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62176
范小青现为江苏作协主席、苏派作家代表人物,从事小说创作三十多年,对于城市的描绘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主体,从以市井风俗、历史文化为灵魂的老的苏州到以经济建设和城市改革为主导的新的苏州,她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不断发展的眼光展示了一个处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城市。立足都市干部和农民工,以对世事的洞察、人情的练达,表达对都市人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历史、现实、文化、人性的深刻认识。
《桂香街》以新形势下的居委会工作为主线,抒写了发生在桂香街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鲜活故事,表现了基层居委会干部真实朴素的一面:外企“金领”主动挑起街道居委会主任的重担,带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小陈投入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看顾孤寡无依的老人,化解邻里间的纠纷,冷静处置突发事件,机智地与破坏社会安定的坏分子周旋斗争。本书已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专项作品。
自序
不经意间回头一看,许多年来,写下了许多和城市有关的小说,长篇小说就有好些部,尤其是直接以“城市”命名的长篇小说就有四部,再看这四部小说的出版时间,都靠得比较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初那几年中创作的,早的《城市民谣》出版于1997年,然后是2001年的《城市片断》,还有分别是2003年和2004年的《城市之光》和《城市表情》,包括稍后一点的《女同志》,是2005年出版的,只和《城市表情》差了一年。所以,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个阶段,可能是对城市题材着了迷,有一点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因为除了长篇小说,应该还有更多的中短篇小说。如此密集地抒写城市,肯定是因为“城市”太有写头了。
虽然我也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尤其是在少年到青年转变的时期,我是在农村度过的,农村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记,但毕竟,我的绝大部分的生活痕迹是在城市的,我摆脱不了城市给予我的一切,我逃脱不了抒写城市的欲望的控制。
在城市生活中,我始终是在底层的,我的目光也始终是落在底层的。我的城市小说,多半反映的是城市底层人民和普通老百姓,比如《城市民谣》就是写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的人生;《城市之光》其实是个擦边球,写的是一个农民在城市的遭遇,是一个悲剧,暗示着农民很难真正地彻底地融入城市。
在城市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事情是谁也回避不了的,那就是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震惊几乎是惊天动地的。
那时候,我内心有一种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感受,于是就开始了城市建设题材的写作。先写了稍有纪实性并且带有实验性的长篇小说《城市片断》。写完以后,出版时出版社也给予了鼓励,但自己总觉得没有写够,写得不过瘾。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太过庞大,内容太过丰富。于是,后来又写了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这一次写得比较痛快了。是不是可以说,《城市片断》是《城市表情》的准备?或者,《城市表情》是《城市片断》的故事版?反正这两个小说是可以成为互补的。
接下来就是《女同志》了。这是一部写机关女干部,或者换个说法叫职场女白领的小说。城市生活中始终存在并且布满了一个词,就是机关。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也同样逃不开机关这个陷阱。所以,《女同志》与其说是写了机关的女干部,不如说写的是城市的一个特殊地带。
这六部作品中,唯有《桂香街》间隔的时间比较长,是出版的。它又回到了城市底层——街道、居委会、普通居民。《桂香街》的写作,和我的其他小说的创作有所不同,这是一次带着题材去采访,确定主题才构思的写作。然而这一次的写作,我依然感觉风生水起,让我欲罢不能。作品中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生活中的居委会干部时常在我的眼前和脑海中冒出来,她们的付出,她们的委屈,甚至是她们的眼泪,推动着我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写作状态始终是顺畅的、跃动的。
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替,许多事情都渐渐忘记了,许多人也渐渐地忘记了,包括自己创造的许多人物,在内心也淡去了许多,幸好有这一次的重新结集出版,让我再次想起了他们:钱梅子、田二伏、谢北方、秦重天、万丽、林又红,看着这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看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倍感亲切,倍觉温馨。
谢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给了我这次机会。
范小青
2018年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