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3910
2.历经多年研发实践,两位作者强强联手打造、创造性融合各种思考工具,自成“跨界思考模式”。历时多年,荣获多项思考方法专利的陈永隆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副教授,是跨界思考力研究室的主持人,多年来研究和实践跨界思考力,研发跨界课程和跨界思考力工具,受到各大企业欢迎,并相继在大陆、东南亚华人企业开设“跨界思考工作坊”,班次超过百余班,人数超过数千人,产业横跨金融保险、生物科技、化学化工、营造业、汽车业、时尚产业、科技产业等。也曾受邀至资策会、工研院、科学园区训练中心、台湾证券交易所、中华汽车、鸿海精密工业、英业达集团、亿光电子等企业演说。中科院博士,知识管理新生人士王铮,现在在大学从事教学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兼任知识管理期刊编辑。在联想企业总部企业担任知识管理工程师,是新时代知识管理新锐。 两位强强联手,融合了“九宫格法”“SWOT分析法”“优势转型矩阵”“思维导图法”“六顶思考帽法”等诸多思考管理工具,形成自成系统的跨界思考模式,用于创造性发现和解决个人、团体面临的所有问题。
3.5个关键步骤,126张完整思考图,完美覆盖个人成长、创意、学习、工作、生活等各领域,一本书让你学会如何跨界思考。 书中通话解析实际案例,运用各种思考工具,通过定锚、转型、聚散、跨界、思行5个关键步骤,运用126张分阶段思维导图,一步步培养跨界思考能力,完美解决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生活各个领域的难题,彻底掌握跨界能力,拥有先人一步的机会。
共享经济时代,群体智慧崛起,每个人都有随时被取代的焦虑,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不想朝九晚五过一生,不想一个职业做到老,不想焦虑被优化,跨界思考,风靡全球的高价值创新思考模式,带给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让你成为更厉害的人。
陈永隆与王铮联手打造的跨界思考,是一套融合多种思考工具、多年研发、简单高效的思考方法。本书以学习方法、个人梦想、职业规划、团队创新为主题,用126张完整图解、一步步带你跨出惯性思维、找到个人优势。领悟跨界思考的五大步骤,开启你的“无限人生”:
1.定锚 为自己画一张人生梦想策略地图
2.转型 利用自身优势设定转型策略
3.散聚 发散聚焦,在无关中发现有关
4.跨界 用跨界思考秘籍翻转知识金字塔
5.思行 如何让跨界思考与行动合而为一
推荐序2 在人生长跑中需要思维制胜 004
推荐序3 为什么知识管理总是叫好不叫座? 007
推荐序4 打破思维的结界 012
自序 016
前言 019
关于本书 023
致不同学习类型的读者 028
第 1 章 缘起——跨界的必然 001
第 2 章 求解——跨界的本质 025
第 3 章 定锚──探索自己,盘点自己 055
第 4 章 转型──第二专长,优势跨界 071
第 5 章 散聚──发散联想,收敛聚焦 099
第 6 章 跨界──厘清思维,混搭应用 169
第 7 章 思行——进阶应用,思行合一 193
第 8 章 无界──跨界极致,原是无界 245
后记 275
附录 279
各位读者,您一定听说过发散思考,利用它向不同方向扩散 辐射,延展资源,激发创想。
您或许听说过聚焦思考,利用它向一个方向专注深耕,整合 资源,抓住关键。
您可曾想过,发散与聚焦其实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一体两面?
您可曾想过,在发散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逻辑、很系统?
您可曾想过,在收敛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创新、很跳跃?
《跨界思考》这本书,将让您重新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善 用逻辑思考来分析问题、寻找真因;接着,用创新思考来激发灵
感、广纳异见;后,再用本书提供的跨界思考模型与技巧来发现超乎预期的答案,找出更突破、更创新的解决方法。
2003年,正值笔者本知识管理类书籍《知识价值 链》出版之际,回想世纪之交世界进入新经济形态时
,英特尔 (Intel)主席葛洛夫——一个互联网虔诚的信徒,四处传扬的: “五年内,全世界将没有任何网络公司,因为届时所有的公司都 将是网络公司”。
那时,笔者就反问自己:“会不会五年后、十年后,大家也 不会再谈知识管理,因为所有信息和知识都唾手可得,所有管理
技巧也都透明易学,且开放平台会让有价值的知识无处不在。那 么,知识工作者的差异化竞争力会是什么?那时,笔者心中其实 已经浮出两个关键字:“悟”和“跨”。
“悟”,是领悟力。在网络开放、知识透明的年代,同一个 课堂、同一位老师、同一本书、同一个网站,您学到的,对方也
学得到(即使有时间差,较晚学习的人,只要用心,仍有机会学 得比早学的人多),差别就在您的悟性。有悟性的人,会发现别 人觉察不到的知识或道理,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智慧。
“跨”,是跨领域。在组织无边界、知识获得无时差的年 代,知识唾手可得,且越来越多无所不在的免费或者有价知识可以轻松获得,谁具备跨界连结、跨界思考、跨界创新的能力,谁
就有更大的机会在浩瀚的知识大海中,引爆出有别于过去专精知 识时代的高门槛差异化知识。
“悟”和“跨”,像数学的充分必要(充要)条件:
悟者,易跨;跨者,易悟。
本书将系统呈现跨界思考的理念、应用与实践。我们会从本 质与内涵入手,厘清“跨界”的迷思,让读者正视,跨界的关键
不是表面的跨,而是连结(Connect)、链接(Link),到环环 相扣的紧密链接(Interlink)。书中也会提供一系列实用、易用 的模型、工具与表单,供读者逐步由浅入深地练习,感受跨界思
考的魅力。
本书有观念,有工具,有模型,有练习,有表单,有指引, 有案例,以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继续展开,
成为深入研究的主题;以实务角度来看,这本书每一个观点与 模型都经过学校、企业、各类组织机构及个人的实际演练或应 用,不仅证明它们可行,也取得了具体的跨界思考与跨界创新的成果。
本书结合了老陈和小王两位跨海峡、跨世代博士的专业合 作,两人因知识管理而结缘,因一次专访而进一步认识与合作。
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小王的笔触,却流露出更多老陈的思想与研究 实践成果,而且很多地方在小王的思想加入后,有了画龙点睛的 效果。思想中的灵感,是笔触的源头;笔触下的文字,是思想的
呈现。老陈和小王交互校稿过程中,我们已将思想、文字融为一 体,就像跨界的境界一样,思想、文字,已经无界,也无区 别出自何人。
跨界思考,是将逻辑思考与创新思考交错、混搭并合而为一 的融合力。
跨界思考,是在无关中发现有关,无用中发现有用的探索力。
跨界思考,是在没有为什么中发现为什么,没有道理中发现 道理的洞悉力。
跨界思考,往往会挖出埋藏在您内心多年,却忘了如何吶喊 的声音。
达·芬奇说:“复杂的极致,是简单”。希望读者在读完这 本书之后,可以发现:原来,跨界的极致,其实是无界。
如何设定自己的第二专长?
从I型人到T型人,再到π型人
前文提到“π型人”是相较于“T型人”“I型人”而提出的。I型人是指完全聚焦和依赖于的专长领域;T型人则是除了专精于领域(T中的垂直线),还具有广泛吸收跨界知识的能力(T中的水平线);而π型人则对专业技能具有高掌握度,同时拥有第二和第三项专业技能,具有跨领域的观察视角与经验,能够创造出相当于一般员工双倍或者三倍的价值。
你可能在之前已经有过跨领域的经历,也可能正在酝酿生涯的新一次转型,抑或是你刚刚毕业,准备从学校跨入你的个工作领域,这些都没有关系,你现在已经具备了关于跨界思考的基本认知,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跨界行为进行规划、预测、布局和管理。
其实,人生的每一次转型都可能是一次跨界的契机,而每次成功的跨界行为背后是有方法和技术来保障和支撑的。这一章我们与你分享这些实用的技巧方法和分析工具,如果你正在准备跨界,我们或许可以帮助你确定适合的跨界方向;如果你仍打算在同一个领域长期坚持,我们也希望帮助你确立一个适合长期发展的专长。
根据优势与趋势挑选第二专长
对于要如何挑选合适的第二专长,我们提供了两条标准:
(1)能够帮助目前工作中使用的核心专长(专长)增值或加分。
(2)优先选择与新兴科技或未来趋势接轨的专长,可随时为自己未来跨界或转型做准备。
这两条标准可以分别概括为“优势”与“趋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优势一般来源于目前的工作,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和锻炼核心优势。在选择第二专长时,一定要能与你的核心优势相结合,为你的专长加分,否则显示不出其价值。而选择与新兴科技和未来趋势接轨的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为未来的跨界打下基础。
如果你的专长正处在一个夕阳产业(在极具变化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今天蒸蒸日上的事业在明天不会变成夕阳产业呢?),或者你的公司面临倒闭、裁员(当然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已经做好了布局,你的人生一直在打造竞争力的组合。你的专长提供当下的竞争力,而与趋势接轨的第二专长,则储备未来的竞争力。
笔者老陈的职业经历也是不断地选择与设定专长和第二专长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老陈在台湾石油公司做研发,石油工程、流体力学是老陈的核心专长,当时老陈的第二专长就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那时在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有很多留美归来的硕博士研究员,他们都还不太熟悉当时新出现的Word、Excel、PowerPoint
这些实用的Office工具。那时候的老陈仅仅是一个硕士,但对office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能熟练操作,所以在90年代因身体因素离开石油行业,顺利地转换跑道进入Office培训领域并出版相关书籍。在那个时期,老陈不仅担任科学园区多家公司的计算机讲师,几年内也写了24本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工具书。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Office专长,在石油行业虽只是第二专长,却让老陈的研究发展工作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绩效;离开石油公司后,第二专长立刻变成专长主业,且几乎是无缝接轨。
2000年之后,知识管理成为老陈的专长,有关知识管理的书籍还拿到了优秀图书奖,当时老陈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未来一定要和创新连通起来。因为在现今的时代,知识占有得多不一定能带来竞争力,反而可能会遏制创新,趋于保守,导致落后,在企业界和学术界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老陈把创新研究作为自己的第二专长,研究久了,逐渐发现,创新来自于你接触不同的人,融会贯通不一样的知识——这不就是跨界嘛!
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经验?
其实,专业设定与转型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两句话:
用你的优势,接轨未来的趋势;
现在工作的第二专长,可能是下个工作的专长。
那么,具体如何识别自己的优势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