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4884丛书名: 无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经典作品
阿德勒心理学《自卑与超越》应用手册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个体心理学”鼻祖、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人生自修课
张德芬、刘轩、黄伟强、简里里联袂推荐
很多人对幸福的定义,是把社会看成一座金字塔,必须登上塔尖,成为财富、名望、权力的大赢家。但阿德勒不这么看,他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平衡和安宁。阿德勒提出获得幸福的条件是:接受自己、信赖他人,并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认识到自己有瑕疵,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努力改变能够改变的,放下不能改变的,活出自己的特色,做自己喜欢的人,这才是幸福的样子。
在这本书中,日本阿德勒研究学者岸见一郎,以平实浅近的叙述,穿插生活实例及哲学故事,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精要论点,并提出明确有力的行动指标,让读者能真正掌握阿德勒心理学的真义,进而卸除生命的负担,找到不受过去和他人支配的幸福之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阿德勒是谁?
背景/003
成为医生的决心/005
对社会的关心与婚姻/006
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和分别/007
开创个体心理学/010
作为军医参战/010
阿德勒心理学对教育的关心/010
阿德勒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012
逝世/012
阿德勒心理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012
阿德勒对普通人的关心/013
阿德勒的著作/015
跨越语言的障碍/016
第二章 成为普通人的勇气
教育的目标/021
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026
不是“从哪来”而是“到哪去”/028
行为的目的——吸引他人注意/031
行动的目的——挑起权力竞争/032
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034
不惩罚,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037
报复和无可救药的炫耀/038
关注适当的行为/039
不表扬,别让孩子依赖他人的肯定/040
关于挫折/041
劣势自卑感/041
优越自卑感/042
你本来就很好/043
成为普通人的勇气/045
关注孩子本身/046
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048
共同的课题/049
体验行为的结果/050
教育就是时刻做好踩刹车的准备,但绝不提前踩刹车/052
温柔与“铁石心肠”/054
第三章 拥有更理想的人际关系
对等的横向关系/059
认为沟通无效的人,一开始就没有沟通的意愿/061
竞争的纵向关系/063
做你喜欢的自己/071
信赖他人,世界没你想的那么危险/075
懂得付出,也不过分给予/076
获得幸福的条件/079
在乎他人/079
第四章 人生由你自己决定
古希腊哲学与阿德勒/087
得到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091
人们都只活在自己定义的世界中/093
“人生的谎言”/097
反对决定论/098
人生由你自己决定/099
个人的主体性/102
第五章 应该怎样去生活
追求人生的意义/107
即使被讨厌,也要过自由的生活/110
不要害怕失败/111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存在/113
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吗?/114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116
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118
关于自立/120
沟通如此重要/120
男人属于火星,女人属于金星/124
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续/125
乐观主义与乐天主义/128
从能做的事情开始/131
后记
前言:
“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阿德勒心理学可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日本,提起心理学,人们就会想到弗洛伊德和荣格,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他们同一时代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902 年开始,阿德勒(1870—1937)作为核心成员活跃于弗洛伊德所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之中。但是后来因为他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便脱离了协会,创建了以“目的论”“整体论”为特征的独立理论体系,那就是“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或Individual Psychology),现在一般称为“阿德勒心理学”。
关心社会主义的阿德勒曾想通过政治改革来改变社会。但是,当政治的现实摆在他眼前时,他才发现,只有通过育儿和学校教育才能拯救人类。基于这个想法,阿德勒在维也纳成立了儿童问题咨询所,潜心于心理咨询活动。奥地利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一片荒芜,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犯罪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育儿和教育便成为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要强行压制孩子,要抱着信任的态度去接受孩子的全部。这同时也反映了阿德勒自己与孩子们相处的方式。
随着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加剧,阿德勒将活动据点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在一片新天地中,阿德勒充满活力的演讲和不断出版的著作得到了很多的好评。
阿德勒的语言简单明了,讲义中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易于大家理解。然而,正因如此,反而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反感。
一次,阿德勒的演讲结束之后,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说:“您今天讲的这些不都是常识吗?”他所期待的是一些高端、宏大的理论,阿德勒的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也许让他感到非常失望。
如今,阿德勒思想已遍布世界各地,例如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现在的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理查德•卡尔森(《别为小事抓狂》)等,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里面拥有与阿德勒非常相近的思想。可以说,阿德勒心理学就像一座金山,有无尽的财富可以挖掘。
阿德勒心理学并非现在才发挥出它的作用,以前就曾有过阿德勒时代。但是,阿德勒对此并不在意,即使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甚至忘记了阿德勒派的存在,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他坚信有那么一天阿德勒思想一定会深入人心。
有一些情况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比如,那些自我标榜阿德勒心理学但其实无法称为阿德勒心理学的事例。用一句话说,就是为控制孩子而使用阿德勒心理学的想法。他们站在了与阿德勒基本立场格格不入的原因论立场上。这是学术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而本书作为一般的图书只想对此保持中立,所以尽量避免谈论该方面的内容。
总之,即使阿德勒的名字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阿德勒心理学也已然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无法无视它的存在。虽然阿德勒的思想易于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赞成他的想法。而且,很多人非常明白他的理论,然而实践起来却会遇到许多困难。
另外,阿德勒心理学对无意识中所接受的文化的自明性持批判的态度,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
我是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随着女儿的出生,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能够学习阿德勒心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我与孩子们相处的方式。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并非仅仅包含育儿理论和教育理论。在大学我的专业是哲学。哲学所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我选择的是名为“幸福是什么”的实践性课题。我始终未能寻找到该问题的明确答案。30 岁后,为了学习如何育儿,我开始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就在那时,我发现阿德勒心理学能够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能够为我指明答案的方向。
在最初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还有他采用的是目的论而并非原因论。目的论是我的专业——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问题,我曾对它在教育和临床方面的实践应用很感兴趣。
阿德勒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阿德勒不会认为大病痊愈或者没有什么异常便是正常,而是时刻思考着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幸福?阿德勒认为,无论现在自身处于何种状态,都要知道正常或者说健康的状态是什么,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阿德勒心理学对正常、健康的状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而且为大家提供了达到这个状态的具体方法,这让身为哲学者的我为之惊叹。因此,我决定开始深入地研究阿德勒心理学。
本书从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见地出发,试着明确阿德勒对“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应该如何生存”等问题的答案。书中还涉及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与阿德勒在维也纳共事的莉迪亚•吉哈于某个星期六阅读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经质性格》,当时刚好星期一也放假。
“虽然天气酷热难耐,但我很庆幸能一个人独处。我将阿德勒的书从头到尾读了三遍。
“星期二的早晨,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阿德勒让我知道,原来世界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简单。”
希望读者们能够通过读本书对阿德勒心理学产生兴趣。
岸见一郎
释放不是要获得什么,成就什么,达到什么,而是让阻碍我们体验到爱的那些外在的包裹能够剥落,回到我们原本的样子,看见自己内在的爱,活出真实的自己。把《做你喜欢的自己》这本书放在手边,相信你会收获更多面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张德芬 畅销书作家
很多人常感到生活太辛苦,其实可能是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想要做得更符合别人的期待!但是,你何必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活?别人眼中的“怪癖”或“不合时宜”,也许正是你的天分所在!希望所有“想做自己”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做你喜欢的自己。
——刘 轩 心理学者
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并不是要完全照顾别人而隐藏自己真实的声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去真实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学会温和地处理因此而来的碰撞。你可以翻开这本书,邀请岸见一郎、阿德勒站在你的身边,去收复曾经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去的真实自己。
黄伟强 壹心理创始人
岸见一郎在这本书中,用了平实、易懂的语言,讲了很多人生道理:如何接受自己,如何获得幸福感,如何寻找人生意义。我觉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成年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愿你也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生长方式。
——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始人、CEO
做你喜欢的自己
前文中我们说过,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纵向人际关系是损害精神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与重视育儿目标相关联的精神上的健康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一个条件便是接受自己。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利用你所拥有的东西。”[《人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病》(Problems of Neurosis),第4 页]“自己”这个道具无法更换成其他道具,必须一直使用下去。“自己”这个道具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个道具。因此,必须要喜欢自己,接受自己。
克里斯坦森在德雷克斯说“不必使自己留下与别人不同的印象”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接受现在的自己。今天,听这句话的人都能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变得幸福。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么做,那么你将永远不会得到幸福。”
听到这番话的我不得不承认当时多少产生了一些反感。但是,那时的我认为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部分,还未想过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
因为我是一名哲学研究者,所以一直思考着幸福是什么,但是我发现我从未想过如何让自己变得幸福。因此,虽然哲学家会用缜密的语言讨论什么是幸福,但也许身为哲学家的我并不幸福。
然而如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那样,也许得到幸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幸福呢?在前文中提到过,吉哈在读完阿德勒的著作后,突然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简单。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呢?因为,我们将世界定义成了非常复杂的东西。吉哈认为,如果人们停止这样定义,便会觉得世界是“地上的天国”。
如第二章所述,阿德勒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遵循自己的意志为世界定义,这样才能更了解世界。但是,在第四章中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由自己来负责。因此,也许又有人会觉得这并不是天国。
回到正题,德雷克斯对克里斯坦森说现在的他就很好,也就是让他接受现在的自己,但这并不是说要无视自己的现状。在第五章我们还会看到,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不正视现实一味美化自己的行为并不属于乐观主义。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闻名世界。但据说雕刻大卫雕塑的大理石中曾经存在着巨大的龟裂。在它成为雕塑之前,谁都没有理会过这块大理石。而米开朗琪罗却用它雕刻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卫雕像。他正是注意到了这块大理石的缺点,才会创造出如此精彩的雕塑。米开朗琪罗曾说,是这龟裂创造出了大卫。
与其思考如何改变自己,不如换个角度看自己,将聚光灯照向自己的另一个角度。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家长和老师们总是会对你们说,必须到达人生的某个高度,必须要像叔叔或者爷爷那样成功。其实,教育的职能并不是让我们在孩童时代就开始模仿他人,而是要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做自己。”(《与孩子们的对话》)
可是社会上并不这么认为。人们通过育儿和教育把孩子们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他们要求孩子们模仿某些伟人,成为××一样的人……但是,这些形象都是虚构的,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只有“现在的自己”。无法喜欢现在的自己,就无法获得幸福。
“无论是丑陋的你还是美丽的你,无论你是否嫉妒他人,都要了解现在的自己。然而,做自己其实很难。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自己变得更高尚,岂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凝视现实中的自己,理解自己,就是在改变自己。”(克里希那穆提)
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到过,生活方式要比想象的容易改变。但是,即便要改变,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变成一个开朗乐观的人。认为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性格“阴郁”的人,应该也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吧。
这种情况下,最为重要的便是思考阿德勒所说的“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例如,关于“阴郁”这一点,可以试着这样想:“我并不是阴郁,而是时常思考着如何不伤害他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温柔的人。”这样,就会将“阴郁”转换成为“温柔”,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得到改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