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74010
星级重点标注 易考题型标注
1.知识结构一体化。如果考生掌握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也就掌握了其中*核心的内容。为了使考生在整体上对考试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编者精心梳理并架构了各章节的知识框架。
2.编写体例模块化。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复习考点、快速提升成绩,设置了“备考指导”、“考点梳理”、“考点直击”、“小试牛刀”、“考点回顾”、“真题预测”、“参考答案”几大模块。
3.重点呈现清晰化。为使考生迅速识别考试重点和难点,本丛书在根据大纲框架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的同时,以独特的方式特别提醒诸位考生。如:(1)以星星等级标志知识的重要程度;(2)通过色块区别、波浪线等帮助考生直击考试重点难点。
第一章教育学模块/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小学教育
第三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五节教育科学研究
第六节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章心理学模块/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
第三节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第四节小学生德育
第五节小学生美育
第六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七节小学生安全与健康
第八节小学生的学习与指导
第三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
第三节小学班级活动
第四节小学班队活动
第五节小学课外活动
第四章学科知识/
第一节小学语文学科知识
第二节小学数学学科知识
第三节小学英语学科知识
第四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概述
第五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概述
第六节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概述
第五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小学教学设计
第二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整合
第六章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
第二节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四节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
第五节小学生学习方式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第六节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第七章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
第二节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这一节有四个模块,知识点非常多,也是我们考试的重点章节,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重点把握,其中教育的要素、起源、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其主要思想要重点把握。教育与社会三大要素——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科技文化的关系需要把握清楚。教育目的则重点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这两块知识点。学校教育制度重点把握学制的类型、四种教育制度形式以及我国的四大学制。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中国“教育”词源
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其进行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古代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多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如子思“修道之谓教”,荀况“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0世纪初,留日学者开始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借用日文中的汉字“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把有关“兴学”的活动和理论称为“教育”和“教育学”。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西方“教育”概念的定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美国教育百科全书》对“教育”的定义是:“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和对如何使用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指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往往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每一个因素和层次,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这不仅指直接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还应包括教育目的、方针的制定者,教科书、教材的编写者以及教育组织的管理者等。教育者是在社会的专门委托下,以社会要求的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的,以其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控制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以至整个教育过程。因此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不仅具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受教育的必要性。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适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从内容上看,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2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1)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2)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动作用。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
(5)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