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2775丛书名: 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开篇设有考情分析,对近几年江苏省部分地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学科考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考生提供了备考指南。教材正文部分根据学科分布特点,科学设置篇章,针对各学科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部分知识点旁还放置了带有视频讲解的二维码,方便考生有选择性地观看视频讲解。教材在节后设置了“本节小测”,考生可通过模拟题来检测自己对本篇知识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另外,考生还可以通过中公教育时事政治网站获来取每月的国内外时政热点知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包含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国情与地理、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公文基础知识与公文写作、写作十篇内容,涵盖了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所含科目,内容广泛。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能够为考生实现科学备考提供帮助。
目 录
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情分析(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6)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5)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8)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8)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独创理论(20)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3)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8)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9)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1)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6)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6)
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39)
第三节重要文件速递(42)
第一章市场经济(48)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0)
第二章微观经济(56)
第一节市场体系(56)
第二节市场机制(57)
第三节市场结构(59)
第三章宏观经济(62)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62)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64)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66)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8)
第一章法理学(72)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72)
第二节法的概述(74)
第三节法律关系(77)
第四节法的运行(78)
第二章宪法(82)
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82)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4)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6)
第四节国家机构(88)
第三章监察法(90)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90)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91)
第三节监察程序(92)
第四章民法(95)
第一节民法总则(95)
第二节合同法(104)
第三节婚姻法(106)
第四节继承法(107)
第五章刑法(110)
第一节犯罪(110)
第二节刑罚(115)
第六章行政法(120)
第一节公务员法(120)
第二节行政行为(123)
第三节行政复议(125)
第七章诉讼法(127)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127)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132)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36)
第八章经济法(142)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142)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44)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法(145)
第九章社会法(148)
第一节劳动法(148)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149)
第十章商法(151)
第一节公司法(151)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153)
第一章科技常识(156)
第一节三次科技革命(156)
第二节高新技术(158)
第三节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63)
第二章生活常识(166)
第一节物理常识(166)
第二节化学常识(168)
第三节生物常识(171)
第四节医学常识(174)
第五节安全常识(176)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80)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180)
第二节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182)
第一章人文常识(186)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86)
第二节中国名家名篇(192)
第二章历史常识(203)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03)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215)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226)
第一节管理概述(226)
第二节管理职能(227)
第三节决策(233)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35)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35)
第二节公共政策(236)
第三节公共决策(238)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239)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41)
第一节政府职能(241)
第二节行政组织(242)
第三节行政领导(244)
第四节行政执行(245)
第五节行政监督(247)
第一章国情概况(250)
第一节我国的自然环境(250)
第二节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254)
第三节我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257)
第二章地理知识(259)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59)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266)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270)
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270)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72)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制度(279)
第二章公民道德建设(283)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283)
第二节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284)
第三节职业道德(286)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90)
第一节公文简介(290)
第二节公文行文规则(293)
第三节公文格式(295)
第二章公文处理(302)
第一节公文拟制(302)
第二节公文办理(303)
第三节公文管理(304)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307)
第一节决定通知(307)
第二节公告通告通报(310)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313)
第四节函意见(316)
第一章写作的作答技巧与策略(320)
第一节题型概述(320)
第二节审题和立意(322)
第三节标题的写法(333)
第四节开头的写法(334)
第五节文章布局(337)
第六节文章论证(344)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352)
第二章写作范文精讲(354)
主题一虚拟现实(354)
主题二互联网发展(355)
主题三医患关系(357)
主题四现代文明新风尚(359)
主题五生态移民(361)
江苏省属及各地市事业单位统考笔试课程简章(36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6)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5)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8)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8)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独创理论(20)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3)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8)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9)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1)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6)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6)
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39)
第三节重要文件速递(42)
第一章市场经济(48)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0)
第二章微观经济(56)
第一节市场体系(56)
第二节市场机制(57)
第三节市场结构(59)
第三章宏观经济(62)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62)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64)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66)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8)
第一章法理学(72)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72)
第二节法的概述(74)
第三节法律关系(77)
第四节法的运行(78)
第二章宪法(82)
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82)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4)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6)
第四节国家机构(88)
第三章监察法(90)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90)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91)
第三节监察程序(92)
第四章民法(95)
第一节民法总则(95)
第二节合同法(104)
第三节婚姻法(106)
第四节继承法(107)
第五章刑法(110)
第一节犯罪(110)
第二节刑罚(115)
第六章行政法(120)
第一节公务员法(120)
第二节行政行为(123)
第三节行政复议(125)
第七章诉讼法(127)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127)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132)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36)
第八章经济法(142)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142)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44)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法(145)
第九章社会法(148)
第一节劳动法(148)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149)
第十章商法(151)
第一节公司法(151)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153)
第一章科技常识(156)
第一节三次科技革命(156)
第二节高新技术(158)
第三节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63)
第二章生活常识(166)
第一节物理常识(166)
第二节化学常识(168)
第三节生物常识(171)
第四节医学常识(174)
第五节安全常识(176)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80)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180)
第二节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182)
第一章人文常识(186)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86)
第二节中国名家名篇(192)
第二章历史常识(203)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03)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215)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226)
第一节管理概述(226)
第二节管理职能(227)
第三节决策(233)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35)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35)
第二节公共政策(236)
第三节公共决策(238)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239)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41)
第一节政府职能(241)
第二节行政组织(242)
第三节行政领导(244)
第四节行政执行(245)
第五节行政监督(247)
第一章国情概况(250)
第一节我国的自然环境(250)
第二节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254)
第三节我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257)
第二章地理知识(259)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59)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266)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270)
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270)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72)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制度(279)
第二章公民道德建设(283)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283)
第二节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284)
第三节职业道德(286)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90)
第一节公文简介(290)
第二节公文行文规则(293)
第三节公文格式(295)
第二章公文处理(302)
第一节公文拟制(302)
第二节公文办理(303)
第三节公文管理(304)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307)
第一节决定通知(307)
第二节公告通告通报(310)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313)
第四节函意见(316)
第一章写作的作答技巧与策略(320)
第一节题型概述(320)
第二节审题和立意(322)
第三节标题的写法(333)
第四节开头的写法(334)
第五节文章布局(337)
第六节文章论证(344)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352)
第二章写作范文精讲(354)
主题一虚拟现实(354)
主题二互联网发展(355)
主题三医患关系(357)
主题四现代文明新风尚(359)
主题五生态移民(361)
江苏省属及各地市事业单位统考笔试课程简章(36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4)
免费在线读
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一般分为全省统考和少数地区的自主招考,全省统考考查科目为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但一些地市的自主命题考试还是以考查公共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分析2017—2019年江苏省重要市、区、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真题,我们发现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有以下特点:
1.考查内容覆盖面广。虽然公共基础知识也属于综合型学科,但与综合知识考试不同的是,其更加侧重测试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方面的知识考查较少。因此,公共基础知识在考试内容和范围上更加广泛,考生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轻松应对。
2.考查形式多样。在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中,除了常见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外,有的地市考试还包括简答题、公文改错题、公文写作题和材料作文题等。从2017—2019年的真题来看,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以客观题(公共基础知识)和写作题(材料作文)为主。
其中,近两年在一些地市考试或者岗位招聘考试中出现了公共基础知识与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相结合进行考查的形式。对于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内容的复习,考生可参考2020版《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过分析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我们发现其主要考查的学科包含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国情与地理、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公文基础知识与公文写作以及写作等。
(一)常考学科分析
在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考查比例较大的学科有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历史、科技与生活、管理、写作等,命题方式较为灵活,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二)其他学科分析
公文基础知识与公文写作部分主要考查公文基础知识、公文处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个别地市考试会考查公文改错题,多考查基础性知识,难度不大。
国情与地理部分题量较少,以考查国情概况和自然地理为主。
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部分题量较少,主要考查概念性内容,知识点较为明确。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针对备考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科复习
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我们为考生总结了各个学科的备考策略,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续表)
(二)备考计划
1.了解考情,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考生首先必须了解考试情况,即通过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范围,通过历年真题了解考试真题特点。其次,考生要了解自身情况,通过真题来检验自身知识储备情况,了解自己对各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考生可以通过2020中公版《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汇编详解》来了解真题情况。
2.掌握特点,制订计划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了解考试特点以及备考重点之后,制订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识记型题目较多的学科,要注重物理记忆和理解记忆,力求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多学科交叉和与案例或图形相结合考查的学科,要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理解记忆;对于政治、法律、科技等时效性较强的学科,考生应多关注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领导人讲话精神、新颁布与修订的法律法规以及近年来的高新技术成果等。
3.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要想在考试中准确快速地完成作答,离不开平时的反复练习。在初步掌握各科知识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本教材正文中的“本节小测”来巩固复习;此外,还需要通过做大量模拟题来培养考场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020中公版《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中配备了较高质量的全真模拟题,考生可据此获得答题经验。考生也可以建立错题本,以记录做错试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或者考生也可选择最新版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辅导材·全真题库·公共基础知识》,本题库内含6000道题,按学科分类,单独成篇,方便考生集中训练,攻克薄弱学科。
4.巩固成果,自我检测
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考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系统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尽量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因此,考生在考前既要了解核心知识点,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识记复习,又要查漏补缺,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将既有的学习成果不断扎实巩固,下笔更加“有神”。
2020中公版《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考前必做5套卷》为考生考前冲刺所备,考点突出,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考试高频考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切实提高实战能力。
第一篇
政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土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其代表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认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其代表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人是机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其代表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代表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在事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意识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性如下表所示:
2.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