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24748
“昆虫的史诗”,畅销两个世纪的科学巨著。入选法国《读书》周刊“有史以来人类*读物前10名”。
新思想
“探索生命世界的真实奥秘”,南京大学博士周艳深度解读本书,让你真正读懂《昆虫记》。
新设计
国际插画大师阿纳斯塔西娅·斯蒂夫兰克绘制封面。
经典全译本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翻译家陈筱卿译作,语言流畅易懂,广受读者好评。
国际大师插图
苏格兰插画家Monro S.Orr原版插图,*能融合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插图作品。
全新品质
版式疏朗&用纸考究&精美装帧,全新品质,可供珍藏的精致版本。
权威出版社
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级专业翻译出版社权威打造。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科学百科,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体现出作者对小昆虫和大世界独特的观察眼光。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蜣螂”“毛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本书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在对一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译序
耳熟能详的昆虫
螳螂捕食
蝉出地洞
灰蝗虫
绿蚱蜢
大孔雀蝶
小阔条纹蝶
天牛
萤火虫
绿蝇
红蚂蚁
意大利蟋蟀
田野地头的蟋蟀
有趣的昆虫习性
灰毛虫
松毛虫
圣甲虫
圣甲虫的梨形粪球
圣甲虫的造型术
西班牙蜣螂
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
粪金龟与公共卫生
昆虫的装死
昆虫的“自杀”
豌豆象
菜豆象
金步甲的婚俗
蟹蛛
圆网蛛
迷宫蛛
克罗多蛛
《昆虫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读起来也还是很有兴趣,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鲁迅
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
——罗曼·罗兰
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
——埃德蒙·罗斯丹
耳熟能详的昆虫
螳螂捕食
还有一种南方的昆虫,其令人感兴趣的程度至少与蝉一样,但声名却远不及后者,因为它总是悄无声息。如果上苍赐予它一个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音钹的话,凭着它形体与习性的奇特,它准能让著名歌手蝉的声誉黯然失色。这里的人们称它为“祷上帝”,学名则叫螳螂,拉丁文名为“修女袍”。
科学的术语与农民朴素的词汇在这儿是相互吻合的,都是把这种奇特的生物看成是一个传达神谕的女预言家,一个沉湎于神秘信仰的苦修女。这种比喻由来已久。古希腊人早就把这种昆虫称为“占卜者”、“先知”。庄户人在比喻方面也是乐行其事的,他们对所见的模糊材料大加补充。他们看见在烈日烤炙的草地上有一只仪态万方的昆虫半昂着身子庄严地立着,只见它那宽阔薄透的绿翼像亚麻长裙似的掩在身后,两只前腿,可以说是两只胳膊,伸向天空,一副祈祷的架势。只这些足矣,剩下的由百姓的想象去完成。于是乎,自远古以来,荆棘丛中就住满了这些传达神谕的女预言者、向上苍祷告的苦修女了。
啊,天真幼稚的好心的人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许多残忍的习性;那两只祈求的臂膀是可怕的劫掠工具:它并不捻动念珠,而是要结果一切从旁经过的猎物。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螳螂竟然是直翅目食草昆虫中的一个例外,它专门吃活食。它是昆虫界和平居民的老虎,是埋伏着捕捉新鲜肉食的妖魔。可想而知,它力大无穷,又嗜肉成性,外加它那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使它可能成为野地上的一霸。“祷上帝”可能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
如果不提它那置人于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担惊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典雅优美,因为它体形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它没有张开如剪刀般的凶残大颚,相反却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来啄食的。借助从前胸伸出的柔软脖颈,它的头可以转动,左右旋转,俯仰自如。昆虫之中,唯有螳螂引导目光,可以观察,可以打量,几乎还带着面部表情。
它整个身躯呈现一副安详状,同极其准确地被誉为“杀人机器”的前爪相比起来,反差极大。它的腰肢异常地长而有力,其功用就是向前伸出狼夹子,不是坐等送死鬼,而是去捕捉猎物。捕捉器稍有点装饰,颇为漂亮。腰肢内侧饰有一个美丽的黑圆点,中心有白斑,圆点周围有几排细珍珠点作为陪衬。
它的大腿更长,宛如扁平的纺锤,前半段内侧有两行尖利的齿刺。里面一行有12颗长短相间的齿刺,长的黑色,短的绿色。这种长短齿刺相间,增加了啮合点,使利器更加锋利有效。外面的一行简单得多,只有4颗齿刺,两行齿刺末端有3颗最长。总之,大腿是一把双排平行刃口的钢锯,其间隔着一条细槽,小腿屈起可放入其间。
小腿与大腿有关节相连,伸屈非常灵活,它也是一把双排刃口钢锯,齿刺比大腿上的钢锯短些,但数量更多更密。末端有一硬钩,其尖利可与最好的钢针相媲美,钩下有一小槽,槽两侧是双刃弯刀或截枝剪。
这硬钩是高精度的穿刺切割工具,让我一看到就觉得后怕。我在捉螳螂时,不知有多少回被让我一把抓住的这家伙给钩住,我腾不出手来,只好求助别人帮我摆脱这个顽固的俘虏!谁要是想不先把刺入肉中的硬钩弄出来就硬拽开螳螂,那他的手肯定会像被玫瑰花刺儿扎了一样,出现道道伤疤。昆虫中没有谁比它更难对付的了。这家伙用截枝剪挠你,用尖钩划你,用钳子夹你,让你几乎无还手之力,除非你用拇指捏碎它,结束战斗,那样的话,你也就抓不着活的了。
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
老虎钳宛如手臂内弯似的,夹紧猎物,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蝗虫、蚱蜢或其他更厉害的昆虫,一旦夹在那四排齿刺交错之中,便小命呜呼了。无论它如何拼命挣扎,又扭又蹬,螳螂那可怕的凶器是死咬住不放的。
如果要对螳螂的习性进行系统研究的话,必须要在家中饲养,在野外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是研究不了的。饲养它并不困难,因为只要好吃好喝地伺候,它并不在乎被囚在钟形罩中。我们每天给它精美食物,天天换样儿,那它就不怎么会因失去荆棘丛而感觉遗憾了。
我准备了十来只宽大的金属网罩,用来关押我的囚徒,同饭桌上罩饭菜防苍蝇的网罩一样。每一个罩子都扣在一个装满沙子的瓦罐上。笼里放着一束干百里香、一块为将来产卵用的平石头,这就是它的全部家当。这一座座的小屋排放在我动物实验室的大桌子上,那儿白天大部分时间日照充足。我把我的俘虏们关在笼子里,有的单独囚禁,有的集体关押。
我是8月下旬开始在路边干草堆中和荆棘丛里看到成年螳螂的。
肚子已经很大了的雌性螳螂日渐增多,而它们的瘦弱的雄性伴侣却比较少见,我有时得花很大的劲儿才能给我的那些雌性俘虏配对,因为囚笼中那些雄性小个子经常被悲惨地吃掉。这种惨剧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那些雌性螳螂。
雌性螳螂饭量极大,喂养时间长达数月,所以食物的维系并非易事。几乎必须每天更换食物,而大部分都是被它们稍微尝上几口便不屑地弃之不食了。我敢相信,螳螂在它们的出生地荆棘丛中,会较注意节约的。由于猎物不充足,它们会把到手的食物吃干净为止,可在我的笼子里,它们就大手大脚了,常常是咬上几口之后,便把那鲜美的食物撇下不吃了。它们似乎在以这种方式排遣囚禁之烦恼吧。
为了对付这种奢侈浪费,我必须寻找援助了。附近的两三个无所事事的小家伙在我的面包片和甜瓜块的引诱下,每天早上和晚上跑到周围的草丛中去摆放用芦苇编成的小笼子,里面装着活蹦乱跳的蝗虫、蚱蜢。而我也没闲着,手拿网子,每天在围墙周围转悠,企盼能为我的住客们弄点鲜美猎物。
这些美味食物是我想用来了解螳螂的胆量和力气到底有多大的。在这些美味之中,大灰蝗虫个头儿要比吃它的螳螂大得多;白额螽斯的大颚有力,我们的指头都怕被它咬伤;蚱蜢怪模怪样,扣着金字塔形的帽子;葡萄树距螽音钹声嘎嘎响,圆乎乎的肚腹上还长有一把大刀。除了这些难以下嘴的野味外,还有两种可怕的猎物:一个是圆网蛛,肚子似圆盘,带有彩花边饰,大小如一枚20苏1的硬币;另一个是冠冕蛛,形象凶恶,鼓腹腆肚,令人望而生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