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9454丛书名: 趣味天文学系列丛书
从这些神话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中,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1.神存在2
1.1.1.人类想象中的神3
1.1.2.神话的发展脉络9
1.1.3.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16
..1.2.希腊神话体系27
1.2.1.古希腊神话的历史29
1.2.2.希腊神话体系30
1.2.3.希腊神话故事35
..1.3.西方宇宙体系的演进过程51
1.3.1.古代西方国家流行的宇宙模型52
1.3.2.人类宇宙观的社会性哲学演进57
第2章.中华文明支撑的宇宙体系
..2.1.中华“创世神”的来历62
2.1.1.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程62
2.1.2.中国创世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蕴70
..2.2.女娲.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75
2.2.1.中华民族的始祖神75
2.2.2.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77
2.2.3.岁星.福禄寿星和魁星78
2.2.4.天后妈祖和观世音菩萨80
..2.3.混沌世界还是天圆地方82
2.3.1.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84
2.3.2.盖天说.浑天说89
2.3.3.天地入画入诗入人心93
第3章.神人与凡人
..3.1.中西方神话体系特征106
3.1.1.造神和造人106
3.1.2.神话体系及其神人关系107
3.1.3.宇宙观及其天人关系115
..3.2.中西方神话故事人物比较119
3.2.1.不食人间烟火120
3.2.2.“神化”神121
3.2.3.“佑德保民”123
参考文献126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造就一个社会。西方讲的是人和人,甚至是人和神之间的“平等”,讲得更多的是“人性化”;东方,尤其是中国,讲的是人、神两分,讲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讲的是你不可造次,不可“违天”。不服从统治者的意愿,就是“违天”。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束缚人的一面。古代我们国家的天文观测、天象记录都是“国家机密”,都不掌握在老百姓手里。这束缚了近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
不管怎样,中国也好、希腊也罢,还是需要神人、需要英雄的。最起码,神话的存在为我们诠释了最早的宇宙和宇宙万物的起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人类认识宇宙的发展进程。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当前的宇宙有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目的,是要从神话、神话传说、神话人物去认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神话的宇宙,神人创造的宇宙不是更具有趣味性吗?
希腊神话西方宇宙体系的构建者
神话虽然一直流传至今,但神话的历史,严格而言却止于近代之前。它们无一例外都诞生于上古阶段,讲的都是遥远的过去,探讨的大多是关于过去的由来、过去的未来以及这一切是怎样产生的等。在人类的早期,靠口传身授,从而将人们以家庭或更大单位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时代里,神话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你解释不了世界,那就创造一个世界吧。”神话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来解释世界——包括生、死、万物和命运,赋予各种存在以缘由,而另一些并不企图解释世界的神话则宣泄着人类的激情或恐惧。上古人类构造的神话世界里保存着对人性的基本解读:生存、创造、繁衍、情欲、嫉妒、争斗、破坏、毁灭……从大量离奇古怪的情节和缤纷缭乱的角色背后,我们可以读到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逻辑与审美。神话说的是人类的童年。正像自己应当了解自己的童年一样,阅读人类社会的童年故事,深入认识人类行为的原始密码,会令我们对人类自身宿命的观察更为真切而睿智。
神,存在吗?当然,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即使是无神论者可能不相信“自然神”“创世神”,但是,那个或是那些存在于他心中的“信仰”,就是他心中的“神”。神真的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吗?这就如同“佛祖拈花”的故事。佛祖讲经,听众都笑了,这不可能;都没笑,也不可能。故事里说只有迦叶笑了,会心一笑(图1.1)。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是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神话大都形式朴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其祖先创作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开启了古文明的先河。中国神话大多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安良、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中国神话大多记载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其中的一些神话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在中国流传极广,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语言等都有深远影响。
希腊神话,指的是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它是在古希腊原住民长期口头相传并借鉴了流传到希腊的其他各国的神话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在荷马的《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1.1.1.人类想象中的神
1.“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到底有没有神?数学当中,证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最可靠和简洁的方法就是“反证法”。关于人(类)对神的看法,当然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立场。从无神论的论证来说,试图证明神的不存在,基本上都是以否定神祇的三个“R”为基础的。
第一个“R”代表各种反驳论(rebuttal)。这些反驳论考察了赞同神祇存在的各种声明,它们论证说,那些声明是语无伦次的,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或者是虚假的。例如,声称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后来通过若干世纪积累的证据说明,宇宙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才进入到了目前的存在;又例如,声称上帝就是爱,而太多人的苦难和太多动物的命运并没有说明爱的存在。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人们所说的神正论(theodicy,在希腊语中,“theos”意为“神”,“dike”意为“正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上帝是全能的和全爱的,那么为什么上帝不用那种力量去创造一个爱能够在其中确保绝不存在人类苦难的世界呢?看来上帝要么不是全能的,要么不是全爱的。各种反对上帝的反驳式论证也考察了人们以上帝的名义所做的那些至少可以说是不受欢迎的事,例如战争,或者认为女人附属于男人是合理正当的那些证明。
三个“R”中的第二个代表各种化约论(reduction)。这些论证承认人们对神祇的信仰,但它却提供种种理由来说明,人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涉及神祇存在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投影形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躯体和思维之外去创造一种能满足我们最深层次需要的东西,我们视其为真,尽管这种东西并不真正独立存在。类似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图1.2)。
所以,有理由认为,人们相信上帝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他们要寻求安慰,或者要寻求控制他人的力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克思,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使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疏离(异化)的一种方式,上帝被用来证明社会分层是合理的,使工人阶级安于自身的现状。
更晚近一些时候的化约主义者是生物学家多金斯,他认为,上帝只不过是一种病毒,它侵入到一个人的大脑,带来的是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
三个“R”中的最后一个代表各种驳斥论(refutations)。这些驳斥论考察了导致上帝存在这一结论的各种论证,然后驳斥了它们的说服力或合理性。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去驳斥“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途径”。
(1)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这一事实,推导出那位推动一切事物运动而自身不动者,是不可能存在的。
(2)从观察一切事物都有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穿过因果链往回追溯,你就会到达一切原因的起因,这个起因自身没有原因。事物的存在没有原因,这可能吗?
(3)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偶然可能性(一切存在的原本有可能不存在)的世界这一事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事物要想存在,必须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对偶然存在的保证,这意味着上帝是为什么有某物存在而不是无物存在的原因。上帝真的能创造一切吗?
(4)从我们进行比较(更高、更聪明、更小等)这一事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比较是参考它而进行的,这个“标准”必定存在,因为完美就是以最可能圆满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标准由谁又是怎样被给出的?
(5)从观察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以指向自己的目的——如种子变成植物,箭瞄准得当就会射中目标(因为箭被设计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希腊语用的词“telos”,所以这种证明被称为目的论证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有条理地设计的地方,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出一位设计者。上帝只是被人们“设计”出来的?
以上“五个上帝存在途径”的证明,经常被反驳。这就引起了对一个证明的重述和进一步的驳斥。或者说,类似这样反反复复的证明、驳斥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得到最终的提炼。事实上,这样的证明不可能有结论,因为无论上帝(神祇)是什么(如果他是什么的话),上帝都远远超出证明的存在。各种证明所能够做的,只是指出上帝(神祇)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以及在能够做到的最大意义上,指出假设上帝存在,那么他在这样一个宇宙(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其他与之相比的东西)中的许多性质。我们会“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说,常人谈论“上帝(神祇)”就如同“盲人摸象”,而且是永远也做不到“全窥”的。
2.人们想象中的各种神
那么,大众都看到了什么呢?也就是我们怎样想象神、谈论神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寻找上帝的黑人女孩》
(图1.3)。
黑人小女孩向使她转变信仰的传教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在哪里?”传教士回答说:“上帝曾经说过,‘去寻找吧,你将会找到我。’”这样,萧伯纳就开启了这个女孩寻找上帝的旅程。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得到了各种回答,其中,耶稣对女孩说:“上帝在你心中。”
一路上,她遇到了许多人,他们为她描述了各种特性的上帝。最终她遇到了正在料理花园的伏尔泰(图1.4)。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伏尔泰的“花园”,应该是带引号的花园,他给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是将我们能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料理我们自己的花园。“我料理我的花园”。或者理解为:人人的上帝,上帝的人人。
萧伯纳论述道:上帝并不是一种答案,因为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向原有的关于上帝的各种观念发出挑战,而且不断地改变它们,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上帝并不是人们观念之外的一个实体。《圣经》中给出了许多关于上帝以及上帝观念的记录,它们是文明之后的人类在解释我们所意识到的宇宙之存在、起源和目的的最早努力,记录了上帝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从对引发雷鸣、地震、饥荒和瘟疫的魔鬼,到让人失明、失聪、嗜杀成性、极具破坏力的妖魔的幼稚崇拜;从对昼夜、日月、四季、播种与收获之奇迹的创造者的敬畏,到勇敢地将仁慈的圣人、正义的法官、挚爱的父亲理想化,最后发展成为不具物质性的从来没有血肉之躯的“道”。正是在这一点上,现代科学和哲学接过了它的问题,诸如“自然生命”“生命冲动”“生命力量”“进化欲望”,以及非常抽象的“绝对命令”等。
萧伯纳的关键点在于:人们总是用自己的形象去创造上帝。
伏尔泰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人很快地给予了回报。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如果牛、狮子和马拥有双手雕刻各种形象的话,它们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形象去塑造众神,赋予众神以它们自己一样的躯体。
所以,如果除了用自己的形象之外,神是无法描述的,而那些形象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又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巨变。那么,关于神,我们如何能够说出什么可靠的东西呢?
3.神体验.神价值
你体验过“害怕”吗?欣赏过“美丽”吧?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受到刺激唤起情感。信息具有传导属性,它们的作用就是要引起(刺激)我们的情感。看恐怖片我们会害怕,那是编剧、导演要你害怕,他们把那些引起你害怕的传导属性带给你。关于神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确实没有见过“神”,然而,我们在自己周围的世界,在那些对敬畏、好奇、崇拜、感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害怕——产生过恰当感受和反应的人中,接受了传导属性。心理学家把这种感受描述为:令人战栗而又神往的神圣的神秘,这是一种令人敬畏但又要吸引人的压倒性的神秘。这是对“相异者”——他虽然以人格的方式与我们同在,他又将我们带入了更深的关系之中——超验的、令人敬畏的感受或情感。因此,这是对深刻的意义和目的的一种感受。它就是对神的自然感受。
人是智慧生物,我们对神的感受,不可能像我们感受到害怕那样直接。从理性上说,对于任何情感,我们也许都会再考虑、再解释,或者甚至会压抑它。但是,对于神的体验,就我们所拥有的大脑和身体来说,依然是一种可能性和一种机会。好吧,现在我们应该更理解那句话的含义啦——“让我们祈祷吧”。
人用体验和思考去意识神的存在,显然是非常基本的。是每个社会、每一代人都普遍存在的。人类关于神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历程的故事:人类对一直在邀请并吸引他们的神的性质了解越深,他们也就越深入地被吸引进入神的存在。科学的故事是对于人类精神之尊严的一种令人着迷的赞美。关于神的故事也一样。
神的存在,还体现在神的价值和神的善。善和价值的判断都是不能够被看见的,都是被人们强加于所见之物之上的,那么,把什么东西视为善、美或者真,是不会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的。虽然是这样,但是真正的真善美的真实存在还是容易判断的,区别只是接近实际的距离多少而已。可是,对于上帝、对于神,它更可能是一种超然的存在,一种一切的源泉、一切的意义所在。尽管我们不知道上帝是什么,而且人们谈论上帝的方式也像他们谈论美的方式一样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既然人具有体验真、善、美和爱的能力,那么,对于所有被造就而成为人的所有的人来说,上帝也一样是可以体验的。
以世界作为中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神(上帝)。神对人们来说已经以某种方式成为真实的、鲜活的,那么,人们在体验中都说了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于神的理解又是如何深化和扬弃的呢?对,是通过“神话”。
1.1.2.神话的发展脉络
1.万物之母——女神
在神灵的历史上,从一开始就有女神,至少女神在其中是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说,神之历史就开始于女神,“Deity”(神、神祇)就是女性的,而男性的“God”(神、上帝)最多居于附属的地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考古学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距今3万年左右)及稍晚时期,普遍存在许多小型女性雕像和洞穴壁画。它们着重刻画了乳房、怀孕的子宫和阴道,完全就是那些与新生命繁衍和养育有关的女性器官。长期以来,这些形象被冠以罗马性爱女神维纳斯(Venuses)的名字。
这些“维纳斯”形象的普遍出现,有时甚至排斥了相应的男性形象,使人以为人类想象中最早的神就是女神。某些学者甚至认为:死亡是与出生具有同样强大的戏剧性奥秘。大母神(Great Mother图1.5)支撑和包容了这两者。有一种观念把女性的地球(该亚女神)作为周期性出生、成长和再生的源泉。这种观念在所有的神话和宗教象征中都存在。它还是宗教信仰的渊源。一切证据都显示,至少在地球人类早期的20万年中,神是女性的。木刻的大母神远在石刻的维纳斯之前,只是木头不容易保存下来而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是根据猜想,来重建有文字之前人类的信仰结构的。早期考古学在发现一些人类物品时,偶尔也会发现一些铭文,其中一些铭文会透露一些相关的信仰内容。一直要到很晚之后,才有文本幸存下来。在这些文本中,人们都是在试图表达对神,尤其是对女神的信仰。
不过,无论如何,人造物品和残留文本都清楚地表明,神(God)后来普遍取代了女神(Goddess)。那么,依据女性经验所描述的“Deity”(女神、神、神祇),是怎样转化并融进基本上是男性主导的“God”(神、上帝)的形象中呢?多少世纪以来,宗教一直是族长制的,也就是说God已经有了不可变更的形象。而Deity就意味着复兴(goddess),这似乎就是说要挑战权威。而实际上“转化”的过程并不是那么激烈、直白的,女神的崇拜也一直不曾消失过,只不过是转到了地下。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巫术(wicca),有趣的是在古英语中这个词根的意思是“弯折”或“塑造”。巫术(女巫,图1.6)也一直在医疗、解决争端以及与魔鬼沟通等方面起着作用。我们可以说,巫术就是使得女神信仰保持生机(存在)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女神融入的方式,就是性结合。它被用来描述女神和男神合一时的体验或者升华(比如男女双修)。这种体验远远不是一个生理事件,所以,性交实践会被许多宗教引入到仪式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