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3480
“这座城许诺一切,只要你能付出代价。”
当你不被北京的繁嚣所淹没,你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
《沉默也会歌唱》《少女哪吒》《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者绿妖***长篇小说。
路内、张悦然、李霄峰、宋佳、史航用心推荐,柏邦妮作序推荐。
《世界尽头是北京》是绿妖的*部长篇小说,前后花费五年时间写成,讲述了一群异乡人的北京故事,或者说是“一代文青成长/北漂史”。有的从小镇来到北京,经过一番打拼进入时尚圈;有的浪迹已久,终于在京城找到自己的位置,跻身金牌编剧之列。他们的故事实际上蕴含着作者深刻的自我生命体验,其中有参透,有愤怒,有怜悯,有谅解。小说讲述的外省青年离开家乡以后的故事也可看作是当下中国、时代的一个缩影。
再版序 严肃的不着调(绿妖) i
序 美如过接布(柏邦妮) v
部
一 没有过去的人 7
二 万花筒转动了 23
三 又一根火柴被划亮 41
四 细小的断裂 63
五 两只蟋蟀 75
六 直到世界尽头 91
第二部
一 荒城之春 111
二 还将有陌生人来临 123
三 封面封底 135
四 北京小兽 147
五 在烈日和暴风雨下 161
六 别把隔壁的痛苦吵醒 181
第三部
一 麦当劳里的男人 197
二 在镜中奔跑 217
三 中秋 237
四 时尚女编辑 257
五 上海滩 269
六 再见,李小路! 283
《世界尽头是北京》讲述的是人的困境,这种困境并非风花雪月,而是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不断强化(或消弭)的落差感。在所有讲述北京的小说中,绿妖的作品既指向这座城市的表面生活,也指向它的内在结构。承担失落与耻辱,仍闪耀着尊严的光芒——正是绿妖频频触及的故事内核。
——路内
她写出了年轻人一头扎入都市,对自我成就的渴望,对精致物质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贪恋。重要的是,她笔下的主人公并未被这一切所驯服,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法则。这本具有自传性的小说,收存着绿妖的“初心”,她曾经历的也是无数年轻都市女性正在经历的,纵使时代再喧闹,也无法遮蔽那些小兽的蓬勃心跳。
——张悦然
重读《世界尽头是北京》,我才发现绿妖在写的人是一以贯之的。李小路是一个活着的人,并不是一个文学形象。她坚硬、荒诞、切肤,拥有时代漂泊者的心脏,然而*终时光还给她和身边的人以温柔。实话讲,我并没有见过一个如绿妖一样的女作家,她时常令从事电影工作的我感到惭愧,同时受到鼓舞:文学正是用身心去践行的生活,那其中的悟道、情感,必须是一下一下的顿挫之后生出的光彩。我时常在读完她的作品之后想起萧红,那种不服的野性,有时是笨拙的野性,不受拘束的野性,这就是兽。
——李霄峰
年轻的脸上刻着渡劫的皱纹,绿妖舍得下笔。与你分享,我们始终相信美好。
——宋佳
绿妖一点也不妖。蒲松龄说妖亦人情之化也,绿妖连人情都不是很看重,她只注重人心,想尽可能了解人心都被世道揉搓到什么地步。读她的《世界尽头是北京》就像踏入流浪猫的避难所,你要么寒暄几句告辞,要么安心坐下来,承认与她与猫都是同类。
——史航
这才是新女性,不但漂亮,而且能干,不仅能干,并且坚不可摧,不受肉身局限。她们跟以往的女人们截然不同,从来不曾有这么多的女人活得这么精彩漂亮,如此自我,并且理直气壮。这也是这个行业的诱人之处,它或许冷酷无情,虚荣势利,但它鼓励勤奋,提供机会,制造传奇。这一行充满了自底层奋斗上来的成功者,野心家,男女于连们,他们也许充满缺陷,但能做到后,他们一定勤奋过人。
这一行许诺一切,只要你能付出代价。
序_美如过接布
柏邦妮
一 动物
几个月前,绿妖推荐我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写得真好。李娟的好,像植物。天生天养,自给自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她的好,如同山中芙蓉花。并不因为你观赏她,而格外繁盛些,也不因为冷落她,而格外萧条些。因为她生长在自然中,有一种辽阔宁静的孤独。辛苦,但并不痛苦,因为内心没有挣扎,欣然坦荡。
但是李娟的阿勒泰,不是我们的生活。那是我们向往的,我们遗失的,早已被工业文明遗弃的旧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写出我们的世界?并不和谐美好,狰狞而残酷,但却是我们扎扎实实,艰难存活的丛林。
于是我读到了绿妖的《世界尽头是北京》。有人说,北京是一座“但见本质”的城市。一切表象到了这里,都将脱落。本质即是,我们都是动物。藏起伤口,从一个人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是坚强的蚂蚁,是只有一只眼睛的熊,是迟钝而固执的犀牛,是割掉鳍的鲨鱼,是好斗的獒犬,如此种种。然而,这仍旧是表象。
真实的我们,是什么动物?
小说中确实出现的动物,只有流浪狗。冷酷的主人公们,对它们倾注了过度的感情。女主角认为,心里的破洞和碎片,破胸而出,变成了一条狗。“它是从我心里跑出去的动物。……它其实已经死了,在它明白再也没人会带它回家时它就已经死了。”
二 群落
植物有根,有土,于是有了家。动物没有,流浪狗没有。《世界尽头是北京》的原名,叫《北京小兽》。
小说里并非只有一只动物,而是构成了一个群落。作者并没有赋予他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他们的联系并不紧密。即便在某一个时刻,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进入了对方的生命,后也是聚如蜉蝣,散如漂萍。这群动物,他们的共同点,也许就只是孤独。孤独是他们的武器,也是可奉献的礼物。吐出了的孤独,使他们不安,于是又想把孤独攥回手里。人物之间的张力,来源于此。
这群动物,色彩鲜艳,层次错落,品性斑斓,生存轨迹迥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生态。我想,这是作者着迷的原因。
三 城市
毫无疑问,这本小说是在写北京。但是没有一个人物,是生于北京。这些异乡人,他们改变了样貌、口音,改变了习俗和人际,但是却改变不了故乡。每个人的头顶都悬浮着一个故乡。在这座光鲜亮丽的大城上方,悬浮着无数个县城、农村、荒废的工业老城,无数个“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地方。
“过去,像双肩背包一样随身背在他们身上,所以,北京并非一座城市,它是许多城市的幻影叠加,它的记忆里有无数城市的过去。”
所以,这座城市永远太挤。
这让我想起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众多移民来到美国,把他们的神灵也一起带来。所以在美国,几乎有全世界所有的神灵。时代更替,众神衰落,人们信奉新的神灵:高科技,新媒体,核武器……于是,新旧神灵,要决一死战。
生存在北京的动物,在他们身上,新与旧的众神之战,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这座城市永远太疼。
作者宣称她恨这座城市。但是在她的笔下,常常出现这样的段落:“白天越来越长,如果天气晴朗,六点多钟,路灯已亮,太阳刚落,余晖均匀柔和地晕满半边天空,粉红接着浅紫,一个色阶一个色阶地弱下去,直至深蓝。那一瞬,天空就像一座花园。”
又或者,“太阳正是落山前辉煌时,把所有云朵都染成金色。天空犹如一座黄金之城。她看得眼睛都变成金色。眨眼之间,云朵已变幻图案,犹如万马奔腾,金色的、紫色的、灰色的野马驰骋天空,狂野壮观。”
我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景象,大概因为,我没有凝视过这座城市。凝视,需要时间,也需要距离。
这本小说,写的是“一种凝视”。
四 故事
这本小说的结构很古怪。故事的部分,在高潮即将到来前结束。故事的第二部分,是女主角的前史闪回。故事的第三部分,平行着另外几个人物的线索,却并不在故事层面交织,仅仅是对照,映照。同时平行的,还有部分故事的后续闪回。
这样的写法,应该叫任性吧?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在我学写标准化故事的时候,老师说,好故事能用三句话讲完。而不标准化的故事,我想就是,三句话讲不完。三句话讲不完,所以写了六年,写了十三万字。
标准化故事的规则还包括:要有统一的主人公,统一的地点,统一的时间。每个出现的人物,应该发生人物关系。他们的关系变化,推动故事的发展。有明确的主题,高潮和结局。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这些情节点的设置,也有规律和分寸可循……
这些规则,《世界尽头是北京》一个也没遵守。于是,它获得了小兽一般的自由。不靠因果,不靠联系,从而获得了自由气息,流动蜿蜒,漫无目的。不靠悬念,不靠冲突,没有一口饮尽的冲动,从而获得了魅力——跳跃,丰富,独立。反复咀嚼,越发有劲。
朱天文说侯孝贤的电影,是“不规则的蔓延”。生命本身,是不规则的,不标准的。她写的不是故事,是生命。生命本身,不是清晰的一条线,而是混沌的一团。
她写的是完整的一团生命。
五 过接布
这是绿妖的部长篇小说。在此之前,是随笔散文集《我们的主题曲》,是短篇小说集《阑珊纪》。在此之后,生长在她写作脉络上的,接续《世界尽头是北京》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少女哪吒》《硬蛹》。
《我们的主题曲》是直抒胸臆的情绪。《阑珊纪》开始编织故事,有模仿痕迹,在商业和自我之间挣扎。《世界尽头是北京》略有些吃力,抛却标准化故事,尝试写自我生命体验。我以为《少女哪吒》《硬蛹》好。真实,准确,深沉,微妙。不再有故事,不再有欲望,盈盈一体,饱满如水滴。从直觉到自觉,作者走过了一个创作历程。
为什么要读《世界尽头是北京》?如果它不如后者完美。
去年,我们共同的朋友车向原和白略一起走访江南乡村,寻找渐已消失的民间手织布。那些布匹美不胜收。传统的手工业,皆有一种大工业时代无法企及的美,那是消耗浸润的时光之美。
各种纹理的手织布中,我喜欢过接布。一个图案织好了,不是咔嚓一声剪断,而是接茬织起下一个图案。为此,织女们要缝合一千两百个线头。过渡的那一小块,就是过接布。因为不可复制,因为用心良苦,反而有一种不规则的美。一种无用的美。
《世界尽头是北京》美如过接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