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7599
日本脑科学界大咖教你如何利用“生活小习惯”,拥有聪明的大脑!
记忆力、理解力、归纳力、专注力、发散力1个月就直线飙升!
性价比超高的学习宝典,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干货满满。
1. 不灌鸡汤,不玩套路,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记忆力、理解力、归纳力、专注力、发散力五个方向分析让大脑活力四射的方法。左右脑联合作业,脑力劳动效率翻倍!
2. 让大脑从此告别混乱、告别拖延、告别空白。从现象—解读—实例,循序渐进找出轻松训练大脑的日常方法,实用性很强,受益匪浅。多种锻炼模式供挑选,笔记、阅读、会议、演讲、工作、休闲全适用!
3. 内容轻松,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帮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你,轻松找到让大脑“变聪明”的方法。即使任务繁重,也能精力充沛;即便压力再大,也能乐观解决。
4. “好习惯训练法”更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甚至忽略的小习惯,就可以找到训练大脑的方式,将训练潜移默化融入到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知大脑的变化。丰富、有趣的试绘案例,并示范应对方法,在充分的练习中,夯实所学。
生活中你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太忙而忘记他人交代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往往抓不到重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从资料中找到要点。”“有人征求意见却说不出所以然”……
难道“头脑聪明与否”真的由遗传或者资质来决定吗?NO!想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生活中的小习惯就可以搞定。
本书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训练,利用在“记忆”“理解”“归纳”“专注”“发散”五大方向的不断练习,借由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小习惯”,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小训练锻炼你的大脑, 无论是谁,都可以实现大脑能力的提升。
序章 如何调节出高效的“大脑状态”
高效吸收信息的大脑的构成 / 3
不要让“情感”左右大脑的运作 / 8
大脑无论多少岁都可以继续成长 / 15
让“疲惫的大脑”恢复的方法 / 18
第一章 记忆力——锻炼大脑的基础
“记住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 25
让记忆停留—“手写笔记”的魔力 / 29
“寻找关联性”才是最强的记忆手段 / 35
留存的记忆长短,取决于信息同自身的“亲密度” / 41
通过“目的”和“大背景”进行笼统的记忆 / 45
“趣味记忆力”的训练 / 49
动用感官,让你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 55
第二章 归纳力—让你沉着冷静不慌张
导致信息混乱的“三大元凶” / 63
想要掌握归纳能力,先来收纳桌子吧 / 68
了解信息“等级”,有助于提高说服力 / 71
寻找“共同点和相异点” / 77
第三章 理解力—让知识惠及每个人
“知道”和“理解”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 85
来测试一下你的理解力吧 / 90
为了强化理解力而“想象” / 96
调整框架,让“想当然”不再“理所当然” / 101
改变说话的“方式”和“措辞” / 108
第四章 专注力—帮你节约收获成果的时间
专注力低下?身体可以感知到 / 115
周围环境带来的“必然性”专注 / 119
时间越紧迫,效率会越高 / 125
当专注力妨碍到你时…… / 130
在“设定条件”下,让你“心无旁骛” / 133
一分钟集中精力的大脑训练法 / 138
第五章 发散力—让你体验灵光一现的快感
有趣的想法不“喜新” / 144
持有不满,能助你产生新想法 / 148
被禁止时,大脑会寻求“出路” / 151
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155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预测力训练法 / 158
词典是发散金点子的宝库 / 162
问题意识萌发新发现 / 166
寻找属于自己的“储备方式” / 170
“头脑聪明与否”由习惯来决定
● 因为太忙而忘记他人交代的工作。
● 会议上的发言往往抓不到重点。
●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从资料中找到要点。
● 早上仅仅回复完邮件一项工作就已经无力继续下面的工作。
● 有人来征求意见也说不出所以然。
迄今为止,你在工作中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叹:“要是在这件事上能做得更好一些就好了……”与此同时,你脑中会闪现过工作小能手某某同事的形象——“聪明的××(同
事名)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如此循环。
“唉,归根结底,是因为大脑的构造本来就不一样吧,还是不要痴心妄想了。”
难道,你没有这样劝过自己死心吗?
但,此刻放弃还为时过早。
“头脑聪明与否”,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聪明的大脑其实是由习惯构筑而成的。
并且,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训练,即可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举个例子。在工作会议上,你经常能看到记性好的人会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重要的记录。
几乎所有人都会简单地认为,“他是怕忘记才做笔记”,“他是想回顾记下的东西,所以好多信息才会记得住”。
但事实上,记笔记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训练短期记忆力的一种极高效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决定了此人大脑的灵活度。而记笔记与不记笔记——这两类人大脑的灵活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请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会议:
会议上,领导正在发言。而此时的你,不可能用与发言者语速相同的速度记下笔记。
于是,我们通常会采取先将领导的发言吸收消化,再写到笔记本上的方式(即从记忆中提取内容)。
而这一过程给大脑增加了负荷,因此成为一种对于短期记忆力极其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随手记录”的日积月累下,形成的就是“那个人的记性可真好”“Ta真聪明”等决定性的差异。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记笔记不仅仅能用来回顾,更对提高记忆力本身有着促进作用。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上班途中,你乘坐的公交车上有一幅有趣的海报出现在眼前。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这广告挺有意思的”。
然而,几乎所有人的思考都会止于此。如此一来,对大脑是不会增加任何负荷的。
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在午休的时候会和身边的人分享道:“对了,我今早坐车看到一幅特别逗的海报……”
上述的这种行为,同样是一项对提高记忆力至关重要的训练。因为这一行为的发生,是在“储存记忆再提取”的基础上,经过一段空白时间后实施的。
也就是说,“将清晨上班途中的所见所闻在午休时同大家分享”——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同样可以促进记忆力的提升。
可见,“头脑聪明与否”,并不在于遗传因素,而是上述这些“日积月累的训练”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个规则并不仅仅适用于“记忆”领域。“理解”“归纳”“专注”“发散”等领域亦同理可证。
例如,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无意识地进行着“提升发散力①的训练”。
如此一来,瞬间给大脑增加负荷→提高大脑灵活度→进一步提升发散力的良性循环便形成了。是否在潜意识中进行这样的训练,会使不同的人的发散力产生巨大的差异。
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并未注意到上述训练的价值。也正因如此,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去进行这样的训练。如此一来,“头脑聪明程度”的差异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记住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记忆的三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章中,我将会围绕“记忆”,介绍其基本构造以及训练方法。首先,请回答一个问题。
Q.“记住了”“储存在记忆中”,是怎样的状态?
首先我们要把这一点搞清楚。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听到“记住”“记下”等词时,大脑会默认是一种“输入”的状态。
然而事实上,是否确实已经“输入”,这是谁都无法确认的。我也一样无法做到。究其原因,记住与否,在进行“输出”之前,是无法判定的。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究竟达到何种“输出”程度,才能称得上“记住”了呢?
在认知心理学上,将唤起记忆分为三种程度:
①还原
②再认识
③再构成
还原,是指能够将“自己经历的事”“记下的事”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比方说,考卷上的填空题,当被考查到单词的拼写时,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作答。
再认识,是指记忆力可以识别出“自己所经历的事”的程度。比如,虽然你无法提取记忆来复述经历,但当被问及事情原委时,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果我们再用考试来打比方的话,就相当于可以解答涂选的程度,大脑中还留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再构成,是指“将记忆中已成为过去式的信息组合并重现的状态”。比如,回答历史考卷上的论述题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用自己的话规范作答”。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输出”“唤醒记忆”,其实也有着形形色色的种类。
本书所涉及的“记忆领域”,主要包括“还原”和“再构成”两类。
记忆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再构成”,但如果是记忆英语单词程度的内容,那么达到可以“还原”的程度即可。
归根结底,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能够完美“还原”的程度, 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再构成”清晰流畅地说明情况。
“①还原”“③再构成”与“记忆”是直接相关联的!
①还原……可以提取记忆
(例)能够回答试卷上的单词填空题
②再认识……通过他人的提问能够唤醒记忆
(例)能够勉强答对试卷上的涂选题
③再构成……能够重新组织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说明
(例)能够解答试卷上的论述题
“记忆”“归纳”和“理解”的关联性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一章所讲解的“记忆”,同第二章的“归纳”和第三章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这是因为,想要达到“再构成”(清晰流畅地说明情况)的程度,归纳和理解力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越是事先做好了“条理清晰地归纳并储存到记忆中”的工作,输出越会顺畅,“还原”程度也就越高。
序言中已经提及,为了进行更高效的训练,本书会对“记忆”“归纳”和“理解”进行分章讲解和介绍。
现阶段只需领会“先分别进行训练,最终相互结合时,
会收获叠加后的效果”。
“寻找关联性”才是最强的记忆手段
通过趣味记忆法输入信息
现在,让我们稍稍调整角度,关注一下“记忆内容” 本身。
我们已经讲过,记忆从长短上划分,有“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类型。
其中,“长期记忆”,也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唤醒的记忆,又可以分为“趣味记忆”和“内涵记忆”两类。
简单来说,“趣味记忆”是指基于趣闻、故事或者亲身经历的记忆,利用记忆和“过去发生的事”以及“事件发生场所或发生时的场景”相关联。
“内涵记忆”,则是指与事物的含义、知识相关的记忆。像青蛙是两栖类动物,“书”的英文是book等,就属于内涵记忆。
就趣味记忆与内涵记忆而言,更容易停留在大脑当中的,自然是趣味记忆。
备考时,无论是英语单词还是历史年份,都需要通过内涵记忆的方式来死记硬背,所以会备感痛苦。
此时,你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寻找事物的关联性,尽量采用同“趣味记忆接近的状态”来记忆的方法。
比如,在记忆历史年份时,尽量避免没有规律的记忆法,可以采用年代的谐音法,通过寻找某种韵律上的关联,来轻松记忆。这样的方法,我想大家都应该尝试过吧。比如,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我们可以利用谐音想到“一个武器”。
如果记忆中进而伴随着场景,像在记忆重大历史事件时脑海中伴随着画面想象,如果能画下来更好,这样的信息会更有利于转变为长期记忆。
寻找信息间的关联性是关键
当我们仔细探究趣味记忆和内涵记忆的区别时就会发现,想要提升记忆力,存在一个重大要素,那就是:“如何寻找信息间的关联性。”
如果只把想要记住的事物当作“单一的知识或信息”对待,那么就只能靠“内涵记忆法”来记忆。很显然,这种记忆比较费事。
而善于记忆且记忆力极佳的人,他们擅长为一件事物多方寻找关联,让自己进入便于“登录记忆系统”的情景中。
比如,当你在面对空白的地图时被问道“天津在哪里”时,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一个大致区域,“差不多就在这附近吧”。
这时候能够帮你明确目标的,正是“关联信息”。
·天津市位于北京市的东南方向
·天津市东临渤海
·天津市区有一个摩天轮
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就会很容易从空白地图上锁定天津的位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