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1166
·衣服可谓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不同的布料与设计理念,能够唤醒人潜意识中的野性,激发我们突破自身的极限。
·衣服设计潮流,是时代沿革的映射,衣服的元素、式样与社会氛围、人文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衣服界定了人的品味,选择一件衣服,就选择了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不夸张地说,衣服就代表了人本身;解读衣服的现象学,就是在解读时代脉络的关键。
********************************************************
作者鹫田清一是日本知名哲学家,散文家。曾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大阪大学校长等职,获SANTORY学艺赏、桑原武夫学艺赏、读卖文学赏、紫绶褒章等奖项。
他的哲学作品对日本当代设计师影响深远,《古怪的身体》《京都人生》等书已在中国出版,并获得较好反响。
在本书中,鹫田清一从生活中基本的穿衣、化妆切入,带领读者深度思考“穿衣问题”,探问流行时尚的方方面面。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前言
章人为什么穿衣服
教人挂念的身体
名为衣服的皮肤
“我”的社会轮廓
流行化社会
化妆——变身的技法
谈谈杂交现象
一块布——三宅一生的作品
永不停歇的流行革命——川久保玲的作品
身体会变化
质感
时尚、媒体、艺术
衣服的贴心款待
第二章衣的现象学——衣服、脸与皮肤
面孔的饥渴
多点时间,多点虚构
看不见的时尚
身体、气味与记忆
身上有洞
名为内衣的装置
人体模特的形象
被设计的肉体
流行——另一种现代形象
风格的力量
学习流行
细腻的精神——代替结语
后记
教人挂念的身体
穿孔流行给人的启示
这十多年来,穿孔作为一种时尚潮流走进日本,如今已完全普及开了。
在耳垂上穿孔
— 起初,人们光是想象一下这幅画面都会有些毛骨悚然。虽然时代不同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话也很少再有人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打耳洞给人的印象一度是走朋克路线的小年轻才赶的危险时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确把它当成了某种看不得的东西。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耳洞在十多岁的少女中迅速流行开来。继而是青年先受到波及。没过多久,小姑娘的妈妈们也不声不响地被感染了。再往后,耳洞竟成了不走寻常路的、特立独行的中年人的标配。这年头,想在百货店的饰品专柜买一副不打耳洞也能戴的耳夹都成了难事,耳钉反而成了主流。一定有不少人因此感慨:
人的喜好竟变得如此之快。
话说回来,把头发染成茶色或金色原本也是跟小流氓的低俗品味画等号的。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觉得亚洲人一点都不适合金发。谁知慢慢地,大家都把头发染成了那种颜色。近还有不少人把染发当成调节心情简便易行的方式。黑发难免显得压抑沉重;
不染亮发色,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
有品味的人当然要染头发……这些观念逐渐成为共识。剪发、染发(传统色系)一直都是人们调整心情的手段,没想到打耳洞或染一头金发也是类似的“自我治愈”
。通过改变外表进而改变自己,时尚的欲望也许已经无法停留在外表层面了。
“每穿一个(耳)洞,都有一部分‘自我’脱离身体,感觉身体越来越轻盈了。 ”
这是某社会学家街头采访时一位受访者的回答。用这句话诠释穿孔的快感,应该是相当贴切的。
人们往往会被固有观念束缚,认为“我怎么打扮都是这副样子”
,或是被束缚在身份的桎梏中。穿孔时,我们感受到摆脱它们的轻松,切身体验到身体有形形色色的变化可能。也就是说,打耳洞引领我们品尝了一种小小的怦然心动
—
身体的确是灵魂的载体,但这个载体是可以改变的!要是能像脱衣服那样把灵魂的载体脱掉,那该有多好。甚至可以说,这是藏在大多数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再三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许我们还能将穿孔看成一种
“离巢仪式” 。身体是来自父母、顺应自然的存在。伤害自己的身体,意味着主动解除了亲子间的自然纽带,向父母宣布:
我的身体我做主。从这个角度看,穿孔说不定还是只有自己参加的“秘密成人礼”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