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如果生活失去分寸感
纵是聪明绝顶也枉然
所谓情商高,就是恰到好处把握分寸感
所谓分寸感,即影响中国千年的中庸智慧和平衡艺术
林语堂、周国平、尼采、伍迪·艾伦倾情推崇的生活准则
如果掌握了这一法宝,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
你都将无往而不胜!
1.大师鼎力推崇。民国大师林语堂先生将《中庸》中的“分寸感”明确坚定地奉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准则,并在著作和演讲中多次向世界推荐和传播。本书将林语堂所推崇的分寸感这一生活法则通俗化、生动化和现代化。
2.古老而又新鲜。本书将中华古老智慧与当下实际生活相结合,目录策划创意十足,内容生动有趣,观点和案例鲜活震撼,融底蕴深厚、通俗有趣、有料有用为一体,让渴望完善自我的读者汲取丰富营养。
3.热辣而又实用。无论是我们自己、亲人、朋友,还是官员、明星、老板,因失去分寸感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果掌握了本书中的分寸感智慧,我们就能顺风顺水,获得生活的成功和幸福。
4.名家倾情力作。本书作者为畅销书作家章岩,曾出版《气场》《人脉圈》《如何说客户才会听,怎样听客户才肯说》等大众畅销书,内容丰富实用,可谓良心之作。
分寸感让生活舒畅而美好,而不是狼烟四起。
《生活需要孤独感》
1.百万畅销书作家李思圆继《生活需要仪式感》之后重磅新作《生活需要孤独感》,写每一个心有孤独的人,让你远离外界的喧嚣,回归内在的沉静,看清自己。[人民日报]“十点读书”等大V多次转载。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总有那么一部分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走不出去。
3.孤独,不是寂寞,不是无人陪伴的顾影自怜,而是我们能独自安放好自我的灵魂,可以始之随遇而安,随处可居,可以随便活在哪一个,或好或坏的当下,而不觉痛苦,不觉哀伤,内心油然升起一种,饱满的,无须粉饰,也不需赘述的静意。
4.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状态,我们都需要直面自己的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和解,成为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5.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单是你的能力。孤独感增强了你对生活的掌控力,让生活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并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当下。
《生活需要分寸感》
一个人在天地之间生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与父母、亲戚、朋友之间的相处,还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改造,这一切要想顺风顺水,关键在于掌控分寸感。人与人之间,如果过于亲近,有时候反而因三观个性不同而互相生厌,以至于导致各种矛盾发生;过于疏远,又会导致冷落和怨恨。所谓高情商的人,就是把握微妙分寸感的高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感,就能在日常交往中让人既不疏远,又不生厌。儒家将这种做人的规范称之为“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本书理念源自中华传统中庸之道,基于《中庸》原文解读,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融合更多实用内容,指导我们现代人更好地交际、生活、管理及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让自己做一个久处不厌、人缘爆棚的人,一个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人,一个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智者。
《生活需要节奏感》,百万级畅销书《生活需要仪式感》系列重磅新作
● 《人民日报》撰文倡导青年观:生活需要节奏感
● 青年作家李思圆2019诚意新书
● 火遍网络的新理念,有效缓解千万读者的焦虑、彷徨、迷茫……
● 一辈子的梦想,生活不会一下子让你全实现。是你的,岁月迟早肯定会给你
生活自有其节奏,无论什么事都不必太慌张。有些失落和沮丧,只是因为积累不够,时机未到。一辈子的事情,生活不可能一下子给你,但当下的每一秒,都比前一秒更接近成功。别着急,慢慢来,*好的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
余生很长,请不要慌张,不要失望,你只管怀揣希望去努力;努力不会白费,岁月不会亏欠任何人,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梦想终归会实现。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追随内心,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吧;只要我们活在当下,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等攒够了实力,你肯定会拔节生长,光芒万丈。
《生活需要幸福感》
•你知道中国式生活和荷兰式有什么不同吗?
了解荷兰ZUI真切的人生样貌,借以窥看身处中国的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打开视野,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更幸福的可行方案。
• 排序人生:工作是为了有钱过生活,个人的兴趣、生活与家庭才是*顺位!
• 弹性思维:与其领高薪、顶著响亮的职称,做无聊的事倒不如具挑战性的工作!
• 团队精神:工作是团队合作,有如一场好玩又精采的球赛,大家一起打一场痛快!
《生活需要孤独感》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
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好的礼物。自律的*就是享受孤独。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
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好的礼物。自律的*就是享受孤独。
002 / 世上有多少重要的事,想着想着就算了
007 / 磨蹭着,磨蹭着,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012 / 什么才是真正有仪式感的生活
017 / 有你的早安和晚安,我从不感到孤单
021 / 你所有的问题都只是因为懒
026 / 输了心态,你拿什么去拼
030 / 什么才是真正的品质生活
034 / 动起来,生活会有趣很多
038 / 除了你自己,别妄想有人能负责你的人生
042 / 下班后的生活,决定了你的一生
047 / 你所谓的努力,只是把准备当成了开始
NO.2 为每一个自己重视的瞬间,选择一个独特的仪式
第1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慎独——越是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越要谨慎
中和的境界
第2章 分寸感是君子和庸人的分界线
你是君子还是庸人,就看分寸感
君子言行合宜适中,庸人言行肆无忌惮
第3章 分寸感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
分寸感至高无上,极少人才能做到
范蠡的分寸感——商圣的启示
我们都一样,年轻且充满希望。我们想要的很多很多,时光会随
着我们的成长,回馈我们丰满的梦想。余生很长,真的别慌张。
002/ 余生真的很长,请不要慌张
005/ 真正努力的人,从来不焦虑
009/ 你要相信,所有艰难的时刻终将过去
013/ 给自己人生带来翻盘的可能
018/ 你最大的底牌,就是实力
023/ 你要学会屏蔽负能量的人
028/ 你总是如此轻易地放弃自己
033/ 真爱不是一下子把你感动晕
038/ 什么女人有资格任性
043/ 对于感情,你要学会及时止损
全球最具幸福感国家,荷兰人快乐的秘密
01高竞争力的秘密──国家不大,却拥有强大经济规模
02社会福利制度──相对完善的机制打造国家安定
03快乐的秘诀──荷兰人的知足心态,打造生活平衡
Chapter2
高度包容的自由式思维
04 尊重与自由──这是我的看法啦,你自己决定吧!
05务实与自立自强──就当是上了昂贵的一堂课吧
06直言不讳──抱歉,我就是这么直白,不怕得罪人
07积极争辩与妥协──我们只是比较激动地讨论而已
08乐观与幽默──行车记录器是做什么用的?
09善于组织,按表操课──待我先查查行事历
第一章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00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007 孤独感,现代人的精神流行病
012 做自己的摆渡人
016 人生漫长,活得轻松点
022 行动,梦想最好的仪式
025 把每个今天,活成人生中最好的一天
030 生活需要孤独感
039 真正重要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寻找
046 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第二章 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我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一位跟我一样需要仪式感的朋友。
也许有人会问:生活中的仪式感究竟是什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仪式感究竟有没有必要?也许还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是仪式感,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那么,生活中的仪式感体现在哪里呢?
对于亲人,你有多久没给父母打过电话了?你有多久没夸妈妈煮的饭菜好吃了?你有多久没陪爸爸聊聊天,谈谈你的梦想、事业和未来了?
对于朋友,你有多久没关心过他们最近在干什么,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了?你有多久没跟他们在路边摊吃烤串,喝冰镇啤酒,回顾往事了?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渴望活出自我的价值,渴望实现深藏内心的梦想,没任何一个人甘愿平凡庸碌地虚度一生。可是,面对繁琐的日常生活考验时,我们却会惊慌失措,不知何去何从。犹如宇宙中的星体,我们不知自己的生活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轨道运行。
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呢?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有时候会发现不同作者的观点竟存在矛盾和冲突。针对一个观点,人们可以从正面和反面来论证它。我曾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见过两本书,一本书名叫《30岁前,一定要结婚》,另一本叫《30岁前,千万别结婚》。翻开看看,两本书都说得冠冕堂皇,貌似都很有道理。然而,这两本书就像两个相互厮杀的人,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答案不在别处,就藏在“分寸感”三个字中。
工作其实可以既认真又无负担!
2008年初,我首次踏上荷兰的土地,对于学花卉栽培的我来说,这里是园艺界的圣殿国度,也是进修深造的第一选择。没想到,自此我与荷兰的缘分愈结愈深,读书、实习、工作、买房定居、结婚、迎接第一个宝宝,都是在荷兰,荷兰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时常会有荷兰亲友问起:“你喜欢荷兰吗?会想要一直住在这里吗?”我总是回答:“要是能夏天在这里避暑,冬天回到中国台湾地区躲开又冷又湿的荷兰天气,那就最完美了!”
现在的我,非常喜欢荷兰的开放思想、直接不做作的表达方式,少有旁人闲言闲语,能够让我直率地做自己。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能省去许多无谓的压力,过得轻松自在,难怪许多幸福快乐的相关调查都显示,荷兰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群人。
前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时,我要对您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感恩。
因为就是从此刻开始,您已经跟我,建立起了一种,跨越时间,距离和空间的难得缘分。
在茫茫书海中,很高兴,您能为这本书,驻足和停留,哪怕片刻,这些文字,也很有幸,能落入您的眼帘,与您相遇。
虽然说这番话,稍显客套,但它确实是我的肺腑之言。
从2017年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到2018年的《生活需要节奏感》,再到2019年的《生活需要孤独感》。
这三本书,见证了我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也检视出了我过往的缺点和不足。
当然我也能很坦然地接受和面对,无论是来自新读者,还是老朋友们的批评和指正。
可能大家对《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本书,有些许印象。
因为在2018年上市的一年时间内,它就有了50万以上的销量。
而提到它,我感到万分惭愧,因为我清醒地知道,这是基于读者的厚爱,而非出自我真实的才华和水平。
其实一直以来,我的心态都很平和,并没有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出了一本看似不错的书,就开始浮躁。
甚至当我出第二本书时,接受中央文艺广播电台的在线采访时,主持人问我,会不会有压力,因为第一本书,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
但我当时的回答是,完全没有。
因为于我而言,出书只是实现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我要不断地挑战自己,
朝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去奋进,在这条路上,永无终点,我也将永不止息。
相反,是更加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人生有限,但学海无涯,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攀登知识的阶梯,
在无数经典名著,文学艺术,和真理智慧的熏陶和渲染下,成为一个心地光明,品相清明,人格澄明的人。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选择了“孤独感”,是因为,它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这几年来,我在写作道路上的真实感受。
其实从前我是一个,很怕孤独的人。
但后来,我渐渐适应了孤独,再到如今,没有孤独,会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的不安和焦灼。
甚至有时,即便再忙,即便无法摆脱人群,但我也会想方设法,在时间的夹缝中,找到一隅适于安静的余地和心灵休憩地。
可以说,孤独造就了我的性格,也可以说,性格成全了我的孤独。总之,我需要孤独,就像需要空气和氧气一般,不可或缺。
尤其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许多人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中,反而越发感到内心的空泛。
其实人的本质,就是孤独的。
我时常想,一个不会与孤独相处的人,大概一辈子,都会活得很累,很迷茫,也很不知所措。
孤独,不是孤僻,不是与世隔绝般的自闭,而是将自己置身于,更辽阔的天地,与先哲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世间万事万物,都能起建立起一种,无声的,不需解释,不需言语的默契和懂得。
孤独,不是寂寞,不是无人陪伴的顾影自怜,而是我们能独自安放好自我的灵魂,可以始之随遇而安,随处可居,可以随便活在哪一个,或好或坏的当下,而不觉痛苦,不觉哀伤,内心油然升起一种,饱满的,无须粉饰,也不需赘述的静意。
孤独,在更高的层次上,应该是一种境界和格局。就如王国维,曾形容为学的三大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你刚开始了解孤独,并一个人孤军奋战,以梦为马,行走天涯的最艰难时期。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你已经在孤独的世界里,抛却一切杂念,奋力找寻,破釜沉舟般去拼搏的亢奋和忘我的时期。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时的你,已经彻底认识到,孤独的必然性,因为处在山顶的最高处,原本就没有掌声,亦没有回应。
我的孤独,大概是在无数个,黎明和凌晨,挑灯读书和写作的时刻。也许是在,沐浴在知识和书籍海洋的那一刻。又或许是在,静静沉思,静静领悟,静静努力的每一刻。
有时,孤独让我显得太孤单,因为它让我很难找到一个知心朋友,能清楚,明白,透彻地表达我自己。
有时,孤独,让我得与人群格格不入,因为我没办法,脱离我的思维轨迹,去盲目从众,去说一些我不想说的话,去做一些我不愿做的事。
有时,孤独,让我需要承受更多的不理解,我没办法向别人解释,我在书籍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最纯粹的快乐。
也没办法,使别人感知到,我对文字的那一份最质朴的爱。更没办法让别人相信,如果离开了文学,我将丢失全部的自己。
是的,孤独,让我承担了很多痛苦和折磨。但同时,它给我带来的,却是远超于我所为它付出的。
因为孤独,我慢慢走上了寻找自己的路,我开始相信,并也付诸行动,去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去实现我的理想和追求。
因为孤独,我学到了一种,与无数伟大作家,隔着时空对话,交流和沟通的特殊能力。
甚至有的跟我隔了几百年的光阴,但我依旧能,零距离的接触和感知到他们的灵魂和内心。
比如,当看到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一句,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我瞬间潸然泪下。
比如,当看到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写到,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每读一次,我的心中,就会突然涌上一股柔软且强大的暖流。
比如,在读到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写到,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觉得自己不孤单,因为真的会有人,说出了我心中积蓄已久的话,也有人,过着我正在过着,以及向往的生活。
其实想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想要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内心的话。
“喜欢安静的每一刻,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也丰富了起来,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少,想要求得理解的欲望,越来越小。所有对生活的觉知和感悟,
都跑到了心里,在无数个微风浮动的光阴里,慢慢咀嚼和消化。很享受这样的一些时刻,内心平静又饱满,仿佛再也装不下其他。”
它看起来仿佛特别孤独,也不容易被了解,但我相信,一定有人懂得它所表达的含义。因为相信,也仅仅因为相信。
感恩久别重逢的您,在此,与我相识。
感恩不期而会的您,在此,与我相知。
感恩这世间的所有缘分,让我的文字,我的书,我的所感所悟,遇见注定会遇见的您。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孤独的孩子,总有那么一部分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走不出去。
但我希望能借助文字的力量,温暖到我自己,也能温暖到更多需要被了解,被懂得,被关怀的您们。
八月长安: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
刘同:每段恋情即将结束时,心里总要走一段有仪式感的回忆路程。
松浦弥太郎:任何事物,都当作重要的朋友接待。对一支圆珠笔、一个包、一本书,都是如此。对自己身边的东西,都要当作是自己重要的朋友,认真对待。
生活的*典型终究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他即是《中庸》作者,孔子的孙儿。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林语堂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尼采
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萨迪
在《奋斗》中,向南顶着满脑门官司时,对着空气喊了句:“怎么哪儿哪儿都不对!”这个“哪儿哪儿都不对”,其实就是生活失去了节奏感。生活需要节奏感,只有你把握对了生活的节奏,你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条不紊、张弛有度。——微博网友
可是,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可抗因素”,如加班赶工、值夜班等,总是很难在工作生活与充足睡眠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当然,还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热衷于“夜生活”,后半夜兴奋也是常有的事。无论情不情愿,现代人的“睡眠剥夺”客观存在。真的,生活需要节奏感。——《时代邮刊》
思圆是个很自律、踏实、努力的女孩,也有不服输的灵魂。
——李尚龙
思圆是我的好朋友,她的勤奋和她的思想深度一样打动着我,从仪式感到节奏感,再到孤独感,你会发现这三部曲,逐渐从外到内的滋养你,让你在烦乱焦灼的日子中,看到微笑和温度。
——北辰
人不能总是热闹,否则会跟自己失联。思圆的文字,帮你理清世间纷扰,让你看见内在我。
——李月亮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没有高质量的独处,就不会有优秀的自己。我明白孤独生命常态,而我在思圆的书中却看到了她心中有高山和天空。
——廖宇靖
某个周末,我去参加了一个培训课程,培训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表情到位,动作协调,就连PPT的图片和文字,都完美到无懈可击。跟着他生动有趣的讲法,我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整堂课,我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走过神,也没瞄过一眼手机。
课间休息时,有位学员对老师说:“真羡慕你在台上,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应对自如。”
这位老师笑了笑,说:“你们信不信,我读书那会儿是个口吃?”
所有人都惊讶地望着他,老师继续说道:“你们现在看我表现得如此放松,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每次讲课前,都要私下面对着墙壁,自说自话地练习好几十次。我要求自己对培训重点必须倒背如流,这样在台上才不会偏题。
刚开始当培训老师时,第一次上台前,我在家练习了上百次,还想好了几十种可能会被学员问到的问题,提前预备好答案。到后来,我越来越拿捏有度,但依旧不敢轻易怠慢任何一场培训。正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我才可以做到闭着眼睛也能在台上讲两个小时。”
我对他心生佩服,同时也更加确信,原来没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成功,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你看见的是别人在台上风光无限,看不见的却是人家在台下日复一日地努力和坚持。
我有一个表姐,是汽车销售员。她在公司干了三年,从一个实习生,华丽转身为销售经理。大家都羡慕她在短时间内升职加薪,却都没看见她为这份工作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
表姐刚工作时,特别崇拜那些每天都能轻松卖出四五辆车的同事。她觉得那些人之所以那么牛,是因为本身就很有销售天赋。直到有一次她无意间得知,公司里的金牌销售员,不仅熟悉每一辆车的构造,甚至连机器零部件也都烂熟于心。
后来,表姐奋起直追。为了提高销售能力,她每天看销售类书籍,学习销售技巧;为了抓住客户所需,她专门学习应用心理学,通过顾客的着装、语言、小动作来大致判断对方的喜好;为了跟挑剔的车迷交流,她还坚持试驾她销售的所有汽车,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正是这样看似笨拙的坚持,让表姐每天不断进步,直到量变积累成质变,她的业绩突然蒸蒸日上,几乎每月都能获得销售冠军的荣誉。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历练,不断地进步,你才可能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余生很长,你真的没必要慌张,你有的是时间,沉下心来修炼自己;当你拥有了充沛的实力,成功对于你来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01
童姐和她老公结婚已经五年了,她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公打个电话报平安。每天中午,她会提醒老公吃午饭。晚上,两人总是要互道晚安才入睡。
很多人都羡慕童姐,说她和老公都结婚这么久了,还跟刚谈恋爱的小情侣一样腻在一起。童姐说,其实婚后两个人的感情也没谈恋爱时那么好了,毕竟婚姻与爱情不一样,婚姻掺杂了太多琐碎的小事,可正因为两人有了如一日三餐般的问候,才让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味儿,感情也越来越牢靠。
你在乎一个人,总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表现出来。而生活总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因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候,也能体现出你的在乎。
在乎一个人,就要给她生活中的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也许是每逢刮风下雨,提醒对方添衣带伞;每逢烈日当头,提醒对方防暑降温;每逢出差远行,提醒对方注意安全。
因为在乎一个人,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它不仅仅留存在心里,还需要用行动表现出来。每日给在乎的人一些温馨提醒和暖心话语,你就会发现,彼此的感情似乎变得更浓、更真、更可贵。
02
晓晓无论走到哪儿,吃了什么好吃的,看到了什么新鲜事儿,都会第一时间与男友分享。
有时候,即便只是一朵形状有些独特的云彩,她也会第一时间拍下来发给男友看。有时候,即便只是在路边摊吃到了特别合胃的炸土豆,她也会第一时间打包一份带给男友。有时候,即便只是看到一些特别的文章,她也会第一时间分享给男友看。
第一时间分享,这真是一件听起来都特别幸福的事儿。当你第一次发了工资,当你赶上了最后一趟班车,你最愿意第一时间与之分享的人,通常都是你最在乎的人。
在乎一个人,也包括第一时间分享你最不开心的事儿。即使有些小感冒、小风寒,你最愿意被谁关心,那个人,才是你喜欢的人。而那个第一时间得知你消息的人,也会感到自己在你的生命里特别重要。
作为中国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应该是什么?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中和。那么,什么是中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
关于中和,儒家经典《中庸》第一章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念头未发动叫作中,一旦发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节拍叫作和。中是普天之下自性的根本,和是普天之下通达至境的通道。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所谓中,就是分寸感。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长不短,一切都恰到好处。所谓和,就是和谐,一种像音乐一样调和万物而又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对于这里的“中”,不可理解为“中间骑墙派”,也不可理解为不发言、不表态、不左不右的“滥好人”。这里的“中”具有深厚内涵。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的理解——
“中”很像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3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
通过上述冯友兰的解释,我们知道了“中”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不仅在比例上掌握分寸,而且在时间上也把握分寸,如果谁能做到这种境界,谁就能成为圣贤一样的人物。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人,不仅在地缘上位居中土大陆,更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深处含有“中”的基因。
04 尊重与自由──这是我的看法啦,你自己决定吧!
一般谈到,关于“荷兰”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时,不外乎合法的红灯区性工作者、可以吸食大麻、受法律保护的同性婚姻关系等。这些在多数国家是敏感、甚至被视为禁忌的议题,为什么荷兰社会能够保持开放态度?最主要原因是荷兰有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意见、尊重他人决定的社会文化。你很有可能听到荷兰人说:“我是不会去尝试抽大麻啦,但如果你喜欢,我也尊重你的决定,因为后果你得自己承担。”即使是面对亲朋好友有外遇之类的争议性话题,他们也很可能只淡淡地说:“我觉得这样很笨、很不值得,不过,既然他要这样做,就自己负责吧。”对于这种牵扯到个人价值观的行为,荷兰人总是很自在地表达看法,却很少会出现“这样是不对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做!”这类武断主观的评论与争辩(但这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相当遵守规定的荷兰人对于钻漏洞的行为,可是会毫不客气地展现他们的“纠察队”个性)。
少了这些闲言闲语与旁人指指点点的压力,于是荷兰人便能随性发展,无须太在意旁人眼光、不需要害怕与众不同,而能自在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当人人都十分独特时,就根本没有所谓的“与众不同”,在这里,博士开小吃摊或回乡种菜都是他们个人的人生选择,不会变成新闻报道的议题。荷兰人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同行为或决定有高度的包容力,对于“做自己”的自在态度,也让我印象深刻。记得我在做怀孕20周的详细产检时,遇到的医师是位女巨人,照超音波前她对我说:“如果我看到不正常的情形会告诉你,但不要太紧张,不正常不一定是严重的坏事,像我是身高200厘米的女人,也是不正常,但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仍然很快乐啊。”
这种“尊重个人意志”的文化赋予每个人极充分做决定的自由,譬如,在健康无虞的情况下,孕妇能决定要在家里或是在医院生产;连新生儿是否注射疫苗也非强制性,完全由父母亲决定,有些父母会因为宗教因素而选择让新生儿不接种疫苗。在大多数人成长的环境中,许多父母的口头禅是“这样做是为你好”,然而,荷兰父母常常会把选择权交给小孩,但相对的,也要求孩子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这大概是荷兰人从小就习惯自立自强的原因吧。
01 什么是孤独
你有感到孤独的时刻吗?大概答案,不言而喻。
究竟什么是孤独?字典里说,它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这个解释稍显复杂、专业和深奥,同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孤独就成为了消极的东西呢?
其实在我看来,孤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寻找自我的内心体验。
没人陪你吃饭,孤独吗?没人理解你,孤独吗?没人陪你走完这一生,孤独吗?请注意,这通通不是孤独。
因为有一种孤独,是你置身人群的孤独,你被所有人剖析的孤独,你没有独处空间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是,你的内心感到自由,宁静,平和,它存在于一个虚空的状态,可以盛放一切,又能拿走一切。
就如诗人蒋勋所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也如词人林夕所形容的:大概,只是此刻,睡不着脑袋又运转不得,混沌地在酒店阳台上看着北京混沌的空气,浑浊的天空,昏蒙如暮色的清晨,不带任何的联想,无力气把视像延伸阅读,就一直呆呆地不知为何立通宵,这种无,再不能生有,彻彻底底的,无心无得无所为。
也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追求的是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因为一个人内在越丰富,对外在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孤独,是一种极高的精神状态,只有达到一定的智慧,修养和境界的人,才能坦然,从容,自在的拥有它。
02 人人生而孤独
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星辰上孤独的个体。
也许我们置身于人群,也许我们整日与热闹为伴,也许我们从不缺别人的陪伴和关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