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81232
★作家凭借《格兰贝的年轻人》先后斩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爱尔兰文学鲁尼奖和英国《卫报》首作奖。
★小说描写了爱尔兰小镇青年的生活和故事,其中的残酷青春,在现代年轻人心中激起涟漪。
★《格兰贝的年轻人》具有成为经典的所有标志,他的故事是对心脏的一下重击。
《格兰贝的年轻人》这部由六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组成的故事集,带领读者在当代爱尔兰经济繁荣后又陷入衰退的时期,走进一座虚构的乡间小镇格兰贝。
在这里,年轻人主宰了小镇的生活。年轻的车手在乡间小路驾车追逐;恋人们在午夜的林间游荡;酒吧午夜关门后,少男少女犹在冷风中踯躅不去。有人为爱作*后一搏,有人撒下情网也有人陷落,有人伤害也有人报复,有人独舔伤口,有人黯自神伤。
巴雷特笔下没有牧歌般的青春剧情,他的故事里有情欲、暴力、死亡,但他同样不回避平凡、软弱、纯真、善良。你会看到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恣意妄为,随后是成长的裂隙与伤害,再到青春的挫败与死亡,*后是怅然回首。
克兰西家的孩子
诱饵
月球
假面
倚马而息
钻石
请忘记我的存在
译后记
译后记
青春常常是关于某个地点的记忆——它可以是一座城,一个街区,一间台球厅,或是一扇每晚亮起的窗。科林?巴雷特带我们走进了爱尔兰西海岸的小镇格兰贝。小镇毗邻国道旁的某个工业区,拥有“一座五间放映厅的电影院”和“方圆一英里内大大小小的上百间酒吧”。小镇的年轻人每日混迹于酒吧和台球厅之间,眼前晃动的总是那几十张熟悉的面孔。每晚似乎都是昨晚的延续或明晚的预演,新的故事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萌芽。有人为爱作最后一搏,有人撒下情网也有人陷落,有人伤害也有人报复,有人独舔伤口,有人黯自神伤。巴雷特笔下没有牧歌般的青春剧情,他的故事里有情欲、毒品、暴力、死亡,但他同样不回避平凡、软弱、纯真、善良。日出日落,一切自然生长,一如我们每个人的年轻时代。
这七个故事常让我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即使在最晦暗最绝望的段落,巴雷特的讲述也透出一种温情,仿佛凝视着这群小镇年轻人的柔和目光。青春是一段充满矛盾的岁月:身体日渐强壮,内心却依然稚嫩;容易伤害他人,也容易自我伤害;拥有一种盲目的骄傲,却在冷酷的世事面前不堪一击。《倚马而息》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阿姆长久地注视着翻滚的浪花,目光追随每一层海浪,看它们如何涌起,如何像城墙般拔高,再如何崩.塌。
这段关于海浪的描写恰恰是二十四岁的阿姆的命运写照。曾为拳击手的阿姆不苟言笑,随遇而安,行事全凭哥们义气。他帮着小丁兜售大麻,货源是小丁的两个叔叔。在一次猥亵事件之后,叔叔对小丁的宽容表现出不满;为了化解双方的矛盾,阿姆自作主张地“解决”了问题。不料此举反而被多疑狠辣的叔叔误解,悍然对小丁和阿姆出了手。短短一个下午,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死一伤。重伤的阿姆想象着自己面对小丁的母亲和七个姐妹的场景:
他看见自己站在她们的客厅里,两手空空,鲜血一滴一滴落在地毯上;他努力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只死去的胡蜂从嘴边滑落。
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是要尽力补偿小丁的家人。这一点善念比他的莽撞和挫败更让我们动容,那是年轻人尽力掩饰却无法抹煞的底色。夜幕降临,阿姆来到马场。马竖起耳朵,似在倾听。阿姆忽然意识到,它遥望的方向,正是自己的来处。那一瞬间,马似乎听懂了他的心声,一切悲剧都化为宿命。这一幕是作者的善念。
在故事《月球》里,孔雀酒吧的保安瓦尔和酒吧老板的女儿玛蒂娜之间发生了短暂的恋情。瓦尔二十九岁,玛蒂娜十九岁。年轻的玛蒂娜向往远方和成熟,迫不及待地想褪下少女的外壳,而瓦尔也是她不堪记忆的一部分;对瓦尔来说,她仿佛身在月球。外表刚硬的瓦尔只得将这段恋情层层包裹,夜深人静时才像蚌一样露出柔软的内心:
今夜的满月硕大而明亮,月光透过窗玻璃落在厨房水池上。瓦尔坐在餐桌旁,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他拿起手.机。
他最终发给玛蒂娜的短信很长……瓦尔说自己凌晨四点穿着内裤坐在厨房,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孔雀”那些屡见不鲜的破事,酒吧里一切如故,看样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论他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或是没发生什么,他都盼望着下次她从月球归来的时候能够见到她。
短篇《假面》讲述了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主人公巴特在正值青春年少之时被一个混混无端地在脸上踹了一脚,之后的六次手术无法修复他的面容,更无法修复他的内心。他从此陷入消沉,一晃匆匆数年。他工作的加油站里来了两个暑假打工的学生,一个大二,一个初三,少年人的莽撞和冲动他都看在眼里。他一方面想保护他们,担心他们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无力干涉他们的人生。各种错误在酒吧里的告别聚会上浮现,巴特无奈地“低下头,长发如屏风一样将他包裹,也将人类隔绝在人类的世界里”。与此同时,巴特没意识到的是,这些年来他的老妈也同样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她恨他“那压垮一切、让人生厌的脆弱”,同时也尽母亲所能关心、呵护着他。这一切多么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心境。
巴雷特送给我们的,是巴特的沉默,是陪伴瓦尔的月光,是阿姆身边的白马,是塔格的执拗,甚至还有东欧侍者的冷峻。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段年华。
把七个故事一口气读下来,你会看到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恣意妄为,随后是成长的裂隙与伤害,再到青春的挫败与死亡,最后是怅然回首。年轻时代如同一匹白马,在你眼前一闪而过。在终篇《请忘记我的存在》的结尾,伊莱把湿透的大衣留在酒馆的高脚凳上,再也没有回来。
——艾莉森·麦克劳德(2014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委)
科林·巴雷特的句子写得有诗意、结实而聪明。但这本书还有更多内涵使他成为真正的好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背景都是人们熟悉的情感世界,给我们的结局却是新鲜的。看似悲伤、可想而知的结尾反而被他以一种意外的艺术形式不动声色地变成一种冒险。
——安·恩莱特(布克奖得主)
和所有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一样,科林·巴雷特能够把那些私密的、有力的、地方性的故事编织进更宏大的爱尔兰叙事。出自本土的故事,也是世界的。
——科伦·麦凯恩(美国国家图书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得主)
语言,结构,风格——科林·巴雷特可以自如地运用所有这些武器,也知道怎样运用,他对何为短篇小说、它能走多远有一种直觉。
——凯文·巴里(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得主)
《倚马而息》中视角的突然转换,是这个小说当中令我直接心碎的地方,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特别特别地动人。
——周嘉宁
这些故事充满了人物、情节和反省,它们*会让你惊叹不已。科林·巴雷特可能是小说界相对较新的人物,但鉴于他的才华,我不认为他会昙花一现。
—— Larry Hoffer
巴雷特有一种冷酷的幽默感,故事也很黑暗,但这正是我的口味。强烈推荐。
—— Eric Meyer
“你喜欢这个地方,对吗,瓦尔?你喜欢这里的一切。”玛蒂娜说。
“你好像瞧不起我。”
“完全没有。总得有人留下来看家。”
“你去的地方其实也没多远。”
“戈尔韦确实不远,”玛蒂娜说,“但对于你这样的人来说,那已经是月球了。”
一个渔夫举起鱼竿,熟练地向前甩出。挂着鱼饵的鱼钩没入皮肤般光滑的水面。
八月的尾声就这样过去了。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玛蒂娜翘掉最后一次班,提前回了戈尔韦。她没有留给瓦尔一次安慰性的性爱,甚至连一条告别短信也没有。那是一个忙碌的晚上。瓦尔整晚都在努力让自己别去看死水一般的手机。快到凌晨两点,莫斯在对讲机里报告:舞池出了状况。瓦尔和鲍里斯拨开人群,发现两个小子正在DJ台下拼得你死我活。莫斯想把他俩拉开,不料其中高个儿的那个一枪打在他的腰眼上。他弯腰倒地。瓦尔一言不发地走到那小子身后,伸出胳膊卡住他的脖子。那小子往后猛甩胳膊,想要抓瓦尔的脸。瓦尔用前臂卡紧他的喉咙,直到他的双膝瘫软下来。
深夜,瓦尔回了家,脱下衣服准备洗澡。这时他才意识到那小子最终还是得了手。他摸了摸后脑勺。那小子的指甲在他右耳后面的头皮上抓出了一排狭窄的月牙形凹痕。皮破了,但没有流血。洗完澡,瓦尔穿着内裤走进厨房,身后的油毡地板上拖着一行湿漉漉的脚印。他从冰箱深处掏出一瓶啤酒。今夜的满月硕大而明亮,月光透过窗玻璃落在厨房水池上。瓦尔坐在餐桌旁,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他拿起手机。
他最终发给玛蒂娜的短信很长,需要分成四条。他知道玛蒂娜多半不会回复,即便回复也只是寥寥数语。但他仍不厌其烦地问她过得怎么样,戈尔韦是否和过去一样充满活力,她是否还想甩了那个鼓手,或是再给他一次机会。瓦尔说自己凌晨四点穿着内裤坐在厨房,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孔雀”那些屡见不鲜的破事,酒吧里一切如故,看样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论他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或是没发生什么,他都盼望着下次她从月球归来的时候能够见到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