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16293
二十四节气民俗解析,七十二候植物鉴赏,一百多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手绘原稿,佐以一百四十四首古典诗词畅读,尽显物候与花之美
内附二十四张《七十二候名花画帖》可涂色黑白线稿,十五日染一图,染尽而一年花事毕,可缓缓归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系列书,与美重逢,让美延续
抽丝剥茧,细数节气来源;条分缕析,阐释民俗文化
一候一花,顺应四季流转;有理有据,解读植物特性
花开惊艳,手绘尽显风流;诗词文雅,诵读口齿生香
市面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图书有许多,可是具体到七十二候的却寥寥无几。其实,每一候有每一候的花开,物候之美不应被我们忽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共七十二候。一百余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记录下信风吹来花开*美的时刻,本书重现其《七十二候名花画帖》手绘原稿,每候配以两首古典诗词。同时,我们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及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民俗文化进行了阐述,又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义鸣放教授对所绘植物的特性及功用进行了考据整理,力求创造出画作与博物学的双重美感。每个节气中选出一种花,将其黑白初稿附于文后供涂色,让阅读体验升级。做这本书的初心很简单,愿从此你的节气有花为伴,生活有诗相随。此外,本书与《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为系列图书,延续了“美”的理念。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书中书”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立春
一候 侧金盏花
二候 银芽柳
三候 梅
雨水
一候 菟葵
二候 墨兰
三候 黄连
惊蛰
一候 山茱萸
二候 连翘
三候 瑞香
春分
一候 锦带花
二候 杏
三候 樱桃
清明
一候 玉兰
二候 李
三候 垂丝海棠
谷雨
一候 棣棠
二候 紫云英
三候 牡丹
立夏
一候 稠李
二候 钝叶杜鹃
三候 泡桐
小满
一候 芍药
二候 楝树
三候 杜鹃花
芒种
一候 虞美人
二候 山丹
三候 玫瑰
夏至
一候 红花
二候 石榴
三候 剪夏萝
小暑
一候 八仙花
二候 荷花
三候 凌霄
大暑
一候 茉莉花
二候 凤仙花
三候 素馨
立秋
一候 桔梗
二候 使君子
三候 瞿麦
处暑
一候 草棉
二候 秋葵
三候 建兰
白露
一候 胡枝子
二候 夜落金钱
三候 败酱
秋分
一候 水蓼
二候 石蒜
三候 桂花
寒露
一候 秋海棠
二候 菊花
三候 翠菊
霜降
一候 木芙蓉
二候 三色苋
三候 芦苇
立冬
一候 乌桕
二候 龙胆
三候 紫菀
小雪
一候 茶树
二候 寒兰
三候 吉祥草
大雪
一候 茶梅
二候 山茶
三候 中国水仙
冬至
一候 杜衡
二候 蜡梅
三候 迷迭香
小寒
一候 枇杷
二候 榛
三候 紫玉兰
大寒
一候 款冬
二候 獐耳
三候 迎春
如今,当我们翻看一份中国日历时,至少会有四个系统的历面映入眼帘。
星期系统。星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音耀),原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七个天体。古人以七曜为序,周期为七天,西方历法的一周七日恰好与此暗合。
阴历系统。月亮又称”太阴星”,通过观测月相盈亏变化所编制的历法即为阴历。以月不能见为”朔”,月满无缺为”望”。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时长为二十九天半,采用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交替的方法使每月天数取整,十二个月组成一年。
公历系统和中国阳历系统。这两个系统均属阳历,是以太阳为观测对象所编制的历法,所以也叫”太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太阳年”。公历即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元历,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改革儒略历的基础上于公元一五八二年颁布的。其平年为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增一闰日,为三百六十六日,以符合太阳年的平均长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
中国阳历即节气历,为中国独创,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一年共七十二候。公历和中国阳历都是太阳历,只是公历平衡掉了三百六十五天之外的四分之一天的零头,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中国阳历就天文意义来看则更为精准,各个节气交点均精确到秒,节节相扣,无缝对接。
至少在东周以前,人们就以冬至为基点,用测日影的办法得出太阳年”岁实”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但若以地球为中心参照物,以视力所及为半径,便可以假想出一个天球的球面。如此一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就被地球上的人们看作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移。这种视觉位移被称为太阳的视运动,其运动轨道就是”黄道”。古人把黄道平均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星次,视太阳运行到哪里就交相应的节气。在一个太阳年中,二十四节气被分别指配给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就像十二个竹节,两节间为竹中之”气”,故节气又被细分为节和中气。视太阳运行到星次的交界点时为节,如在星纪初点交大雪,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星次中央时为气,如在星纪中央交冬至,玄枵中央交大寒,依次类推。
中国历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既不同于公历那样的纯阳历,也不同于伊斯兰历那样的纯阴历。我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一直使用阴阳合历,兼顾朔望月和太阳年两种周期,使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反映月球绕地公转的运行过程;使年符合四季更替的变化,反映地球绕日公转的运行过程。然而,月、地、日这三个不同天体的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简单的倍数关系,变化周期并无进制可言。如果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总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比太阳年的实际天数少了十一又四分之一天,三年一闰尚少,五年二闰则多。后经计算得出,十九年闰七个月,阴阳方可平衡。那么,应该把阴历的闰月安排在一年当中的什么位置呢?对此,中国先民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在阴阳合历的实际应用中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所被指配的十二个月份,实为黄道圈上的十二等份,属于阳历系统,原本与朔望月无关。假如让它与朔望月相对应,便会出现阴阳参差的现象。每个节气之间相隔十五天有余,由一节一气构成的阳历月比二十九天半的朔望月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在累计大约十六个月,就会有一个朔望月无可应之中气,如果此时不采取措施,其后的节气也将继续推迟,以致不能再与月令相合,因此规定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并沿用上个月的月序。就这样,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人为地让节气和朔望月建立起联系,解决了阴历的置闰问题,使物候与月序偏离不超过半个月。
阴阳流转,周而复始。古人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观测,洞悉奥秘,总结规律。继而又将规律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以使人顺天应时,得天之赐。”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我国先民不仅将节气作为农事生产的时间指南,引导人们据此有序地安排衣食住行,还”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俯仰之间,感天应地。以人体十二经脉对应十二辰,运用规律辨证施治;以乐音十二律对应十二月,运用规律以致和谐;”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道法自然,尊重规律的人文理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古而不旧,历久弥新,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相信随着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进一步感受到这一理念散发出的科学魅力。
任彤
二○一八年元月
立 春
在传统意义上,春节并不是指”大年初一”,而是指居于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中国历法的特色是使用阴阳合历,兼顾朔望月和太阳年两种周期的变化,正月初一和立春分属于阴历和阳历两个系统,分别被作为阴历年和太阳年的起始标志。
立春,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干支纪年即以它为岁首。在北洋政府将公历1 月1 日定为”元旦”,并将之前的元旦(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之前,立春一直都以春节的身份而备受瞩目。《周髀算经》注中称:”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们是季节的开始,分别开启万物生、长、收、藏之旅。立春位列四立之首,是一切生机的起点,又称”开春”。
自数九的起始日冬至算起,历小寒、大寒,至立春,经过了三个节气,大致四十五天。时值五九刚过,六九来临,正所谓”春打六九头”。之所以用”打”称之,与鞭打春牛的习俗有关。冬为农闲季节,耕牛遂而歇冬。立春交节,东风送暖,大地逐步解冻,草木即将萌发。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政府把”劝农”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来落实。一年之计在于春,于立春之际举行”鞭春”大典,实际是劝诫农人:农闲已过,应该积极准备新一年的耕作了。牛是农事劳动中的重要工具,农人未必舍得鞭打,故而以土牛代之。于立春的前一日,政府官员需至城邑的东郊去迎接春神,参加鞭打土牛的活动。《月令章句》记载:”是月之昏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故出其物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生阳。”可见造之以牛形,亦有寒极阳生的寓意。
在甲骨文中,”春”字形体虽不固定,但并未脱离太阳、大地以及草木这些元素。至小篆,已成为”“”日””屯”的集合,”“也写作”“或”“。”屯”由”一”和”屮”构成。《说文·屮部》:”屮,草木初生也。”而”一”正是冰封已久的大地。”屮”弯曲尾部,蓄势而发,在阳光的作用下,小草终坚韧地破土出芽,这就是春的写照。
杜甫在《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有立春日吃春盘的习俗。苏东坡一句“青蒿黄韭试春盘”,道破了春盘中的“细生菜”乃为何物。
乍暖还寒之时,韭菜,这种外貌与草为近似的多年生蔬菜,宿根可耐经冬严寒,待冰雪消融,根芽借着地力蓬勃向上,先萌生绿意。看来担纲春盘的细生菜即是指刚刚破土的春韭。韭味辛,故春盘又称“辛盘”。经过漫长的冬天,人体脏腑中浊气淤积,可借食辛以驱之。立春日吃春饼即为春盘习俗的延续,常用韭菜、芹菜、菠菜、豆芽、鸡蛋、粉丝等炒成合菜,以薄饼卷食,称之为“咬春”。新春伊始,人们期待年景丰穰,阖家兴旺,因此以芹喻勤劳耕作,以韭喻生命长久。蕴含美好寓意的美味,使“咬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侧金盏花
毛茛科,侧金盏花属。又称红腊花。多年生草本。早春新叶和花一并展开,一茎一花,花瓣多数,倒披针形,金黄色。常见于山坡、草地或林下。
功效:根和全草含福寿草甙、加大麻甙、福寿草毒甙等强心甙以及其他化合物,有毒,也可供药用,可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心房纤维性颤动等症。
《立春》 唐·曹松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
鸟啭星沉后,山分雪薄时。
《立春后五日》 唐·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石樵 –
看了介绍后便买了本送给妻子。妻子打开后高兴的不得了:太美了!!
梦之轩 –
初评
装裱好看! ! !后面有很多页线稿可以画,但有个问题是这个纸质的,国画或者水彩 都不能上啊,粘一点水就破了,也就能看看了,不然我找小朋友的彩笔? ?:)算了画毁了书架上都不敢放的:) 还是习惯性好评
追评
试了水彩,糊了第一张立春……发现少点沾水还是可以的……
黎巴嫩 –
有一个问题没搞懂:二十四番花信风和本书七十二候花信风对应的花为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