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41179丛书名: 天下大师
1.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美国文学的旗帜人物,福克纳对自己的作品褒贬不一,《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是他自称的心爱之作、得意之作,在这个“得意系列”中,他还常常提到《去吧,摩西》。
2. 福克纳有个非常爱戴的黑人老保姆卡洛琳•巴尔大妈,她去世后福克纳写下了被评论家认为是*深情的散文,《去吧,摩西》则是福克纳献给她的深情长卷。蒋方舟说:这本书把自己看哭了。对这本书,福克纳非常看重,在书付印之时,他特别交代:“不得改动标点符号或句子结构。”
3. 福克纳的作品,向来极其挑战读者的阅读力,而《去吧,摩西》则是美国南方风情画卷的文字展示,娓娓道来,诗意浓郁,读之轻松畅快。
4. 福克纳研究专家、翻译家李文俊心血译作,全新出版。
《去吧,摩西》是一个由两个中篇、五个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福克纳认为它也是一部长篇小说:
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子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领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
七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又共同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关于南方荣耀和传统的画卷,宛如一曲凄美的挽歌。这些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总序
译 序
谱系图
本书主要人物表
话说当年
灶火与炉床
大黑傻子
古老的部族
熊
三角洲之秋
去吧,摩西
X4
译序
李文俊
……
不难看出,《去吧,摩西》一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提供了一整个时期的历史画面,概括地反映了美国南方本质的一些问题。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这里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熊》里也写道:“这部编年史本身就是一整个地区的缩影,让它自我相乘再组合起来也就是整个南方了。”作者采取了“系列小说”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舍弃一般交代性的笔墨而集中经营戏剧性强烈、诗意浓郁的场面,从而获得一种史诗般的效果。在人物塑造上,这本书一方面刻画出艾萨克•麦卡斯林这样的形象,他代表了白人的良知,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了路喀斯•布钱普灵魂的深处。他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不屈不挠与聪明才智生存下去的黑人的代表。福克纳一直认为黑人很顽强,他们是能够生存下去并且终得到自由的。书名的典故也透露了这层意思。《去吧,摩西》原来是一首著名的黑人灵歌的标题。里面唱道:
去吧,摩西,
在遥远的地方埃及,
告诉年迈的法老,
让我的人民离去。
那时候以色列归埃及管辖,
让我的人民离去,
压迫太厉害他们无法忍受,
让我的人民离去。
“这是上帝的旨意。”勇敢的摩西说,
让我的人民离去,
不然我要杀死你的长子,
让我的人民离去。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书中所写的当时存在于美国南方的第三个种族的代表——山姆•法泽斯。他不但是个优秀的猎人,而且是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孑遗。书里写道:他给艾萨克“讲往昔的时日与种族的事情”,当时,土地的所有权“其实……是渺不足道的”。艾萨克在他的熏陶下,终于摆脱了自己与庄园的关系,当了一个像耶稣那样自食其力的木匠。他说:“是山姆•法泽斯使我得到了自由。”山姆•法泽斯这个形象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
福克纳是南方诸州的伟大史诗作家,涵盖了其所有的背景:那是一个建筑在廉价的黑奴劳动上的光荣的过去,经历了一场内战并遭失败,从而毁灭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结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那种挫折的过渡时期延伸得时间颇长又令人痛苦;还有一点,一种工业的和商业的未来摆在面前,其生活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令南方人感到陌生,怀有敌意,南方人只得逐渐能够并且乐于适应这种生活。福克纳的小说是这种痛苦的过程的一种持续的而又不断深化的描绘,他对这个过程十分熟悉,并有切肤的感受,因为他实际上就来自这样一个家庭,那家庭不得不吞食失败的苦果,一直吃到被虫蛀咬的果核:贫困、腐败、众多而又姿态各异的堕落。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莫言
《去吧,摩西》一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提供了一整个时期的历史画面,概括地反映了美国南方*本质的一些问题。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这里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李文俊
话说当年
……
1
艾萨克•麦卡斯林,人称“艾克大叔”,早过七十都快奔八十了,他也就不再实说自己的年纪了,如今是个鳏夫,半个县的人都叫他大叔,但他连个儿子都没有a
这里要说的并非他亲身经历、甚至亲眼目睹的故事,经历与目睹的是年纪比他大的表亲麦卡斯林•爱德蒙兹,此人乃是艾萨克姑妈的孙子,说起来是家族中女儿一支的后裔,不过却是产业的继承人,到一定时候又会是赠予人,这份产业原先有人认为而现在仍然有人觉得该是艾萨克的,因为当初从印第安事务衙门那里得到土地所有权状的是姓他那个姓的人,而住在这儿的他父亲手下的奴隶的有些后裔直到如今仍然姓他的这个姓。可是艾萨克本人却不做此想:——二十年来他一直是个鳏夫,他一生中所拥有的东西里,无法一下子塞进衣袋并抱在手里拿走的就是那张窄窄的铁床和那条沾有锈迹的薄褥子,那是
他进森林野营时用的,他去那里打鹿、猎熊、钓鱼,有时也不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森林;他没有任何财产,也从来不想拥有,因为土地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人,就跟阳光、空气和气候一样;他仍然住在杰弗生镇一所质量低劣的木结构平房里,那是他和他女人结婚时老丈人送的,他女人临死时把房子传给了他,他装作接受了,默许了,为的是讨她喜欢,让她走的时候心里轻松些,不过尽管临终有遗言关照,这房子并非他的由法院判定有正式遗嘱规定而具有永久所有权的产业,正式说法是不是这样可不清楚,反正是这么回事,而他留着房子仅仅是为了让他小姨和那几个外甥有地方住,他老婆死后他们便跟他住在一起,也是为了自己可以住其中的一间,老婆在世时他就是这样住的,她那时也愿意他这样住,如今小姨和外甥们也这样,他们愿意他这样住,直到他去世,至于死后
这并非他亲身经历、甚至亲自记得的,仅仅是从表外甥麦卡斯林处听来的,是耳闻而得的陈年旧事,他这外甥出生于一八五○年,大他十六岁,由于艾萨克这棵独苗儿出生时父亲已年近七十,所以与其说麦卡斯林是他外甥还不如说是长兄,或者说简直就是他父亲而非外甥与哥哥,这故事发生在早年间,那时候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