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66960
《书给狗读了吗》是黄明海**创作的一部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它以21世纪初叶某个节点,南方某市为背景,刻画了多元社会与应试教育环境下,以向巧舞、戈戟、陈煌佳、杨疑、雷杰、杨文许、梅花秀等为典型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不同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和价值取向。故事既有悲悯和惆怅的情怀,又喻示某种内在力量的坚守和执着。高三生杨疑面对要么放弃高考换取毕业证书,要么接受学校勒令退学处分的两难处境,惶恐之中横穿马路,被汽车撞倒身亡。一系列故事以一个鲜活生命的不幸消逝为起点展开,从而引发对当下教育生态残酷性的拷问,同时呼号教育的正本清源。
敢于直面现实,是《书给狗读了吗》这部作品题材新颖之处。应试教育是当下极其沉重的话题,作者黄明海大胆地通过文学作品加以剖析和演绎,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尝试将本人对社会的思考、批判与小说的故事、人物性格展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故事性又有哲理性,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作品的结尾似梦非梦,亦真亦幻,隐喻主人公们仍在梦想与现实之中挣扎……文学的新颖不仅在于形式,而更多的在于思想。《书给狗读了吗》在价值意义、审美思维以及语言塑造等方面,既有坚守和担当,又有进取和创新,尤其注重内容和主题的思想和品位,倾注着作者某种程度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同情。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后记
明海执着地把为他的新书《书给狗读了吗》写序的重任交予我,或许是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理念让我们彼此认同遂成为契友的缘故吧,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意识到一份责任。
明海虽出身海南岛一普通农家,但自儿时起便心存美丽的文学之梦,并于年过不惑之后将梦化为现实,在短短几年间为读者奉上4部长篇小说,且质量可观,这不能不使同为在芜杂琐事之余从事艺术创作的我心存敬意,尤其是他能于日复一日为衣食之谋的都市生活中一直保有文学写作者应有的热情和敏锐,这是很不易的。明海内心始终存有高度的文学自觉和责任感,并有为本民族振兴而奋发的情感,有鉴于此,目前海南黎族文学仅有的9部长篇小说中,明海的创作就占了4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书给狗读了吗》是明海最新创作的一部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它以21世纪初叶某个节点,南方某市为背景,刻画了多元社会与应试教育环境下,以向巧舞、戈戟、陈煌佳、杨疑、雷杰、杨文许、梅花秀等为典型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不同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和价值取向。故事既有悲悯和惆怅的情怀,又喻示某种内在力量的坚守和执着。高三生杨疑面对要么放弃高考换取毕业证书,要么接受学校勒令退学处分的两难处境,惶恐之中横穿马路,被汽车撞倒身亡。一系列故事以一个鲜活生命的不幸消逝为起点展开,从而引发对当下教育生态残酷性的拷问,同时呼号教育的正本清源。而秋宁在痛失爱子之后又孕育了新生命,这种绝望之中的再遇“生”机,也为人生与未来燃起了新的希望。
敢于直面现实,是这部作品题材的新颖之处。应试教育是当下一个沉重的话题,明海大胆地通过文学作品加以剖析和演绎,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表现手法上,明海尝试将本人对社会的思考、批判与小说的故事、人物性格展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故事性又有哲理性,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作品的结尾似梦非梦,亦真亦幻,隐喻主人公们仍在梦想与现实之中挣扎,从而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及思考空间。
文学的新颖不仅在于形式,而更多地在于思想。纵观明海的创作历程,他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径,在对不同时空展开想象中,力求达至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不管是言情的《你爱过吗》,还是醒世的《色相无相》《书给狗读了吗》,抑或叙史的《楔子》,他的小说在价值意义、审美思维以及语言塑造等方面,既有坚守和担当,又有进取和创新,尤其注重内容及主题的思想与品位,倾注着他某种程度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同情。
明海热爱文学,更热爱生活。他以对生活的第一手体验和情感冲动,构筑起自己的文学世界,记录生命中最本色、最真挚的美感,这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对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我真诚地祝愿明海在今后的文学寻梦道路上越走越好12012年10月
杨文许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到儿子房间里坐上一会,默默地端详着儿子杨疑的遗像,然后翻出《白皮书》读上一两遍。这《白皮书》是杨文许在收捡儿子的遗物时偶然在音箱的夹层里发现的。杨文许没有把《白皮书》的事告诉妻子秋宁,而是把它藏了起来,暗地里一遍一遍地读着。杨文许平时里给人的感觉是条硬汉,再大的打击也撼动不了他;他很少在众人面前动容,更别说失态。然而,这一次,孩子的意外身亡却让他把持不住了。事发那天,杨文许赶到事故现场时杨疑还闭眼哼气,可杨文许呼唤他的名字时,他却突然睁开双眼深情地望着杨文许,那忧郁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杨文许的心碎了,他嚎啕痛哭,紧紧抱住已经咽气的孩子的身体,不让姗姗来迟的救护车拉走,后经围观的几位大妈好言相劝,杨文许才抱着杨疑上车。
杨疑死了,临死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果不是杨文许后来发现杨疑留下的这份《白皮书》,他哪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他就只会责怪孩子懦弱、无情和不孝,然而,《白皮书》的意外发现,令杨文许感到内疚与羞辱。在子女面前,父母都运用定势思维,自以为是,甚至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而之所以如此,理由很简单,那便是“爸妈都是为了你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逼你读书是为了你好便有了充分的理由。这是中国的遗风,甚至有人捧之为优良传统、国粹。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杨文许何尝不也一度将之视为灵丹妙药,在杨疑身上实验,企图按国人羡慕的标准打造出个全新的杨疑来。
“唉,可悲啊!”杨文许每每读了杨疑的《白皮书》之后,总是这样自嘲地哀叹着。他是多么地祈盼,祈盼上苍降下慈悲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如若遂愿,他不会再送杨疑上所谓正规的学校,宁可自己当牛做马,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杨疑自由、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和成长。可是,这还有可能吗?杨文许心里当然清楚答案。
他之所以时常做这样那样的假设,除了寻找自我解脱的办法,也说明他确实读懂了杨疑的《白皮书》,甚至说,他已经读懂了人生的真谛。
杨文许就这么反复地读着杨疑的《白皮书》,足足读了十天,《白皮书》已经成为杨文许父子隔空交流的桥梁和蓝本。“这都是命啊!”杨文许过去自诩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他看来,“命运”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自然应归属为唯心主义的范畴。可是现在,他却又信起命运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反差,有时也使他感到内心不安。不过,在多元思潮笼罩着的当下,他的这一丁点“阴影”其实也并不起眼。再说,现在看似玄乎的精神的东西,或许它的规律就隐藏在现象之中,只不过人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罢了。。因此,在杨文许新的思想意识里,杨疑的死便也有了新的解释。同理,有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都带着必然的因素,所以当人们事后去评判某个事件时,总会说“假如不那样,事情就不会发生”等之类的话。
殊不知,因与果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因也是果,果也是因;因的产生如同果的生成一样带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杨文许的心结就这样自然被打开了。他觉得,中年丧子是人生的最大不幸,但事已至此后悔又有何用呢?不妨往宽处去想,孩子身心受辱,辞世未尝不是一种超脱尘世之苦的办法。有了这些想法,杨文许自己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脱,对于起诉南平市第二高级中学因为教育手段粗暴造成杨疑自杀的想法似乎已没有原先那么激烈了。眼下,状子是递上去了,可是法院只是就民事部分立了案,而南平二中以及市教育局事件协调工作组跟他谈得最多的也都是经济赔偿问题,以为多赔几个钱事情就可以了结了,在他们的眼里,好像金钱比正义还更重要。杨文许觉得,如果刑事部分不立案,不追究向巧舞等人的刑事责任,那么这个官司就只变成了为“钱”而讼,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杨文许已经打算先办理孩子的丧事,入土为安,然后再去考虑官司的问题。“官司打赢了又怎么样,能换回孩子的生命吗?”杨文许心里时常这样提醒自己,“折腾只会使创伤的心灵陷入更为不堪的境地,而孩子的灵魂也无法安息。”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