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70586丛书名: 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创业生涯准备阶段到创意设计、拟定商业模式、资源组织策略以及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理解创新与创业;创新过程与能力:企业的创新活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的铁笼;创新战略:企业创新的方法、方法与方向;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全书凸显了通过创新实现创业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双创” “双价值”教育(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材体系,旨在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向善的创新型创业人才”。
目 录
第一章理解创新与创业
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
一、对创新的若干经典定义
二、理解创新:基于经典定义的角度
第二节 真实世界中的企业经济学:基于创新的L形平均成本曲线
一、正统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函数:理解U形曲线
二、从U形曲线到L形曲线
三、技术升级与产业竞争中的L形曲线更迭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及其社会条件
第四节 对创新型企业社会条件的解剖
一、理解战略控制:确立战略性思维
二、理解财务承诺:谨防创新杀手
三、理解组织整合:确保包容协调
第五节 理解创业
一、企业家精神:理解创业活动的本质
二、在位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导向
第二章 创新过程与能力:企业的创新活动
第一节 创新过程:从线性视角到非线性视角
一、线性视角
二、非线性视角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理解创新过程的另一视角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二、SECI模型:知识创造的螺旋
第三节 从流程到能力
一、新产品开发/创新管理流程模型
二、吸收能力
三、从创新中获利
四、核心能力与核心刚性
五、马尔科夫过程:VSR机制
第四节 设计驱动的创新
一、在解释性对话中确认用户需求
二、重新定义产品内在意义
第五节 用户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内涵与反思
一、用户创新: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开放式创新:内涵、条件与现实
第三章 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的铁笼
第一节 创新的SPRU分类:从渐进创新到发展巨浪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若干基本规律:典型事实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典型事实:总括
二、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进步的组织性
四、技术进步的累积性
五、技术进步的网络性
六、技术进步的嵌入性
第三节 理解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的产业差异与融合
一、理解技术体制
二、产业发展动力的类型学讨论
三、现代产业创新的科学基础与技术融合
第四章 创新战略:企业创新的方式、方法与方向
第一节 认识技术创新战略
一、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核心驱动:技术创新战略有效的前提条件
二、技术创新战略的弗里曼分类
三、“干前学”与“干中学”:另一种技术创新战略分类
四、全面创新管理:创新战略的中国式总结
第二节 系统集成
一、系统集成的内涵与背景
二、系统集成的能力基础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变化的冲击
一、能力摧毁型创新
二、构架创新
三、破坏性创新
四、应对技术变化的冲击:双元组织
第四节 世界创新地图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朴素式创新
二、反向创新
第五节 创新管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绿色创新
二、负责任的创新
第五章 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
第一节 从创业管理到企业成长
一、创业过程与流程
二、创业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二节 详解蒂蒙斯模型: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团队与机会
一、创业的资源拼凑策略
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三、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评估
第三节 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内涵与创新过程
二、创新创业中的互联网:当代商业模式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创业计划与融资
一、撰写商业计划书:超越投资游说
二、创业融资
第五节 中国式创业
一、政治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
一、对创新的若干经典定义
二、理解创新:基于经典定义的角度
第二节 真实世界中的企业经济学:基于创新的L形平均成本曲线
一、正统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函数:理解U形曲线
二、从U形曲线到L形曲线
三、技术升级与产业竞争中的L形曲线更迭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及其社会条件
第四节 对创新型企业社会条件的解剖
一、理解战略控制:确立战略性思维
二、理解财务承诺:谨防创新杀手
三、理解组织整合:确保包容协调
第五节 理解创业
一、企业家精神:理解创业活动的本质
二、在位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导向
第二章 创新过程与能力:企业的创新活动
第一节 创新过程:从线性视角到非线性视角
一、线性视角
二、非线性视角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理解创新过程的另一视角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二、SECI模型:知识创造的螺旋
第三节 从流程到能力
一、新产品开发/创新管理流程模型
二、吸收能力
三、从创新中获利
四、核心能力与核心刚性
五、马尔科夫过程:VSR机制
第四节 设计驱动的创新
一、在解释性对话中确认用户需求
二、重新定义产品内在意义
第五节 用户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内涵与反思
一、用户创新: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开放式创新:内涵、条件与现实
第三章 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的铁笼
第一节 创新的SPRU分类:从渐进创新到发展巨浪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若干基本规律:典型事实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典型事实:总括
二、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进步的组织性
四、技术进步的累积性
五、技术进步的网络性
六、技术进步的嵌入性
第三节 理解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的产业差异与融合
一、理解技术体制
二、产业发展动力的类型学讨论
三、现代产业创新的科学基础与技术融合
第四章 创新战略:企业创新的方式、方法与方向
第一节 认识技术创新战略
一、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核心驱动:技术创新战略有效的前提条件
二、技术创新战略的弗里曼分类
三、“干前学”与“干中学”:另一种技术创新战略分类
四、全面创新管理:创新战略的中国式总结
第二节 系统集成
一、系统集成的内涵与背景
二、系统集成的能力基础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变化的冲击
一、能力摧毁型创新
二、构架创新
三、破坏性创新
四、应对技术变化的冲击:双元组织
第四节 世界创新地图中的发展中国家
一、朴素式创新
二、反向创新
第五节 创新管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绿色创新
二、负责任的创新
第五章 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
第一节 从创业管理到企业成长
一、创业过程与流程
二、创业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二节 详解蒂蒙斯模型: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团队与机会
一、创业的资源拼凑策略
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三、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评估
第三节 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内涵与创新过程
二、创新创业中的互联网:当代商业模式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创业计划与融资
一、撰写商业计划书:超越投资游说
二、创业融资
第五节 中国式创业
一、政治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免费在线读
要写一本有关创新管理教材的想法,起始于2017年秋天。当时我正在给新招的研究生选购图书,用于专业“扫盲”,却发现创新管理领域的一大批经典著作已经绝版,近的如《制造繁荣》,远的如《牛津创新手册》,更早些的《走向自主创新》则早就在淘宝上卖出了几大百的价钱。到了2018年春天,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约我录制一门“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我才下定决心把近几年给MBA上课所用的“创新管理”讲义梳理一番,把课上留作阅读讨论的内容稍作丰富,又加入了一部分创业学的内容,最终硬着头皮录完了这门课。此后的五个月时间(2018年7月至11月),这份讲义终于变成了一份24 万字的书稿,其间还夹杂着完成指定教学任务、企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一系列工作。
说来风轻云淡,但这个过程留给我的真实感受却是痛苦。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诚如巴顿(D. Leonard-Barton)在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中文本译名为《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中所说,当你开始写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手头上那点儿“货”总是有些捉襟见肘。何止是“捉襟见肘”,简直是“惨不忍睹”!说来惭愧,正是为了完成这部教材,我这个正经“创新管理”专业毕业的“废柴”博士才会把读书时候“翻”过的经典文献扒出来精读一番,才有机会、有动力第一次翻开早前囤积的很多专业书耐下性子学习一番,真应了那句老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折腾得如此费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己对这部教材的一些基本要求,或者说,我 希望它能够具备的一些特点。比如:
1.准确
概念明晰、术语精准是教材编著的“起步价”,但近年来这个“起步价”的估值似乎被严重压低,其缩水程度甚至远超2018年动荡不堪的A股市场。尤其是在创新与创业管理教育领域,面对这样一个被自上而下“点名”无数次的“重点”和“风口”,动了“淘金”念头的外行人不在少数。偏偏今天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还远远没有高级到对教材的“准确”表达必要而应有的尊重:如果说教书是个“良心活”, 写一部“准确”的教材则是“良心活”的最高级,没有之一。但这个“良心活”却在现实中遭遇了“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尴尬与套路。面对这样的困局,尽管“废柴”,也只能横下一条心,迎难而上,回归经典与原著,追寻“原汁原味”,毕竟要对得起博士学位证上 “创新管理学科(专业)”这几个字,毕竟当年上理论课时的最爱是正值盛年的郭德纲,是那句“再大的腕儿,没有祖宗,你也不是干这个的”。
说来风轻云淡,但这个过程留给我的真实感受却是痛苦。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诚如巴顿(D. Leonard-Barton)在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中文本译名为《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中所说,当你开始写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手头上那点儿“货”总是有些捉襟见肘。何止是“捉襟见肘”,简直是“惨不忍睹”!说来惭愧,正是为了完成这部教材,我这个正经“创新管理”专业毕业的“废柴”博士才会把读书时候“翻”过的经典文献扒出来精读一番,才有机会、有动力第一次翻开早前囤积的很多专业书耐下性子学习一番,真应了那句老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折腾得如此费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己对这部教材的一些基本要求,或者说,我 希望它能够具备的一些特点。比如:
1.准确
概念明晰、术语精准是教材编著的“起步价”,但近年来这个“起步价”的估值似乎被严重压低,其缩水程度甚至远超2018年动荡不堪的A股市场。尤其是在创新与创业管理教育领域,面对这样一个被自上而下“点名”无数次的“重点”和“风口”,动了“淘金”念头的外行人不在少数。偏偏今天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还远远没有高级到对教材的“准确”表达必要而应有的尊重:如果说教书是个“良心活”, 写一部“准确”的教材则是“良心活”的最高级,没有之一。但这个“良心活”却在现实中遭遇了“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尴尬与套路。面对这样的困局,尽管“废柴”,也只能横下一条心,迎难而上,回归经典与原著,追寻“原汁原味”,毕竟要对得起博士学位证上 “创新管理学科(专业)”这几个字,毕竟当年上理论课时的最爱是正值盛年的郭德纲,是那句“再大的腕儿,没有祖宗,你也不是干这个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