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215939
编辑推荐
◎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茶道修行日记,详尽细致的描述了茶道的美妙与禅意——行茶、分茶、碗泡、传杯、清壶的茶事美学。
◎分享茶道大家于茶道中感悟出的生命智慧:“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茶道就是这样。”“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
◎在日本流传20多年,公认的“茶道心灵圣经”!李曙韵、祝晓梅、解致璋等茶道名家强烈推荐:“懂茶、惜茶之人不可能错过的好书”!
◎停下来,饮一杯茶,喝出人生与幸福: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
茶每个人都在喝,但品茶的意境却少有人达到,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茶里喝出人生与幸福:“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只欣赏当下的美好,才是智慧美好的人生。”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书中的茶事物语: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条件充裕或贫乏,我们都可以再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有重要的人,就把握机会好好在一起,慢慢吃,慢慢爱。即使与同一个人多次相见,每一次都不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抱持一生只遇一次的心情。
◎茶具就像经验老道的长者,外表虽然老成,内在却变化无穷,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呈现巧思。
◎茶道是一种对不完整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进行的温柔试探。
◎没有任何不可做的事;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没有不满足的心态。百分之百满足,活在当下。
茶每个人都在喝,但品茶的意境却少有人达到,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茶里喝出人生与幸福:“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只欣赏当下的美好,才是智慧美好的人生。”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书中的茶事物语: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条件充裕或贫乏,我们都可以再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有重要的人,就把握机会好好在一起,慢慢吃,慢慢爱。即使与同一个人多次相见,每一次都不会一样,所以一定要抱持一生只遇一次的心情。
◎茶具就像经验老道的长者,外表虽然老成,内在却变化无穷,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呈现巧思。
◎茶道是一种对不完整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进行的温柔试探。
◎没有任何不可做的事;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没有不满足的心态。百分之百满足,活在当下。
目 录
推荐序一 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解致璋
推荐序二 空谷足音 祝晓梅
推荐序三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 李曙韵
前言
序章 所谓的茶人
第一章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章 自然上手
第三章 集中精力于“当下”
第四章 观有所感
第五章 目睹真品
第六章 品味季节
第七章 五感与自然相系
第八章 用心于当下
第九章 顺其自然过日子
第十章 这样就好
第十一章 人生必有别离
第十二章 倾听内心深处
第十三章 雨天听雨
第十四章 静待成长
第十五章 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后记
推荐序二 空谷足音 祝晓梅
推荐序三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 李曙韵
前言
序章 所谓的茶人
第一章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章 自然上手
第三章 集中精力于“当下”
第四章 观有所感
第五章 目睹真品
第六章 品味季节
第七章 五感与自然相系
第八章 用心于当下
第九章 顺其自然过日子
第十章 这样就好
第十一章 人生必有别离
第十二章 倾听内心深处
第十三章 雨天听雨
第十四章 静待成长
第十五章 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后记
前 言
每周六下午,我总会步行十分钟左右,走到一间入口处摆放着一个八角金盘盆栽、相当古朴的民宅。当它的大门“嘎啦”一声拉开时,可看到已用水拂拭过的洁净玄关,闻到滋滋的炭火香,庭园方向也隐约传来水流声。走进一间朝向庭园的寂静房间,坐在榻榻米上,开始煮水、沏茶,然后品尝。
这样一周一次的茶道课,从大学时代开始,不知不觉已维持二十五年。尽管现在上课时还是经常犯错,仍有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跪坐久了脚还是会麻,会嫌礼法麻烦,也从未有过多练习几次就全部明白的感觉。
有时朋友还会问:“喂,茶道究竟哪里有趣?为什么你会学那么久?”
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带我去看费里尼(FedericoFellini)导演的电影《大路》(LaStrada,1954)。这是一部描绘贫穷江湖杂耍艺人的影片,相当深涩晦暗。当时,我完全看不懂导演想表达的意境。
“这样的电影怎能称为名片嘛!还不如看迪士尼卡通。”
可是十年后,我念大学时再看这部电影,内心所受到的冲击却相当大。记得当时片名改作《洁索·蜜娜之题》,内容则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
“《大路》,原来是这样一部电影啊!”看完后心里很难过,只好躲在电影院的暗处,独自垂泪。
之后,我谈过恋爱,也尝过失恋的痛苦,更历经工作不顺的挫败,但仍持续追寻自我的存在。生活虽然平凡,也匆匆过了十数载,到了三十五岁,我又看了一遍《大路》。
“咦?之前有这样的画面吗?”俯拾皆是未曾见过的画面、没听过的台词。茱丽叶·马西娜(GiuliettaMasina)逼真的演技,演活了天真的女主角洁索·蜜娜,但她悲惨的遭遇,令人心痛。当垂垂老矣的藏帕诺,知道自己所抛弃的女人已死,夜晚在海滨全身颤抖恸哭。这一幕,让人觉得他亦非绝情的男子,只有“人间的悲哀”的感受,看得令人鼻酸。
费里尼的《大路》,每看一次总有新的感受,愈看愈觉得寓意深远。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时只要接触过后即了然于心。但无法立即理解的,像费里尼的《大路》,往往需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
所谓的“茶道”,也属于这样的事物。二十岁时,只觉得“茶道”是一种老掉牙的传统技艺。学习这项技艺时,总觉自己像被嵌在模具中,难得有好心情,而且无论练习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它的过程虽然细碎烦琐,但配合当天、当下的天气,一定会变化出不同的道具组合、步骤顺序。季节一转变,茶室内整体的模样更是全然不同。这样的变化在茶室里经年累月上演着,令身处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于是,某日突然闻到大雨激起大地的暑溽味,会察觉“啊,这是午后雷阵雨”。听到打落在庭园树枝上的雨滴声,也可以察觉出与众不同的声响,还能嗅出满园温润的泥土芬芳。在此之前,雨水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从天而降的水滴”,是没有味道的。泥土也没有所谓的芬芳气息。一直以来,我有如置身玻璃瓶中,所见的世界很小,如今跳脱玻璃瓶的桎梏,才开始用身体五官感受季节的“气息”与“声响”,就像一只生长在水边的青蛙,能自然嗅出季节的变化。每年四月上旬,一定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六月中旬,就像已有约定似的下起梅雨。
年近三十岁才赫然发现,自然的变化是这么理所当然。以往,我觉得季节只分为“很热的季节”和“很冷的季节”。现在,才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春天,早开的是木瓜花,然后是梅、桃、樱花。当樱花枝头长出新绿芽时,紫藤花开始飘香。而杜鹃花季过后,天气变闷热,就到了快下梅雨的季节。接着,梅子结实累累、水边菖蒲绽放、紫阳花(译注:绣球花)盛开、栀子花满树飘香。紫阳花凋谢时,梅雨季也将过去,樱桃、桃子盛产上市。季节的变换不断交替更迭,从不曾留白。“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中还另分为二十四节气。但对我而言,季节的变换就是每周上茶道课时不同的感受。倾盆大雨的日子,有时会觉得一直听闻的雨声,突然逸失在屋内。有时又会觉得听着听着,不久自己也变成大雨,哗地倾泻在老师家庭园的树梢上。(所谓的“活着”,大概就是这样吧!)自己也不禁戛然。
学习茶道期间,总不断出现这样重要的时刻,像定期存款的到期日一样。虽然没做出什么值得表彰的事,就这样度过黄金的二十岁、平凡的三十岁,来到人生的四十岁。庸庸碌碌的大半辈子一直像水滴滴落杯中一样,直到滴满杯子,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杯里的水因表面张力已高出杯面。但当某日某一时刻,决定性的一小滴水滴落打破均衡,那一瞬间,满溢的水便朝杯缘宣泄而下。
当然,没学茶道,还是会有如此阶段性的开悟时刻。就像成为父亲的男性常说:“虽然父亲早就对我说过,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的,但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才发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也常有人说:“由于生病,才开始懂得珍惜身边一些看似毫不起眼、司空见惯的事物。”人总在时光的流逝中才开悟,发现自我的成长。然而,唯有“茶道”能即时教人捐弃世俗之见,真实感受“自己难以见到的自我成长”。
刚开始接触茶道时,也许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时候一到,自然豁然开朗、有所领悟。因此,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立即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过了四十岁,学习茶道也有二十年以上,我开始向朋友鼓吹“茶道”的好处。朋友常常很意外地表示:“哦!茶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他们的反应,也常让我吃惊。许多人都以为“所谓的茶道,就是有钱人的休闲玩意儿”。完全不知从中可以获得许多体验。我自己也是,不久前还遗忘了茶道最珍贵的真义。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有关“茶道”的书,想写出这二十五年来在老师家上课时的所有感受,包括对季节的转换、瞬间领悟的醍醐味……
小时候看不懂的费里尼电影《大路》,如今却能令我泪流不已。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刚开始学茶道时,无论多努力想要了解,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经过二十五年阶段性的开悟,如今终于知道个中的道理。在难以生存的时代,在黑暗中丧失自信时,茶道皆能教导你如何安然度过,亦即“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
这样一周一次的茶道课,从大学时代开始,不知不觉已维持二十五年。尽管现在上课时还是经常犯错,仍有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跪坐久了脚还是会麻,会嫌礼法麻烦,也从未有过多练习几次就全部明白的感觉。
有时朋友还会问:“喂,茶道究竟哪里有趣?为什么你会学那么久?”
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带我去看费里尼(FedericoFellini)导演的电影《大路》(LaStrada,1954)。这是一部描绘贫穷江湖杂耍艺人的影片,相当深涩晦暗。当时,我完全看不懂导演想表达的意境。
“这样的电影怎能称为名片嘛!还不如看迪士尼卡通。”
可是十年后,我念大学时再看这部电影,内心所受到的冲击却相当大。记得当时片名改作《洁索·蜜娜之题》,内容则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
“《大路》,原来是这样一部电影啊!”看完后心里很难过,只好躲在电影院的暗处,独自垂泪。
之后,我谈过恋爱,也尝过失恋的痛苦,更历经工作不顺的挫败,但仍持续追寻自我的存在。生活虽然平凡,也匆匆过了十数载,到了三十五岁,我又看了一遍《大路》。
“咦?之前有这样的画面吗?”俯拾皆是未曾见过的画面、没听过的台词。茱丽叶·马西娜(GiuliettaMasina)逼真的演技,演活了天真的女主角洁索·蜜娜,但她悲惨的遭遇,令人心痛。当垂垂老矣的藏帕诺,知道自己所抛弃的女人已死,夜晚在海滨全身颤抖恸哭。这一幕,让人觉得他亦非绝情的男子,只有“人间的悲哀”的感受,看得令人鼻酸。
费里尼的《大路》,每看一次总有新的感受,愈看愈觉得寓意深远。世上的事物可归纳为“能立即理解”和“无法立即理解”两大类。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时只要接触过后即了然于心。但无法立即理解的,像费里尼的《大路》,往往需经过多次的交会,才能点点滴滴领会,进而蜕变成崭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才会发觉自己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
所谓的“茶道”,也属于这样的事物。二十岁时,只觉得“茶道”是一种老掉牙的传统技艺。学习这项技艺时,总觉自己像被嵌在模具中,难得有好心情,而且无论练习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它的过程虽然细碎烦琐,但配合当天、当下的天气,一定会变化出不同的道具组合、步骤顺序。季节一转变,茶室内整体的模样更是全然不同。这样的变化在茶室里经年累月上演着,令身处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于是,某日突然闻到大雨激起大地的暑溽味,会察觉“啊,这是午后雷阵雨”。听到打落在庭园树枝上的雨滴声,也可以察觉出与众不同的声响,还能嗅出满园温润的泥土芬芳。在此之前,雨水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从天而降的水滴”,是没有味道的。泥土也没有所谓的芬芳气息。一直以来,我有如置身玻璃瓶中,所见的世界很小,如今跳脱玻璃瓶的桎梏,才开始用身体五官感受季节的“气息”与“声响”,就像一只生长在水边的青蛙,能自然嗅出季节的变化。每年四月上旬,一定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六月中旬,就像已有约定似的下起梅雨。
年近三十岁才赫然发现,自然的变化是这么理所当然。以往,我觉得季节只分为“很热的季节”和“很冷的季节”。现在,才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春天,早开的是木瓜花,然后是梅、桃、樱花。当樱花枝头长出新绿芽时,紫藤花开始飘香。而杜鹃花季过后,天气变闷热,就到了快下梅雨的季节。接着,梅子结实累累、水边菖蒲绽放、紫阳花(译注:绣球花)盛开、栀子花满树飘香。紫阳花凋谢时,梅雨季也将过去,樱桃、桃子盛产上市。季节的变换不断交替更迭,从不曾留白。“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中还另分为二十四节气。但对我而言,季节的变换就是每周上茶道课时不同的感受。倾盆大雨的日子,有时会觉得一直听闻的雨声,突然逸失在屋内。有时又会觉得听着听着,不久自己也变成大雨,哗地倾泻在老师家庭园的树梢上。(所谓的“活着”,大概就是这样吧!)自己也不禁戛然。
学习茶道期间,总不断出现这样重要的时刻,像定期存款的到期日一样。虽然没做出什么值得表彰的事,就这样度过黄金的二十岁、平凡的三十岁,来到人生的四十岁。庸庸碌碌的大半辈子一直像水滴滴落杯中一样,直到滴满杯子,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杯里的水因表面张力已高出杯面。但当某日某一时刻,决定性的一小滴水滴落打破均衡,那一瞬间,满溢的水便朝杯缘宣泄而下。
当然,没学茶道,还是会有如此阶段性的开悟时刻。就像成为父亲的男性常说:“虽然父亲早就对我说过,总有一天你也会明白的,但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才发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也常有人说:“由于生病,才开始懂得珍惜身边一些看似毫不起眼、司空见惯的事物。”人总在时光的流逝中才开悟,发现自我的成长。然而,唯有“茶道”能即时教人捐弃世俗之见,真实感受“自己难以见到的自我成长”。
刚开始接触茶道时,也许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时候一到,自然豁然开朗、有所领悟。因此,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立即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过了四十岁,学习茶道也有二十年以上,我开始向朋友鼓吹“茶道”的好处。朋友常常很意外地表示:“哦!茶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他们的反应,也常让我吃惊。许多人都以为“所谓的茶道,就是有钱人的休闲玩意儿”。完全不知从中可以获得许多体验。我自己也是,不久前还遗忘了茶道最珍贵的真义。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有关“茶道”的书,想写出这二十五年来在老师家上课时的所有感受,包括对季节的转换、瞬间领悟的醍醐味……
小时候看不懂的费里尼电影《大路》,如今却能令我泪流不已。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刚开始学茶道时,无论多努力想要了解,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经过二十五年阶段性的开悟,如今终于知道个中的道理。在难以生存的时代,在黑暗中丧失自信时,茶道皆能教导你如何安然度过,亦即“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
媒体评论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须过得实在。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是一位日本茶人习茶二十五年的生活日志,作者恬澹低调的文字风格,一如修行多年的茶人姿态。诚心推荐给懂茶或不懂茶、习茶或教茶的您。当年首次阅读,触动了我初懂茶事的那份记忆。多年后再次阅读,仍然感动不已。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立人)
翻开这本书,就如翻开我学习茶道的心情扉页,瞬间穿过时光隧道,回到*初的原点……探索的好奇、恩师的话语、大自然的启示、学习的兴奋……一幕又一幕、跃然纸上、历历犹新。
–祝晓梅(茶名宗梅,东吴大学推广部日本里千家茶道专任讲师)
本书深受我们身边学习“台湾茶道”的朋友们喜爱,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肺的别后故事。我对於她书写的茶道美学,一点也不感到隔阂,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解致璋(清香斋主持人)
免费在线读
推荐序
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
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
——明陆绍珩
当接到碧员电话,知道《日日是好日》将再度出版时,内心真的十分高兴。原来生活美学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经苏醒了。
这本书深受我们身边学习“台湾茶道”的朋友们喜爱,过去由于绝版了,只好以影印方式在众人之间默默流传。
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弦的别后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无穷出清新,是中国茶叶宝贵的特质,源源不休止的蜕变来自古老文化的美学基因。从古至今,由于制茶的方法不断沿革,饮茶的方式也就跟着相应调整变化;而对于茶香、茶味无穷尽的追寻,又反过来刺激制茶的方法不停地流变与创新。
中国历史上三个品茶文化璀璨的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所饮用的茶都是绿茶。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分别代表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风格与情感,我们现代所风行的泡茶法延续了晚明以后的泡法。乌龙茶这种繁复的制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晚,不过最迟在清初已有文献记载。清代,乌龙茶随着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移民传入台湾。
自从公元七八〇年,唐代陆羽书写《茶经》,把饮茶这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饮茶,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鉴赏的艺术之后,虽然饮茶的形式有所变异,但由品茶意境延展而来的审美情趣,却像条河流,一直在历代的风雅人士心中回荡绵延,与诗书、绘画、陶瓷、焚香、插花、弹琴等事,交织成一脉精微灿烂、儒雅闲适的生活美学,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衰微没落。
公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时代,到中国参访的荣西禅师把祥和的寺院点茶法和蒸青绿茶制法带回日本,并以汉文写成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从此品茶的风潮随着禅宗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虽然在现代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却把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细腻而独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物质条件充裕或者不足,我们都可以在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然而,伴随着品茶情趣延展出来的生活美学,却无法不跟着中国近代的动荡和战乱而衰退。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接连的战争与革命,品茶的艺术不但无从发展,而且被中国人遗忘了。直到近三十年,台湾由一个贫穷的岛屿转变为富裕的地区,在富裕后趋于沉淀的社会中,又渐渐兴起一股细致的品茶时尚,为我们整体的生活情调带来了明朗的氛围。
诚如森下小姐所言,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人生亦有季节的起伏,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循环不断重复上演。国家的兴衰、文化的开合,是否也归属于自然的节奏、生生不息的循环呢?我对于森下小姐叙说的茶道美学,一点儿也不感到隔阂,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清香斋解致璋
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
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
——明陆绍珩
当接到碧员电话,知道《日日是好日》将再度出版时,内心真的十分高兴。原来生活美学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经苏醒了。
这本书深受我们身边学习“台湾茶道”的朋友们喜爱,过去由于绝版了,只好以影印方式在众人之间默默流传。
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弦的别后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无穷出清新,是中国茶叶宝贵的特质,源源不休止的蜕变来自古老文化的美学基因。从古至今,由于制茶的方法不断沿革,饮茶的方式也就跟着相应调整变化;而对于茶香、茶味无穷尽的追寻,又反过来刺激制茶的方法不停地流变与创新。
中国历史上三个品茶文化璀璨的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所饮用的茶都是绿茶。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分别代表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风格与情感,我们现代所风行的泡茶法延续了晚明以后的泡法。乌龙茶这种繁复的制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晚,不过最迟在清初已有文献记载。清代,乌龙茶随着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移民传入台湾。
自从公元七八〇年,唐代陆羽书写《茶经》,把饮茶这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饮茶,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鉴赏的艺术之后,虽然饮茶的形式有所变异,但由品茶意境延展而来的审美情趣,却像条河流,一直在历代的风雅人士心中回荡绵延,与诗书、绘画、陶瓷、焚香、插花、弹琴等事,交织成一脉精微灿烂、儒雅闲适的生活美学,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衰微没落。
公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时代,到中国参访的荣西禅师把祥和的寺院点茶法和蒸青绿茶制法带回日本,并以汉文写成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从此品茶的风潮随着禅宗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虽然在现代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却把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细腻而独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物质条件充裕或者不足,我们都可以在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然而,伴随着品茶情趣延展出来的生活美学,却无法不跟着中国近代的动荡和战乱而衰退。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接连的战争与革命,品茶的艺术不但无从发展,而且被中国人遗忘了。直到近三十年,台湾由一个贫穷的岛屿转变为富裕的地区,在富裕后趋于沉淀的社会中,又渐渐兴起一股细致的品茶时尚,为我们整体的生活情调带来了明朗的氛围。
诚如森下小姐所言,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人生亦有季节的起伏,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循环不断重复上演。国家的兴衰、文化的开合,是否也归属于自然的节奏、生生不息的循环呢?我对于森下小姐叙说的茶道美学,一点儿也不感到隔阂,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清香斋解致璋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