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3330
《汴京残梦》特色一:
著名历史学家先生*想象力的历史小说,比画卷更生动鲜明的小说版《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北宋末年世间百态的浮世绘。
正如作者自己所讲: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寓言也。用写历史的态度来写小说,从中可以看出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汴京残梦》特色二:
小说是以宋徽宗年间及靖难之役前后的历史为背景,以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和李功敏三人的仕途为线索,以徐承茵和柔福公主的爱情为铺垫。史学大师黄仁宇用考据的态度,细腻的笔法,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通过的创作、内容及命运,展示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政治的衰落。
《汴京残梦》特色三:
也许这不过是在一个倚栏独坐、蚊烟袅绕的秋夜里幻想出来的故事,只是昔日汴京的这段富丽荣华,不知是主人公缅怀旧情的迷梦,还是作者心有所钟的残梦,或是读者不知不觉身临其中的美梦。本书描写的生活,从*上层的帝室皇胄到达官显贵到普通士大夫小官再到平民百姓,笔触都有所涉及;而小说展现的历史细节,则涵盖了政治风云、官场争斗、民间风俗、行业手艺、政策法度等各个方面,认真考究地还原了整个北宋末年生活形态的林林总总。
《汴京残梦》特色四:
这本历史爱情小说写作细腻真实,主人公心理刻画逼肖,行文流畅,古色古香。依托历史而信马由缰,将爱情融入那段残酷冷沁的家国悲情中。小说开放式的结局更是引人思绪霞飞。
小说是以宋徽宗年间及靖难之役前后的历史为背景,以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和李功敏三人的仕途为线索,以徐承茵和柔福公主的爱情为铺垫。史学大师黄仁宇用考据的态度,细腻的笔法,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通过的创作、内容及命运,展示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政治的衰落。
今日在世的历史学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在进入学院大墙前积累有那样深厚的底层经历,也没有一个人能援引这些经历为资源,在大墙内别开生面,创获那样多而且独特的学术成果。他(指黄仁宇)是在中国出了名的历史学家当中,*一个进大学以前有过漫长的,非学院生涯、底层生涯的人士。
——朱学勤
有时未免作了太过印象化的概括,读来竟像是一个外国人在描写中国,不过,这种写法也使得黄先生的文学和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
——王汎森
他(指黄仁宇)不仅有细致的观察力,而且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在万分紧张当中也能宕开一笔、从容着墨。
——傅国涌
楔 子
— 话说那大宋宣和年间,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李功
敏三人来到皇都汴京,参与礼部应举,不料朝廷更换法度,废科举, 兴学校,今后取士概由学校升贡。那三人道:“小的熟读诗书,也及于押韵粘贴之类,怎奈朝廷朝令夕改,于今倒只注重书画医算,与 小的等十年窗下功夫本末相违。此莫非前功尽弃,直恁地了得 ?”
— 慢一点,你写的书是准备念给明朝的人听,还是供现代读
者看?
—何来,—怎么的呢?
— 你的话本要是念给嘉靖万历年间街坊上的人听,倒也有它
的风味。可是你要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做畅销书,却免不得另有研究。 其写法务必融合于当代读者心理。
— 可是我所叙乃北宋末年事,难道不顾八九百年间的差距, 用当时人不知其所以然的语句,做当时人无从了解之想法 ?
—你写的是小说,还是历史?
—历史小说。
—这就是了,究竟还是小说。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 寓言也。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 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是否另有门径。因此务必迎合读者心理, 叙实时与读者一同叙实,虚构时与读者一体虚构。即纵有瞒谎之处, 亦要吊通读者彼此包瞒圆通,否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卢俊义 壁上题反诗而不自知,宋江在李师师宅之阴暗处窥见徽宗等事,又 如何站得住脚?难道全能禁得起合于逻辑之质询?
—那么我这文稿,你以为是话本的,应如何处理?
—放弃它,一切重来。
章
他虽然气喘未已,却神志清醒。 他知道自己亟应站起来。如不即刻站起,可能永不会站起。尤其也要使坐骑迅速地站立起来。马匹四脚落地,可不是好现象。 他们已在下山的坡道上,这是一座小山坡。继续下坡,应离人烟之处不远,或者前面即是真州。 陈进忠到哪里去了 ?这家伙……
不,他不当对自己的马弁怀疑,马弁不过往前探视,打看有无 村舍,可否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也先替他找一杯开水喝。他要不 是如此一介孤忠,不可能随着自己到这蛮荒绝境里来。为什么他连 马也带走?他不得不如此。这里一片荒凉,连一株系马的树桩都没有。
要是能撑到真州那就好了。先不管他金人是否驻在,讨到一杯 开水喝再讲。况且“渡易水,歌燕市”,他别无他法,只能有进无退。
他一闭眼就想到自己母亲,不知她老人家这时在杭州家乡做什 么 ? 还在绩麻 ?她曾不时替自己沏得一壶好绿茶,现在儿子连一杯茶都喝不到了。她老人家连壶嘴已咂破的茶壶都舍不得丢。她开口 就说:“他们都不叫他徐老爷和徐相公了。有些外头衙门里来的人就提名道姓地叫他徐德才……”
他在杭州时真耐不住她啰唆。为什么现在置身在河北的荒丘上, 倒记得起这些话语 ? 人穷则思父母,这话是说得不错的。可是他并 没有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名叫徐德才,人家都以为他是徐得财。 结果又无财可得,还被人视作“工商异类”。怪不得自己三代无名,无法与公卿将相的子弟较量……
不,他不应当如此轻蔑自己的父亲。好子不厌家贫。他不是立 志自己打开一条出路吗 ? 不是决定以军功起家吗 ?并且吟诵着“圣 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吗 ?他仍是只能有进无退。
他强睁着眼睛想站起来,只是气喘未已,站不起来。眼看那坐 骑也和他自己一样,在很费力地吐气。要不立即站起来就会永远站 不起来了。他想来害怕,所以又闭目思量。
闭上眼睛,他又见及祝霈、画学正何叙、集贤院领院事的郑正, 和他一起去南薰门里油饼店吃茶论说的太学生,甚至和他一起搭船 南归私带骆驼毛营利的白某。何以会牵扯想起这许多不相干的人 ? 他想逃避当前现实。他想把躺着的荒丘和垂死的坐骑当着一场梦寐 看待。他只能从远处着想。他想着在清江口学画船,在万胜门练骑马,在潭州或长沙买毛边纸习大字,河阳,江州,荻港,姚沟,蒋埠……
可是忖来想去,他忘不了那张择端带着稚气的笑容。他也难忘 记李伯纪大人稳扎缓进的策略,又不时仍想起五姐茂德的“汴京八景”。想及这些人,也逐渐将他自己带回此时此日,重归于此身此地。
因着陆澹园而忆念着小妹苏青,因此也听见她所说的“哥哥好生照 顾自己,娶个好嫂嫂,好生服侍双亲,那我也放心了”。
想及苏青,也想及曾有床笫之缘,却未亲芳泽的楼华月。为什么把全不相干的女孩子混在一起 ? 只见得红颜薄命,上下皆然。即 使苏青今日成亲,以陆澹园的习性而论,她的前途仍在未卜之数。 想及五姐,必然也想到她那“淘气的小妮子”之念妹。这时候引上 心爱人,不禁心头刺痛。
这两年来的经验 :一触及自己心爱人,欲即不得,欲见不能, 两年之内也难得通过四五道书信,总是隐伏着前途未可知之数,想 来不免心慌,现在既已呼吸不灵,不能再犯上心慌。
难道《绿窗新语》《烟雨传奇》,你读“‘见关’莺语花底滑”,我读“‘瞰关’莺语花底滑”,还不令人寻味 ? 谁不知道“瞰”即是 “见”,而且句中也带着芳馥的气味 ? 他们之间还有“紫径撷英”如 此离奇之事端 ? 又有“苏堤对岸人畔柳”水中看去的倒装法 ? 再随 着“九嶷山里深处,洞庭湖岸近旁”的两地相思,这不全是古今带 着流风遗韵的人物也难能遭遇的机缘吗?
可是至此看出:“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切都已既往。今生无望已是大势所趋了。他一生只见过她三次,这第三次,很可能为后 一次。他为什么要在道别时说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不吉祥语 ? 可能此句已成谶语,他还害怕金人要将她派嫁番王。这时候救护不 得,自己卧在荒郊,坐骑待毙……
为什么陈进忠还没有回来 ? 看来他永不会回来了。 不,他扭转自己。不承认也否定今生无望。再过一会子,只要气喘稍止,他仍要挣扎起来。纵使“频年踯躅成梦幻,几度驰驱付尘烟”,他仍旧可以卷土重来。要点在想宽,想大,想远。 他还在候着陈进忠。马弁回时,他要马弁将自己搀起,马也扶起,这才是卷土重来。他一定要从高处、深远处和大处着眼。 他可以纵观五年之前还没有和心爱人邂逅时的情景。不要沉湎着现今是靖康二年,或者什么建炎元年。让它倒推回去,只说于今 又是宣和五年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