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5318
◎ 一本让你感觉“从来没这么清醒过”的逻辑入门书,阅读90分钟,即可重塑思维体系。
◎ 万事皆有逻辑!感性之外,拥有理性逻辑的人,在社交、协作、升迁、管理等方面更容易无往不利。
◎ 趣味内涵图 超实用知识点 精确解析,帮你快速掌握逻辑知识,彻底告别惰性思维、沟通障碍、低级错误,成为一眼看穿事情本质的高效能人士。
在信息推送如此频繁的时代,90%的人因缺乏逻辑知识而无法做出正确且合理的选择。
你能看穿用户协议、服务条款中常见的歧义、含混、伪命题、概念扭曲等问题吗?
当一件事情出现不同版本时,你能合理的推理演绎,还原出真相吗?
面对难解的问题,你能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找到*解决方案吗?
学习一些简明逻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就能规避那些常识错误。
第一章 思考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思考方法
第二节 思考方法的架构
第三节 思考方法与批判思考
第四节 创意思考与批判思考
第二章 语理分析
第一节 正确思考的第一步
第二节 歧义
第三节 含混
第四节 定义
第五节 判断三分法
第六节 语句的意义
第七节 语害批判
第八节 矛盾与对立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逻辑方法
第一节 何谓逻辑
第二节 对确论证
第三节 真确论证
第四节 论证形式
第五节 定言逻辑
第六节 命题逻辑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科学方法
第一节 归纳法的特性
第二节 归纳法的分类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特性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谬误剖析
第一节 何谓谬误
第二节 四不架构
第三节 不一致的谬误
第四节 不相干的谬误
第五节 不充分的谬误
第六节 不当预设的谬误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创意思考
第一节 创新的目的
第二节 创新的指引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补充
第一节 思考三式
第二节 辨认论证
第三节 图解论证
第四节 评价论证
附录
后记
传统逻辑中的定言三段论属于定言逻辑的系统,但定言逻辑中的论证不一定是三段论。
(一)定言命题
定言逻辑系统中的论证形式由定言命题组成。定言命题有四种,分别以A、E、I、O四个英文字母为代表,我们可以用下面四角对立表来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有、有和没有是量词。A和E是全称命题,I和O则是特称命题;A和I是肯定判断,E和O则是否定判断。综合来说,A是全称肯定,E是全称否定,I是特称肯定,O是特称否定。
S和P这两个符号代表的是语词,S是主语,P是谓语。假如A命题是“所有人是哺乳类”,那么人便是主语,哺乳类是谓语。
A命题和O命题的关系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同时为真,也不可能同时为假;如果A命题是真,则O命题是假,反之亦然。如果“所有学生是中国人”是真的,那么“有学生不是中国人”就一定是假。
E命题和I命题的关系也是如此。例如:“没有学生是中国人”是真的,那么“有学生是中国人”就一定是假。
A命题和E命题的关系是正对反(或称对立),它们不可能同时为真,但可同时为假。例如:“所有学生是中国人”和“没有学生是中国人”就不可能同时为真,但可同时为假。
I命题和O命题的关系则是负对反,它们不可能同时为假,却可同时为真。例如:“有学生是中国人”和“有学生不是中国人”就不可能同时为假,但可同时为真。要注意的是,I命题与O命题并非含蕴关系,“有学生是中国人”并不表示“有学生不是中国人”,因为“有”的定义是至少有一个,也有可能是全部。
A命题和I命题的关系是等差。如果A命题为真,则I命题一定为真,但反之不一定;如果I命题为假,则A命题一定为假,但反之也不一定。例如:“所有学生是中国人”是真的,那么“有学生是中国人”便一定是真的;“有学生是中国人”是假的,则“所有学生是中国人”也一定是假的。E命题和O命题也是等差关系。
要注意的是,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对A和E这两种全称命题分别有不同解释。传统观点认为全称命题要假定它们所讲的东西是存在的,这叫作存在假定,我们所用的四角对立表就是采用的传统观点来解释。然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全称命题不需要存在假定,换言之A和E这两种全称命题可以讲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二)范氏图解法
范氏图解法的特点是采用现代的观点去解释全称命题,即没有存在假定。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诠释上述四种定言命题,让我们先来谈谈A命题:
在上述范氏图中,斜线的部分表示不存在,因此“所有S是P”的意思是不存在属于S而不属于P的东西。
用范氏图来代表E命题的话,S和P相交之处被斜线删去,意思就是属于S而又属于P的东西并不存在。“没有S是P”跟“没有P是S”是相等的,它们的范氏图也是一样的。
I命题“有S是P”的意思是同时属于S和P的东西是存在的,划有“×”的地方则表示这个范围有东西存在,那正是S和P相交之处。“有S是P”等同于“有P是S”,因此它们的范氏图也是一样的。
O命题“有S不是P”的意思是属于S而不属于P的东西是存在的,正是“×”所标示的地方。
虽然在范氏图解法的诠释下,全称命题A和E并没有存在假定;但特称命题I和O却有存在假定,例如:“所有不及格的同学要补考”这句A命题并没有假定不及格的同学已经存在,但“有不及格的同学要补考”这句I命题则已经假定了有的同学考试不及格。
在范氏图解法的诠释下,A、E、I、O四种命题的逻辑关系就只剩下矛盾和负对反。如要维持四角对立表的其他关系,则A和E命题所讲的东西必须存在。
当A和E命题所讲的东西实际存在时,便要在各自的范氏图中用“×”号标示出存在的部分。
(三)定言三段论
顾名思义,定言三段论由三个定言命题组成,其中包括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上述例子中,动物是大词,哺乳类是中词,人是小词。含有大词的前提叫大前提,含有小词的前提则叫小前提。每个词在论证中只能出现两次。
要判断上述论证是否对确,就必须找出其论证形式。我们可用M代表哺乳类,P代表动物,S代表人。
然后画两幅范氏图,一幅代表前提,另一幅代表结论。
如果结论的信息都能够在前提中全部显示出来,则表示论证对确,否则就是不对确。根据以上图解,结论的信息是“属于S而不属于P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在前提的图中,由于P范围外的S部分已全被斜线删去,所以这个论证是对确的。
其他常见的对确论证形式还有:
范氏图解也可用来证明论证形式的不对确,例如:
结论说“属于S但不属于P的东西并不存在”,但这个信息不能在前提中显示出来,因为仍有P之外的S没有被斜线删走,换言之,这个论证形式是不对确的。
有时我们要检查A命题和E命题所讲的东西是否存在,例如:
让我们用L代表骗子,E代表傻子,B代表坏人。其论证形式如下:
结论表示属于B但不属于E的东西,是存在的,以上关于前提的图未能显示这个信息,不过,由于坏人确实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必须在前提的图中加入存在肯定的符号,以标示B实际存在。
结果显示这个论证是对确的。
(四)改写命题
我们平时做推论时所用的语句,很多都不符合定言命题的格式,若要用范氏图解法来判断对确性,我们就要先将这些语句改写成定言命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把单称命题改写成全称命题。
小明是学生。→所有跟小明相同的人,都是学生。
孔子不是坏人。→跟孔子不同的人是坏人。
2.把条件命题改写成全称命题。
如果这是蛇,则是爬虫类。→所有蛇都属于爬虫类。
如果这是老鼠,则不是爬虫类。→没有老鼠属于爬虫类。
3.把“除非A,否则B”格式的句子改写成全称命题②。
除非人有道德,否则不会得到尊重(除非A,否则B)。
→如果人没有道德,则不会得到尊重(如果不是A,则是B)。
→所有没道德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尊重的人③。
4.把“只有A是B”格式的句子改写成全称命题。
只有女人是母亲。→所有母亲是女人。
5.把“唯有A是B”格式的句子改写成全称命题。
这动物园唯一可爱的动物是熊猫。
→这个动物园里所有可爱的动物,都是熊猫。
6.把“几个A是B”格式的句子改写成“有A是B”的格式。
这几个消防员是英雄。→有消防员是英雄。
7.把“所有A是非B”格式的句子改写成“没有A是B”的格式。
所有人是非爬虫类。→没有人是爬虫类。
其他例子还有把“有A是非B”改写成“有A不是B”;把“没有A是非B”改写成“所有A是B”;“有A不是非B”改写成“有A是B”等。
(五)本体论论证
西方传统神学有所谓“上帝存在”的论证,其中有一个是本体论论证:
我们可以由“上帝是完美的”和“完美的东西没有缺憾”这两个前提,得出“上帝没有缺憾”的中途结论,再加上第三个前提“不存在是一种缺憾”,我们便能推论出“上帝不会不存在”的结论。上帝不会不存在,即上帝存在。
要严格证明这个论证的对确性,就要使用范氏图解法。我们先把前提和结论改写成定言命题:
然后找出其论证形式:
这个论证由两个定言三段论所组成,以下是第一组定言三段论:
中途结论表示没有东西存在于G和D相交的地方,这个信息在前提中可以找到,所以论证是对确的。
以下是第二组定言三段论:
最终的结论表示没有东西存在于G和N相交的地方,这个信息在前提中可以找到,因此这个本体论论证是对确的。但要留意的是对确不等同于真确,事实上这个论证也不真确,因为第三个前提(不存在是一种缺憾)并不成立,所以这句话根本就没有意义。
我们甚至可以从一开始便把这个论证理解为不对确,因为第三个前提“不存在是一种缺憾”其实是伪冒命题,由于前提必须是命题,所以“不存在是一种缺憾”根本没有资格作为前提。少了一个前提,整个论证自然就为不对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