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508587
★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是你人生进阶的*步!
★在知乎,冷哲拥有30多万粉丝,获得了 666000 次赞同,304700 次收藏!
★《认知迭代》是“知乎公子”冷哲的首部思维智慧合集!冷公子帮你长见识、找盲点、开脑洞、挖潜能。看问题,你也可以很透彻!
世界不是双面的,它是多面的,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认知它的正确逻辑;在需要理性的时候,可以特别冷静,在需要感性的时候,又可以特别热情。
本书涵盖了对爱情、婚姻、阶层流动、个人成长、学习方法、文化经济、世界格局等领域五十多个具有代表性问题的深度解答。这些解答往往让人眼前一亮,似有脑洞大开之感。
自序 世界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PART 1 优秀的随波逐流者
贫穷无法改变吗? 002
穷人如何突破困局? 021
优秀的随波逐流者 025
人类社会财富管道如何进化 033
“人生的成败和努力往往无关,只和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有关”对吗? 036
精英主义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039
PART 2 世界可观,未来可见
大家退休以后再生孩子的时代还远吗? 050
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有多可怕? 054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将希腊排除在外? 065
耗费巨资做当前无用科研的重大意义 069
苹果手机为什么会失去魔力 073
关于美国工人收入普遍比中国工人高的深层探讨 080
汽车工业对国家的战略意义 087
PART 3 正在改变的婚姻观与家庭观
如何选择伴侣与猴子掰苞谷问题 096
为什么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想结婚了? 102
为什么东方出现一夫多妻制而西方没有? 105
新一代中国女性是否仍被自己的观念束缚? 108
大量女性婚后回归家庭是好是坏? 113
我不觉得相亲是一个好的找伴侣的模式 119
青春不一定必须有爱情 122
我是如何找老婆的 124
PART 4 致我们的小成长
能看出问题,不代表你很厉害 130
怎样科学地理财? 135
怎么从不聪明到聪明 140
如何完成一场有效、高质量的讨论? 143
强调努力的文化更先进 149
做人,要学会自嘲 152
一个成熟的人的是非观 154
PART 5 关于学习这件大事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争 158
如何让大学给你带来更大利益? 165
去国外留学你要先明白这三点 174
读书是否已经成为效率最低下的信息获取方式? 177
我对应届生求职与招聘的一点认知 180
请正确理解学校与自学 187
PART 6 理性的非理性
如何看待自身利益、事实和选择立场 192
焦虑和应力,内存和带宽 195
外来的年轻人,你是否需要和“北上广”死磕 200
社交网络的回声室导致“智商隔离”? 20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4
如何理解“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216
请拥有一个生孩子的文化理由 220
PART 7 需求才是原动力
什么叫作完整工业体系? 226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权进步的最强动力 229
关于中国芯片的失败论和速胜论 232
突破现有格局,才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 236
从中兴通讯被美制裁想到的一些事 242
当下年轻人创业需要注意什么 247
PART 8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
如何理解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一说法? 254
对比中美技术导向型公司 260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267
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建立伟大的基础设施体系 273
如何看待TPP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76
我对工匠精神的一点儿理解 291
世界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我们通常会本能地用自己熟悉的逻辑去理解陌生的事物。就像我们常常会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逻辑来理解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们会觉得,有的国家是铁哥们;有的国家看我们不顺眼,一心要把我们干掉;有的国家看起来懦弱,而有的国家就是刚烈的“战斗民族”。然而,在每一个国家的行动逻辑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利益考量,以及深厚的历史、地理原因,与此同时,行动逻辑还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即便是一些看上去非常直观的事情,在其背后也可能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复杂的运行逻辑。就像近年来对于“工匠精神”的讨论,很多人很容易就上升到民族性之类的问题上,觉得如果中国人的民族性不发生改变,就不可能会有“工匠精神”。然而,正如我们将要在后文中讲到的那样,“工匠精神”是根植于社会经济格局之中的,其实和民族性的关系不大。
世界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善变。
有些我们认为亘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能被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习俗所替代。如今通常用粉色代表女性,用蓝色代表男性。其实仅仅在不到一百年以前,性别对应的颜色几乎是倒过来的。蓝色,因其代表纯洁、贞洁,而被视为女性的颜色。红色,因其代表热烈、勇猛,而被视为男性的颜色。而粉色,因为属于红色系,又没有那么浓重,则代表小男孩。
我们有的时候会把一些在我们幼年时就已经建立了的社会文化、社会规则当成一种必然,而没有看到支撑这些文化和规则的内在逻辑正在节节败退。有的人觉得照顾孩子、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甚至有的人觉得女性婚后有义务放弃工作、回归家庭。这些都越来越不受欢迎。
我们还可能会把自己过去的经验不断地重新使用,甚至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没有看到时代正在发生变化。那些带有过去时代烙印的思路,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有的人拼命想要子女回到故乡干一份月收入两三千块的“稳定”工作,就算是让子女放弃外地上万的月薪都在所不惜。这些人可能耽误了子女,也耽误了自己。
这个世界,即便是我们朦胧地能够理解的部分,我们也常常搞不明白其内在的机理。
我们普遍推崇勤奋、努力。但也有人会有疑问:难道天赋不是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吗?
我们被教育说,科学研究是必要的。但很多人会有疑问,科学研究常常是看不到应用前景的,投入到这些科研的钱是不是更应该用来扶贫?
我们反感贫富差距。但很多人会有疑问:不管怎么看,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扩大,这是不是一种必然?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世界的复杂与善变,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推动着我不断阅读、思考。
其实这里一开始讲的对国际关系的认知问题,就是引发我思考的第一个复杂的问题。当时的我,虽然意识到了这种“用人际关系的逻辑去套国际关系”的思路是错误的,但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后来我阅读了《大国政治的悲剧》,算是稍微有了点了解。而这本书,只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流派。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读了其他流派的一些东西,才算是稍微入了点门。我越是了解得多,越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震惊。我仍然记得当初我在人人网上的一个人自己写的文章下面说他在胡扯,说他对国际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结果发现人家是一位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如今想到这件事,我仍然感到十分羞愧。
后来,我依着兴趣的指引,不成体系地阅读了很多经济、历史和社会领域的书籍,试图更多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它背后的运行机理,寻求诸多问题的答案。
即便到今天,在许多年的阅读与思考之后,我也不能保证我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是正确的。我仍然在学习,我的见解也在发生变化。当我回顾我数年之前的文章时,常常会发现无知或者偏激之处。这令我感到羞愧,因为我阐述过错误的观点。但同时,我也会感到欣喜,因为我毕竟已经比之前的自己有所提高,能够看出我当时的错误了。在提高认知的旅途上,这都是必经之路。
这个世界是多面的,这个世界是善变的,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它不仅包含着逻辑、原理与公式,还包含着情感、体验与激情。在这里,我想要分享一些这些年来的阅读和思考所得,未必都正确,但至少是经过我深入思索过的,希望能够对你有用,也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认知它的正确逻辑。
冷哲
2018年9月18日
贫穷无法改变吗?
其实我也还是个穷人。但以前吃的亏相当多,结合一些阅读,这里就提供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吧,算是抛砖引玉。
贫穷可以被改变,但要求贫穷者比常人行动更努力、考虑更周密。
贫穷会带来竞争劣势,如果对这些劣势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那么这种竞争劣势可能就会阻断贫穷者的上升通道。
所以要谈如何脱离贫穷,首先就要谈贫穷可能(非必然)会带来什么样的竞争劣势,然后才能谈如何克服。
以下分为四点讲:心理劣势、思维劣势、资源劣势、育儿劣势。
一、心理劣势
贫穷的人相对于中产或中产以上人群,可能会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心理劣势:
1. 自卑,以及自卑引起的自大
资源劣势常常会导致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但同时又会反弹,产生一种“他们不就是有钱吗?如果我也有钱,肯定会比他们更××××”之类的想法。
2. 过分谨守规则
贫穷家庭由于父母忙碌劳累,往往不能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因此家庭教育上以强调服从为主。贫寒子弟初入社会时,就容易本能地服从某些规则,而缺失了对于规则本身的思考。谨小慎微原则上不是坏事,但有时候会阻碍发展。
3. 怯懦,不敢尝试未知事物
这种心理也是资源劣势导致的。成长时期家庭无法承担自己对于新事物的尝试,而导致自身请求尝试新事物屡屡被拒,容易养成对新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另外,因为资源劣势,很多事物都没有尝试过,所以,为了避免被别人发现自己“连这都没吃过/玩过/用过”,就不太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二、思维劣势
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度的。换言之,人不可能同时深入考虑所有的事情。一旦某一件事情占据了一个人的思绪,那么这个人处理其他事务的能力将大大下降。
而贫寒子弟,最影响思维的就是金钱的短缺。金钱的短缺会让人过度关注金钱,大量思绪被占据,导致其他工作能力受到限制。而且金钱的短缺也容易让人落入过度重视沉没成本、过度重视损失等等思维陷阱,这样相对会错失一些发展良机。
三、资源劣势
说白了,穷人自然是没有钱,父母荫及的社交网络也相对简单,范围也比较小。
1. 物质劣势
资金方面的短缺,自然会导致物质方面的劣势,比如阻碍一些学习机会。
2. 人际关系劣势
物质的劣势自然会导致在拓展人际关系方面资源不足,相对不敢投入太多资源,社交活动范围缩小。因此常常导致人际关系劣势。
3. 信息劣势
人际关系不足,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也不愿意或无法去使用一些需要花钱的信息渠道,自然会造成信息劣势,导致很多时候对发展方向、做事方法都难以了解。
四、育儿劣势
如前所述,贫穷家庭的父母往往时间紧张,难以为孩子付出足够的时间,因而导致过于强调服从的家庭文化,并不鼓励孩子按自我的兴趣发展。同时,在学校教育、课外教育、兴趣教育等方面也都存在极大的劣势。在一个不太重视平衡贫富育儿差异的国家,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可遗传性贫困”。
无论是美国梦也好,中国梦也好,大家最普遍的梦想无非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而获得一个富足美满的生活。然而在过去这几年里面,我们能看到大学中贫困子弟越来越少,他们在事业路途上也越来越举步维艰。2011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穷孩子没有春天?》的文章,探讨贫寒子弟的大学苦旅。而2013年,互联网上一篇《这个时代,寒门难再出贵子》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引用这篇文章探讨贫寒子弟的职场困局。
…………
那么穷人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为自己做一个显著的定义。
克服所有其他的问题,首先就要坦然接受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它们确实存在)。这就涉及一个对于自我的接受问题。
我们常常会听说这样的故事:
A出身贫困,其母穿得破破烂烂到学校来看A,A却不愿意见,甚至不愿意向同学承认这是自己的母亲。
B出身贫困,却拼命要在吃穿用度方面和家庭收入高的同学看齐,甚至不惜为此偷窃。
C出身贫困,看到朋友吃好的用好的,自己却出不起钱,于是产生自卑,不愿与朋友接触,逐渐疏远了朋友。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并没有仔细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但无时无刻不在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使得自己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从而能产生一个关于自我的定义。
你是谁?在国外,你是中国人;在中国,你是河北人或广东人或其他省的人;在自己的省份,你是某个市的人;在更穷的人之中,你是比较富有的人;在更富的人之中,你是穷人;在一堆文盲之中,你是文化人。
一个人总是用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建立一个关于自己的定义,但并不是每个定义都是令人骄傲或者开心的。有的时候,人会想尽办法获得一种定义,有时候又会想尽办法避免某种定义。
如果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第一次被请到西餐厅吃饭,环顾四周,都是西餐厅的常客,但自己并不知道到底该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这时候有人问你:“怎么?你不知道该怎么吃西餐吗?”
我来考一下你,这时候最得当的做法是
A. 小心地观察周边的人是怎么吃的,然后尽力模仿。
B. 回忆看过的欧美剧目里面人们是怎么做的,然后尽力模仿。
很显然这都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坦然说道:“我这是第一次到西餐厅吃饭,得要请教一下,西餐是怎么吃的。”
试图掩盖自己没有吃过西餐,无非是避免一个“没有吃过西餐的土包子”的定义而已。如果你拥有一个对于自己的完整定义,这样一个有关西餐的定义其实是无关紧要的。这些小问题,其实真的没人在乎。很多人自己对这种事很在乎,无非是因为自己缺少一个对自己的完整定义。
你可以是“没吃过西餐的土包子”“没钱买LV的土鳖”“住在地下室的上班族”“父母一贫如洗的苦孩子”,但如果你有以下任何一个定义,前面这些定义立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成绩不错的小说家”“手艺很好的厨子”“跑完马拉松全程的猛人”……
越是缺乏显著定义的人,越是寻求用奢侈品、奇装异服、特殊的发型等来定义自己。越是缺乏定义的人,越是在乎自己是不是能够和周围人在某一无关紧要的事物上保持同样甚至更高的水平。
如果你是穷人,要记住,穷,并不是一个多么显著的定义。如果你觉得自己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做出多少成绩,没有独特而实用的技能,没有一个能够让你异于他人的正面的显著的定义。这世界上有很多种不需要花多少钱就能获得的技能,网络上有无数的教程、指引。只要肯花时间,你一定能发展出一个实用而出众的技能,这个技能会成为你一开始可以借重的个性,会成为你前几个能够压倒那一切无关紧要的定义的工具。
穷人,容易自卑,为自己做一个显著的定义吧,能够有效地压倒任何带来自卑心理的那些无足轻重的定义。
第二,时刻留意“隐形的知识”,时刻注意寻找方法并及时总结。
穷人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专注。这是因为在长久的贫困生活中,很多穷人已经不得不为抗拒诸多无法触及的诱惑而锻炼强劲的自制力。很多穷困出身的成功人士,往往能够长时间专注工作,不懈地努力。
但很多穷人会陷入一个错误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只要努力就能出头”。事实证明,只是埋头努力,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穷人要先找对方向。穷人没有资源,因而犯错的余地更小。因此在挑选努力方向时,一定要细心准备。多问、多听、多查,多想想“是不是换个方式更好”。
世界上有四种知识: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知道我知道的知识,是已经掌握的。
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知识,是知道存在,但尚未掌握的。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知识,是我掌握了,但由于没有碰到过某个使用场景,因而不知道自己能运用。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知识,是我甚至不知道存在的知识。
最后这种知识,我称之为“隐形的知识”。前三种知识,都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听说过却没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学习。但如果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种知识的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去主动学习了。因此,这才是限制一个人的发展最大的部分。
这种隐形的知识,很多都会通过家庭教育转变为听说过的知识。但是穷人的家庭教育有限,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这些隐形的知识。
比方说,没有坐过多少私家车的人,往往就不知道坐别人开的车有挑选座位的礼仪。很多人,遇到一个人开车来接,常常一上车就坐到后排右座去了,正确的做法是坐到副驾驶座上,以示相伴。他们甚至不知道还有这种礼仪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有时候,这种问题是致命的。明明有机会跳到一个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却因为一根筋、不及早考察就业前景而忽略了转专业的机会;明明可以有机会培养更具价值的技能,却因为不了解相关的信息和渠道而错过了。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多听,多看,多阅读,多和不同领域的人吃饭聊天,杜绝不懂装懂,能够极大地扩展自己的视野,获得隐形的知识。更要在风险不大、代价不高的情况下不断尝试新事物。
更进一步地,做事要频繁总结方法,随时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为复杂任务寻找效率更高的替代解决方案。出了问题,先从自己这里找原因,寻找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把意外情况的概率降到更低的方法。
第三,计划,计划,还是计划。
穷人的金钱和时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对这些有限的资源的分配会极大地占用一个人的思绪。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个人处理其他问题的能力下降、做事心不在焉。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勤做计划。这包括财务计划、时间计划等。同时,如前所述,也要寻找做计划的方法,不断调整、不断优化。
只有计划做得好,才能让自己平时做事更心无旁骛,让能力不断提高、效率不断提高。
回到前面那个吃西餐的例子。最好的方法真的是当场问别人怎么吃西餐吗?未必。如果你是工作需要或者已经预知要吃西餐了,为什么不赶紧上网查查呢?或者,如果场合真的比较重要,为什么不自己掏钱先吃一顿呢?计划和提前准备,是绝对必要的,尤其是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做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制定一个死板追随的方案,而是通过为一项事务做计划来充分理解它的难度、周期以及所需要的资源,然后提前进行准备。就算计划本身在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得到完美执行的,做计划的过程仍然必不可少。
第四,小钱不要省/赚,大事要谨慎。
穷人容易对沉没成本过分重视,而忽略了机会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可以看作是已经花出去的钱和时间。经济学上面讲,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人买了网球课,结果上了两节课关节受伤,一运动就痛。但是他心想,既然花了网球课的钱,怎么能不去上呢?于是就忍着疼痛去上课,越上越痛,最后不得不去医院花钱检查和治疗,损失了更多的钱。
我们还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一个老太太看到过期的食品不舍得扔,吃掉了,然后被送去医院洗胃,花了一大笔钱。
不要因为“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多钱/精力”就一定执着于一件事情。是否放弃,这应该取决于未来的损益,而不是过去的付出。如果损失已成定局,就不要再继续了。
机会成本简单地说就是你有好几个选项,你只能选其中一个,那么你放弃的选项中的收益最高的那一项的收益就要视为你做出当前选择所付出的一种成本。
比方说,A选项赚10块,B选项赚20块,C选项赚15块。你选择了C,也就是说放弃了A和B,那么机会成本就是A和B中收益最大的那个,也就是20块(B选项)。
机会成本提醒你注意,你为自己的一个选择放弃了什么。我们不要总是盯着某一种选项带来的收益,而是要纵观全局。
很多人在上大学的时候急匆匆想要赚点钱,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诸如发放传单之类的低效劳动上面,这就放弃了用这一块时间来进行学习、锻炼,或为获得更好的实习岗位掌握必要技能的选项。考虑机会成本的话,这里的收益是负的。
还有一些其他的小钱,真的不能省。比如说前几年在美国出交通事故的一对骑行的中国夫妇,没有买几百块钱的旅游保险,结果在美国出了车祸,被送往医院治疗,欠下几百万的医药费。如果当时买了几百块钱的旅游保险,也不至于欠一屁股债。这就是典型的省小钱吃大亏。
小钱不要太在乎,该花就花;要建立的人脉,该请客吃饭就请客吃饭。做好财务规划即可,钱可以从别处省出来或者以更高的效率赚到。
在重大问题上则要非常谨慎,因为机会成本非常高,既不能做出一个差劲的选择,也不能容许这些大事出现任何的问题。这时候宁可多花钱、多花时间,也要收集详细信息,尽可能提高收益以及成功的概率。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小钱省得要死,大事却草率决定,这就是不智。
另外,人稍微有些发展以后,就会有很多的发展方向,有时候眼花缭乱,导致精力分散,结果没有一件事情干得好。这就需要通盘考虑机会成本,把精力放在长远来看最有效率的事务上面。
第五,合理表现自己。
穷人一般还是要给别人打工。打工的时候不能埋头苦干,期盼有个伯乐能看到你,要合理地表现自己。老板不是神人,不能全知全能。有功劳、有能力你不表现,老板很难知道,出了漏子你不解释,老板容易误解。
额外付出了,要不着痕迹地显露出来。得到了异于寻常的成绩,要有礼有节地向上级“炫耀”。
前两天有个人提问说,出了漏子,并不全是自己的问题,这时候究竟是该推卸责任还是应该承认错误。
从老板的角度,老板最希望什么?是推卸责任还是承认错误?都不是,是不出漏子。
那好,现在出了漏子,老板最希望什么?是推卸责任还是承认错误?都不是,是如何擦屁股,更是如何保证再也不出这种漏子。
“都是供货商的错”“那我雇你是干什么用的?”
“都是我的错。”“那我干脆辞了你换个人吧?”
就我不多的阅历来看,正确的回答是:“我这边出了漏子,主要是供货商那边出现了A、B、C这些情况,我犯了D、E、F这些错误。目前善后计划是G、H、I,为了预防以后再出类似的问题,我的方案是J、K、L。详细情况我接下来会通过邮件发给您。”
第六,搞清人际关系的重点。
人际关系的关键,不是一起吃喝玩乐,而是利益交换。
穷人资源有限,利益交换能力不强。要想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必须要有一些拿手的、别人也会用到的技能和知识。有了这些再来拓展人际关系。除了发小、同学、战友之类,一般的人之间必须有大量或大或小的利益交换(从帮忙搬家到商业买卖)才能形成一定的友谊。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利益交换的泛泛之交完全没有意义。相反,泛泛之交的意义很大,只不过形式并不相同。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情商。情商其实就是对于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的控制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大量的锻炼,以及寻找合适的方法。但要控制别人的情绪,就需要能够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那么,一个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的人,如何才能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呢?吃吃饭、唠唠嗑好了,聊一聊对方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的来由,很多问题自然就懂了。
再者,现在在社会上发展有赖于所谓“弱联系”,说白了就是从与自己背景迥异的朋友那里获得信息、交换资源。这也是泛泛之交才有可能的。
此外,泛泛之交也有一些娱乐意义。想打牌的时候找不到足够的人,也是挺尴尬的事情。
最后,阶层的上升有可能要花费几代人的时间。
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身,能够一代人就跃居城市高收入者的概率,并不见得很高。但是很有可能的是,一代人可以达到城市蓝领,然后再一代人成为白领,第三代人步入高收入阶层。
所以不要只顾自己奋斗,对孩子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讲究方法的。
如何选择伴侣与猴子掰苞谷问题
如果年轻的你,一腔热血地走向了婚姻,但在后来遇见了更合适的人,你会怎么做?
解决这种两难问题的核心,不是建立一套选择逻辑,而是尽量保证自己不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尽量保证不碰到这种两难问题。
一旦你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了,那么很显然,要么你违背承诺,选择出轨,要么你没有出轨,却一直惦记着这个人。总而言之,是搞得自己生活不怎么愉快。
避免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保证自己选择的伴侣就是你这一生能碰见的最合适的或者接近最合适的。这个问题其实大致是有正确方法来解决的。
这个问题和著名的“猴子掰苞谷”问题本质上是基本一样的。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猴子走进了玉米地,它只能从入口向出口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玉米地里的玉米,大小不一,分布随机。在走的过程中,猴子可以随时掰下来一个玉米,但是一旦掰下来了玉米,猴子就不能再掰其他玉米了,必须一直向前走出玉米地。那么,猴子如何保证自己拿到尽量大的玉米?
如果猴子掰玉米太早,可能会在后面的路上发现大得多的玉米。这就如同结婚之后碰见一个更合适的。
如果猴子看花了眼,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大的玉米,而一直不掰,就可能错过了大玉米。这可以比拟为一些男生、女生总觉得自己还可以找到更好的,于是一直不愿意走入婚姻,最后错过了最适合自己的人。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数学家经过严谨的分析之后,得到一个策略。那就是,先走过最初的一段玉米地,但不出手。这段玉米地,是作为猴子的参考依据,让猴子能够了解玉米大小的分布情况,然后猴子再做决定。数学上求解的结论是,首先猴子走过前37%的玉米地,然后从37%的路程点开始,一旦发现一个比之前见过的最大的玉米更大的,或者尺寸十分接近的,就可以果断出手了。这样一来,出手以后你遇到显著更大的玉米的概率就非常低了,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后面遇不到更大的玉米。
如果有100根玉米,玉米的大小从1一直到100,位置随机分布。前37个玉米里面没有出现90分以上玉米的概率只有大约2%,90分以上的玉米全在前37个玉米里的概率是0.13%。按前述方法,猴子有极高的概率挑到90分以上的玉米。
返回到结婚这个问题上。首先你不该太早结婚。结婚太早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在婚后碰到更好伴侣的概率会很大,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之前说的那个尴尬的境地,无论如何选择都会让自己不爽。
同时,在独立生活之后的早期,应该尽量扩大交际面,赶紧把你人生之中要见的“37%的玉米”见完。理解了自己的真实需求,熟悉了世界上能与你相配的人群,你自然能够选择非常适合你的一位伴侣。结婚以后你碰到更适合的人的概率就非常低了,而且就算有,大概也不会显著优于你的配偶。那么你就不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等到安定下来结婚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认识新朋友并深入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越来越少了,认识新朋友的速度肯定比不上一开始独立生活的日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好伴侣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毕竟来“掰苞米”的“猴子”并不只有你一个,如果“苞米”很好的话,越往后就越可能被其他的“猴子”掰走了,你就没机会了。因此,你在人生后半程碰见合适伴侣的可能性本来就比前面十来年要低得多。如果你先花了几年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再选择一个伴侣,婚后遇到更合适的人的概率就很低。这个伴侣就有很高的概率能够陪你走完一生。
37%这个数字并不重要,它是基于非常多的假设才算出来的,这些假设并不见得与实际的人生相符。这里想说的,是这种生活的方针非常值得借鉴。
从上大学开始,如果刻意在这方面投入时间,你很容易在五年、七年,最多十年时间,见过、交往过足够多的人。然后你就能够找到一个非常适合你的伴侣,安定下来,也就是在25到28岁结婚。这样既不会因为太迟错过合适的人,也把你结婚以后碰见显著更优的伴侣的概率降到了很低。
当然,在后来的生活中还是要注意,你碰到的人,总是会把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你的伴侣向你展示的,不仅有好的,也有不那么令你满意的一面。两相对比有可能会觉得“野花比家花香”。但只要想明白了“不熟悉的人总有你不知道的缺点”,然后适当下调对那些人的评分就好,这样就不会产生“野花比家花香”的错觉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存在下面两个问题则会导致这个方法失效。
首先,你有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最适合自己的。
这个问题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有可能你对自己的需求了解不清,误把一些次要的需求当成是主要需求,而忽视了一些主要需求。这会让你对“玉米”的分数评估错误,把不适合的人当成适合的人,或者把适合的人当成不适合的人。
二是,有可能你对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定位认识不清,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吸引力。这会导致你认为的你的“玉米地”过大或者过小。高估了自己的吸引力,导致你以为一些特别好的伴侣是你能够追求到的,其实你追不到。比方说总有一些一心想嫁给高富帅或者娶个白富美对自己认知不清的人。而低估了自己的吸引力,会导致你觉得自己配不上一些很好的伴侣,从而不敢出手去追求。
这些问题通常会在经历过一些恋爱生活后逐渐减少。
在独立生活早期经历一些恋爱生活还是有好处的。就算没能走到最后,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需求,理解异性。以后碰到合适的人,也就更容易成功。
第二个有可能会让前面说的方法失效的问题就是,你的特性可能会变化。这会导致最适合你的人也发生变化。
古人有句很毒的话,叫作“贵易交,富易妻”。说白了就是地位高了,老朋友互相帮不上忙了、玩不到一块去了,就可能会换一拨朋友。有钱了,就看不上年老色衰的老婆了,想要换个年轻老婆了。如今不只是老公发达了有可能看不上老婆,老婆发达了也可能看不上老公。
(当然,东汉皇帝刘秀与大臣宋弘的那个有关“贵易交,富易妻”的故事里,宋弘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绝了刘秀做媒。)
如果你自身的潜能很大、野心很大,未来有可能有一个非常大的成长。那么你现在选择的非常合适的伴侣,有可能未来就不那么合适了。但是很显然,你在自身潜能没有释放之前,吸引力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按照未来发达了以后的情况来选择伴侣。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选择的,是一个与你类似,有着巨大潜能的伴侣。如此一来你们可以一起成长,始终非常适合对方。
反过来,如果你因某种原因未来会下降而不是上升,那么一步到位选一个你未来非常合适的伴侣倒是可以办到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