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61368丛书名: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轻松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是编者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考查的情况编写的,力求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真题奥义、提升备考效率。本书具备以下两大特色。
特色一:突出真题——题型分类。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的题型、题量及其分值设置都极为稳定。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以题型为单元,按题型分篇,各篇设考点,以考点呈现真题。通过这种分题型、分考点的讲解模式,您能够初步了解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各类真题题型中的常见考点及其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制订面向各类题型的备考策略,强化各类题型的解题思维。
特色二:突出真题——作答技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中所涉及的考点都会有相对性的变化或调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一是指考查范围,二是指作答技巧。我们对真题的作答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段讲解,将真题解析分为“考点详析”“思路剖析”“备考点拨”“举一反三”等多个版块,力求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帮助您逐步理清解题思路,学透考点内容,掌握答题技巧。
内容简介
《中公版·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轻松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是针对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编制的一本试题集锦。编者根据历年考试真题情况,前四篇按照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题型分篇设置,第五篇为预测试卷。
单项选择题篇按照考点分布,先给出一个真题示例,针对该真题所涉及的考点,设置了“考点详析”,讲解例题相关知识;“备考点拨”,针对考点补充重要知识内容,提供记忆方法;“举一反三”中设置了考点相关的真题与练习题,让考生能够触类旁通。
在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篇中,编者设置了“题干审读”“考点提要”“考点定位”“思路剖析”“备考点拨”等版块,让考生能够从读题、审题到答题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学习解题方法。
在预测试卷篇,编者编制了两套高度契合真题考试范围及难度的试题,供考生检验练习效果。
单项选择题篇按照考点分布,先给出一个真题示例,针对该真题所涉及的考点,设置了“考点详析”,讲解例题相关知识;“备考点拨”,针对考点补充重要知识内容,提供记忆方法;“举一反三”中设置了考点相关的真题与练习题,让考生能够触类旁通。
在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篇中,编者设置了“题干审读”“考点提要”“考点定位”“思路剖析”“备考点拨”等版块,让考生能够从读题、审题到答题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学习解题方法。
在预测试卷篇,编者编制了两套高度契合真题考试范围及难度的试题,供考生检验练习效果。
目 录
目录
上册
第一篇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2)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3)
考点3教育的社会属性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
考点4教育的起源学说(6)
考点5古代社会教育(8)
考点6教育的基本功能(10)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考点1孔子及中国古代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12)
考点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3)
考点3教育学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5)
考点4培根的教育思想(16)
考点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7)
考点6卢梭的教育思想(19)
考点7康德的教育思想(20)
考点8洛克的教育思想(21)
考点9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23)
考点10斯宾塞的教育思想(25)
考点1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6)
考点12布鲁纳和布卢姆的教育思想(27)
考点13赞可夫的教育思想(29)
考点14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30)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2)
考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32)
考点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4)
考点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36)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8)
考点1人的发展规律(38)
考点2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41)
考点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42)
第五节?教育制度(44)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依据(45)
考点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46)
考点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8)
考点4义务教育制度(49)
第六节?教育目的(51)
考点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51)
考点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52)
考点3全面发展教育(54)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5)
考点?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55)
第二章?中学课程(58)
第一节?课程概述(58)
考点1课程的概念(58)
考点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59)
考点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61)
考点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63)
考点5课程理论流派(64)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66)
考点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67)
考点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69)
第三节?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70)
考点1课程开发(71)
考点2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72)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5)
考点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75)
考点2课程结构的改革(77)
第三章?中学教学(79)
第一节?教学过程(79)
考点1教学过程的本质(79)
考点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1)
考点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83)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4)
考点1课的类型与结构(85)
考点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86)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88)
考点1教学原则(88)
考点2教学模式(91)
第四节?教学方法(93)
考点1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93)
考点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95)
考点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96)
考点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98)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99)
考点1教学组织形式(99)
考点2教学策略(101)
第六节?教学评价(102)
考点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03)
考点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104)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07)
第一节?认知过程(107)
考点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07)
考点2感觉现象(109)
考点3社会知觉(111)
考点4知觉的特性(112)
考点5注意的分类(114)
考点6注意的品质(116)
考点7记忆的分类(117)
考点8记忆的过程(120)
考点9遗忘的规律(121)
考点10遗忘的原因(122)
考点11思维的种类(124)
考点12问题解决的含义和一般过程(125)
考点13问题解决的策略(127)
考点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28)
考点15想象的种类(131)
第二节?学习与学习理论(133)
考点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133)
考点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35)
考点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36)
考点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38)
第三节?学习动机(140)
考点1学习动机的分类(140)
考点2成败归因理论(142)
考点3成就目标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144)
第四节?学习迁移(146)
考点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46)
考点2纵向、横向迁移,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147)
第五节?学习策略(149)
考点1复述策略(149)
考点2精加工策略(151)
考点3组织策略(152)
考点4元认知策略(154)
第六节?知识的学习(156)
考点1知识的分类(156)
考点2知识学习的分类(158)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161)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61)
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61)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163)
考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63)
考点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65)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167)
考点1情绪的种类(167)
考点2情感的种类(169)
考点3情绪的特点(170)
考点4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72)
考点5情绪理论(173)
考点6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175)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177)
考点1人格的特征(177)
考点2气质的类型(179)
考点3性格的结构特征(180)
考点4认知方式(182)
考点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84)
考点6其他人格理论(186)
第五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88)
考点?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88)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91)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1)
考点1抑郁症、焦虑症和恐怖症(191)
考点2强迫症(193)
考点3网络成瘾(194)
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197)
考点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197)
考点2行为疗法(198)
考点3认知疗法(200)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202)
考点?挫折的应对方式(203)
第七章?中学德育(205)
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205)
考点1品德的结构(205)
考点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07)
考点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09)
第二节?中学德育的内容和过程(211)
考点1学校德育的内容(211)
考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13)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215)
考点1德育原则(215)
考点2德育途径(218)
考点3德育方法(220)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222)
第一节?课堂管理(222)
考点1课堂管理的功能(222)
考点2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224)
考点3课堂纪律的类型(225)
考点4课堂纪律发展的阶段(227)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229)
考点?班主任的领导方式(229)
第三节?教师心理(231)
考点1教师的认知特征(232)
考点2教学效能感(233)
考点3教师期待效应(234)
考点4教师成长的阶段(235)
考点5教师成长的途径(237)
考点6教师职业倦怠(239)
下册
第二篇辨析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42)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242)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243)
考点3教育的基本功能(245)
考点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47)
考点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48)
考点6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250)
考点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52)
考点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254)
考点9全面发展的内涵(255)
第二章?中学课程(260)
考点?课程内容的构成(260)
第三章?中学教学(263)
考点1教学的意义(263)
考点2教学的任务(264)
考点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66)
考点4教学原则(268)
考点5教学策略的分类(270)
考点6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271)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276)
考点1注意的品质(276)
考点2记忆的分类(277)
考点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79)
考点4学习的实质(280)
考点5影响学习的因素(282)
考点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84)
考点7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286)
考点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287)
考点9成败归因理论与习得性无力感(289)
考点10学习迁移的分类(290)
考点1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92)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297)
考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97)
考点2能力的分类(298)
考点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300)
第六章?中学德育(304)
考点1品德的心理结构(304)
考点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05)
考点3德育的概念(307)
考点4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08)
考点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10)
第七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13)
考点?非正式群体(313)
?第三篇简答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318)
考点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18)
考点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319)
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320)
考点4我国的教育方针(322)
考点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23)
第二章?中学课程(326)
考点1课程的类型(326)
考点2课程理论流派(326)
考点3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328)
考点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29)
考点5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330)
第三章?中学教学(334)
考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34)
考点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35)
考点3教学原则(335)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339)
考点1知觉(339)
考点2注意(340)
考点3记忆(341)
考点4思维(342)
考点5学习的分类(343)
考点6学习理论(345)
考点7学习动机(346)
考点8知识的学习(348)
考点9技能的形成(349)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355)
考点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55)
考点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56)
考点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357)
考点4情绪情感(358)
考点5人格(359)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363)
考点1学校心理辅导(363)
考点2压力(364)
第七章?中学德育(367)
考点1品德的结构(367″
上册
第一篇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2)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3)
考点3教育的社会属性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
考点4教育的起源学说(6)
考点5古代社会教育(8)
考点6教育的基本功能(10)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考点1孔子及中国古代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12)
考点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3)
考点3教育学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5)
考点4培根的教育思想(16)
考点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7)
考点6卢梭的教育思想(19)
考点7康德的教育思想(20)
考点8洛克的教育思想(21)
考点9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23)
考点10斯宾塞的教育思想(25)
考点1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6)
考点12布鲁纳和布卢姆的教育思想(27)
考点13赞可夫的教育思想(29)
考点14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30)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2)
考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32)
考点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4)
考点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36)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8)
考点1人的发展规律(38)
考点2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41)
考点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42)
第五节?教育制度(44)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依据(45)
考点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46)
考点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8)
考点4义务教育制度(49)
第六节?教育目的(51)
考点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51)
考点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52)
考点3全面发展教育(54)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5)
考点?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55)
第二章?中学课程(58)
第一节?课程概述(58)
考点1课程的概念(58)
考点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59)
考点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61)
考点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63)
考点5课程理论流派(64)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66)
考点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67)
考点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69)
第三节?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70)
考点1课程开发(71)
考点2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72)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5)
考点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75)
考点2课程结构的改革(77)
第三章?中学教学(79)
第一节?教学过程(79)
考点1教学过程的本质(79)
考点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1)
考点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83)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4)
考点1课的类型与结构(85)
考点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86)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88)
考点1教学原则(88)
考点2教学模式(91)
第四节?教学方法(93)
考点1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93)
考点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95)
考点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96)
考点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98)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99)
考点1教学组织形式(99)
考点2教学策略(101)
第六节?教学评价(102)
考点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03)
考点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104)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07)
第一节?认知过程(107)
考点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07)
考点2感觉现象(109)
考点3社会知觉(111)
考点4知觉的特性(112)
考点5注意的分类(114)
考点6注意的品质(116)
考点7记忆的分类(117)
考点8记忆的过程(120)
考点9遗忘的规律(121)
考点10遗忘的原因(122)
考点11思维的种类(124)
考点12问题解决的含义和一般过程(125)
考点13问题解决的策略(127)
考点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28)
考点15想象的种类(131)
第二节?学习与学习理论(133)
考点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133)
考点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35)
考点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36)
考点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38)
第三节?学习动机(140)
考点1学习动机的分类(140)
考点2成败归因理论(142)
考点3成就目标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144)
第四节?学习迁移(146)
考点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46)
考点2纵向、横向迁移,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147)
第五节?学习策略(149)
考点1复述策略(149)
考点2精加工策略(151)
考点3组织策略(152)
考点4元认知策略(154)
第六节?知识的学习(156)
考点1知识的分类(156)
考点2知识学习的分类(158)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161)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61)
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61)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163)
考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63)
考点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65)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167)
考点1情绪的种类(167)
考点2情感的种类(169)
考点3情绪的特点(170)
考点4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72)
考点5情绪理论(173)
考点6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175)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177)
考点1人格的特征(177)
考点2气质的类型(179)
考点3性格的结构特征(180)
考点4认知方式(182)
考点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84)
考点6其他人格理论(186)
第五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88)
考点?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88)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91)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1)
考点1抑郁症、焦虑症和恐怖症(191)
考点2强迫症(193)
考点3网络成瘾(194)
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197)
考点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197)
考点2行为疗法(198)
考点3认知疗法(200)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202)
考点?挫折的应对方式(203)
第七章?中学德育(205)
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205)
考点1品德的结构(205)
考点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07)
考点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09)
第二节?中学德育的内容和过程(211)
考点1学校德育的内容(211)
考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13)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215)
考点1德育原则(215)
考点2德育途径(218)
考点3德育方法(220)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222)
第一节?课堂管理(222)
考点1课堂管理的功能(222)
考点2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224)
考点3课堂纪律的类型(225)
考点4课堂纪律发展的阶段(227)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229)
考点?班主任的领导方式(229)
第三节?教师心理(231)
考点1教师的认知特征(232)
考点2教学效能感(233)
考点3教师期待效应(234)
考点4教师成长的阶段(235)
考点5教师成长的途径(237)
考点6教师职业倦怠(239)
下册
第二篇辨析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42)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242)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243)
考点3教育的基本功能(245)
考点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47)
考点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48)
考点6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250)
考点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52)
考点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254)
考点9全面发展的内涵(255)
第二章?中学课程(260)
考点?课程内容的构成(260)
第三章?中学教学(263)
考点1教学的意义(263)
考点2教学的任务(264)
考点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66)
考点4教学原则(268)
考点5教学策略的分类(270)
考点6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271)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276)
考点1注意的品质(276)
考点2记忆的分类(277)
考点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79)
考点4学习的实质(280)
考点5影响学习的因素(282)
考点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84)
考点7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286)
考点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287)
考点9成败归因理论与习得性无力感(289)
考点10学习迁移的分类(290)
考点1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92)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297)
考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97)
考点2能力的分类(298)
考点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300)
第六章?中学德育(304)
考点1品德的心理结构(304)
考点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05)
考点3德育的概念(307)
考点4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08)
考点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10)
第七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13)
考点?非正式群体(313)
?第三篇简答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318)
考点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18)
考点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319)
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320)
考点4我国的教育方针(322)
考点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23)
第二章?中学课程(326)
考点1课程的类型(326)
考点2课程理论流派(326)
考点3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328)
考点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29)
考点5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330)
第三章?中学教学(334)
考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34)
考点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35)
考点3教学原则(335)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339)
考点1知觉(339)
考点2注意(340)
考点3记忆(341)
考点4思维(342)
考点5学习的分类(343)
考点6学习理论(345)
考点7学习动机(346)
考点8知识的学习(348)
考点9技能的形成(349)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355)
考点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55)
考点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56)
考点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357)
考点4情绪情感(358)
考点5人格(359)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363)
考点1学校心理辅导(363)
考点2压力(364)
第七章?中学德育(367)
考点1品德的结构(367″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3.教育的起源学说
4.古代社会教育
5.教育的基本功能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2015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对于教育的本质属性,考生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进行记忆:①“有目的”。教育应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不是所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②“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对人的培养。③“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举一反三
1.【2015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2.【2014上】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B.模仿性
C.社会性D.永恒性
3.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A.推动社会发展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D.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答案??1.A。2.C。3.D。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2017下】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B.历史性
C.永恒性D.平等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中的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C项符合题意。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A项不符合题意。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B项不符合题意。
平等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D项为干扰项。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考生要注意区分教育的社会属性,能够根据题干描述,判断其体现了教育的哪种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等。
永恒性强调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强调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
生产性强调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民族性是指教育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有其民族性的特征。
举一反三
1.【2014下】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B.依附性
C.时代性D.独立性
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历史性B.相对独立性
C.生产性D.民族性
3.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还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的重要表现。
A.时代性B.阶级性C.生产性D.历史性
参考答案??1.A。2.A。3.C。
考点3?教育的社会属性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019上】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A.阶级性B.生产性
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中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教育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题干中的说法反映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D项符合题意。
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的体现。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A项不符合题意。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目的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C项为干扰项。
故本题选D。
备考点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历年真题的常考点。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中,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几个具体表现都曾在历年真题中有所涉及,考查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辨析题。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知识要点。
考生尤其要关注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举一反三
1.【2018下】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独立性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D.社会能动性
2.【2018上】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
3.【2016上】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A.生产性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
参考答案??1.A。2.D。3.C。
考点4?教育的起源学说?
【2016下】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C项符合题意。
交往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叶澜等人。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A项不符合题意。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B项不符合题意。
劳动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考生可根据以下口诀识记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这三个常考的教育起源学说。
“本能生利息”(生物起源论):“本能”既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又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表示理论名称是生物起源论;“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心理仿梦露”(心理起源论):“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论;“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米凯爱劳动”(劳动起源论):“米凯”表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论。
另外,考生还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即神话起源论。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举一反三
1.苏联的凯洛夫是(??)的代表人物。
A.劳动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
2.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下列与其秉承相同观点的学者是(??)。
A.孟禄B.桑代克C.凯洛夫D.洛克
参考答案??1.A。2.B。
考点5?古代社会教育?
【2015上】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A.演说家B.智者
C.军人和武士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外古代教育中的古希腊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在西方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培养演说家是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智者是指古希腊时期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B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对于国外古代教育,考生要掌握不同国家典型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特点。
(1)古代印度的教育形式包括婆罗门教教育和佛教教育,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是古代印度教育的特点。
(2)古代埃及的教育形式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中世纪欧洲国家的教育形式包括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也被称为“三艺”)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3.教育的起源学说
4.古代社会教育
5.教育的基本功能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2015下】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对于教育的本质属性,考生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进行记忆:①“有目的”。教育应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不是所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②“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对人的培养。③“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举一反三
1.【2015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2.【2014上】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B.模仿性
C.社会性D.永恒性
3.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A.推动社会发展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D.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答案??1.A。2.C。3.D。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2017下】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B.历史性
C.永恒性D.平等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中的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C项符合题意。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A项不符合题意。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B项不符合题意。
平等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D项为干扰项。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考生要注意区分教育的社会属性,能够根据题干描述,判断其体现了教育的哪种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等。
永恒性强调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强调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
生产性强调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民族性是指教育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有其民族性的特征。
举一反三
1.【2014下】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B.依附性
C.时代性D.独立性
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历史性B.相对独立性
C.生产性D.民族性
3.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还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的重要表现。
A.时代性B.阶级性C.生产性D.历史性
参考答案??1.A。2.A。3.C。
考点3?教育的社会属性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019上】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A.阶级性B.生产性
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中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教育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题干中的说法反映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D项符合题意。
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的体现。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A项不符合题意。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目的性不属于教育的社会属性。C项为干扰项。
故本题选D。
备考点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历年真题的常考点。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中,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几个具体表现都曾在历年真题中有所涉及,考查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辨析题。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知识要点。
考生尤其要关注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内容。
举一反三
1.【2018下】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独立性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D.社会能动性
2.【2018上】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
3.【2016上】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A.生产性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
参考答案??1.A。2.D。3.C。
考点4?教育的起源学说?
【2016下】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C项符合题意。
交往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叶澜等人。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A项不符合题意。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B项不符合题意。
劳动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考生可根据以下口诀识记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这三个常考的教育起源学说。
“本能生利息”(生物起源论):“本能”既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又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表示理论名称是生物起源论;“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心理仿梦露”(心理起源论):“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论;“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米凯爱劳动”(劳动起源论):“米凯”表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论。
另外,考生还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即神话起源论。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举一反三
1.苏联的凯洛夫是(??)的代表人物。
A.劳动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
2.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下列与其秉承相同观点的学者是(??)。
A.孟禄B.桑代克C.凯洛夫D.洛克
参考答案??1.A。2.B。
考点5?古代社会教育?
【2015上】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A.演说家B.智者
C.军人和武士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考点详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外古代教育中的古希腊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在西方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培养演说家是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智者是指古希腊时期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B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备考点拨
对于国外古代教育,考生要掌握不同国家典型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特点。
(1)古代印度的教育形式包括婆罗门教教育和佛教教育,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是古代印度教育的特点。
(2)古代埃及的教育形式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中世纪欧洲国家的教育形式包括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也被称为“三艺”)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