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33516
◆☉英国政府行为观察小组50年研究发现:很多困境的本质,都是选择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缺乏目标,而在于设定了太多目标,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将会削弱我们实现其他目标的能力。
如果你因为选择困难而丧失了本该拥有的行动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小逻辑》。
◆☉7大步骤 21个行为学规则,帮你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抓手
很多时候,知易行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知道大道理,却没有找到实操中的关键抓手。而作者在书中把个人成长时所需要的规则,以方法论的形式展现出来。
保持简单化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利用“分块思维”,把目标拆分成可控的小步骤,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
把计划变成习惯,减少做事情时需要的认知努力
使用“比较反馈”,利用周围人的强大影响力助推自己实现目标
……
◆☉秋叶、成甲、雷文涛、理查德·泰勒、蒂姆·哈福德等联袂推荐!
如果你因为选择困难而丧失了本该拥有的行动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小逻辑》,与其说是一本“小逻辑”,不如说是给很多人的“小曙光”。
——秋叶 秋叶PPT 创始人
《小逻辑》这本书*的特点是提供了大道理背后的小技巧。很多时候,知易行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知道大道理,却没有找到实操中的关键抓手。而作者在书中把个人成长时原本是高手内隐的实践技巧,以方法论的方式展示出来。
—成甲 《好好学习》作者
本书方法非常具体,它将行为科学落实到了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健身、减肥、学习、人际关系等,所以推荐给广大书友,让我们一起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助力每天的成长!
——雷文涛 有书创始人
世界各国的政府正在纷纷引用行为学研究成果来帮助人民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本伟大的新书,告诉你如何将同样的工具运用到你的生活当中。成就你自己!
——理查德·泰勒 《“错误”的行为》《助推》作者
难能可贵的是将人性与关注论据相结合,准备发掘行为科学如何能够改变你的工作、你的腰围,甚至你的婚姻。好极了!
——蒂姆·哈福德 《混乱》《卧底经济学》作者
对很多人而言,做出好的选择很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缺乏目标,而在于设定了太多目标,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将会削弱我们实现其他目标的能力。
如果你因为选择困难而丧失了本该拥有的行动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小逻辑》。
《小逻辑》的两位作者是英国政府行为观察小组的核心成员,在针对数百万人的行为助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法:只需要把目标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清单,然后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这份专注会让人看到清单完成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这种进步又会激发一个人挑战的斗志,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他们将这种把大目标拆分为一系列小行动的方法称为“小逻辑”。
本书特点是没有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提供了一套行为科学框架——“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承诺机制—奖惩机制—分享机制—反馈机制—连接纽带”,并进一步拆分成21条行为学规则,让我们这些因选择困难而缺乏行动力的人,可以依据这些框架,找到实操中的关键抓手,从而发现解决问题之道。
前言 让选择变简单的方法
导读 小逻辑,大目标
第一章 设定目标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缺乏目标,而在于设定了太多目标。
规则1 选择正确的目标
规则2 聚焦单一目标,设定清晰量值和最后期限
规则3 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第二章 制订计划
让选择变简单,这是所有好计划的核心。
规则1 保持简单化原则
规则2 创建一个可行的计划
规则3 把计划变成习惯
第三章 承诺机制
承诺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我们的“当下自我”和“未来自我”似乎有着不同的偏好。
规则1 做出一个有约束力的承诺
规则2 写下你的承诺,并公之于众
规则3 指定一名承诺裁判
第四章 奖励机制
同样的东西,相比于得到,人们更在乎的是失去。
规则1 将奖励与你的总体目标挂钩
规则2 利用小奖励,养成好习惯
规则3 小心适得其反
第五章 分享机制
无数实验证明,我们对于人类同胞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忙的估计,常常过于悲观。
规则1 找一个人分享你的目标
规则2 发掘你的社交圈
规则3 运动团队的力量
第六章 反馈机制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就很难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规则1 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关乎你的目标实现
规则2 及时做出具体可行的反馈
规则3 对比自己与别人
第七章 连接纽带
如何利用以上方法和技巧形成一个纽带,从而助推我们实现目标。
规则1 刻意练习重数量,更重质量
规则2 将每一次试错都看作是额外奖赏
规则3 留出反思和庆祝的时间
结语 问题是我们常常无视常识
附录 小逻辑的日常运用
推荐序
学会一点小逻辑,人生多点小曙光
对很多人而言,做出好的选择很难。
对于选择困难症的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件事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而是给自己一个“这件事就请你这样操作”的清单,按照这个清单的指引,一步步去做,反而人就慢慢踏实了,慢慢看见解决问题的曙光。
如果让普通人去思考未来,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选择,人往往会陷入自己吓唬自己的局面中,在逻辑上这叫“滑坡推理”——如果我做了这件事,大家一定会这样想,然后这件可怕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太可怕了!
其实这件事并不一定会发生呢,但我们内心的恐惧阻止了我们进一步行动的勇气。要知道我们往往并非缺乏面对困难局面的勇气和能力,但是在面对之前,我们已经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击垮。
绝大部分人喜欢确定性,讨厌不确定的预期。所以把一件关于未来不可确定的预期,变成当下就可以操作的清单,会让很多人慢慢面对现实,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有勇气去一步步解决。
在《小逻辑》这本书中,谈到一个面试的案例。
在英国,梅丽莎负责给失去工作的人登记填表找工作,过去她会让别人填表,然后等待机会。对求职者而言,这种虚无缥缈的希望是很煎熬的,因为对这种未知结果的期待,导致许多人放弃采取行动,而是选择等一等,也许就被推荐找到工作了呢?这种幻觉让人错过了很多机会。
但是在“行动倡议”项目指导下,梅丽莎学会了一种新方法。她会鼓励求职者思考,你为什么来这里,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然后她会鼓励求职者围绕自己的愿望设置一个现实的目标,然后还会启发求职者把实现这个目标分解成几个步骤,比如写好简历,回复招聘广告,请朋友们帮忙推荐,以及为要从事的新工作准备新工具、新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梅丽莎帮求职者把“找一个好工作”这个选择,变成了一系列操作清单。
1. 想清楚你的动机:为什么来这里,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2. 设置一个现实的目标:多长时间,在哪个行业找一份怎样的
工作?
3. 写好简历:针对求职岗位写一份针对性简历。
4. 回复招聘广告:去更多招聘网站提交资料,并坚持查看、回复
消息。
5. 请朋友们帮忙推荐,获得各种潜在雇主内推的机会。
6. 学习新技能,增强求职竞争力。
你看,我们现在给求职者的不是一张表格,一碗鸡汤,而是一系列可操作的行动清单。当求职者开始专注于当下要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反而能让求职者觉得找到一份他希望获得的工作不至于遥不可及。这份专注会让他看到依据这份操作清单完成一点一滴的进步,这种进步又会激发一个人继续完成清单上更多挑战的斗志,这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书中把这个过程叫“从小处着手,实现大目标”,不是说关注小事就不去完成大目标,而是学会把大目标转化成一系列小行动的技能,在项目管理领域,这不就是一个项目经理必须要学会的目标任务分解技能吗?
《小逻辑》这本书其实谈的不是逻辑,而是提供了一个“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承诺机制——奖励机制——分享机制——反馈机制——连接纽带”的行为脚手架,让我们这些选择困难的人,可以依据这些框架,找到解决问题之道。这个解决问题的框架,恰好和项目管理里面的框架异曲同工,让我这个老项目经理看到不同学科研究背后的触类旁通。
从项目经理的视角,我十分认同书中的很多方法,比如“设定目标”这一章,关于如何设定目标,作者提出几个关键规则:
规则1:选择正确的目标
规则2:聚焦单一目标,设定清晰量值和最后期限
规则3: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你看这不就是项目管理里面的目标管理Smart 原则和任务的WBS 分解技术吗?不过真正的挑战不是知道这些规则,而是知道哪些目标才是对自己有益的,以及如何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很多人以为奋斗目标就是赚钱,为此不惜过着“996”的生活,其实很多牛人都过着“7X12”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为了:
·加强你的社会关系
·变得更加健康、积极
·学习新的东西
·更加好奇
·以及给予别人
我非常认同《小逻辑》这本书对正确目标的解读,好的目标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事业成就感或者消费欲望。
有了好的目标,就需要了解自己的任务类型,时间使用习惯,工作挑战难度,外部环境配合,把这些因素和需求综合起来思考,才能让我们分解出靠谱的各个步骤。这就是书中提供的行为脚手架,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模板,围绕这七部分构建的框架,来确立你的目标以及实现它的步骤。
有意思的是我读到分解步骤时领悟到的是项目管理,但看到的全是有趣、好懂的小故事和小方法,真的比干巴巴的项目管理书好看多了。而且,这些有趣、好懂的故事和方法大多来自作者团队的一手经验。作者团队是英国政府行为观察小组的核心成员,该小组所遵循的行动方针是由联盟协议中的一句话延伸而来:“规避过去的官僚主义条条框框,找到种种明智的方式,鼓励、支持和保障人们能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因为选择困难而丧失了本该拥有的行动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小逻辑》,与其说是一本“小逻辑”,不如说是给很多人的“小曙光”。
秋叶PPT 创始人:秋叶
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无论你是首相,还是为人父母,或是普通公职人员——经常会发现自己正试图帮助某人完成某事。你想要帮助的人,可能是朋友、同事,或者是自己的客户,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是要帮我们自己。
关于人类的境况问题,神奇而又美妙,以至于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谜。人人都渴望能够生活得更健康,不希望跟我们相亲相爱的人之间弄得不愉快,希望能实现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种种目标。但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诱惑,还充满了各种干扰和压力。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里和日常生活当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陈规陋习。一旦我们心烦意乱,就像人人都不可避免的那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我们原本想要离开的道路上,离我们的目标渐行渐远。
英国政府成立了行为观察小组,即所谓的“助推小组”,其温和的行动方针是由联盟协议中的一句话延伸而来:“规避过去的官僚主义条条框框,找到种种明智的方式,鼓励、支持和保障人们能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
无论你怎么看待这个项目的成败,以及“助推小组”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你很难不同意这个基本观点,即从原则上讲,“鼓励、支持并保障人们能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点总是无可厚非的。作为父母、朋友和同事,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问题是,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一些吗?特别是,行为科学在过去50 年所形成的那些深刻见解,能否为我们所用?能否用这些行为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人,通过一系列更好的方法和技巧,坚持做好各种选择,从而实现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这正是本书所要做的。我还认为,把这些工具放到每个人的手中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助推小组”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开放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行政机构的透明度,还因为这是一种应该被 “大众化”的知识体系,即要对所有人开放。
构筑“行为养成”的脚手架
人们要想掌握某项新的技能和形成某种习惯,或者想要在生活中实现我们的某种(行为方式上的)目标,其所涉及的技艺和逻辑,与构建一座建筑结构非常相似。从建造一个简单的拱门到建造自由女神像,都需要大量的规划设计和细致的建筑施工。当项目竣工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忘记其中所经历的那些棘手过程和脆弱阶段。
如果任何一种结构都是为了保持其存在,那么无论这种结构是行为还是身体,它们都需要具备一个牢固的基础,并且要扎实落地,要能承受得起将来它们可能承担的重量和压力。当你开始建造某种建筑结构时,如果水泥尚未凝固,构件之间的连接还不牢靠,那么整体建筑就会很脆弱。要想顺利建成,你就需要搭建起脚手架,以支撑整体建筑那些最初的脆弱连接。你搭建的脚手架,还要能保护你的建筑不受风雨的侵蚀。而且,你搭建的脚手架本身必须非常坚固,到了脚手架和封挡可以被拆除的时候,你的建筑将会巍然屹立,物尽其用,无论那是什么样的建筑。
在这本书中,欧文和罗里从浩瀚的心理学文献以及行为观察小组的活动实践中汲取了营养,并将这些养分转化成你在搭建自己的“行为脚手架”时所需要的那些“梁柱”和“构件”。就像搭建钢制脚手架一样,搭建自己的“行为脚手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规划。如果有机会路过建筑工地,请好好欣赏一下那些支撑高大建筑的脚手架搭建技法。它支撑着那个安安静静的美妙建筑,相互联结在一起,当然不是胡乱拼凑的那种。本书希望能够给予你同样的技能,以及你搭建“行为脚手架”所需的“梁柱”和“构件”。
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实现成功——尽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还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一套有益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技巧。这当然也是那些心理学文献所建议的。
有时人们会说,人生没有使用说明书。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复杂和多面的。“本能”并不能让我们走出多远,它只会驱使人们试图搞清楚,是什么驱使我们在做,如何更好地去做,或者,我们的计划是如何被我们自身的力量和习惯所摧毁的,就像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我也希望本书能帮助那些在公共服务和其他领域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实现人生目标。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你们是一个天性良善的社会助推群体,你们的技能和努力助推其他人学得更多,生活得更好。如果本书,以及它背后的研究,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完成工作,那么它就是行为观察小组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祝你好运——你的助推会更有力量,更加睿智!
戴维·哈尔彭
行为观察小组首席执行官
求职中心
保罗正在伦敦郊区埃塞克斯的一个求职中心等待约见。保罗24岁,干过好几次差点违法的事情,所以从来没有成功地保住一份工作。在过去,这并不重要。他通常很容易找到工作,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之间跳来跳去。但是现在时代变了,这是2011 年5 月,正处在所谓“大衰退”的中期,那些过去可能会录用他的雇主,现在都变得格外谨慎。保罗已经七个月没有工作了,日子越来越艰难——他有一个年幼的女儿要养活,他开始拖欠房租。他急切地想找到一份工作,因此他放下架子,放下虚荣,到求职中心来寻求帮助。
桌子对面坐着的是梅利莎,多年来,她一直在这里帮助求职的人们,但已经对求职中心的运作方式越来越失望。她每天都在帮助求职者填写无数的表格,那些用来计算求职者收入的表格、求职者进入福利系统的表格,甚至,用来确认你到底是不是那个你在其他表格上说了你是谁的表格。在过去的几年里,梅利莎目睹了成百上千的求职者,他们求职的动力和信心在一点点地消逝。她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他们,但她经常觉得自己仿佛是在和这个机构抗争,和经济形势、甚至是和她想要帮助的人们不停地抗争。
当梅丽莎和保罗开始参与一项新的行动倡议项目时,一切都变了。这个项目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典型的需要花费数百万英镑、由一个傲慢的顾问团队和大量新技术支撑起来的活动项目。相反,该项目的焦点是:要对梅莉莎帮助保罗以及其他人找工作的方式做出应有的、小小的改变。尽管这些改变看起来并不大,但当所有的变化叠加到了一起时,它们就会极大地改善保罗在寻找应聘机会、准备面试以及最终获得一份工作过程中的整体感受。
要是搁在从前,保罗来了,梅丽莎通常会让他先填表。但现在,她要鼓励保罗思考,为什么来求职中心,找工作这件事为什么对他来说很重要。于是保罗告诉她,他希望自己能供养家庭、养育女儿。从前,梅丽莎并不习惯而且也没时间、没心思去进行这样的对话,但现在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来得自然而然。于是,她要求保罗为自己重新开始工作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梅丽莎鼓励保罗既要雄心勃勃,也要面对现实。于是保罗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要找到工作,最好是与建筑行业相关的工作。
然后,梅丽莎鼓励保罗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几个步骤,比如写好简历,回复招聘广告,请他在建筑行业的朋友们推荐工作,以及为他所寻找的新工作准备新资料。专注于完成每一个步骤,他就不会觉得最终目标——找到一份工作——遥不可及。这份专注还会帮助他感受到前进路上所取得的进步,而这反过来又会激发他前进的动力。每隔两周,梅丽莎都会和保罗会面一次。她一直在鼓励保罗认真思考: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完成。他把每一项任务都写下来,并把它们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周一的早餐后,一定要寄出三份求职申请”,这样做,将有助于保罗在日常作息时间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链接。除此之外,他还在准备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后面签名,这就等于是向梅丽莎做出了承诺,保证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尽快找到工作。
保罗和梅丽莎两个人都觉得,他们仿佛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梅丽莎无需再板着面孔监管那些呆板的流程;而保罗呢,他也摆脱了那种全然的被动。然而,求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罗的求职申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但在梅丽莎的鼓励下,他坚持住了。三个月后,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保罗告诉梅丽莎,她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那些做法,刷新了他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与妻子的关系,并且赋予了他来供养女儿的新能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