人的责难,不过看到小皇子出落得如此可爱俊丽,眉清目秀,风仪秀整,众人皆惊,以为世间无双,于是嫉妒之声渐消。连那些见多识广者也对他的美貌瞠目结舌,大为惊叹:“竟有如此玉人降临人间!”
这一年夏天,不料御息所御息所,对皇上特别宠爱的女御、更衣或者生男育女的女御、更衣的称呼。桐壶更衣觉得身体不适,便想乞假回娘家休养,未获皇上恩准。她平时就多病,皇上已经习惯,所以不大在意,说道:“就在宫里休养一段时间,看情形再说吧。”但更衣病情日益严重,不过五六天的时间,身体已极度衰弱。更衣的母亲向皇上哭诉乞假回家,方获恩准。然而,不知什么神差鬼使,更衣竟然决定把小皇子留在宫中,自己独自悄然离去。皇上见事已如此,不再挽留,却又碍于身份,不能亲送出宫,心中无限凄凉。更衣本是花容月貌,如今面黄肌瘦,与皇上临别之际,柔肠百转,却默默无言。皇上见其奄奄一息,顿觉前世来生一片渺茫,双眼垂泪,回忆前情,重申盟誓。但更衣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两眼无神,四肢瘫软,昏昏沉沉地躺着。皇上觉得大势已去,遂出去下旨以辇车送其出宫,但当他回到更衣的卧室里后,又改变主意,不让她出宫。
他对更衣说道:“你我已经盟誓,大限到时,双双同行。现在你不会舍我独去吧。”
更衣闻此,深感皇上情重如山,无限凄迷,看着皇上,断断续续吟咏道:
大限终临悲长别,
身虽恋世命愿去。吟毕,接着说道“早知今日……”无奈上气不接下气,虽然似乎还有话要说,但已经力竭气衰,痛苦不堪。皇上意欲留她在身边,观其病状,但此时左右奏道:“那边的祈祷今日开始,高僧也已约请,定于今晚开始……”催促更衣动身。皇上无奈,依依不舍,但也只好同意更衣出宫回娘家去。
更衣出宫以后,皇上悲痛难当,无法入睡,只觉长夜漫漫,忧心如焚。派去探询情况的使者也迟迟未归,皇上更是坐立不安。
再说使者来到更衣娘家,只听见里面一片悲恸痛哭之声,家人告诉他:“夜半过后就去世了。”使者垂头丧气,急忙奔回宫中,禀奏皇上。
皇上闻之,心如刀绞,独闭一室,枯坐无言,神情恍惚。
小皇子天真可爱,虽欲留在身边,但母亲死后服丧期间依然留在宫中,古无先例,只得让他回到外家。然小皇子年幼无知,看见宫女伤心哭泣、父皇泪流满面,只觉得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寻常父母子女的别离就已是悲伤之事,更何况如今的生离死别!
然而,不论多么悲伤,终归要按照丧礼进行火葬。更衣之母泣不成声,哀号道:“让我和女儿一起化作灰烟吧!”她迫切希望,终于勉强乘上送丧侍女的车子,一同来到爱宕火葬场,看到庄严肃穆的送葬会场,她肝肠寸断,说道:“看此遗骸,总觉得她还活着,只有真正看见她化为灰烟,我才相信她真的已经离开人世了。”话虽显得理智,心却悲切难耐,差一点从车上跌落下来,幸亏众侍女相扶。侍女们说“早就担心会这个样子”。
这时,宫中派遣的钦差来到火葬场,宣读圣旨:追赠更衣三位。更衣多为五位,少有四位,极个别的升为三位,与女御同级。女御相当于三位。这道圣旨又让更衣之母悲从心来。皇上在桐壶更衣生前未能擢升其为女御,甚觉抱歉,所以在她死后追赠爵位。这追封又引起后宫的嫉恨。然而,明辨事理者都认为,桐壶更衣容貌姣美,风清雅致,心地善良,性格温和,无可指责。只因宠爱一身,以致遭人嫉妒怨恨。如今更衣已成故人,天皇身边的女官们回想她人品优秀,温厚仁爱,都不胜惋惜。“生前觉可恨,死后犹思念。”这首古歌吟咏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境吧。
宠妃死后,每逢七七法事,皇上都要派人前往吊唁,抚慰优厚。不觉光阴荏苒,皇上无限寂寞,悲情不减,绝不宣召别的女御、更衣侍寝,朝夕以泪洗面。身边侍臣见此光景,也都心酸忧伤,泪眼悲秋。只是弘徽殿女御等人依然对桐壶更衣怀恨在心,她们说道:“人都死了,还这么教人不痛快,这样的宠爱也太少见了。”虽然有大皇子在自己身边,但皇上对小皇子一直难以忘怀,时常派亲信女官以及孩子的乳母前去外家探询小皇子的近况。
深秋时节,一日黄昏,朔风骤起,寒气袭人。皇上追昔抚今,倍觉思念,遂派韧负命妇卫门府负责警卫皇宫外门,其长官称督,次官称佐。卫门府又称韧负司,其佐也称韧负佐。命妇是五位以上女官的称呼。韧负命妇,以其父亲或丈夫的官职冠以前头的命妇。去外家探望。桂月初上,夜色优美,命妇驱车前去。命妇去后,皇上望月凝神,陷入沉思。先前如此月夜良宵,多有丝竹管弦之乐,更衣则纤手弹琴,金声玉振,时而酬和吟诗,胜人一筹。其音容笑貌,宛若浮现眼前,幻影萦绕,不肯离去。但是,幻影即使再逼真,也终归是幻影,不如现实之瞬间。
韧负命妇抵达外家,车入门内,就看到景象凄凉。大纳言去世之后,这宅院由其遗孀居住,女儿在世时,还经常维修,维持门面。爱女一去,母亲日夜伤心,悲哀啜泣,无心修整,因此庭院野草荒芜,树叶凋零,兼之秋风萧瑟,更显得冷清萧索。唯有那一轮秋月,透过茂密的杂草,把月光照射进正屋里。
命妇在正殿的南面下车,驱入宅内,会见母君,悲从中来,一时哽咽无语。良久,母君方开口道:“妾身苟且,薄命偷生于世。诚蒙圣虑,有劳大驾,冒霜犯露,贲临蓬门,不胜惭愧之至。”言毕,潸然泪下。命妇答道:“前日典侍来此,回宫后禀奏皇上,言此间景象令人伤心,肝肠痛断。我等愚钝之人,今亲眼目睹,亦觉不胜凄楚。”片刻,命妇乃传达圣旨:“皇上说:‘当初时常如觉梦中,现虽逐渐平静下来,却仍无法从梦中醒来。不知如何是好,无人可以与闻。为此,拟请太君秘来宫中一行,不知可否?且长期未见小皇子,甚为挂念。他终日身处依然悲痛伤心的众人之中,亦觉可怜,故着其早日回宫,亦请太君前来为盼。’皇上说这番话时,唏嘘涕泣,断断续续,而且还深恐别人说他懦弱,不得不多方注意,见此情景,实为难受。因此未及听完,便告辞退出。”命妇言毕,便呈上皇上手书。母君说道:“近来终日流泪,老眼昏花,今蒙圣言宸翰,顿生光辉。”便展书拜读:
本思时光流逝,悲伤随之渐减,不意哀切之情与日月俱增,真乃无奈。幼子近日如何?想念殊深。此子无缘由双亲共同抚养,实为憾事。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进宫,托与照料。
宸翰情辞恳切,还附有和歌一首:
宫城野上闻秋风,
唯思凝露胡枝子。宫城野,地名,今仙台市郊外,是著名的胡枝子观赏地。这首和歌采用比喻的手法,以“宫城野”比喻宫中,“胡枝子”比喻小皇子,“露珠”比喻泪水。听见秋风吹过宫城野的声音,首先就会想到胡枝子的枝头上会凝结露珠,在宫中一想起小皇子,就不禁潸然泪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