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69391丛书名: 译文经典
读海涅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同样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本书采撷了海涅的三部中篇小说和一部可与歌德的不朽诗剧《浮士德》媲美、鲜为人知的散文剧本《浮士德博士》,两者同工异曲,两厢对照阅读相当精彩,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谈。读者从这本小书里的几篇作品中当可窥见一斑。
歌德和海涅是19世纪德国文坛两颗璀璨的双子星,本书采撷了海涅的三部中篇小说和一部可与歌德的不朽诗剧《浮士德》媲美、鲜为人知的散文剧本《浮士德博士》,两者同工异曲,两厢对照阅读相当精彩,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谈。三则小中篇是:《佛罗伦萨之夜》、《巴赫拉赫的拉比》和《封施纳贝莱沃普斯基先生回忆录》,它们都是海涅小说的名篇。
译本序/巴赫拉赫的拉比/佛罗伦萨之夜/冯·施纳贝莱沃普斯基先生回忆录/浮士德博士
译序
海因里希(又译:亨里希)﹒海涅,德国十八世纪罕见的文学天才:1817年才二十岁就发表诗作,1821年出版部诗集而小有名气,1823年26岁时又出版诗集《抒情插曲》(同时还出了两部悲剧作品:〈阿曼索〉和〈拉特克列夫〉(这两部剧作虽然水平还不能与同时代的大剧作家相比,但也是初露锋芒,显露了他的潜力,得到了相当多文学批评家的肯定和赞赏),到29岁出散文集《游记》,1827年30岁出诗集《诗歌集》时,已经是个名噪一时的抒情诗人和游记作家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次年他离开祖国移居巴黎,又开始展露另一个熠熠闪光的亮点:杰出的报人和目光敏锐的政论家!他为德国报纸写通讯,向德国人民介绍法国,在法国报刊上撰文向法国人民介绍德国,积极促进德法文化交流,功不可没。他那些文笔犀利的针砭时弊、鼓吹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投枪炸弹式的文字,自然不为德国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所容,于是1833年他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两年后又在全德被禁。1843年他返回故国,结识了马克思,参与左翼进步报纸《前进报》工作,1845年再度归国再到汉堡,出版政治讽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不幸的是1848年以后便长期卧病在床,然而〈褥垫墓穴〉却也并未能摧折他的斗志,这位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史学家、政论家、革命战士于一身的他,就在这些年里仍未中辍他的创作,而是顽强地继续为人类文化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贡献!
海涅的的作品中文译本已有很多种,包括单行本、全集和选集,研究、诠释其作品的论著数量也十分可观,著名的、知名的翻译家、文学研究人员和其他专家学者,对于海涅著作在我国的介绍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篇序言没有必要再对他作过多的介绍和评论,这里只想粗略地浅谈几点。
海涅首先是个光焰四射的大诗人,是世界诗坛上为数不多的重量级人物。谈论海涅作品的中译,诗歌是绕不过去的,这里就讲几句吧。
我国早在20世纪初年就开始有了海涅诗作的译介,而20年代这一译介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首先是他的几十首抒情诗让中国读者的产生的印象是:好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抒情诗人!到了30、40年代,在抗战大环境的影响下,翻译家们又译介了海涅的许多政治讽刺诗,从而人们对海涅的认识又多了一个层面:他不仅是抒情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具有火一般的战斗激情的“革命”诗人;至于他的散文作品,解放前除冯至译的《哈尔茨山游记》外几乎没有多少被译成中文;解放后,尤其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海涅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后,我国出版的海涅作品翻译量逐渐增多,又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90年代,译介海涅达到了新的高潮,不仅他的大量诗作,包括青年时期的抒情诗和晚些时候的政治讽刺诗悉数被我国的作家、翻译家译介过来,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小说、剧作、政论、时评、杂文、回忆录等等也被大量地送到了我国读者面前,于是海涅,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在国人心目中又多了一个层面而益形丰满、更为光彩照人了: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笔锋犀利的政论家、思想深邃的人文学者、见解独到的思想家、文笔流畅意境优美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对海涅作品的研究也相应地不断深入,87年(海涅诞生190周年)、97年(海涅诞生200周年)北京相继召开了国际海涅学术讨论会,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
海涅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想像丰富,充满浪漫情怀,许多诗汲取融合了民歌清新朴素的风格,韵律极其优美,吟咏起来朗朗上口,因而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歌曲,有人统计其数量已达五千多首,在世界作品被谱曲的诗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等,多年来都是在全世界音乐会上极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为广大人群所喜爱、欣赏和和咏唱。译者上世纪50年代作为一名年少无知的学子步入德语语言文学殿堂时的启蒙恩师和领路人、学贯中西的学者冯至教授,青年时期就酷爱海涅的诗,他于上世纪20年代中迅速成为一位知名的青年抒情诗人,受海涅的影响相当大很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难怪1935年,一直非常推崇海涅的鲁迅先生,对冯至先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在当时中国诗坛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中青年诗人的情况下仍称他为“中国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先生说:“海涅的抒情诗, 音调和谐, 色彩鲜明, 语言生动, 意境深远, 同时其有独待的嘲讽的风格。……在后期……诗作中, 作者的政治热情, 艺术造诣达到了完美结合的地步”。
译者在此衷心希望我国的读者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读者,能多读读海涅的诗,多读他的抒情诗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审美情操;多读他的政治讽喻诗以感受他的幽默、机敏和睿智和学习他爱憎分明的人格:对民主自由、对普通老百姓充满爱,对虚伪、奸诈、残害人民的各色统治者充满恨。
如前所说,诗人海涅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散文作品,如小说、游记、政论、回忆录等等,都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法、幽默的风格、优美的语言而令人叹服,充分表明我们遇到的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一个文豪,对于世界文化名人这一称号,他完全是当之无愧的。读海涅的游记、小说、杂文和其他散文,同样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读者从这本小书里的几篇作品中当可窥见一斑。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是海涅不同时期写的几部散文(本文中“散文”指广义的散文,即与作为“韵文”的诗歌相对的一切文学作品均称为“散文”)作品:三篇小说(《巴赫拉赫的拉比》、《佛罗伦萨之夜》、《冯﹒施纳贝莱沃普斯基先生回忆录》)和一个舞剧脚本(《浮士德博士》),以及关于此脚本的详细说明(又名《关于魔鬼、魔女及文学创作之若干珍闻奇谈》)。
三篇小说大体上都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末。《巴赫拉赫的拉比》原本打算写成一部长篇,开始写于1824年,1826年完成章后,又断断续续地写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一部分,但直至1840年发表时也没有写完,终成为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佛罗伦萨之夜》酝酿于1825年,1828年写出一部分,1831年去巴黎之前已经完成夜,到1835年底完成第二夜, 1836年发表。《冯﹒施纳贝莱沃普斯基先生回忆录》则写于1832年,次年发表。
舞剧《浮士德博士》则是1846年应伦敦“女王陛下剧院”经理伦利先生之约写的,1851年连同作者的长篇“说明”一起发表。
下面对这几篇作品作一简略的介绍:
《巴赫拉赫的拉比》:
1819年德国爆发大规模排犹事件,促使柏林的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和柏林大学黑格尔的学生们发起成立了“犹太人文化科学协会”,海涅1822年加入了这个组织并成为一个积极的成员。在与协会友人的交往中他产生了写一部反映犹太人命运的小说的念头,接着他就悉心研读犹太史,协会的挚友也为他提供 了丰富的史料,1824夏天他着手写这部小说。海涅的创作态度认真刻苦,用“演义”手法写,既不能违背历史又不能拘泥于史实而毫无艺术创造,因而写作进展比较缓慢,而海涅则在给协会朋友的信中自谦地把原因归结为他“缺乏叙述才能”。遗憾的是,到1826年,这小说只写了第三章的一部分之后便中辍了。文学评论家们只能揣测:尔后的情节发展,将可能是拉比夫妇长年累月在西班牙颠沛流离的故事。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犹太人民生活的同情和那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鞭挞;对犹太传统节日“逾越节”,小说中也作了生动的描写。
《佛罗伦萨之夜》:
1835年末《第二夜》已经写完,这一年12月初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禁令,禁止海涅和青年德意志派作家的作品在德国出版发行。原计划36年放进《沙龙 第三卷》一并出版被迫取消。后来直到1837年7月才得以出版。这篇小说海涅原本也想再写《第三夜》,终于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放弃。小说中揉进了作者旅行所至在英国、意大利、波茨坦、汉堡和巴黎的个人印象和经历。被重点描写的爱情主题,同样包含着海涅自己的爱情经历和体验。对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很可能是作者以1830年帕格尼尼在汉堡举办的一次音乐会的实况为主要素材加工而成。作者在小说中对社会丑恶现象也作了批判(采取的是较为隐蔽的方式以对付严格的书报审查):如那个怪诞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侏儒形象实际上是在抨击法国那帮梦想复辟的流亡贵族;对巴黎的描述让人似乎看到海涅心目的革命圣地,而伦敦则像被新兴的实业家们变成了纯粹的机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大理石雕像则让人联想起不朽的古希腊神像,暗含对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禁欲主义的抗议。
《冯﹒施纳贝莱沃普斯基先生回忆录》:
一个年轻的波兰贵族讲述他从出生到上大学的故事,有点类似德国的流浪汉小说。这部小说有着较强的自传性质。1822年海涅游览波兰,参观过格涅兹诺大教堂;1831年波兰人民起义曾令他欢欣鼓舞;施纳贝莱沃普斯基青年时代经历的一些事情则让人想到海涅在杜塞尔多夫的时日。此外,1827年海涅于英国之行返国途中游览过荷兰,对这个国家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写荷兰那一章中不少细节也让人联想到海涅的大学生时代。在巴黎同圣西门主义的接触,还有对德国哲学的思考,都反映在那些关于神学的辩论中。第五、第七和第十四章中插入的情节,素材来源有几处。古代丹麦民谣来自威廉﹒格林从丹麦文译成德语于1811年出版的《古代丹麦英雄歌谣、叙事民谣和童话集》,飘泊的荷兰人情节则来自一个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第十四章中的圣经引文出自《旧约》中士师记。
《浮士德博士》:
1846年11月海涅与伦利谈妥写舞剧脚本一事之后,很快在当月就将剧本写完了。伦利看过手抄本后立即请海涅写《说明》,海涅便于1846年12月至1847年2月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部舞剧原定1847年在伦敦上演,海涅期待着演出圆满成功,可惜由于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困难,演出计划被迫取消。1850年,海涅的友人劳伯争取在维也纳和柏林上演此剧的努力,终也归于失败。剧本后来于1851年10月底才出版发行。
浮士德的故事,这个德国的古老民间传说从16世纪末起就有德国、英国的作家多次用这个题材写小说或戏剧,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前人的作品,使这一努力达到了,取得了为完满的成果。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是这位文学巨匠花费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宏大的、光辉的不朽巨著。而海涅的《浮士德博士》,无论从结构布局上还是从语言描述上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度才华。如果说歌德的《浮士德》可以比作一座装满了各色奇珍异宝令人目不暇接的的宝库,那么,也许可以说海涅的《浮士德博士》是一颗令人爱不释手的、光耀夺目的璀璨明珠吧。
后,我想引用一段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有“文学教皇”之称的马塞尔﹒莱西-拉尼斯基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海涅的一生始于犹太中世纪而终于欧洲近代。海涅的作品从德浪漫主义一直延伸到向德国的现代派。他,唯有他成功地完成了歌德和席勒、克莱斯特和荷尔德林的时代之后急需完成的事业:彻底革除德国文学中过分夸张的情绪化特点。他把德国文学从崇高和威严,从赞美诗式和庄严式,同时也从晦暗蒙胧中解放了出来。他赋予德国文学以崭新的、德国文学此前多半没有给过德国读者的东西:轻快和妩媚、魅力和优雅、调侃和风趣、理性和文雅,自然有时也给了一些轻浮。
歌唱和思想不必相互排斥,这一点人们知道在海涅之前早已有之,别的一些作家已经证明了:即便在德国,一个文学家同时也仍然可以是一个思想家。但到了海涅,才将文艺创作同智力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却并未用大堆哲理重压在抒情诗歌上——而这后一点在过去的德国是司空见惯的。”他又说,海涅比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对当代的影响强大得多”,“他那贴近生活的态度,他的反讽,他提出的一些问题,一切都与我们十分亲近。”海涅“对德国文学的民主化”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
赵蓉恒
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中关园
啊,我活着就是生活的主人而非奴隶,
作为强大的征服者面对生活,
不发怒,不厌倦,不抱怨,不冷嘲热讽。
向天空、海洋和大地的壮丽法律证明我内心的灵魂岿然坚定,
任何外来的事物休想支配我。
——《欢乐之歌》
现在我洞悉了造就完人的秘密,
那就是在阳光里成长,和大地同餐共宿。
——《大路之歌》
我很少罗嗦那些被人说过的东西,
而是畅谈无人说过的生命、自由和解放,
我瞧不起中性和被阉割的家伙,喜欢体格健全的男男女女,
我敲响叛逆的大锣,和逃亡者、和图谋造反的人患难与共。
我喜欢的小子都是这样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成为堂堂男子汉,
他宁愿邪恶也不要在顺从和恐惧中训出的美德,
他宠着自己心上的姑娘,大啃大嚼着牛排,
单相思或遭人轻贱比钢刀剜割还叫他难受,
骑马、打架、射击、驾船、唱歌、弹琴,都是一流的好手,
宁愿脸上有疤,胡子拉茬的,长着麻子,也不要油头粉面,
喜欢那些晒得黑黑的人胜过躲避阳光的。
——《自己之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