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67646
这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人们原本可以过着千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的日子,可是随着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小山村逐渐变成了女人和孩子留守的“空心村”。由于男人们的缺席,女人们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女性意识萌芽逐渐显露,甚至导致个人行为与道德观念相悖。
全村美丽又特别的女人付玉娇,在难产之夜与已婚的配村干部张志标萌生情愫,从此他们逆水行舟,越轨而行。可就当付玉娇决定从张志标身边回到村里、照顾孩子的时候,一天早上,她突然死在自己家的床上。
围绕着付玉娇的赫然逝去,人们或愚昧无知、或懦弱守旧、或善良无奈、或追求正义等不同面目逐一登场,*终将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杀人案层层剥离开来。接近真相的背后,有着更令人唏嘘的真相;案件人物与警察之间的哲学辩证思维对话,道出了环境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和赤裸裸的现状。面对伦理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村中人该如何化解?看似荒唐甚至丧失人性的行为,其个中事由竟然让人心生理解?上一代人的恩怨,下一代人如何跳出桎梏?每个人的情感、命运,是自我选择还是因果注定?
抽丝剥茧之后,抓到真凶的同吋,带给人们的是对当下农村生态环境失衡的严峻思考,和对女性意识萌芽后如何加以引导、重塑的思考。这不仅是个案,也是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映。
章 “水性杨花” 流言蜚语 / 001
20世纪80年代末,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因此在温州泰顺的一个小山村中,留守了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小说《隅》的故事,就在这样的闭塞环境中慢慢展开。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更多空心村,其中人们的生存状况更加值得关注。桦之女士,以其儿时经历的真实故事为基础,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留守山村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读来发人深省,叫人唏嘘,激起内心对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孤独无助的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也引发了对如何改变留守状态的深度思考。 —— 交大 Nickor老师
阿玉婶,或者说就是那个*“坏”的女人,留自己的一双儿女独自在家,孩子们还得仰仗周围邻居的接济和照料;她也是*“漂亮”的女人,以至于所有男人见了她都走不动路,像着了魔一样;她也是*“傻”的女人,为了所谓的真爱,折磨自己,折磨亲人,忘记了自己,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母亲……一颗焦虑不安的心如何能承载注定悲剧的人生,淡然成熟的心态何尝不是历经沧桑的勇敢和坚强,然而,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看透。作者的书,丝丝入扣,跌宕起伏,不失为一次情感的洗礼。 ——交大语言传播学院团委书记 耿梅芳
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铺开,逻辑推理的自然递进,人物性格逐渐显露,作者所反映的人性与女性话题也越来越清晰。看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思考一个女人沉溺在非常理的爱情中,被世俗审判的时候,究竟该如何自处、如何自保、如何自律;也在思考人在一种狭隘无知的社会环境下,该如何拾得突破自我、走出困境的勇气。作为受害者的女主的悲剧让人心生感慨,可施害者的遭遇也一样让人唏嘘。我不知道自己该感同于哪个人物,好像每一个人物都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是非,,看似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的是非,可又都是可理解的。 ——自媒体发烧友(文军营销) Sabrine
第二章 精神囹圄 狼狈归去1 玉娇夜夜失眠,被阿花的恐怖影像纠缠折磨。她日渐憔悴,面黄肌瘦,精神萎靡。 她不堪忍受,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志标,并提议把阿花的照片挪到别的屋子里去。志标却说:“你看你,这些都是你的心理作用,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哪有什么鬼,什么灵?现在是讲科学的年代!你说的这些都是莫须有的。如果你不能克服你的心理障碍,就算我把照片扔了、烧了,你还是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的。” “只要看不到这个照片,我肯定就不害怕了。我们老家人总说,那些带着怨气死去的人,都会回来再带走几个,我真的害怕被……”玉娇小声地反驳道。 “你怕被阿花带走?这都是封建迷信!你们老家人懂什么,农村那套旧思想早该扔了,现在要讲科学,讲科学!知道吗?”志标的语气很坚定,语速也越来越快。 玉娇不再言语,委屈地低下头。她深知自己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志标,只好乖乖地放弃争辩。她上的学不多,见识也远不如志标,更不懂什么科学大道理,而志标呢,高中毕业,喜欢读书,当过中学教师,是个地道的文化人,常常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她心中的困惑解开,让她豁然开朗。 她曾经是土壤里静默的种子,等待高处照下的一缕暖光,赋予她破土而出的力量,而志标就是她期待已久的光,那么温暖,那么疯狂,那么别样。她不顾一切,放下所有,她的丈夫,她的儿女,她的名声,她的节操,只为能在那光照里久久徜徉。 志标看出了玉娇的委屈,张开双臂将她搂在怀中,轻声细语地说:“阿花的走跟你没有关系,是我对不起她。她跟我这么些年,没少吃苦,可她临走前我也好好照顾她了,葬礼,我也办得像模像样的,我相信她走的时候是平静的。再说了,你是你,她是她,我和她创造了一个世界,我和你也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不冲突、不矛盾,阿花没有理由怪罪你。我已经失去了她,不能再失去你了,我要你坚强地、健康地活下去。” 玉娇虽然没有完全听明白志标的话,但是她知道,那两个世界不可能不冲突、不矛盾,可是看到志标对自己含情脉脉的样子,她的心酥软了。她点点头,偎依在志标的肩上,不再说话。那一刻,她觉得世界是她的,地球是她的,连银河都是她的。2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玉娇依然被那照片没完没了地困扰着,只是她再也没有了对志标倾诉的冲动,还骗他说:“你说得真对,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她默默地忍受着、煎熬着,内心陷入了无尽的孤独。那时候她才发现,原来当她真的陷入情绪困境无法自拔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帮她,连她依赖、信任的志标也不能。于是她开始琢磨:她的孩子们在干什么,是不是想她了;她家门前的杨梅是不是红了;后山田埂上的灰鹅菇是不是开始冒出来了……她突然好想念村里的一切。 她收拾好衣服,拎起包,爬上了通往苏山头的山岭。可因为太久没有爬岭了,她每爬几步,就气喘吁吁的,总要停下来短暂歇息,才能接着往上爬。她笑话自己说:“本来就是爬岭的命,连爬岭都不会了,可怎么办?” 好不容易爬到了苏山头,她从村口往里走,看到乡亲们有的在地里除草,有的在水田里喷药,有的在山坡上放牛,还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每遇到一个人,她都露出淡淡的笑容,想和他们打招呼,可不知为何,她的脸部肌肉变得僵硬无比,她的嘴唇就像粘住了一样,怎么都开不了口。倒是乡亲们,一看到她都诧异地问道:“玉娇,你可回来了,是什么风把你吹回来的?你再不回来,你的两个孩子都要饿死了!”她只管听着,没有作答,大跨步地往前走去,想快些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