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67186
《道德经的奥秘》是由曾仕强教授在旅游卫视《泰学》栏目中所做的同名电视讲座整理而成,是迄今为止非常易懂的《道德经》,堪称人人都能看懂的帝王学。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高难度部分的解读,曲高和寡,鲜有人学习和研究。以擅长将高深的智慧通俗化的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从老子的身世讲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全面讲述《道德经》的缘起、主旨、概念和内容。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曾教授给观众和读者介绍了轻松学习《道德经》的基本方法和根本信念,让人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修习中华至高经典!曾教授娓娓道来,听者如沐春风。
曾教授通过40年对《易经》的研究,将研究心得融会贯通于本书,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道德经》开篇名句,居然有三种断法:1、道、可道、非常道,2、道可、道非、常道,3、道可道,非常道。不得不被曾教授的智慧光芒所折服。
《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两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思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那么,作为普通人,怎样才能找到进入《道德经》的门径呢?
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和精确的理解。《道德经的奥秘》就是曾教授帮助大家轻松进入《道德经》堂奥的一大力作。本书中,曾仕强教授指出《道德经》主要讲述道与德。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表现,道是本体,德是用体。同时,曾教授对无为、知道、无中生有、无知无欲、智慧与阴谋、柔弱与刚强也做了独到而深刻的解读。
曾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的目的,就在于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一现象的背后规律。
曾教授说,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恢复,并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体现出来。追求物质的满足,获得心灵的安宁,是现代人永恒的追求。曾教授的《道德经的奥秘》,正是为处于忧虑和迷惑中的人们指出了幸福之道。
背景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包围了中原一座古城,见城中有一高耸的建筑物,疑为重要指挥部门。攻城开始了,日军向这座建筑物连连发炮,令日军惊诧的是,在城里一片硝烟中,那座建筑物却巍然不动,发出的13发炮弹,竟然没有一颗爆炸。这座高台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打到这里的炮弹都没有爆炸?这座古城,又是哪里的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鹿邑位于黄淮大平原,中国河南省的东部,豫皖交界处,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邑,春秋时期称为“苦”,历史上曾称过“鸣鹿”、“真源”、“谷阳”、“仙源”。至公元1265年,元朝至元二年时,改称为鹿邑,延用至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诞生在这里。
2012年金秋,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来到了老子的故乡——河南鹿邑,在鹿邑县县长朱良才的陪同下,参观了老子故里的太清宫、老君台等文化遗址。如同回到自己的故里,他说:“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面,有一大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是老子的思想。一个人来到老子的故里,自然会想起很多跟老子有关的东西,我也不例外,所以觉得格外地熟悉和温暖。”
2012年10月13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曾教授主讲的《道德经的奥秘》在号称“一所无所不包的大学堂”——旅游卫视《泰学》栏目震撼播出!
封面故事
专题片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集 鹿邑现场讲座:《道德经》与人生
第二集 老子传道
第三集 上士闻道
第四集 人生的价值
第五集 究竟何为道
第六集 反者道之动
第七集 智慧与阴谋
第八集 柔弱胜刚强
第九集 无为无不为
第十集 知识与知道
第十一集 无中生有
第十二集 人生有三宝
第十三集 有道必有德
第十四集 以德治国
第十五集 无知无欲
第十六集 如何明道
第十七集 上善若水
第十八集 为人类谋福
后记
专题片 河南鹿邑 老子故里
今天,我们非常的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在老君台的前面,向大家做一个有关《道德经》的心得报告,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赖以和其他民族区分的,并不是种族、风俗、语言,而是自己特殊的文化。所以,有中华文化,才有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才会孕育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听起来好像不同,实际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个源头是什么?就是伏羲氏的一画开天。伏羲一画开天之后,宇宙的生发过程即是我们所知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演变成六十四卦,终演绎出很多宇宙人生的哲理。
老子提出一个问题:一画开天之前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说“一”是个开始,“一”产生了万物,那么这个“一”是从哪里来的呢?一画开天之后,是后天,那么先天是什么样子呢?老子提出一个假设,认为“先天”就叫“道”。老子说:道生一。“一”就是“道”生出来的。既然如此,“道”又是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是什么意思?大家来到鹿邑,一定非常明白,老子生对了地方。“谷神不死”,一共只有四个字,但是分成三段:谷,神,不死。我们河南,到处都是山,可是在鹿邑,可以说是一座山都没有。群山之中,是一整块平地,这种地形就是谷。而且,这块谷地很深、很大、很广。这是道的个特性,即它是虚的,是空的。
今天很多人都在问,我们今后的发展之道是什么?当有人回答得比较空的时候,大家就忍不住说,不要讲大道理,大道理太空虚了。老子告诉我们,只有“虚”,其功能才会。一旦“实”,就没有什么功用了。一只杯子,如果里面是空的,它就可以装任何东西;如果里面已经装了酒,它就装不了醋,装了醋就装不了茶。凡是只有一种功用的东西,就是“器”。“器”不是“道”。因为“道”的特性是空,是虚。可是老子认为,空和虚,还比不上“无”。“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不是零。用现在的话来说,“无”不代表任何东西,但它可以产生任何东西。所以,道生万物,“道”就是无。如果一旦变成有,它就是万物之一部分了。这就是“谷”给我们的启发和妙用。
“谷神不死”的第二个字,是神。大家来到鹿邑,会感到此地非常神奇。一片四面环山的平原,如何产生了老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呢?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书,熟读《论语》的人,比了解《道德经》的人多之又多,那么老子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老子的伟大表现在哪里?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如果大家读孔子的书,那么可以做到圣人;如果大家读老子的书,那么可以做成神人。神人并不是神通。作为人,不能搞些神通的东西,否则会变成神的奴隶,变成神的媒介,变成神的工具,那人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神人不搞神通,但是他会通神。老子就是通神的,否则他怎么知道“什么是道”呢?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知道,抗战时期,就算日本人炮轰老君台,它都是完好无损的,这不是很奇怪吗?可是如果现在有人用炮来打,它并不一定仍然完好无损。这才显出神通。
神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个神。西方人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它可以主宰人的生命。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一点得益于老子的教训,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得自老子的的恩惠。老子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全世界的人都在找万物的总根源,西方人叫做因。什么是因?比如说你是从你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你妈妈是从她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追索到后,那位生孩子的妈妈从哪里来呢?这就是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