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438113
《花开的声音》文字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意在帮助读者治愈青春或人生的伤口,用坚强和善良去生活,因为能够听懂花开的声音的人一定有一颗水晶般透明的心,而坚强、善良正是修成这颗透明心的要素。
也许我们生来并不具有能够听懂花开的声音的耳朵,但是,只要我们善良、淡定、用心,那只充满悟性、充满智慧的耳朵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去领略一个全新的世界。
《花开的声音》一书以美好的文字为载体,缓缓向读者展示生活的哲理,包括困境是在所难免的、一帆风顺难能可贵,人性充满善良、前进需要希望,等等。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时的他们常常困惑,时而不安焦躁。本书能够在校园之外,给他们一个释放情绪的场所,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成长、自我解读,在浮躁中,给心灵一方良药,让青春的痛和欢都能自如愈合、自如绽放。健康的课外读物,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读者的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为良好人格奠基。
《花开的声音》一书语言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相信能够紧紧抓住读者需要慰藉的心灵,帮助读者治愈青春或人生的伤口,用自信和快乐去生活。
等待一只鹰
废墟上的花朵
做一只旋转的好陀螺
肩上的灯
舍得
洗佛
人生的背篓
坚持到*后一刻
梦想是盏灯
生活的力气
低下你的头
希望无敌
生命的高度
生命的钙质
爱心不败
等待一片绿茵
读写人生
第二辑为生命建造一座桥
一碗水
善心如水
沧江石
爱的绝唱
生命之巢
为生命建造一座桥
花开的声音
栽种鸟鸣
窗外有条河
鸟的眼泪
母爱不长霉
请良知做证
回报根本
人生的两个机会
第三辑又见炊烟升起
穿越生命的河流
喊那口老井为爹
小城人过年
穷家难舍
祖树
惜土如金
本命鸟
父亲的绝活
春天的花边
到五月的郊外看麦子
又见炊烟升起
乡下的蟋蟀进城来
第四辑回到人类的原乡
一把镰刀
香格里拉的雄鹰
一条名叫沘江的河流
从永平到永德
处女之河
太阳*早照到的地方
回到人类的原乡
母性之湖
西双版纳的美
在洋人街发呆
大理烟雨
峡谷听蝉
第五辑给生命化妆
放心不下
人生的“宝石”
大路的尽头没有宝藏
节约是富裕的门闩
给生命化妆
摒弃固执
卑微也是一种力量
诚实是一把钥匙
给人生安个方向盘
出乎预料
永不放弃
留有余地
给道德开个账户
好人是这个世界的魂
灵魂之门的钥匙
守诚如节
第六辑快乐其实很简单
宽容无敌
快乐其实很简单
爱心传递
坚守善良
利人与利己
互相搭座桥
谁*快活
婚姻是张带黑点的白纸
能够听懂花开的声音的人一定有一颗水晶般透明的心;坚强 善良是修成这颗透明心的要素。
在我们错过的美好当中,有一种美好是用心倾听,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也许我们生来并不具有能够听懂花开的声音的耳朵,但是,只要我们善良,淡定,用心,那充满悟性,充满智慧的耳朵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去领略一个全新的世界。
废墟上的花朵
我先前工作的小镇名叫厂街,一个彝族乡的机关驻地,那是一个远在清末就已废弃的矿山。诞生于先前的矿场之上的小镇,周围十里,除了许多毫无章法地散落在旷野之中的土炉,便是堆积如山的废矿渣。不论站在小镇的哪一个角落,放眼皆是满目了无生气的焦枯和荒芜。除了几家居民的小院中栽种着几棵零星的果树外,整座矿山几乎不着寸绿。
据说,那几株稀罕的果树,还是小镇人费尽心思,铲去矿渣,从十里之外取来沃土,才得以培植成活的。因为这座废弃百年的矿山,含有多种对植物生长极其有害的元素。所以一年四季,小镇周遭,总是一片单调而又寂寥的荒凉。
令人惊讶的是,就是在这样一片荒凉之上,却生机勃勃地生长着一种极尽质朴和散淡的褐红色小草。
这些褐红色小草,在矿脉延伸的地方及焦枯的矿渣之上,肆无忌惮地生长着。
这些比矿渣还要凡俗、还不起眼的小草,有着麻线一样纤细的藤蔓和因为缺少水份的滋润而显得十分枯焦的叶片。乍一看,全都是一副萎靡颓废的样子,既无生气亦无灵气。长年绽开着一种细碎清淡的粉白色小花,虽能保持长时间的不凋不谢,但却没有丝毫的芳香。因而,这些盛开在荒芜之上的小花,总是被人们所忽略、所漠视。
我之所以对这种小草深为喜爱,完全是出自对它那种倔强而坚韧,甚至有些顽固的附着力和生命力的尊崇和敬重。
你瞧,不管是平滑陡峭的万丈绝壁,抑或是干枯焦硬的矿渣,只要借助一滴冷露,它们便能轻松地附着生长,并且逐渐会蔓延成阵势,呈现出一种难以遏止的勃勃生机。它们作为一种弱小生命以坚毅与凛然的姿态而存在,让我惊讶不已,敬意油生。
这是一种我极少见过的,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的小草。即使是在生硬的石板上,它们也能生根繁衍。把那细若针芒的根须,深扎进那些石块细如发丝的裂纹,以汲取生长所必须的养料和水分。可以说,它们都是些渴不死的、大无畏的小生命。
我一直想不透,这些看似十分凡俗普通、十分柔弱随意的小草,何以能够经受住矿石废渣中那种有害元素的浸蚀,以一种令人惊诧的顽强存活下来?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小草以自己所特有的,不可扼杀的生命活力,证明了大自然的高深莫测和不可思议。
我曾向当地的老乡询问过小草的名字,遗憾的是谁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因为它们太凡俗、太渺小、太常见了。因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留意过它们。
在这座荒芜的矿山之上,在那枯焦寂寥的矿渣之间,它们没有姓氏也没有名号,纯粹是些俯拾皆得的凡花俗草。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名小草的点缀,才使得这座废弃多年的矿山、这座崛起于废墟之上的小镇,有了一线生机;才使得小镇周遭的那一大片持久的荒芜,隐隐透出了丝丝生命的律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曾在小镇工作多年之后进城谋生的好友的窗台上,我又发现了这种毫不惹眼的小草。它们被松散地栽种在一个漆皮斑驳的压缩饼干筒内,依旧是细小瘦长的藤叶,依旧是零星散淡的花朵。只是因了人工的栽培和土壤的肥力,生长得蓬勃而葱茏,比起那些野生野长的,少了些许的老辣,多了几分娇嫩。
友人见我一副痴迷之状,便对我说,这种凡俗的小草名叫“报矿花”。凡是地下有矿藏的地方,必定有报矿花生长。这种小草虽然看着瘦筋筋、干枯枯的,但耐旱,好养,不造作、不娇贵,与普通人有缘。
前不久,我乔迁新居,一位做矿石生意的老板送了我一盆别有情趣的矿石盆景,刚续上水没两天,竟然又长出了一丛鲜嫩的报矿花。面对着这凡俗的小草,我竟然生出一种面对老友般的感慨和激动。
我常常想,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伟大或者卑微的生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互相依存而又互不雷同。即使是像报矿花这样的小草的生存方式,也是极富有深意的。
你瞧,它们虽然长于荒芜,生于绝境,但扯不断的根须、渴不死的枝叶,却永远在谱写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们的生命与荒芜同在、与大地同在。
像候鸟一样生存
早在两年前,由吴文光执导的《江湖》刚刚开始热播的时候,就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声音。149分钟的《江湖》,是从近80个小时的素材带里剪出来的。影片反映的是一群到处搭大棚卖艺,挣钱养家糊口的江湖艺人的生活。他们就像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候鸟,在祖国各地的乡村圩镇间不停地迁徙。每到一处,随便找块空地,支起宽大的帐篷就开始演出。所谓演员,也不过是带团的老板同村那些想挣钱捎带见见世面的年轻人。会唱歌的唱歌,会表演的表演,什么都不会但身材还不难看的女孩,干脆就穿上三点式的比基尼,扭胯、甩胯、送胯、抖胯,表演些性感十足的舞蹈。
他们不是中国的吉普赛,大多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他们在台上可以把自己吹嘘成是声名显赫的“大明星”,但下台后不过都是些“用破脸盆洗脸的家伙”。他们在异常陌生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着日常的生活:恋爱、娱乐、吃饭、想家。他们生存得疲惫艰辛而且前途未卜,但却远比那些留守故乡的同辈人要丰富多彩、要生机盎然。候鸟式的生存,使他们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一种诗意的鲜活与浪漫。2002年三月,我终于看到一部真正反映候鸟生活的纪录片,叫《伟大的飞行》。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它让我欣赏到了前所未见的鸟类世界。它采用了高科技的空中拍摄系统,用了五年的时间在全球追踪鸟类的飞行,并紧随它们迁徙各地环游全球,为我们揭开了鸟类生活*美丽和*神秘的一面。我在欣赏电影时,仿佛也成了候鸟中的一员,完全投入到了梦一般的大自然中。于喧嚣的生活之外,酣畅淋漓地感受了一次*舒适的世界之旅。
看啊,当冬雪消融,田野里嫩绿星散时,候鸟们便开始向远方迁徙。它们飞过青灰优雅的欧洲,飞过钢筋水泥的纽约,飞过白桦在云层下闪着银光的俄罗斯,飞过红色的海洋蓝色的湖泊,飞过巍巍的山峦皑皑的冰峰……
候鸟生存的全部意义,仿佛就只存在于漫长的迁徙之中。它们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产下雏鸟,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训练,在严冬到来之前,又开始向南远征。出发时的小鸟,在一次次的失重与扑腾中,摔打成了矫健的大鸟。稚嫩的短翼,也在奋飞的旅途中锤炼成了刚劲的铁翅。在众鸟之中,它们永远属于精壮的一群,因为要经受住长途的跋涉,就必须得有充足的耐力和体力,还要明辨方向,要有足够的机敏,去躲避沿途的风险。它们从不贪图享受,因为一旦上路,每天都得去寻找食物,每天都得在陌生的地方入睡。它们是鸟类中唯一*艰难困苦的鸟儿,但同时也是唯一*富有生命激情与挑战意识的鸟儿。
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像狗熊一样不在少数的动物们,吃饱喝足,长了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困难的时期,就这么轻易地熬过去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于生存的地方过冬。
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前者立足于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坚守自我,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这些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
专门研究“穷人哲学”的古古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相信他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不能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会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更好的前途。”
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动荡不安,就是代价。但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
候鸟们总在不停地飞行,但却从不追问迁徙的意义何在?它们只是遵从季节的安排,遵从远古遗传下来的时钟和约定。而我们呢,兴许也仅仅只需要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起”,生命便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一片辽阔的天空。
做一只旋转的好陀螺
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什么玩具,我就自己做。
父亲对木匠活、篾匠活都在行,我小时候常帮父亲打下手,看父亲制作木器、竹器,也学到了一招半式的手艺,做个简单的玩具,不在话下。于是,砍柴放牛的闲暇,我便常常拧着父亲的家什,弹弓、雀笼、木轮车、竹筒水枪等玩具。不过,做得*多的,还是陀螺。
每次做陀螺,我都要做上大、中、小两套,然后一个一个地测试、一个一个地筛选。对那些不会转动的,或转动得不够平稳均匀的,或需要不断地施以鞭打才会转动的陀螺,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淘汰,丢进火塘当了柴烧。只挑选那些转动得*好的,留着自己玩耍。
儿时的伙伴,大多都会制作陀螺。于是,我们便时常自发地组织陀螺比赛。没有什么奖品,谁的陀螺不需要随时鞭打就能平稳地旋转,而且旋转的时间*长,就会被公认为是*好的陀螺。能评上好陀螺,就是*高的奖赏。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那些轻轻的一鞭子下去,就能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得时间*长的陀螺,才是*好的陀螺。
人到中年,人生突然就变得忙碌起来。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每个时段都被忙碌充塞。生命在高速地运转,生活在忙碌地进行。这忙碌的人生,让我突然就联想起了儿时玩过的陀螺。仔细想想,不停歇地在忙碌着的我们,其实与一只高速旋转着的陀螺,并没有多大的分别。
陀螺在不停地旋转,这由不得陀螺。我们在不停地忙碌,这也由不得我们自己。没有人喜欢忙碌,但又不得不去忙碌。忙碌,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青少年时,要忙着读书、忙着游戏、忙着建构五彩缤纷的梦想。成人之后,要忙着就业、忙着恋爱、忙着上班、忙着攒钱。结婚成家之后,则要忙着生儿育女、买房置业、打理生活。而立之后,又要忙着奋斗、忙着交际、忙着应酬。就是老来退休,也要忙着照看儿孙、侍弄花草、健体强身。就是那些游戏人生的主儿,也要忙着堕落、忙着颓废、忙着酒绿灯红。人生在世,无时不忙,无事不忙,能够从忙碌的人生中超脱抽身的,其实没有几人。这种宿命的忙碌,让我们不得不像陀螺一般,在生活的鞭打之下,不停地旋转、旋转。忙碌的一天结束了,紧接着与太阳一道升起的,依旧是同样忙碌的另一天。
于是,我们抱怨忙碌,我们厌倦忙碌,我们痛恨忙碌,我们甚至逃避忙碌。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沉下心来仔细想过,其实就是这谁都不会喜欢的忙碌,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岁月因为忙碌,所以才有春秋交替,才有除旧布新;季节因为忙碌,才有春种秋收,才有麦穗的饱满、稻花的芬芳。商家,因忙碌而财源广进;市场,因忙碌而欣欣向荣。
忙碌着的土地,是永远不会荒芜的土地;忙碌着的鸟儿,是永远不会挨饿的鸟儿;忙碌的机器,是运转正常的机器;忙碌的思想,是*具活力的思想。
江河昼夜流淌,够忙碌的,但这一忙碌,它就活了。库塘静止不动,够清闲的,但这一清闲,它就废了。
*忙碌的地方,也是*具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忙碌的行业,也是*有潜力和希望的行业。
只有那些已经报废的东西,它才闲着。
美国有位98岁高龄的老妇人,已经连续获得三届常青组游泳比赛冠军,当记者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时,老妇人笑着说:“让生活像游泳一样,不断前进、不断运动,”紧接着她又补充了一句,“不要老是停顿在那儿,否则就会沉下去!”
我们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拥抱生活所赐予我们的这份忙碌。因为忙碌,属于我们的每一天,才无比的充裕、无比的密实。
还是那句话:只有那些轻轻的一鞭子下去,就能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得时间*长的陀螺,才是*好的陀螺。
肩上的灯
在我稍稍懂事的时候,母亲就曾告诉过我,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有着两盏灯,左肩一盏,右肩一盏,只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肉眼凡胎,所以看不见那两盏灯而已。母亲说,其实那两盏灯就是一个人的元神、一个人的正气、一个人的精神。不论是谁,只要他肩膀上的那两盏灯永远不被吹灭,他的生命就会充满生机、充满朝气,充满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的故乡坐落在滇西大高原的群山峻岭深处,那是个盛产神话传说和鬼魅故事的彝族寨子。寨子里的老辈人都喜欢讲故事,我们这里都把讲故事称为“谝古”。“谝”得*多的,自然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山精鬼魅的传说故事。尤其是那些山精化美女,水鬼幻少年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常常听得我们毛骨悚然。鬼怪的故事听得多了,每到天黑便不敢出门。总觉得那黑黢黢的山坳里,随处是鬼影,遍地有妖怪。谁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把你给掳了去,吮其血、食其肉、剥其皮、慑其魂,那可就惨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惧怕的一件事就是走夜路。不是怕到处的空旷荒野,而是怕不小心会撞上“谝古”谝到的那些阴森恐怖、狡诈凶残的山精鬼魅。母亲见我胆小如斯,每到夜晚连门都不敢出,便告诉我说,其实那些山精鬼魅一点也不可怕,只要你肩膀上的那两盏灯永远亮着,任何邪魔鬼魅都不敢靠近你。尤其是在走夜路的时候,心里再害怕、再恐惧你也不要回头,要一直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这样,你肩膀上的灯就会越燃越亮。如果你老是回头张望,就会把肩膀上的灯给吹灭的。灯一灭,那山精鬼魅也就乘虚而入了。
记得九岁那年的一个冬天,母亲突然病倒在床,发着高烧,父亲又出外做副业去了。天近黄昏,母亲的病情却一点也不见好转。门外呼啸着刺骨的北风,天空中斜斜地悬着半边暗淡的月牙儿。我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又太小,不能相帮着做点什么。没办法,我只好咬咬牙,独自一人摸黑到五里外的老鸦箐去找寨子里唯一的赤脚医生来给母亲看病。要到老鸦箐,先得穿过一条名为“杀人沟”的悠长而阴森的峡谷。先前老辈人“谝古”的时候,就曾多次“谝”到过这条峡谷。说是三十年代的时候,滇西恶名昭彰的土匪头子张结巴曾在一天之内,在这条峡谷中杀害了上千名的无辜百姓。因此,这条原本无名的小峡谷,也就被人叫做了“杀人沟”。这桩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案,后来我在滇西各县的许多方志典籍中均读到过确凿的文字记载。也曾在自治州文史馆中,亲眼看到过张结巴被绞死在洱源县城门口的纪实照片。当然,这已是后话。寨子里有许多人都在传言说,“杀人沟”是寨子里闹鬼闹得*凶的地方,每到阴雨绵绵的傍晚,便时常有人听见峡谷深处发出阵阵悲恸的、幽幽咽咽的哭声。老辈人说,这是因为那些无辜被屠戮的百姓的怨魂不散,久而久之便郁结成了阴森的鬼气。记得那个夜晚我害怕极了,还未走进峡谷,就感觉小腿在阵阵打颤,一颗心悬悬地吊着落不下来。不过,一想到卧病在床的母亲,一想到母亲说过的“肩上的灯”,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又鼓荡起了绵绵不绝的勇气。我一边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一边在嘴里不停地念叨:不用怕,不用怕,只要我不回头,肩上的灯就始终亮着。只要肩上的灯亮着,任何鬼魅妖魔也近不了我的身。
那一夜,当我走出幽暗的峡谷,终于见到医生家那盏昏黄的灯火的时候,才发觉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浸得透湿。
后来长大成人了,念了许多的书,才知道母亲“肩上的灯”一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可寻。不过,我依然一直遵循着母亲的教诲,一直愿意相信母亲的“迷信”。在后来的岁月中,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是认准了的道路,即使心里像第壹次走夜路时那样害怕,也始终不愿回头。因为,我更害怕的是把肩上的那两盏灯给吹灭了。我相信一个内心充满了正气的人,他的肩上肯定是有两盏灯的。只要他不回头,他肩上的灯就会一直亮着,并且越烧越旺。只要肩上的灯一直在亮着,他就有了向前的勇气和力量,他就会百邪不侵。
我想,母亲所说的“肩上的灯”,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信念之灯、正气之灯、精神之灯、生命之灯。只不过,那灯不是闪亮在肩上,而是燃烧在心里。
舍得
郑秀文唱过一首很著名的歌,歌名为《舍得》。歌的结尾有这么两句:“终于舍得去成全去放手,过我自己的生活。偶尔想你的时候,就让回忆来陪我。终于舍得去成全去放手,不追问你的感受,尊重彼此的选择……”曲调沉郁优美,歌词充满禅意,每听一次,心弦都会有所触动。
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舍得》。在贾平凹先生看来,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诚如贾平凹先生所言,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贾平凹先生是个参悟透了人生的奥妙与玄机的人,的确,“舍得”二字,其实已经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如。
追根溯源,“舍得”一词,*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这是人们对佛教“布施”观念在寻常生活中的运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给予的意思。舍得,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还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是物质世界的“流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