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9120166丛书名: 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常识判断》在深入研读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公务员考试真题编写而成。本教材合理设置常识考点讲解,内含考点剖析与专项精练,贴近考情、接近实战。另外,本教材政治篇,更新了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方针政策;法律篇,更新了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及2018年3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常识判断》共包括九篇内容,分别是政治、法律、经济、人文与历史、科技与生活、国情与地理、管理、社会保障、山东省情。本教材针对每个专项知识,细化成多个考点进行讲解,深入浅出,以求知识透彻详实,浅显易懂,使考生对其能够准确理解与掌握。本教材还对相关习题的命题陷阱进行了点拨,力求全方位帮助考生吃透考点,击破难点。
目 录
专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2)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2)
考点二哲学的基本派别(2)
考点三物质和意识(5)
考点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7)
考点五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7)
考点六实践与认识(9)
考点七真理观(10)
考点八唯物史观(11)
专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3)
考点一商品与货币(13)
考点二资本与剩余价值(14)
专项三毛泽东思想(16)
考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6)
考点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7)
专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
考点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
考点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9)
考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
考点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0)
考点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
专项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4)
考点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24)
考点二乡村振兴战略(26)
考点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点)(28)
考点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点)(29)
专项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32)
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2)
考点二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阶段(33)
专项一法理学(36)
考点一法的基本概念(36)
考点二法的制定和实施(38)
专项二宪法(40)
考点一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制度(40)
考点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1)
考点三我国的国家机构(43)
专项三监察法(44)
考点一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44)
考点二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45)
考点三监察程序(46)
专项四民法与民事诉讼法(48)
考点一民法的调整对象(48)
考点二民法的基本原则(48)
考点三民事主体(48)
考点四民事权利(51)
考点五民事法律行为(53)
考点六代理(54)
考点七民事责任(55)
考点八诉讼时效(56)
考点九民事诉讼法(57)
专项五刑法与刑事诉讼法(59)
考点一刑法(59)
考点二刑事诉讼法(61)
专项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64)
考点一行政法(64)
考点二行政诉讼法(66)
专项七经济法(70)
考点一反不正当竞争法(70)
考点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70)
考点三产品质量法(71)
考点四劳动法律制度(72)
专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6)
考点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76)
考点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77)
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7)
专项二微观经济(79)
考点一供求法则(79)
考点二市场结构(81)
考点三经济概念(83)
专项三宏观经济(85)
考点一财政政策(85)
考点二货币政策(86)
考点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8)
专项四国际经济(90)
考点一开放经济(90)
考点二汇率(91)
考点三金融机构和经济组织(92)
专项一文化常识(96)
考点一我国文化(96)
考点二外国文化(101)
专项二文学常识(105)
考点一我国名家名篇(105)
考点二外国名家名篇(112)
专项三历史常识(115)
考点一我国古代史(115)
考点二我国近代史(118)
考点三世界古代史(120)
考点四世界近代史(122)
考点五世界现代史(124)
专项一科技常识(128)
考点一新能源(128)
考点二新材料技术(129)
考点三生物技术(130)
考点四我国生物医学主要成就(131)
考点五计算机与通信技术(132)
考点六我国航天大事(133)
专项二生活常识(136)
考点一物理常识(136)
考点二化学常识(138)
考点三生物常识(140)
考点四医学常识(142)
考点五安全常识(143)
专项一国情概况(148)
考点一我国基本概况(148)
考点二民族状况与民族政策(149)
考点三我国民族风俗与传统节日(150)
专项二区域地理(152)
考点一我国地理(152)
考点二世界地理(154)
专项三自然地理(155)
考点一空间地理(155)
考点二陆地(156)
考点三洋流(157)
专项一公共管理基础知识(160)
考点一公共管理知识概述(160)
考点二公共危机管理(162)
专项二行政管理(163)
考点一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163)
考点二行政组织的类型(164)
考点三行政组织的结构(164)
考点四行政执行(165)
考点五行政沟通(166)
考点六我国行政监督体系(167)
专项一社会保障概述(170)
考点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170)
考点二社会保障体系(171)
专项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174)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174)
考点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要点)(175)
专项一自然地理(178)
考点一省情概况(178)
考点二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179)
专项二历史人文(181)
考点一历史沿革(181)
考点二人文知识(181)
专项三山东省时政文件(183)
考点一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点)(183)
考点二《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要点)(184)
考点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要点)(185)
2020年山东省考课程(18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188)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
政治
考情透析
通过对近几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部分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测查考生对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
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来看,政治部分是公考中的重要内容,考查频率较高,因此,考生不能忽视对政治部分的复习。政治知识往往会与时政内容相结合进行考查,考生一定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及文件,如党的十九大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存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B。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存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精神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故本题选B。
否认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
【答案】C。解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故本题选C。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也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典型观点: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有三:
第一,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
第二,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三,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矗
典型观点:
(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
(惠施)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巴门尼德)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芝诺)飞矢不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比较粗糙的形式,它宣扬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统治的,其所谓的神或上帝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客观精神本体。
典型观点:
(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柏拉图)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它主张“我”就是唯一的存在,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心即理。
(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
(尼采)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叔本华)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C。
迷途指津: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其特点在于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D.客观唯物主义
【答案】B。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B。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故本题选B。
迷途指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后者把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可以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地说运动就是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2.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政治
考情透析
通过对近几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部分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测查考生对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
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来看,政治部分是公考中的重要内容,考查频率较高,因此,考生不能忽视对政治部分的复习。政治知识往往会与时政内容相结合进行考查,考生一定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及文件,如党的十九大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存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B。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存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精神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故本题选B。
否认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
【答案】C。解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故本题选C。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也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典型观点: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有三:
第一,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
第二,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三,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矗
典型观点:
(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
(惠施)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巴门尼德)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芝诺)飞矢不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比较粗糙的形式,它宣扬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统治的,其所谓的神或上帝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客观精神本体。
典型观点:
(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柏拉图)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它主张“我”就是唯一的存在,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心即理。
(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
(尼采)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叔本华)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C。
迷途指津: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其特点在于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D.客观唯物主义
【答案】B。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B。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故本题选B。
迷途指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后者把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可以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地说运动就是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
2.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