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601886
每个人都会成长,问题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更差的自己。
深谙学习之道的人,总是能轻松胜出。
本书助你发现、优化自我,不断变化和提升行动力、学习力、创新力。学会自我管理,打破思维定式,实现人生进阶与蜕变。
凡是购买图书的读者都可以加入蔗糖读书社群,分享更多好书,与更多原创作者交流。扫码添加蔗糖派助理微信,或搜索weimingdushu2019,加入读书社群。
多重福利:
第一章 所有失败的人生都败在思维模式上
向死而生的活法/ 003
用“五维思维”来看当下的生活/ 009
使成功者走向失败的逻辑陷阱——路径依赖/ 013
大脑的黑匣子模式/ 018
在改变世界前,你意识到周期律了吗?/ 022
财富是一种思维/ 028
第二章 深谙学习之道的人,总是能轻松胜出
从罗永浩的“得到”专栏停掉,看知识生产者服务的动机 / 039
知识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免掉不必要的智商税 / 042
知识增量时代,和5倍速赛跑,你会赢吗?/ 047
为什么要开始持续更新文章?/ 052
不要熬夜赶稿了,快逃出输出低效的泥潭/ 058
依赖工具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想到使用工具/ 064
面对知识过剩和营养过剩,我开出的独家处方/ 068
别把输入式学习当信条,你需要换一种思路了/ 073
周末时光,你想做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076
第三章 重新定义职场,人生需要蜕变
职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场较量/ 081
职场转行的想和做:安于现状而不自知?/ 088
以战略视角观察不同的行业维度/ 092
改变刻意追求晋升的认知习惯/ 097
关于人脉资源变现,你是否陷入狭隘的思维误区?/ 101
第四章 向上管理的技巧,决定了你在职场的舒适度
老板的信任你承受不起/ 109
面对老板增压问题,要从重视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开始/ 112
领导骂你,可能是因为无能/ 117
你的领导会容许你犯错吗?/ 120
人才政策要向基础人才倾斜/ 123
关于人才管理,可以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 126
第五章 每个人都会成长,问题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更差的自己
不选择会不会是最好的安排?/ 151
你离焦点人物只差一个“冲突”的距离/ 156
思考是一种能力,哪怕被嘲笑和质疑/ 161
候机的时间里,你在做什么?/ 165
这个时代的工作,其实早已不再仅仅靠自律/ 169
用时间循环的视角来促进自我成长/ 173
第六章 全民创业时代,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你真的决定抛弃一切吗?/ 179
我如此焦虑,只为了赶上风口/ 182
开始好好谈股权,不要掉进这样的坑/ 187
你需要的合伙人绝不是你身边的人/ 191
退出,散伙,别永别/ 195
有一种快乐的成功,需要提前设定边界/ 198
一个周末的下午,朋友坐在我身边,谈起他和一位职场咨询师交流的事。那是一次按分钟计算的付费咨询,谈话中他仿佛感觉到金钱在哗哗地流失。他决定结束谈话时,并不确定是因为自己真的得到了答案,还是舍不得继续为每分钟付费的时间砸钱了。他说,对一个处于迷茫中的工薪小白来说,这种付费咨询还是很奢侈的。
过了几个月,我再问他,那次咨询对你的职业有什么改变吗?他说:“没有,生活节奏还是一样的。但是那一次的咨询体验还是值得的,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活得不再那么糊里糊涂了。”
我刚要为他这样的心态感到欣慰时,他补充说:“我依然不确定我刚才这么说是否存在认知偏差,是否在为浪费的钱做有价值感的辩护。”
自我认知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我没有他的好运气,还没有找到那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我从传统行业出来进入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段跨界转型的痛苦探索期。传统行业的能力积累在跨界后似乎忽然清零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投身创业的热潮后,我也很快知道了市场的残酷。纵然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但是创业之路是全能选手的战场,缺乏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无法撑起一块独立的市场。后来还是选择从产品经理做起,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意识到产品主义和自己内心的诉求不谋而合。
进入一片新领域,渴望和这个领域产生更多连接,便开始写写文章,尤其是与产品相关的文章,慢慢在产品圈也得到了一些关注,出了一些产品课程,逐渐找到自我认同。后来发现还可以把这些年的经历以及对跨界和职场的思考写出来。我会边写边思考,因为写作会帮助我整理自己的思维结构。
写了一年多的时间,忽然发现积累了这么多零散的素材。这期间我换了一份工作,从互联网某垂直领域公司转到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思维也因为看到了更多维度而更具全局性。然而,新的工作节奏加快,让写作频次放缓了。
这么多素材堆在那儿,也没想要去整理出书。偶然的机会,出版商联系到我,问是否有出书的意向,我说可以,于是就按节奏整理了一下素材。整理后发现,这一年来,我记录了太多关于跨界的思考,当年转型期的痛苦过程历历在目。这些体会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跨界时从头来过的勇气。
为了获得那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这个转型是成长所需要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一路,写作是陪伴我成长的好工具。我建议每个人都多写一写文章,多记录一下自己的新认识,或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更是一个跨界职场青年的心路记录。感谢那些出现在我身边的人,和他们交流启发了我太多的思考,让我忍不住将这些思考都记录下来。或许你们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祝好!
曹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