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851793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文学现象与文本取样时间主要为2000年至2014年。最终定稿分为两编9章33节,电子版文字40余万字。
一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时代影响并规范着文学,文学反映并促进着时代。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被学界称为“新世纪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不断呈现的大量新的素质,已使当代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而富有自身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与考察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进程中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其观念成果,探讨十余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与重要作家作品原创生产的艺术新质与审美嬗变,其意义在于:一是力图表述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实质,即30余年来的变迁最终历史地形成了怎样的儿童文学;二是期望深入阐释这种当代儿童文学的新形态、新特点、新观念,并展望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促进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三是丰富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学术生长点、开展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研究等,也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始终立足于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所呈现的新的文学生态和形态的基本现实,充分了解与把握当下儿童文学理论的前沿话题与思维成果,在新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迁的大格局下,全方位、多维度地审视儿童文学原创发展及其理论演进,并充分关注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网络时代的多元传媒以及新的理论观念的出现带给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素质与变革。
儿童文学简单地说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具体地说,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而创作的,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因读者对象而命名的文
学类型,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体。按照联合国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实际上,儿童文学的儿童读者隐含着18岁以下的任何人。但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无论是年龄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还是性别、民族、阶层、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是这些个体都处在成长之中,“长大成人”是他们的生命共感与共性。这就意味着,儿童文学关注的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丰富多样的生命群体。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的特点是由这种文学的主体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特点决定的,这就规定了儿童文学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性的特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传播学、阅读学,甚至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课题必须努力把握与运用以上这些学科的新观念、新思维以及考虑到上述学科对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实质性浸润与影响。
用系统论的观点考察,儿童文学与所有文学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儿童文学的系统工程,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从作家到作品的生产过程。第二,作品成型后的传播与扩散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过程,即读者通过什么渠道接受、接受的方式、接受结果又是怎样。文学作品的现代传播的核心手段是图书出版与报刊发表,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在线阅读影响越来越大。第三,社会对作品的反馈,即社会、读者对作品的批评。显然,这一过程中,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论不但影响着读者,也影响到作家作品的再生产。第四,作品的永久传播、推广的过程。现代社会实现文学的永久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作品进入校园,成为课程资源与学生课外阅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当文学作品被民族下一代所阅读与记忆,这样的传播与接受才能实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而被图书馆收藏自然能使作品永远地“传之后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系统工程建设的特征与作用愈显突出与重要,儿童文学已不再仅仅只是作家与评论家“文学圈”内的事情。少儿图书出版行业的每一次变革与转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次课改与教法,官方、民间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举措,外来文化的渗透与交流等,无一不在影响甚至制约着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前行姿态。因而用系统论观察与探究新世纪儿童文学,这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必须践行的研究方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