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029715

《自律力》
每日6问,改变顽固而消极的习惯,实现100%自律
风行全球,写给成年人的习惯改造书
在这本伟大而深刻的新作中,畅销书作家、世界知名高管教练马歇尔·古德史密斯考察了导致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丧失自律的、隐藏在周围环境与我们内心的诱因。古德史密斯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和世界上*成功的高管及商界颠覆者合作的启发性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私人指导手册,帮助读者成功掌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只需倾听》
一上市就在亚**网站风靡畅销,被很多出色企业视为“*佳培训教材”。
△*威性。作者FBI和警察局以及诸多*际**级企业培训导师的身份,尤其是FBI的培养背景,尤其是人质谈判的经验。
△观点新颖。同类书籍大多从怎么说入手,教人倾听的书籍相对偏少。
△指导性与实用性。情境不仅涉及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而且还囊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本既专业又通俗的人际沟通实用书籍。
△可信度。讲述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实例,并且穿插通俗的脑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呈现了沟通说服的过程是由倾听开始,让人信服。
《自律力》
为什么我们成不了那个*想成为的人?
△ 厨房里飘来培根的香味,让我们胃口大开,却忘记了医生让我们控制胆固醇的建议;
△ 手机铃声响起,我们的眼神不由自主转向亮起的屏幕,却错过了朋友和家人*真挚的眼神;
△ 时钟走到7:51时你保证8:00开始工作,8:32的时候你会把闹钟设在9:00,你成了一个“整点爱好者”,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
我们的反应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通常是环境中消极诱因(特定的人或事)的产物。它们诱使我们以一种完全不符合自我认知的方式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父母或朋友做出反应。但如古德史密斯所说,看起来环境总是不在我们的掌控中,我们却能选择自己的反应。
然而,选择不等于行动,无论需求多么紧急,改变对我们来说总是很难的事。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不代表我们就能成功。我们是优秀的策划者,但当环境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挥影响时,我们就变成了蹩脚的执行者。
在本书中,古德史密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它以每日问答为框架,提出了6个 “迷人”的积极问题,帮助我们克服环境中的消极诱因,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意义深远的改变。
《只需倾听》
善于倾听是沟通的关键
△ 如何修补破碎的家庭,让冷战的夫妻重归于好?如何让叛逆的孩子乖乖听话?
△ 如何引起潜在客户的兴趣?
△ 如何让老板听懂你的诉求?
△ 如何让支离破碎的团队高效合作?如何帮助销售人员创出卓越的业绩?
△ 如何让不友善的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
掌握良好的倾听能力并不难。作为一位“跨界”沟通专家,郭士顿博士把他30余年的临床经验与商界及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结合起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真实的案例为我们透彻地分析倾听的奥秘。他将这些道理总结成9条核心法则、12个简易沟通秘诀,并教我们如何快速处理7种常见棘手问题。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当你面对不可理喻的人时,不再一筹莫展,说服对方变得很容易。更有价值的是,你会赢得他们宝贵的信任。除此之外,你还将学会和自己对话,控制自己的情绪,宽容地接纳自己,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正是一切成功的起点。
《微影响》
运用联结型沟通技巧
实现影响力的加速度
△ 互联网创业“菜鸟”通过一个微小举动招募到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沃兹尼亚克,他是怎么做到的?
△ 耐克部门经理用一句真诚的劝诫,帮助创始人菲尔·奈特打造了全**一运动品牌,他说了什么?
△ 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制作人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促成了星巴克与“灵魂歌王”雷·查尔斯的强强联合,他做了什么?
如今,影响力不再是一种驱使他人为自己做事的手段,真正的影响力是通过理解他人的立场、无私地给予、尽力争取双赢的结果,从而建立起长久的、稳固的人际联结。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真实案例,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蓝图,告诉大家如何运用真诚沟通和同理心来制造共鸣,如何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来赢得认同,*终掌握这门“从偶遇中发现机遇”的联结型沟通艺术。
《自律力》
目录:
前言 发现改变的诱因,完成从自控到自律的跨越
第1章 我们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
第2章 6个问题,让你的投入度轻松翻倍
第3章 规划:把自控力升级为自律力
第4章 假如生活一成不变,你会遭遇哪些危机?
结语 自控是不变,自律则是改变
译后记 你理想中完美的自己
《只需倾听》
名家推荐
权威推荐
作者简介
第1章 2个沟通奥秘
奥秘1 谁劫持了你
奥秘2 大脑为何会从说“不”到说“是”
第2章 9条核心沟通法则
法则1 从“噢,完蛋了”到“对,就这么办”
法则2 清空成见,开始倾听
法则3 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理解
法则4 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证明自己有趣
法则5 让别人感到自己有价值
法则6 帮助他人抒发郁结
法则7 消除错位现象
法则8 茫然无助的时候,主动示弱
法则9 远离“有毒”的人
第3章 12个简易沟通秘诀
秘诀1 真的不可能吗
秘诀2 魔力悖论
秘诀3 同理心催生法
秘诀4 出人意料的立场转换
秘诀5 你真的这么想吗
秘诀6 “嗯……”的力量
秘诀7 先自我揭短
秘诀8 从“交易”到“交心”
秘诀9 “肩并肩”的交流
秘诀10 填空法
秘诀11 朝着“不行”一路挺进
秘诀12 重量级的感谢和道歉
第4章 快速应对7种棘手问题
运用1 如何搞定糟糕的团队
运用2 如何顺利升迁
运用3 如何对付自恋狂
运用4 如何拓展人脉
运用5 如何对付失控的人
运用6 如何与自己对话
运用7 如何接近大人物
后记
郭士顿医生主题演讲与研讨会
《微影响》
基础章 影响他人为何越来越困难? 1
步骤一 超凡愿景:池塘越大,养的鱼越多 37
步骤二 用心倾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耳朵却听得到 71
步骤三 转换立场:拆掉大脑里的“墙”
步骤四 多做一些:切饼之前,先把饼做大 137
进阶章 逆境中,如何顺利发挥影响力?167
案例章 运用微影响,解决大问题 199
结语 让我们开始影响他人吧!217
《只需倾听》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每一个当下或未来的领导者都应该读,更重要的是,要好好运用它。——沃伦•本尼斯 (当代领导力大师、四任美国总统顾问团成员)
《微影响》
《微影响》的确能改变你的人生。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它都能大幅提升你的沟通能力,巩固你的人际关系。本书是掌握积极影响力的秘密武器,是必读书籍。——大卫·范伯格(医学博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集团总裁)
《自律力》
一本关于如何自我实现的智慧之作,里面充满了有趣的故事。——菲利普·科特勒(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 代营销学之父)
自律的15个魔鬼误区
2001~2013年,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一直担任纽约市市长一职,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社会工程师”,始终致力于把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好(至少他是这么想的)。不论是在公共场所禁烟,还是规定所有市政车辆全部改用混合动力,他的目标始终是纽约市的自我完善。
2012年,在布隆伯格的第三个任期(也是最后一个任期)即将结束之际,他决定向日益蔓延的儿童肥胖症宣战。为此,他禁止销售容量大于16盎司(约合454毫升)的含糖软饮料。布隆伯格的行为值得商榷,因为其中确有一些漏洞,但我们应该都同意,抑制儿童肥胖症是一件好事。布隆伯格试图从一个小方面入手,改变这种诱导人们消费太多含糖饮料的环境。他的逻辑可谓无懈可击:如果商家不提供32盎司包装的饮料,消费者——比如电影院观众——花再多钱也买不到超过16盎司的大杯,那么他们就只能买小容量包装的饮料,从而摄入更少的糖。布隆伯格没有明令控制人们喝含糖饮料的总量(人们仍然可以买两杯16盎司的饮料),他只是设置了一个小障碍,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就好像你关上了自己办公室的门,如果有人要见你,就必须先敲门。
就个人而言,布隆伯格的规定和我没有半点儿关系。我不是来这里当判官的。我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成为理想的自己,而不是告诉他们理想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把布隆伯格抑制儿童肥胖症的规定作为案例,只是把它看作在人们抵制改变的重重阻力中的一场练习。
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批评“保姆型政府”的风潮。这个名叫布隆伯格的家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居然想要管我怎样生活?地方上的政客也表示反对,因为布隆伯格没有事先咨询他们的意见,他们痛恨这位市长的专横作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布隆伯格在限售软饮料的同时,还减少了拨给学校的预算,所以这不过是一种伪善;而那些“夫妻店”老板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该禁令豁免7-11之类的便利店可以继续出售大包装饮料,这可能导致“夫妻店”的倒闭。《每日秀》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揶揄这位纽约市长:“卖大麻罚款100美元,非法销售大包装软饮料呢?200!”
诸如此类的反对和嘲讽之声还有很多。最后,在一连串的诉讼之后,纽约法庭认为这项禁令“武断而任性”,将其否决。我对此事的看法是:哪怕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我们却依然擅长编造各种理由,竭力避免改变。想办法攻击那些想要帮助我们的人,驳斥他们的想法,比努力解决问题更容易,也更有趣。
轮到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时,我们会把人类善于逃避的天赋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会拥奉一套滋生否认、抵制与自欺欺人的思维,这种思维比找借口更可恶。借口是我们在辜负他人的时候,顺手丢给对方的解释,一般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就地取材编造的。例如,我们不锻炼,是因为“这不好玩”或者我们“太忙了”;我们迟到了,是因为“堵车”或者“孩子们有急事”;我们伤害别人,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这些借口,基本上都是小学生说“狗把我的作业吃了”的改编版,一看就知道是胡编,即使当事人没有说谎,别人也很难相信。
然而,当我们辜负自己的时候,心里暗藏的文过饰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单单一个“借口”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些内心想法,它们代表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借口只是在事后解释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而我们那些内心想法,往往产生于事发之前,是它们诱发了失败,扼杀了持久改变的可能性。我们拿这些想法当信条,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就这样放弃本可以达成的目标。我把这些想法称为思维误区,以下是15中常见的思维误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