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07423
一、黄金的货币之路 /002
(一)“天赋异禀”的黄金 /002
(二)黄金货币属性崛起的中西方道路 /004
(三)金本位的嬗变 /007
(四)“去金本位”后黄金何去何从 /011
二、黄金的历史周期律 /013
(一)价格周期 /013
(二)价值兴衰周期 /015
(三)产业进化周期 /016
三、黄金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迁 /017
(一)农耕文明 /017
(二)工业文明 /018
(三)信息网络文明 /020
(四)数字文明 /021
第二章 黄金价格与交易市场 /023
一、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及金价分析 /024
(一)供需因素对黄金价格产生的影响 /024
(二)国际政治经济周期对黄金价格的影响 /032
(三)国际金融形势对黄金价格的影响 /033
二、黄金相关市场分析 /034
三、黄金交易场所与黄金价格 /040
第三章 黄金金融 /043
一、何为黄金金融 /044
(一)关于黄金金融 /044
(二)黄金金融化范畴 /045
二、黄金金融的主要投资渠道 /047
(一)黄金期货 /047
(二)黄金定投 /050
(三)黄金质押贷款 /053
(四)黄金ETF /057
(五)黄金期权 /060
(六)黄金的货币价值 /062
三、黄金金融发展 /063
(一)发展阻力 /064
(二)模式探索 /067
四、黄金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069
(一)新形势对传统黄金金融的冲击 /069
(二)黄金金融的价值再发现 /070
第四章 “互联网 黄金”新玩法 /073
一、互联网黄金案例分析 /074
(一)博时黄金 /075
(二)腾讯微黄金 /077
(三)黄金管家 /079
(四)黄金钱包 /082
(五)小结 /083
二、互联网黄金的阶段性发展 /084
(一)互联网黄金业态1.0时代 /085
(二)互联网黄金业态2.0时代 /088
(三)互联网黄金业态3.0时代 /095
三、“互联网 黄金”发展趋势与风险预测 /099
(一)发展趋势 /099
(二)风险预测 /104
四、互联网黄金平台合规发展与投资风险防范 /106
(一)互联网黄金平台合规发展 /106
(二)互联网黄金平台投资风险防范 /108
第五章 中国与黄金定价权 /113
一、国际黄金定价权的由来 /114
(一)缘起于“金本位”:开启近代英国国际金融控制权 /114
(二)发端于“黄金屋”:确立伦敦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黄金市场主导权 /115
(三)新旧体系更迭:从伦敦定盘价走向新版电子定盘价 /117
(四)世界黄金定价权实质 /118
二、国际黄金交易体系特征及构成 /120
(一)国际黄金交易体系的特征 /120
(二)国际黄金交易体系的构成 /121
三、提升国际黄金定价权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26
(一)挑战 /127
(二)机遇 /129
四、中国黄金话语权争夺的战略举措 /132
(一)提高我国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132
(二)创新要素成为国际市场开拓的新动能 /133
(三)中国保险资金有望进军黄金市场 /135
(四)国有企业跨境并购可发挥东西结合优势 /136
(五)重视黄金货币属性,提高储备规模 /136
第六章 “共享黄金”——共享经济的版图扩张 /139
一、区块链:让“共享经济”真正实现“去中心化” /140
(一)Airbnb、Uber等共享平台的去中心化理论设想 /140
(二)区块链支撑共享经济模式的巨变 /141
(三)共生生态释放了共享经济应有的潜力 /142
二、推动行业转型——共享黄金体系的构建设想 /144
(一)“共享黄金饰品”助力构筑共享黄金生态圈 /144
(二)黄金珠宝的跨界融合共享 /158
三、小结 /163
第七章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是否是新时代的黄金 /165
一、“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 /166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166
(二)比特币的起源、概念和特征 /169
(三)比特币的监管现状 /170
二、比特币与黄金的比较 /175
(一)比特币与黄金的对比 /175
(二)比特币可否成为“电子黄金” /179
(三)比特币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 /182
三、数字货币底层技术与黄金的优势互补 /185
(一)比特币与黄金的互补价值 /185
(二)“区块链 黄金”的适用场景 /189
(三)“区块链 黄金”的风险提示 /193
结语 /197
附录A 黄金文化与黄金饰品、工艺设计 /203
附录B 互联网黄金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209
2013年,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是黄金产业大发展的时期。有些在线下经营黄金门店的创业者赶上了这个机遇,基本上都能有收获。那时,虽然互联网的大风口已到,但整个产业还未转型,仍然以线下门店为主,一些敏锐的企业开始进行互联网金融的探索。
其实,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机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机联网时代,台式互联网和PC互联网称为机联网,它是机器联网,IP地址就是一堆数码本身。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实名制,身份证和手机绑定,甚至银行卡也要绑定,个人和机器、网络完全连在一起,成为“人联网”,机器成为人身体器官的延伸。移动互联网就是人联网,把人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终端变成人的一部分。移动终端,让人随时随地连接在互联网上,也随时随地生产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台式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连接终端的可移动性,更重要的是连接终端后面的人是具有活性的,同时可以生产数据,这时才有了所谓的大数据;第三阶段,就是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的物联网。
从机联网到人联网再到物联网,连接的终端越来越多,数据不断地被生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数据真正变成活性数据。过去的数据叫结构化数据,在数据库中存储,数据靠录入才能生产出来。现在,依靠传感器抓取、生成数据,数据的维度越来越多。一个手机里可能有几十个App,那么每个App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抓取数据。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生成数据、产生数据的模式,到万物互联的时代,变成了万物都在生成数据。只要连着传感器的终端,连着通信的终端,海量数据就会源源不断地生成。
真正的大数据在物联网时代,这时就更需要云计算了。今天讲云计算、大数据,其实数据还不够大,维度不够多、活性不够强,数据的规模、数据量也不够大。到物联网时代,数据维度会越来越多、活性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必须采用云计算才能处理这么大量的数据,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才可能处理这些数据,而不是靠人来处理这些数据。
正因为那么多数据、设备都连到了网上,如果还是一个集中的中心结构和布局,那么一旦出现一个中心的坍塌,整个互联网就会崩溃。因此,互联网才发展出分布式的结构,从多中心到分布式,就是一种互联网自身安全的设计。在机联网时代,中心化的局域网、内部网居多;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结构已经形成;而到物联网时代,必然是遍布全球的分布式结构,并且用新的技术来支撑。机联网时代以P2P技术为主,P2P慢慢组网,逐渐形成多中心、分布式布局;到物联网时代必然以区块链为基础来奠定整个网络的结构,而区块链技术现在只是刚刚起步。
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即处在从机联网到物联网中间的位置。今天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来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应看到机联网时代已经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更应看到未来物联网时代产生的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的应用是机联网的前提,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不会有计算机的联网。机联网的时代有计算机、软件、网络和结构化的数据等元素。在机联网时代,这些元素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世界。当传统社会、传统产业不断引入计算机,运用软件和连接网络的时候,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影响。但是,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软件、网络等都被视为高科技,设备很昂贵、用户较高端。起初,国家是它的用户,后来,军队是它的用户,然后,单位是它的用户,再后来,家庭是它的用户,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用户。软件、网络、数据也是这样,逐渐从国家、公司家庭、到个人,完成向个体化、大众化的转变。
信息通信技术的产业发展历程逐渐让设备从笨重到轻便,让价格从昂贵到便宜,用户从集团、机构到个人,个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移动智能终端的手机彻底实现了技术颗粒化,技术渗透到最小的单位——个人。当所有的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之后,个人就是这种技术渗透的颗粒化的最小单位,从而在互联网信息产业产生了从渗透到溢出的大逆转。技术过去高高在上,现在技术从高层到低层渗透,渗透到底层的个人,然后在社会层面上以个人为单位变成组群,随之产生公司、社会组织的重构,这就是技术的溢出效应。技术渗透的过程是一个解构的过程,把传统解构。现在信息碎片化,就是因为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最底层,把传统的结构打散、瓦解。机联网时代,碎片化开始萌芽,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加速并彻底实现了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同时,新的技术不断产生,让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又重新集聚。世界开始重构,这就是技术溢出的结果。新的平台兴起,平台经济圈住了大量用户,随时随地影响着平台上的用户。这是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现象。渐渐地,这些平台不满足于孤立,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它们必须连接,不断跟其他平台连接共享,形成了生态。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产生了技术生态、产业生态、社会生态的重构。当前,用户底层渗透、溢出之后产生的重构,组群、微信群等组织的重构,意义就在这里。重构之后产生了不同领域的相互连接,区块链就是让不同领域跨界的生态重构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技术。
现在这种技术溢出的红利,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也不知道怎么进行开发。过去我们享受的都是技术渗透的红利。在技术渗透过程中,一些机构迅速通过技术“圈”住了很多的个人,就是所谓的“圈粉”。用户变成他们争夺的资源,移动互联网让用户变成一种互联网上的资源,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变化。以前谈到互联网,人们可能以为仅仅是个网站、平台而已,现在谈互联网,首先想到的是用户,用户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部分,而用户具有活性、情感、思维的特征催生了“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机联网时代可能没有“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因为用户没有成为中心,用户的情感传递也不是在互联网上,以至于那个时候有种说法“在机联网上你不知道对方是一只猫还是一只狗”。而现在移动互联网不一样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知道对方是谁,可以要求视频验证、身份验证等。在这个时代,“以用户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等这些提法就出现了。
第一,所有的经济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争夺C端的用户,这是这个时期商业模式变革的主要特点:面向个人用户来开发产品、提供服务,包括金融、技术、品牌、媒体等,都在出现转变。自媒体、自金融、自品牌大量出现,每个人有自己的品牌,每个人有自己的微博,每个人有自己的投资,甚至将来还会有自公益(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公益等)。人的个性化得到张扬和发展,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人的话语权得到实现等,这是所有的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的,新的产品、平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以个人为连接,形成新的平台提供服务,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出现。通过技术平台、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数据服务等,超越原来的交易结构,形成第三方介入。如借贷,过去是借款人与还款人之间的资金流动,现在第三方信息平台帮助借款人发布借款需求,形成信息撮合、信息中介的模式。然后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来提供服务:借款人把钱先打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由第三方支付给贷款人,贷款人还款时先支付给第三方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再还给借款人。另外,还有第三方的物流模式等。这些第三方平台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了新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以及以信息技术进一步叠加、衍生而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市场的快速发展,让第三方成为商业模式设计的最巧妙和最关键的地方。能不能发现、找到第三方,引入第三方和通过第三方的价值重构己方交易结构,让甲乙双方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增加第三方形成三方共赢、多方共赢的模式的关键就是要跨界,形成资源的整合、价值的创造,再进行分享。重点应思考第三方的作用,在破解传统经济瓶颈的时候能不能找到第三方。阿里利用第三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发现当甲乙双方完不成交易的时候,找到一种担保型的支付来帮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的转变,并由第三方物流完成货物的运送等。巧妙借用第三方的力量,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过去完不成的事。
第三,平台。怎样通过平台综合各参与方和交易结构,形成综合服务?平台主要通过连接来形成综合服务,并不需要平台提供所有产品和服务。平台可以把大量服务和产品外包,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模式来提供,它的关键是提供一种连接。平台经济的核心就是连接、跨界,实现价值的重构和再发现。其实,价值的再发现从根本来说是需求链、供应链、资金链、物流链等结构的重新设计,这才能形成价值链的重构。
对于移动互联网,不能仅看到移动终端,也要看到它背后整个体系的变化。现在用户只要拿着终端就可以连接到平台,但其实平台的后台非常关键。对移动互联网,要有对后台基础设施的理解、对后台数据的理解。
第四,对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和底层架构要有理解。①移动互联网让人类拥有一个新的底层设施,移动互联网就像高速公路,成了人类活动工作的基础设施,谁都离不开它。②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资源条件,人类就像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以及其带来的方便。③移动互联网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生活、工作离不开互联网,它就像一张大网,把我们网在其中。
这是移动互联网的3个特性: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生存环境。企业在开发产品与服务的时候可以放在这样的基础设施上去考虑能不能行得通,放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看看能不能挖掘出数据、用户、平台的价值,放到这样的生存空间中来看它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比原来活得更好、价值更得以彰显。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移动互联网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多,数据存储、运算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移动互联网需要一个技术生态,需要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分布式的结构等。特别是随着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发展,物联网(万物互联)的条件逐渐成熟。人类社会将用未来的物联网破解和升级人联网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黄金产业的发展、商业模式的改造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