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114215
1. 通俗,科学,专业,兼顾实操,有态度,有方法。
以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为基础,围绕“伯恩斯”10种认知扭曲展开,结合实际治疗经验,为读者提供了细致、有针对性的自我训练方法。
2. 破除“害羞”“内向”就是“社交焦虑”的认知误区。
长久以来,我们普遍把“害羞”“内向”认为是“社交焦虑”的主要特征,认为“认生”是一种性格特性。但实际上,大部分“社交焦虑”都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清晰把握带来应激反应的事件,才能真正走出“社交焦虑”。
3. “对不起,我可能对人过敏”,为“社恐青年”正名!
“社恐青年”一直被认为是当代青年逃避社交的借口,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社交焦虑,只是轻重程度不同,都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来摆脱。
4. 适合各类人群阅读。
“社恐青年”可以通过此书摆脱自己的“社交焦虑”,一般读者可以通过书中方案应对生活中的尴尬时刻,专业治疗师则可以参考本书方法,丰富自己的咨询策略。
5. “社恐青年”*求生手段。
分析原因、找到针对性方法,以情景再现模式指导“社恐青年”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应对职场人际关系。
准备了一万条借口,只为推掉一次聚会;
和认识的人顺路,只有刷手机才能缓解尴尬;
为了躲开熟悉的人,特意多走了2公里;
满屋子陌生人,只想静静待在角落……
是真的害怕社交?还是太过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
其实,所有的尴尬都是成年人的“认生”!“认生”是一种“对人际关系感到强烈不安”的状态,据统计,全球60%以上成年人都有“认生”的情绪。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我训练,就能很好地改善“认生”状态,甚至可以将认生转化为战斗力,让自己的生活、职场、人际关系取得大突破!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学到:
1. 改善焦虑状况!锻炼“承受不安的肌肉”;
2. 改变想法!抛弃让你掉入认生漩涡的10大思考恶习;
3. 社交恐惧退散!摆脱认生的10大技巧;
4. 社交焦虑自愈!一个人也能进行的10大克服社恐的自我训练法;
5. 社交恐惧不再来!避免认生复发的3种方法。
身为男性的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便利店的限量甜品非常诱人,你很想美美地享受一番,但是心里却在打鼓,“一个男人拿着甜品到结算台太丢脸了”。
身为女性的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有一款心仪已久的发型,你很想尝试,可是不善言谈的你最终只告诉发型师 “差不多剪剪就行”。
正在工作中烦恼的你,由于不擅长和客户面对面地交流,新客户也没找到,连老客户都对你抱怨连连。
还有正在被病痛折磨的你,发烧、头痛、咳嗽接踵而来,早该去医院看病,可是你却因为害怕和医生对话,难以迈入医院大门。
上面的情况,全部都是人们实际存在的“烦恼”。
这些烦恼表面上看起来不尽相同,实际根在同处。他们的原因都是“成年人的认生”,“社交恐惧症”的前兆。
“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
“对方是怎么想我的?”
“他们是怎么评价我的?”
这些想法在你的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循环,让你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无法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无法和他人交流。处理人际关系(也称作“社交”)产生的强烈焦虑,极 端时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变成“社交恐惧症”。
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多少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 所以,本书中用“认生”一词表述达到病态之前的“预备” 状态。
如果每个人都没有对于社交的焦虑情绪,也许就不会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样一来,任何人的言行都会瞬间 脱离正轨,变得杂乱无章,人们行动起来更会变得旁若无人
般肆无忌惮。
因此,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 必要的。只是,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总是在“程度”的把握上有所偏离。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过多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生活负担加重,心情变得压抑、痛苦。 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了?我将在书中慢慢回答这个问题。
我,很担心现在的你。
你有没有过分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
你有没有感到生活焦虑不安?
日本某个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日本人称自己“认生”。美国的专家测算得出,有10%的人需要治疗“社交恐惧症”,其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如果将“认生”看作社交恐惧症的前兆、临界线的话,那么60%的人对社交感到强烈的焦虑,10%的人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听起来很拗口,其实很久以前被称为 “恐人症”。
“原来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认生的啊。”
也许你会忽然松一口气,但是,请等等,事实并没有那么轻松。
“认生”并不只是性格的问题,放任其发展,会使人加重“认生”的程度,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转变成为重度的社交恐惧症,这将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
“认生”的负面影响会从人际关系焦虑的一个点,扩展到整个社交层面。 比如,无法顺利就业或结婚,无法在学校或职场中建立 正常的人际关系等。 如果社交焦虑或“认生”是可以治愈的,那么最好将它克服掉。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我一直致力于帮助社交恐惧症患 者,为他们改善焦虑的症状。根据我长年的治疗经验,只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 方法,加以时日训练,“认生”甚至社交恐惧症都是可以被 克服的。
也许你是“天生认生”。但即便如此,只要现在行动起来,你的“认生”症状也同样可以得到缓解。 为什么我会如此有把握?因为我本人也曾是一个认生的人。但是,经过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我学会了控制焦虑情绪,重新审视“认生”的原因,从此,我的人生柳暗花明。
我想对正在独自烦恼的你说:其实,每个人对社交都有不安的情绪。
从现在开始,和我一起,了解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你心中的“认生”表现,将你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美好吧。
4. 必须学会的“I Message”
“I Message”,你也许有所耳闻。
“I Message”的意思是将一句话中的“You(你)的视角”变为“I(我)的视角”。使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并大量减少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摩擦和压力,甚至可以帮助你减轻认生症状,请你一定要学会它。
将主语从“你”变为“我”这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逆耳的话变得动听。
比如,当你对对方表达不满时,将“你”变为“我”,两者的表达效果完全不同。
从“You”, 也就是你的视角,传递给别人的信息 (Message):你可真没用。
从“I”,也就是“我”的视角,传递出的信息(Message):你的行为太令我失望了。
怎么样?说话人想传达的主旨相同,可是用“I”做主语的话语听起来要委婉许多。如果此时将主语设定为 “你”,那么字里行间都会带有责备的意思;而“我”的语句,则可以止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不会进一步责备对方。
还有几组“You” Message转换为“I” Message的例子。
具体如下:
“You”Message:你总是单打独斗地做工作。
“I”Message:我很希望你能多找我帮忙。
“You”Message:我说几次你才能记住?
“I”Message:这件事非常重要,你记住它就算是帮我大忙了。
“You”Message:你总是迟到。
“I”Message:我很期待和你见面,你的做法让我有些难过。
就像练习英语对话一样,当你想要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志或者想要点餐的时候,需要尽量加上主语“我”。只要不断地练习,你就能自然而然地使用从“You”转到“I”的说话方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必须使用“I(我)”的视角。
“You(你)”同样可以运用。只是运用的场合最好限定在表示共同感受的时候,然后将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连接在一起。
有时,当你说“我认为”,对方可能会以“我不想听你的认为”结束对话。这说明,I Message并不是万能的,且有时会让对话内容过于模糊。
当这个办法无效时,就大胆放弃吧。人际关系实在是复杂,即便你掌握使用了技巧,也不能如套用数学公式一般放之四海皆准。
对方也有对方的特殊情况,自己的主张无法得到认同也是很正常的。
面试时,即使你前前后后都用上了“我”的措辞方式,有时也会收到不录取的通知。如果你因此而变得很失落,那么必然会影响下一场面试。一定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是没有用的人。
以儿童为对象的认知行为疗法课程《勇者的旅途》中,将本人陷入悲观情绪时,自己以外的第三者冷静客观地给予的鼓励性话语,称为“贤者之声”。每当“贤者之声”发出类似“那也没办法了”的话语时,当事人就能放下心事,不再纠结。
6. “三明治说话法”说难题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顺利地说出难言之处。那就是“三明治说话法”。
这是一个值得训练的方法,找一个令你放松的人,在和他的对话中开始练习吧。只要养成习惯,不论对方是谁,你都可以使用“三明治说话法”来交流。
所谓“三明治说话法”,即将话语分成三段,在主题的前面和后面加上积极的语言,例如:感谢对方→难言之处→ 感谢对方。
在话语的开头感谢对方后,开始陈述难以启齿的内容,最后再次辅以感谢,这种模式能够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突然向对方提出要求,很有可能会吓到对方并被拒绝,因此需要用褒奖的话语隐喻对话的主题。就好像一个三明治,两片松软的面包之间,夹着沾有芥末酱的火腿一样。只要勤加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这个说话技巧。
如此一来,说话的总时长自然会增加,其实这也正显示了你给予对方的尊敬。如果不做任何感谢,为了节约时间只说上一句批判对方的话,双方的关系难以融洽。为了避免紧张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尽量保持礼貌礼节。
比如,你希望对方修正错误。
① 感谢对方
→谢谢你努力工作。
② 启齿难言之处
→如果你能把这处错误修改一下就更好了。
③ 感谢对方
→当然,我一直很感激你的努力。
这就是典型的“三明治说话法”,比起只说②一项内容,听起来委婉许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