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7921785丛书名: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版)》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助您考试成功。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一:紧扣真题,紧跟考情变化,及时更新考点。本书严格依据真题情况编制。山东真题具有鲜明的特点,考试范围广,习题难度大。本书有效结合真题特点,梳理知识体系,保证考点齐全。考生依据教材复习,考点不遗漏。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二:多种视频配合复习,中公讲师带您记忆高频考点。本书在重要知识点旁设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观阅中公名师讲解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点。本书还穿插了大量的真题和练习题,讲练结合,注重备考效率。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三:备考锦囊、知识拓展齐上阵,呈现记忆技巧、常考方式、命题规律。本书设有大量的备考锦囊、知识拓展,总结常考考点,呈现命题规律,提供应试策略,是考生理解、识记的好助手。中公好书推荐理由四:编排合理,结构匀称,美观大方,可阅读性强。本书在版式设计上,采取双色印刷,重点内容用波浪线标识,重难点突出。版式清新爽朗,赏心悦目,可阅读性强,便于考生识记。《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全新升级版)》本试卷有以下特色:①详细解析本试卷所有题目的答案与解析都是经过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图书研发人员及一线教师的数次讨论、精心推敲而成的,能够引导考生理清解题思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知识点。②夯实基础本试卷从考生角度出发,选取了具有较高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在进行实战训练的过程中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考试内容,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本书附赠中公移动自习室,帮助考生实现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高清视频复习。《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全新升级版)》本试卷有以下特色:(1)紧扣真题,洞悉考情本试卷在深入研究山东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要求和近年真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命题规律,严格依据真题命题特点编制模拟预测,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考试的难度,熟悉考试考查的特点和命题趋势。(2)详细解析,理清思路本试卷所有的题目和答案均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推敲,力求解析详细、透彻,从而引导考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举一反三,有效地投入备考。(3)强化考点,科学备考本试卷的每套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的难度、考点分布均与真题相契合,帮助考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有效备考。本试卷封底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版)》适用于山东省教师(含特岗)及其他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考试。编者在潜心研究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立足建立应对山东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完备的知识体系,精心编写了本书。在体系上,本书包含了山东省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模块——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针对山东省各地考情略有不同,在编写中坚持知识的综合性和考点的完整性,设置了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模块,通过呈现山东省历年真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在知识拓展中也对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知识点做了补充,力求完善知识架构,呈现全面、精细的备考知识。《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全新升级版)》包含10套山东省属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真题和4套山东省各地区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帮助考生把握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特点、整体难度和考查重点,为考生复习、备考指明方向。《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全新升级版)》结合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出题特点、考试真题以及考试要求,为考生特别编写了10套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试卷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教学基础知识,帮助考生找准考试切入点。本试卷从经常考查的题目出发,配有准确的答案和详细的解析内容。编者希望考生通过不断演练试题,能透彻地理解考试方向,有效投入备考。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配有四大特色服务项目,助力考生轻松备考,提升学习效率。
目 录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版)》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教育理论知识点索引(1)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强化练习(32)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4)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4)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43)强化练习(50)第三章教育目的(52)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52)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57)强化练习(63)第四章教育制度(66)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66)第二节我国的学制(69)强化练习(74)第五章学生与教师(76)第一节学生(76)第二节教师(78)第三节师生关系(87)强化练习(91)第六章课程(93)第一节课程概述(93)第二节课程目标(101)第三节课程设计(102)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106)第五节课程资源(110)强化练习(111)第七章教学(114)第一节教学概述(114)第二节教学过程(115)第三节教学原则(120)第四节教学方法(124)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31)第六节教学评价(137)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42)第八节教学模式(149)第九节教学设计(153)强化练习(161)第八章德育(163)第一节德育概述(163)第二节德育过程(165)第三节德育的实施(168)强化练习(176)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79)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79)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84)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8)强化练习(190)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92)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92)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93)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94)强化练习(195)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96)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96)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99)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204)第四节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213)强化练习(214)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16)第一节心理的实质(216)第二节心理学基本知识(217)强化练习(220)第二章认知(221)第一节注意(221)第二节感觉(226)第三节知觉(229)第四节记忆(232)第五节想象(237)第六节言语(240)第七节思维(241)强化练习(246)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49)第一节情绪和情感(249)第二节意志(254)强化练习(257)第四章个性心理(260)第一节需要与兴趣(260)第二节能力(263)第三节人格(268)强化练习(277)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79)第一节社会态度(279)第二节印象形成(281)第三节人际关系(283)第四节群体心理(284)强化练习(287)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90)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90)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91)强化练习(293)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94)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94)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300)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303)第四节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306)强化练习(308)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11)第一节学习概述(311)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14)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22)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27)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1)强化练习(333)第四章学习动机(336)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336)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341)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346)强化练习(348)第五章学习迁移(351)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351)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354)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357)强化练习(358)第六章学习策略(360)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360)第二节学习策略的训练(366)强化练习(368)第七章知识的学习(370)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370)第二节知识的获得(375)第三节知识的遗忘与保持(377)强化练习(380)第八章技能(382)第一节技能概述(382)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384)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388)强化练习(390)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92)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392)第二节创造性的培养(397)强化练习(40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培养(403)第一节态度与品德概述(403)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405)第三节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与培养(408)强化练习(411)第十一章心理健康(413)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413)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18)第三节学生心理辅导(421)强化练习(427)第十二章教学心理(429)第一节课堂管理(429)第二节教师职业心理(434)强化练习(445)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448)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及其理论(448)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449)强化练习(451)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452)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452)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455)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457)强化练习(462)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66)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466)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68)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71)强化练习(475)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78)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78)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79)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80)强化练习(482)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84)第一节教育法律概述(484)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487)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490)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492)强化练习(495)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97)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97)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03)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08)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12)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16)六、《教师资格条例》(520)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22)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528)九、《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36)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37)强化练习(540)第七部分教育写作第一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544)第一节教育写作基础知识(544)第二节教育写作技巧(546)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552)第一节真题范例一(552)第二节真题范例二(553)第三节真题范例三(555)中公教育·山东分部一览表(557)《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全新升级版)》2019年3月16日山东省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2018年3月18日山东省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地市版)2017年3月19日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初级岗位教育类试题2019年5月25日山东省淄博市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2019年5月26日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2018年5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系统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类专业基础知识试题2018年6月16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2018年8月15日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聘用制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试题2018年12月31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试题(精选)2017年5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试题(精选)《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全新升级版)》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八)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九)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十)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共十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科目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内容均涉及客观题的考查。前六章内容考查频率较高,近年来,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只考查了客观题;主观题的考查集中在第七章到第九章。 从考查内容来看,考题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①追求细节。这体现在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会从不同侧面切入,以细节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如2019年省属真题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考查,就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论语》中的原文判断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②重在理解。这体现在考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教育原理并能够运用,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如2018年省属真题对教学原则的考查,就结合了实际的课堂教育情境。③跟进发展。这体现在考题紧跟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政策、举措等尤为关注。如2019年淄博市真题考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反复研读真题,熟悉各类题型。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应试必需,也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理论。因此,考生不仅要在备考时对本部分内容高度重视,也要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实际对本章知识进行运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1.【2016·烟台·单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2.【2018·省属·多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以人为直接对象 B.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C.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义务 D.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答案】C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1.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根据正规化程度的不同,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说,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1.【2019·烟台·单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答案】B。 2.【2018·聊城·单选】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媒介?() A.教育方法B.教育理念C.教科书D.教育组织形式 【答案】B。 二教育的属性与功能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1.【2017·省属·多选】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 A.教育认知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D.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CD。 2.【2016·烟台·判断】动物界与人类社会一样,也存在教育活动。() 【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掌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和记忆。 “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所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对人的培养。 “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详细阐述见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019·省属·单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选择性B.阶级性 C.永恒性D.继承性 【答案】C。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教育本质和教育结构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社会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影响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使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多样性 教育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并非意味着教育功能无边界,无限夸大教育功能是不合适的。 (4)整体性 尽管教育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还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联动。 (5)条件性 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一是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定和规律,二是需要现实提供适合功能发挥的条件。 3.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1) 表1-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续表) 分类依据分类概述关系 分类依据分类概述关系 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 (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 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发掘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谋生创造条件);教育的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辩证统一关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衍生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 2018年3月18日 山东省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 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 (地市版) 2018年3月18日山东省事业单位统考(教育类) 公共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试题(地市版) 编者注:2018年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统考所用题目内容和地市版一致,题目顺序略有差异。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知识(共35小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找出恰当选项,并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0.8分,共20分) 1.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形成的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把()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 A.延长产业链B.提高产业层次 C.去产能D.去库存 3.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 A.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发挥重要作用 B.实现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 C.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代化人民军队 D.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4.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矛盾观点和运动观点B.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乌托邦主义和实用主义 5.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属于()的做法。 A.实事求是B.教条主义 C.不可知论D.倡导无为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A.“五位一体”B.“四个全面” C.“四个意识”D.“五大理念” 7.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哲学上来看,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决定意识 C.规律是客观的D.实践出真知 8.201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A.十一B.十二 C.十三D.十四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形式上和现象上是否新奇 B.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 C.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的主观判断 10.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A.民主化B.多元化 C.信息化D.智能化 11.下列关于书名号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一篇《日记何罪!》激起了千层浪花 B.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 C.办公室订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时代周刊》等报刊 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 12.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13.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其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生产价格 14.宪法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宪法内容也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适时修改。根据宪法规定,下列有权修改宪法的主体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D.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15.程序法是为促进实体法内容的实现对诉讼程序或其他程序加以规定的法律。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党的领导B.宪法 C.刑法D.全面依法治国 17.张首晟等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费米子,物理学上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验证了由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在80年前提出的预测——存在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上述材料说明()。 A.真理的相对性寓于真理的绝对性之中 B.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8.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顺“时”而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顺“时”而为体现了()。 A.实践要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实践能否成功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19.“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就是盛赞五四运动两名领军人物的诗句。诗中提到的领军人物是指()。 A.鲁迅梁启超B.李大钊陈独秀 C.李大钊蔡元培D.胡适陈独秀 20.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下列古代时辰和现代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辰时9∶00—11∶00 B.子时23∶00—01∶00 C.未时15∶00—17∶00 D.亥时19∶00—21∶00 21.未经()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D.人民调解委员会 22.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号称为谥或者谥号。谥号多用固定的字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或恶德,大致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类。下列谥号表示同情的是()。 A.文、武B.成、献 C.灵、炀D.哀、怀 23.李某与王某结婚多年,现因感情破裂,李某准备起诉离婚。下列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是()。 A.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李某所得的工资 B.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李某因身体受伤所得的医疗费 C.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王某所得的经营收益 D.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王某所得的知识产权收益 24.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国家是()。 A.俄罗斯B.韩国C.中国D.挪威 25.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能力的制造装备。下列属于智能制造装备的是()。 A.服务机器人B.智能家电 C.3D打印机D.可穿戴设备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找出恰当选项,并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多选、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 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B.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C.为世界发展谋和平 D.为人类解放谋未来 27.东汉末年王朝分崩离析,群雄逐鹿,“一时多少豪杰”。然而,统一天下的既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的曹操;也不是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辅助,笼络人心,占据人和的刘备;更不是凭长江之险,占据地利的孙权……真正统一天下的而是司马氏。这说明了()。 A.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B.历史结果总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相互冲突形成的“历史合力”中产生出来的 C.历史的发展是神秘的不可预测的 D.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28.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和新时期山东精神。 A.美德山东B.文明山东 C.文化山东D.诚信山东 29.《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古代洛阳一个寺庙僧房中有一个磐,经常自鸣,僧人因此忧患成疾。他的朋友得知后,用锉刀将磐锉了数处,磐就不再自鸣了。原来是磐与寺钟的频率暗合,所以寺里击钟,磐便自鸣。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本质是现象存在的基础 D.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1.林某的汽车被邻居李某损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林某为了自己的权益()。 A.可以与李某协商解决 B.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C.可以通过复议解决 D.可以请人居中调解 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宪法宣誓仪式上应当奏唱国歌 B.升国旗仪式上应当奏唱国歌 C.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 D.国歌可以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 33.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为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下列食物中,可增强人体膳食纤维摄入量的食物是()。 A.芹菜、秋葵B.鳄鱼、黄鳝 C.羊肝、羊肚D.魔芋、竹笋 34.下列抗战老电影中,反映山东军民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有()。 A.《平原游击队》 B.《铁道游击队》 C.《地雷战》 D.《地道战》 3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五经:《诗》《书》《礼》《乐》《春秋》 C.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D.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