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7839
- 智性狂欢写就的中式《笑忘录》
五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生存情状的终极隐喻
- 对消费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感同身受
《遗忘》展现了李洱对社会人生进行的细致观察和不竭批判,体现了李洱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
- 刻画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让人在谑笑之余去思考一些并不轻松的问题
《遗忘》对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生存情状的隐喻书写
- 对“日常生活”的“反讽叙事”
《遗忘》中知识分子的日常生存,那些凡俗琐事,藉由李洱大量运用“反讽”而变得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李洱长篇小说《遗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体试验和叙述尝试,是李洱三十年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作品,显示了李洱高超的叙述能力和“故事”营构能力。在《遗忘》中,侯后毅、冯蒙等俗世人物的故事与“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事件穿插交织,李洱用戏谑的语言描写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生存困境,指涉人类深层文化积淀中的悖论与虚妄,启迪人们思考:当代知识分子如何拒绝平庸、传承学术传统、保持社会良知。而在《午后的诗学》中,李洱通过调侃、解嘲,对知识分子拥有渊博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深刻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徒有“知识”却处处显得“无能”和“无力”的生存状态。
可以这样说,《遗忘》是一个反讽场。隐藏于反讽叙述背后的,是作家李洱对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及普通人的深深悲悯。
遗忘——嫦娥下凡或嫦娥奔月
午后的诗学
国道
李洱让“现实场景”与“历史话语”互通声气。李洱在叙事文体方面所作出的谨慎探索,意义不同寻常。
——格非(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遗忘》是一次对“遗忘”的呼吁。通过遗忘,虚构的历史变成真实的历史。因为遗忘,一切妄想才理所当然。《遗忘》作为一部妄想之书,其植根于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践,有着无穷的隐喻力量。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洱的《遗忘》是对各种经典文类的戏谑性模仿以及对各种经典性文学主题的戏谑性改写。它就像在被戏仿的经典的废墟上生长的一朵稀奇古怪而又妙不可言的花。
——张闳(著名文化批评家)
《遗忘》发挥了强大的艺术整合力量,将神话传说、现时性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实史料、艺术图片、美术作品集纳在一起,以一种话语拼缀的方法统一在冯蒙攻读博士论文的过程之中。
——洪治纲(著名文学评论家)
一凡二硬
侯后毅对“除了侯后毅,并没有人知道她就是嫦娥”这句话非常赞赏。“你写出了真实。”他说。
我其实心里发虚,因为文章只是来自我的想象,而非来自考证。我坦率地向侯后毅说明了这一点。侯后毅说:“这不要紧,只要你的想象是合理的,它就是真实的。”他的意思其实是,只要想象有助于说明他就是夷羿转世,那就是历史事实,否则就不是。与此相关,侯后毅说我的考证也得经过他的审查,未经他审查的考证,即便典籍中已经写明是历史事实,也只能算是想象。他的话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他的审查的想象,按照他的说法,嫦娥下凡时的实际情况和我想象的完全一样。当时有许多人都看到了嫦娥,但没有人认得她,尽管有人围了上来,但只是为她的美色所吸引,而不是由于她是嫦娥。要把考证与想象结合起来,两手都要硬。两手只有都硬了,才能相互握到一起。要是一只硬,一只不硬,有一只手就要被捏酥了。也就是说,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想象,否则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侯后毅说:“为便于记忆,我把你目前的工作要点简化为四个字:一凡二硬。”“凡”指的是我在写嫦娥下凡,“硬”指的是两手都要硬。
有论者说,中国没有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没有实行数字化管理。看来这话值得商榷。我们的数字化管理其实无处不在,这里的“一凡二硬”就是一例。有一年,我随侯先生去昆仑山开“‘西王母’学术讨论会”。在昆仑山下,我看到一则标语贴在羊圈上,叫“一扎二抓三揭瓦”。我不明其意,当地人说,它的意思是横下一条心,挑断两根筋。说的还是数字,我还是不明白。经过多方询问,才知道标语说的是计划生育问题。扎是结扎,抓是进班房,揭瓦是扒房,兼指拆除羊圈、猪圈、牛棚。至于那两根筋,原来是指输精管和输卵管。数字化管理之普及,由此句可见一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