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0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21449
1. 本书以作者的中学时代为故事背景,记录了孟郊、郑翎等一群高中生的青春与成长。这些成长关乎社团,关乎学校的规章制度,关乎暗恋的情愫,关乎对未来的迷茫,更关乎对梦想的坚持。它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敏感、*珍贵的青春记忆。
2.这本书内文装帧精美,选了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元素作为插图。插图与故事的结合,呈现了这群高中生的完整成长轨迹。
本书以作者的中学时代为故事背景,记录了高中阶段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与独特的校园生活,描写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特色课程体系下各类学子不平凡的高中生涯。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国际班、高考班和竞赛班的几个高中生不同价值观之间的青春碰撞。
章 梦回凤凰林
第二章 食堂“大字报”
第三章 议事会的惊喜
第四章 新年倒数
第五章 小周老师的到来
第六章 集体照的巧合
第七章 不听话的老师
第八章 天才的心事
第九章 《道德经》的悲剧
第十章 家长也疯狂
第十一章 宾馆奇遇记
第十二章 路遥知马力
第十三章 邹明的心事
第十四章 双面人生
第十五章 拉赞助之一
第十六章 拉赞助之二
第十七章 路知遥的秘密
第十八章 井冈山之行
第十九章 天台交心
第二十章 狂欢夜
第二十一章 天井告白
第二十二章 消失的成绩
第二十三章 不一样的自主选拔
第二十四章 向大学求爱
第二十五章 告别
第二十六章
回首凤凰木
凤凰花下,沸腾年华
王羲烈
深圳是一座沸腾的城市,深圳中学是一座沸腾的校园,而深中的国际部——占每年深中入学人数比例约五分之一的一群人,更是沸腾的源泉。因为一开始就决定了要出国,要考取海外的大学,为了适应欧美名校的录取标准,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参加国内高考者迥然有异。有人认为他们是轻松的,是一群飘飘然稀里糊涂的富二代;有人认为他们是放纵的,花钱如流水,吃穿住行让家境一般的同学羡慕嫉妒恨;有人甚至认为他们是怯懦的,逃避高考、成绩履历造假、拿着大把银子忽悠外国人。深圳中学国际部,如今享誉全国,每年放榜时,学霸如雨,从牛津剑桥到哈佛耶鲁,任何一间外国名校都有深中学子的身影。他们是怎样一群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高中三年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群体有怎样的喜怒哀乐、失败成功、遗憾挣扎、奋进堕落?
吕彦辛同学的这部小说,就作了一个总回答。作为曾经的一员,她完整度过了三年的出国准备期,后考取了美国名列前茅的波士顿大学,还进入该大学在美国的传媒专业,她在学业方面是相当成功的。深中三年,是不平凡的,是刻骨铭心的,亦是有价值有意义,且让人久久难忘的。为此,利用在美国求学的间隙,她写了这部小说,回望当年晒布岭上凤凰花下绯红的沸腾的年华。
作为她当年的语文老师,她的小说,也让我回忆起在深中任教的岁月。彼时我刚到深圳,看到出国班语文教学的安排,依然沿用了高考应试教育那一套,枯燥乏味,僵化死板。学校对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对语文乃至语文老师亦不屑一顾,我对此深感痛心。这是深圳出类拔萃的一小撮年青人,在他们中间,必然会诞生未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或领袖。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奠定的青春时期,我们居然仅仅因为他们要出国,不必计入高考录取率,就全然放弃了引导教育的责任。中文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传授,更承载着延续中华文明道统与确认民族基本立场的责任。而从那时到现在,多少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学校,不重视甚或轻视、忽略中文课,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为了改变这一糟糕的状况,我遂丢开课本,自己选印从上古到当代的诗歌文章给他们,从《击壤歌》《卿云歌》到《诗经》《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从李后主、苏东坡、姜白石到徐志摩、林徽因、废名、何其芳、穆旦、王辛笛,从张爱玲、胡兰成、梁遇春到汪曾祺、阿城、北岛、舒婷、顾城、海子、李亚伟、张枣、木心,此外,我还要求他们全文背诵《道德经》、选背熟读《论语》、全文背诵《心经》、熟读《金刚经》《坛经》……因总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学语文,我热切地希望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大概,恨不能把中国文学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全塞到他们脑子里。做了这样极大的转变,起初遭到同事的嘲笑、家长的投诉、学生的反抗、领导的质疑,我成了一朵“奇葩”。好在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个“怪胎”,我行我素久矣,不太把周围人的评价当回事;也好在深圳中学到底还能容纳异己,王占宝校长亦顶得住来自各方面的小报告,于是乎,我的计划居然实行了。天长日久,随着中国文化推广从上到下水涨船高,被全社会普遍重视,同事、家长、领导和部分学生,也觉得我对国际体系语文课的规划还有点道理,遂从我班开始,逐渐全部的出国班语文课都这么上了。数年后我离开深中,据说至今,这种教学方式尚被一些有良知有想法的老师坚持。而那些选编的文章,后来就凝结为《汉文学读本》三大册。
吕彦辛同学就是我彼时的学生,据她说,我不仅给她,还给他们班相当多的人以很深的影响,从文化上,次确立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认同感。此种感觉,到了国外后,尤其强烈。甚至是这本书,也不妨看成她一直热爱中文的一个证据。很多留学人士,以忘掉中文为荣,以在汉语对话里夹杂英文为时髦,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海外经历。我曾在出国学生与家长的一个演讲上,大声疾呼:留学是一种文化自卑,是中国文化衰微期的表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已经堕落到本国的大学不足以被本国人民信任,而把外国的大学、外国的标准当成追求的方向与评判的尺度之时,这是何等的可悲啊!什么叫作斯文扫地?这就是了。中国文化鼎盛时,万邦来朝,列国求学,大唐的长安城里,有日本的学生、新罗的学生、百济的学生,有波斯的学生、天竺的学生、东罗马的学生。而到了晚清,我们已衰落到如果不向外国学习,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了!一百多年来,一波一波的留学生,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厥功至伟。但我想的是,几时中国文化才能迎来全面的复兴,重现我们祖先的荣光?汉朝的星空,唐朝的明月,何时重新照耀寰宇?故我对吕彦辛他们,寄予厚望,在学习西洋先进文化之时,勿忘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勿要数典忘祖,勿要在西洋人前自卑,勿要变成沾沾自喜奴性十足的“高等华人”,在虑及个人前途时,还能腾出一份小小心意,来惦念一下祖国河山。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如今,吕彦辛同学的小说摆在面前,我很高兴。这部小说朴素简洁,没有堆砌的华丽空洞的形容词,没有故作深沉的无病呻吟,没有一般青春校园文学那些狗血的恶俗桥段,只是以灵动的白描手法,摹写了真实的日常生活。而关于出国班的一群高中生,学业、感情、家庭、社团、商业、校内与校外,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被触及到了。作者观察之敏锐、理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亦是少见的。若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还可以写得更丰满一点、有血有肉一点,但想到在美国一流大学严格到苛刻的繁重学业压力之下,作者能写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相信,吕彦辛未来在文艺创作方面,会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
后,我想起当年曾写一诗赠给吕彦辛,那首诗一面是鼓励,一面也是敲打,希望轻舞飞扬美丽可爱的她,更踏实一点,更勤奋一点,不要滥用自己的聪明,以免辜负上天给予的天赋。录此以纪念我们的师生之谊。加油!
赠吕彦辛:
袅袅婷婷十六年,嫩于豆蔻软于烟。
爱奇好真思入地,才疏志大欲上天。
初阳炫金菱枝弱,碧落垂星海棠繁。
自是灵犀偏无敌,寄语羲和快著鞭。
2017年9月3日
章 梦回凤凰林
人,是忘性很大的生物。前一秒还感叹自己于宇宙之渺小,后一秒就开始创想如何改造世界。前一秒还怨恨后桌调整桌子时夹痛了自己的头发,后一秒就因为他在老师来之前叫醒了昏昏欲睡的自己而称他救命恩人。
人善变,难以捉摸。科学无法定义人的意识,大数据无法估测人的感知。人们渴望被了解,又恐惧被了解。
人知道这世界上的一切,所谓爱,所谓恨,所谓一瞬间的念想,都不是永恒,甚至短暂易逝得让人惊诧。所以,自知忘性大的人类拼了命地发展技术去保存这些有形无形的东西。于是有了照片,有了影像,有了记忆力训练营。但多数人没有发现的是,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早已在身上刻下烙印。人之所以存在,就因为这些不经意的点点滴滴。经历铸造出了一个人,使其独特。很多事情,人也许忘记了,但留下的痕迹不会消失。没有什么会被真正丢失,被真正遗忘,真正逝去。
孟郊来到这个她曾度过无数个日夜的咖啡馆,心里无比平静又无比激动。平静在于,工作的十几年里,她已经喝过上万杯咖啡,去过上千家咖啡馆。激动在于,这次的客户居然约在了这个对她意义深远却许久没有踏入的小咖啡馆。
8号桌?她对着短信,思绪万千。这不会是他吧?黑色夹克,平整干净的头发,修长的手平铺在小圆桌上。咖啡、打火机、淡淡的烟草味道,这样的他似乎比当年多了一丝成熟的味道。他曾经笑起来能做广告的大白牙估计也被这庸俗的烟火气给侵蚀了吧。
此时,坐在8号桌红沙发上的男人转了头。
“孟小姐,在这儿!”
不是他,是一个中年的陌生男子。孟郊悬起的心终是放下了。但这一刻,她的回忆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
她看到了那个男孩。她看到了马老师。她看到了自己。
她好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拥挤的校门,即使物是人非。她好像坐在一辆小车上,路过的是她曾经熟悉的风景。摇下车窗,把下巴枕在双手上,就像十六岁的她张望远方景色那样。
绿色的树叶落在操场上,教学楼被一群高而挺拔的凤凰木紧紧地包围着。
有些记忆已经太模糊,但她似乎看到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