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32242
★常读常新的励志经典
刘墉是公认的华人世界的励志大师,影响数代年轻人;此外,他也是华人家教典范,一双儿女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励志散文堪称经典,常读常新。正如刘墉自己所说:“文章无所谓新旧,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总有许多不变的东西,在我们心底流动,由十八岁到八十岁。”人生不惧时间的弯镰。
★年轻人不会反感的励志宝典
刘墉了解年轻人的心理,懂得如何与年轻人沟通。他不说教、不煲鸡汤,将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年轻读者们分享并讨论,不树权威,所讲亦非老生之常谈,从而指引年轻人,尤其是新旧观念碰撞融合状态下的年轻人,学会如何快速地适应复杂社会,自主地走好人生坚实的每一步,帮助他们避开无须踩的陷阱、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涉及四十多项话题,分享上百个故事
这些话题是年轻人和家长都关心的,既包括敬老、交友、恋爱、工作等社会活动,也包括读书、时间管理、情绪管控等个人活动,又包含格局、毅力、勤俭等个人修养和品行。
这些经验、技巧的分享又辅以一个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刘墉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深情的、励志的、奇诡的……娓娓道来又深入浅出,让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不一样的装帧设计
书封设计上,选用了简洁明丽的插画配上利落有设计感的书名,专为年轻读者打造。选用轻巧护眼、适宜阅读的轻型纸,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攀上心中的*》
书中针对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新伦理间矛盾的年轻朋友,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愿每位年轻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都能知道感恩,知道敬老,知道怎么选择方向,怎么交异性朋友,怎么执着自己的理想,怎么看出上一代隐藏的深情,以及,怎么忠于时间,忠于工作,忠于良知。
更重要的,是盼望每个朋友,都能把握年轻的冲力,既然认定方向,就勇往直前、无怨无悔,攀上心中的*。
《迎向开阔的人生》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讨论读书、创造、朋友、孤独、时间、情绪、压力、写作、勤俭等二十多项主题。其中有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也有对当前社会的期待,并且留下很大的空间,让年轻读者们自己去思考,怎样审慎地、理智地迈出人生坚实的步伐。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人这辈子短短数十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此刻过去便再也追不回;白了的发再难黑起来,脱了的牙再难生出来;错了的事已经错了,伤了的心再难康复……上天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即使再往回过一天、过一分、过一秒。所以,我们要高高地飞到枝头,欢唱着,吶喊着,敢爱敢恨,能取能舍,倾我们的力量,以我们真实的心灵——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作者刘墉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讨论年轻人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并告诉我们,如何积极地把握人生。
《现代症候群》
生活在现代,就得照着现代的步调走,时代变,你就得变,你永远是被动,也永远是主动,想要离群索居,完全我行我素的人,在现代社会很难适应,只有与环境融合,并掌握环境的人,才能快乐。这本书中,刘墉犀利地指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病症”,告诉我们如何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宁静的情怀,在变乱的社会中保持稳健的态度,做一个快乐的现代人。
《攀上心中的巅峰》
【谈成长】
感恩的烛光
【谈交友】
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谈毅力】
人生的二枚腰
【谈天才】
十目一行的天才
【谈亲情】
你恨你的亲人吗
【谈计划】
热狗与冷猫
【谈同性恋】
如果他是同性恋
【谈读书】
让仇人变成爱人
【谈精神】
找回你自己
【谈做主】
你是否能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谈敬老】
家里有个老小孩
【谈时间】
坐在时光上
【谈作文】
写一篇有你自己的文章
【谈自制】
人生的是非选择题
【谈安静】
请你轻轻说
【谈侥幸】
船到桥头未必直
【谈包容】
雨过天青的时候
【谈文化自尊】
以中华文化为荣
【谈拖延】
从“升天事件”谈起
【谈说话】
你会不会说话
【谈工作】
神圣的工作
【谈作弊】
当你作弊的时候
【谈牺牲】
饮一杯有血有泪的甜水
【谈进取】
攀上心中的巅峰
【后记】
一种殷切的叮咛
《迎向开阔的人生》
【谈自杀】
永远不该死
【谈定位】
请开出你的价码
【谈智能】
天才与白痴
【谈创造】
写一本我们的秘笈
【谈朋友】
第三类接触
【谈读书】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谈孤独】
不再孤独的孤独
【谈情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谈压力】
看吧!我终于办到了!
【谈保育】
奉献的大地
【谈接纳】
别把自己锁在门内
【谈写作】
做一桌文章的好菜
【谈发怒】
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谈单亲】
每人头上一片天
【谈时间】
掌握时间的骨牌
【谈高考】
高考大餐馆
【谈丧礼】
殉葬三千年
【谈美感】
多好啊!活得很美!
【谈自主】
你的头在哪里?
【谈运动】
让自己动起来
【谈勤俭】
别把自己俭掉了
【谈真理】
推翻古老的神话
【谈格局】
人生的风水与格局
【后 记】
迎向开阔的人生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自序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前言 可爱的生命
【今生有爱】
恋爱的扉页
年轻的坚持与美丽
爱与拥有之间
当一切化作烟尘
吸吸
亲亲
抱抱
不属于别人的他
【今生有情】
心灵的接纳
皮肤的感触
愈活愈宽
【心园七帖】
当藤蔓攀上须眉
端丽的平凡
香草
谢谢虫
垂头的母亲
狮子的牙齿
雪昙花
【今生有憾】
再会吧!我的爱
如果他长大
人到中年恨难忘
最后一声呼唤
做梦的胆量
死亡的快与慢
【莫负今生】
心中的一首歌
放孩子飞吧!
忘了我是谁
生命的飞翔
生生长流
《现代症候群》
【现代症候群】
风水症候
创造自己的命运
中年女性的反叛
给我们一片乐土
女强人失婚症候群
做个现代人
不能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幽默,你在哪里?
话不能这么说
老夫少妻活得长
君子坦荡荡
留学生失婚症候
拖出去斩了
给我一张白纸
“无有不如己者”
奔驰的马车
单亲家庭不是问题
【纽约客谈】
纽约,真好
守望相助
谁的脚印
情侣•小偷•大少爷
哈罗“入伍”记
美利坚之屋
不识年滋味
谁是纽约客?
知其不可而为之
【掰】
床
猫爷万岁
电话的滋味
吃咖啡与咖啡痴
【吾家有子初长成】
超级妈妈
掌握时间,就是掌握生命!
男大不中留
《攀上心中的巅峰》
前言
写给年轻的你
去年暑假,我去了瑞士的采尔马特(Zermatt),那是一个对外隔离的山城,除了特别的登山火车,一般车子开不上去,也不准上去。
但是当我进入山城时,真是吓一跳,发现街上的人群,多得摩肩接踵,似乎半个欧洲的年轻人都拥到了采尔马特。
那里有阿尔卑斯山最著名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
站在采尔马特的街上,举头就可以看见尖耸入云,仿佛一个锥子般插入天空的山峰。七月的盛夏,马特洪峰却积着厚雪,许多刚下火车的年轻人,指着山峰又叫又跳,好像打算一步跳上山头。
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我就出发了。先坐计程车到半山的缆车站,搭小缆车到一千八百多公尺处的中继点,再换大缆车升上三千公尺,又换圆形缆车,直抵三千八百八十三公尺的观景台。
走出缆车,是一个通道,长长的山洞里,一群群年轻人,穿着厚厚的滑雪装,扛着登山的工具或滑雪板,像是一群全副武装的战士,正虎虎生风地走出碉堡。
山洞外是零下的气温和一片让人张不开眼的白。有不适应高山的人,坐在地上喘气,也有人往更高处的瞭望台上爬。
瞭望台上有个木雕的“耶稣钉十字架像”,面对着四周白皑皑的山头和远处耸立的马特洪峰。
“为什么放个耶稣像在这儿?”我听见有人问。
另一人笑道:“大概为了对那些登山牺牲的人表示悲悯。”
高达四千四百七十八公尺的马特洪峰,直直的峭壁在阳光下闪亮,似乎向来自世界的登山好手撒下战帖,说:“你们谁敢来,来呀!”
千百年来,也就有那么一批又一批的登山家,前仆后继地死在马特洪峰的脚下。
直到1865年7月,才有个叫爱德华·威姆佩尔(Edward Whymper)的人,率领他七人登山队中的两个人,登上最巅峰。另外四个人,则死在了中途。
从那以后,又有许多人登上了巅峰,也又有上百位登山好手牺牲了生命。
在缆车站外的雪地上,看见三个人,正在准备出征。由一个年岁较长的男人,把一根长长的绳索绑在每个人的身上。他们不是紧紧相连,而是隔一长段绳索绑一个人。
“我们不会走在一起,而是拉开来。攀上山峰前,先得走过一长段冰河。”男人指指远处的一大片白,“冰河上有很多裂缝,滑下去,连声音都没有,就不见了。所以我们走得很开,一个人掉下去,还有两个人能拉。”
“如果两个人掉下去呢?”我很不识趣地问。
他怔了一下,笑起来:“求救!没人救,又拉不上来,自己都要掉下去了,只好割断绳索。”
我举起相机,为他们拍了张照片,又开玩笑地说:“可惜不能跟你们上去,为你们在巅峰拍照。”
“我们不拍照。”
“登上马特洪,也不拍照?”我问。
“既然上去了,还照什么?”那男人笑笑,指了指胸口,“自己心里知道就好了。”
下山时,缆车站向我索票,我又开玩笑地问:“难道还有人买单程,只上山,不下山吗?”
“当然。”收票员拉上厚厚的缆车门,“有不少人买单程票。有的自己走下山,有的免费坐我们的车,把尸体运下山。”
上山时熙熙攘攘的缆车里,下午三点,除我们一家,已经没有人。不是早下山了,就是正在往巅峰爬。
看那白雪上,一点一点慢慢移动的人影。我想:人生不就像爬山吗?
有人只是坐缆车,到高处,远远看看孤危的巅峰;有人爬到一半,受不了,退缩下来;有人半山搭营,遇到雪崩,闷不出声就死了;也有人从那垂直的岩壁上失手坠落。
只有极少数人,攀上了巅峰。他们又可能只是站几分钟,连照片都不留一张,就离开。
我也想:其实随便找架直升机,没几分钟,就能把你放到巅峰。站在那儿,并不难。
但是,瞧!那些年轻人,摩拳擦掌的,就是要耍酷、玩命,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这就是年轻啊!
总在心里有个目标,朝着那目标前进。他们不是挑战大自然,而是挑战自己;他们不只是登上眼前的巅峰,而是登上心中的巅峰。
这本书就是为年轻人写的。
正因为是写给“年轻的你”,所以既把你往回拉,叮嘱你好好准备行囊、接受训练;也把你往外推,告诉你你要走自己的路,成为你自己。
这本书也是为海内外华人青少年写的,其中的文章除了在台湾发表,也在大陆的《中学生》《中外少年》杂志和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刊出。它针对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新伦理间矛盾的年轻朋友,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愿每位年轻朋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都能知道感恩,知道敬老,知道写作,知道说话,知道怎么选择方向、怎么交异性朋友、怎么对待同性恋、怎么执著自己的理想、怎么看出上一代隐藏的深情,以及怎么忠于时间、忠于工作、忠于良知。
更重要的是,盼望每个朋友,都能把握年轻的冲力,既然认定方向,就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终于——
攀上心中的巅峰!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自序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小时候最爱听父亲讲狐狸精的故事。
狐狸精有男也有女,有好也有坏。他们总穿着长长的袍子,对人笑容满面地拱手作揖。他们比人还像人,只是,常常一转身,不小心,就露出个红毛的大尾巴。
“狐狸修炼五百年,可以成人的样子,可是必须修上几千年,才能把尾巴修不见。”父亲一脸神秘地说,“要知道,我们人也都是修来的,我们修得更久,修了几万年,把尾巴修掉。不信,你摸摸屁股后面,到现在还有一小截尾巴骨呢!”
我摸摸屁股,果然有个小骨头。却一边点头,一面心里想:“狐狸干吗那么费劲?修成人有什么好?人又干吗那么费劲?修几万年,才修掉一条尾巴!”
◎
夏天,端了一盆昙花到大树下。为的是让它晒点太阳,又能因为有些树荫,不致晒得过火。
没想到,才几天的时间,一棵昙花上,居然爬了五六只蝉蜕。蝉都飞走了,只有张牙舞爪的壳,虽然已经空了,还紧抓着昙花不放。
妙的是,就在大树四周,也躺了许多死掉的蝉。每只都很完整,大大的头,薄薄的翼,泛着蓝绿光芒的身体,好像正值壮年,就骤然而逝的一群,与旁边的蝉蜕对比,就更有意思了,仿佛婴儿房与殡仪馆开在一起。不禁令人猜想:
这些死掉的,搞不好,正是不久前,由这些壳子里出来的?
查百科全书,果然有此可能!
书上说,这种蝉在地底下要潜伏十七年,才能钻出泥土,从蝉蜕里挣脱,公蝉的腹下有一对“膜”,可以振动出尖锐的声音,吸引母蝉。然后,它们交尾,交尾完,公蝉就死了。剩下的母蝉,则用它尖尖的尾巴,插到树皮里产卵,产完卵,也掉在树下死掉。再然后,卵孵化,成小虫,落在地上,钻进土里,靠树根的养分过活,开始漫长的十七年的等待。
天哪!它们等上十七年,真正能飞、能鸣的日子,居然只不过一个月!用人类大约八十岁的寿命推算,如果我们也像蝉一样有这“等待的时期”,那一等将是:一万六千三百二十年啊!
◎
有位女学生,自称“阴阳眼”。说有一天,她进屋,发现个女人坐在书桌旁。她装没看见,坐下来读书。那女人还是不走。她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送客,那女人的魂,才一下子不见。
学生的母亲也通灵,道行更高,到了学生屋里,居然跟那魂作了交谈。说那魂原是屋主,已经住几十年了,只是下一世的时间没到,还不知要等多久。
“我妈把她请走了!”学生说,“怪可怜的!到处漂泊,听说有的要漂个几百年,才能投胎到下一生!”
使我想起十几年前,在美国读到一本书《人的前生》( Life Before Life ),许多人被催眠后想到前生,有的居然回到埃及法老王的时代。问题是,从法老王到今生,这中间的几千年,他在哪里?
难道正像我那学生说的,到处漂泊?或者像是蝉蛹,躲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只是等待那一个月的“重生”?
◎
看冬季奥运会“坡道滑雪”的转播,一位赛前最被看好的选手,居然临到终点,错过了一个标杆,而未能计分。
记者访问他:“明天,你还有另一场比赛,今天的失误,会不会对你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大家都看好你,你如果输了,怎么办?”
选手一笑:“你知道我等这场比赛,等了多少年吗?我从小练滑雪,九岁就立志来奥运。我好像从生下来,就在准备这场比赛。何必回头去想失败?”他斩钉截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是来赢的!”
◎
去看一位残障的学生。
天生的异常,使她的脊椎弯曲,肋骨压到了内脏。从小到大,已经动了七次手术。坐在轮椅上,她外面支着钢架。据说身体里面,也支了粗粗的钢条。
“老师!我已经不知道不痛是什么感觉了!”她神态怡然地对我说,“但是想想!父母在一起,有上亿个精虫。凭什么会是我,早早游到母亲的卵子,进去受孕。又多么有幸地,让我这受精卵,能在子宫‘着床’。再多么幸运地,十月怀胎,被平安地生下!”她一笑,满是安详,“跟那些未受孕的比起来,我能来到这世界,已经够走运了,我要好好活着,活个够本,才不负这一生啊!”
◎
记得二十几岁时,有个专门研究轮回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我们夫妻,下一辈子还会不会是夫妻?”我太太问他。
“很难!机会不大!”他想都没想就说。
“可是……可是难道这一生夫妻的爱,死了,就完了吗?”
“好像电插头,拔掉一极,不亮了!”他又冷冷地说。
“那不是太可惜了吗?”我不平地说。
“有什么可惜?你几时能记得前生?你记得你上一辈子,也是跟你太太吗?你当然不记得!”他一笑,“同样地,你下辈子又能记得这一辈子吗?既然不记得,是不是同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夫妻缘,只是缘的一种,没有绝对不变的,否则轮回就没意思了。最重要的,是你们今生是夫妻,看得到,摸得到,最实在!”
将近二十年了,他的话常在我脑海浮现,一方面觉得他太无情,一方面又觉得很有道理,这世上,有什么比今生更实在呢?
很喜欢一个禅宗的故事。
有一天老禅师带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行走。一阵风,灯灭了。
“怎么办?”徒弟问。
“看脚下!”师父答。
当一切变成黑暗,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都摸不着,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看脚下!看今生!”
◎
许多人都相信来生与前世。因为那让我们能对今生的不幸,用前世作借口,说那是前世欠下的。也对今生的不满,用来生作憧憬,说可以等待来生去实现。
问题是,哪个“今生”不是“前世”的“来生”?哪个“来生”,不是“来生”的“今生”?
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还不清,来生还得继续。前世的缘,今生正在实现,好不容易盼到了,还不好好把握?
看脚下!看脚下!有什么比脚下踩的地更实在?有什么比今生更直接?
今生都不积极地把握,凭什么瞩望未来?今生都不耕耘,凭什么盼望来生丰收?
难道我们还要像不负责任的父母,欠下债,死了,让儿女还?打算今生欠债,来生还吗?
还是勇敢地面对今生,今生债今生了!连前世未还的债,也今生了断。
何况,这有限的今生,是我们灵魂漂泊了许久之后,才盼到的。今生之后,又可能是多么漫漫的长夜!
如同蝉!十七年,只换来三十天。
我们当然要像它们一样,高高地飞到枝头,欢唱着、呐喊着。敢爱敢恨、能取能舍。倾我们最大的力量,以我们最真实的心灵——
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迎向开阔的人生》
前言
为每个人点起的一盏灯
四年前的9月7号,我和妻把儿子送去哈佛。
当天晚上,赶回纽约家中,我照例点亮临街的一盏灯。但又哑然失笑,发觉那个每夜等待归来的儿子,已经住校,恐怕两三个月,也回不了家。但是,我仍然点了那盏灯,每天都在暮色中点起,如过去一样。因为我知道有别人的子女或夫妻,会在深夜归来。
也就从那时起,我决定写这本书。它不像《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以我的儿子为目标,而是写给每个人的。它也不是以家中即兴的题材写作,而经过了完整的策划。
只是在写作方法上,我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原则,总由身边的小事谈起,慢慢导入主题,并且尽量不作“硬性”的结论。我觉得这是跟现代人聊天最好的方法,因为没人要听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更没人欣赏官样文章。从小到大,我们喊了太多口号,听了太多训话。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经验与感触。
书里的每篇东西,都出于我的体验与感触,有些体验是极痛苦的,有些感触是很激烈的。它们可能是我埋藏心底数十年的呐喊,也可能是我近几年研究“中国文明”的慨叹。
我发现我们的社会很可爱,也很不可爱;我们的同胞很有人情味,但也爱得狭隘;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极浅薄的一面。我们可能有人把“乡愿”曲解为“中庸”,把“武断”曲解为“评论”,把“自大”曲解为“自信”,把“烂好人”曲解为“敦厚”。
我们也可能因为“祖宗崇拜”而故步自封。食古不化或曲解附会地把前人高高地举着,却忘了自己在哪里。或是标榜“节俭”的美德,而因陋就简地把整个民族的“生机”给埋葬。
我自己是学艺术的,我常不平地想:国内人才那么多,为什么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傅抱石这些画家,在留欧或留日之后,就能“一下子”成为中国画坛的领导者。难道他们都是旷世的才子?难道旷世才子都那么巧合地登上留学的船?抑或因为我们崇洋,或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些基本弱点,能被那些喝过几天洋水的人“点破”?如同当年英国人的洋枪洋炮,一下子轰开中国的大门。
我曾留学十年,也曾钻到古典绘画和文学中,写了许多分析古人的书,但是我不崇洋,也不崇古。我坚信“既是真理,何必问是谁说的;既不是真理,又何必管它是谁说的”。
在这个原则和愤慨下,我写成这本书,它由读书、交友、写作、运动、时间管理那些有形的东西,谈到较抽象的“压力”“格局”“定位”。它也对“殉葬的观念”“古老的神话”和“文化的秘笈”提出批判,并讨论了“自杀”“单亲”和“高考”这些最困扰年轻朋友的问题。
话说回来,所有困扰年轻人的问题,何尝不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如同当我们判任何人死刑的时候,都要想想:那不止是他的死,也是人类的悲剧。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别人,也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在未来这个天涯咫尺的世界,不能“放大格局”的人,很难有杰出的成就。
正因此,这本书取名为《迎向开阔的人生》,强调超越人性弱点的藩篱、空间的藩篱、时间的藩篱和传统的藩篱。里面可能有我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像是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发怒,我认为人要有孤独,我主张以压力对抗压力,赞美“勤俭”而反对“节俭”,主张聪明人应该下笨工夫,并建议每个人为自己定下一个“价码”。
凡此,表面轻松的文字,都是我由多年埋藏的文化愤慨中产生。那种“愤慨”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为已经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诈》系列,一为现在推出的这本书。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两本一起看,使自己既不致过度“社会性”,而显得江湖;也不致只知修身,而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
这本书写成的日子,正是我四十六岁的生日。很高兴在这天,把四十六年的人生感怀,作个发表,祝大家,也祝自己:
迎向开阔的人生!
《现代症候群》
做个现代人
某日,我在东亚艺术概论的课上,谈到中国绘画里表现宁静、闲适的愉悦,突然有个学生举手发问:“教授!无论在电视或电影上,我们见到的中国,总是熙来攘往的人群与喧闹的环境,可以说比起纽约毫不逊色,他们怎么可能享受宁静与闲适的快乐呢?如果你说的是几百年前,我相信;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还能享受这种快乐,我实在很怀疑。”
这位美国大学生所提出的,实在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从小我们阅读的诗文,表现的多半是宁静恬适的境界;看到的国画,描绘的总是悠闲淡远的景象;甚至儿时的记忆中,也依然保存着瓜棚下纳凉和夜晚追逐萤火虫的印象。但是曾几何时,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便是农村也难以享受旧有的宁静。这不过在二三十年间,甚至只是一二十年间所造成的巨大改变,使我们无法将想象中的青山白云、归帆远浦、渔樵耕读、恬淡天真与眼前的一切相对照。
如何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宁静的情怀,在变乱的社会中保持稳健的态度,做一个快乐的现代人,就是我在这儿要谈的。
现代人的快乐不是无忧,而是忘忧;不是逃避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不是等待宁静,而是创造宁静。
谈到宁静,一般人总想到是无声的状态,其实真正的宁静,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恬适。这种恬适不一定能由无声所引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人尤其难以用无声来培养内心的宁静,这就如同快跑的选手到达终点时,不适于立刻躺下来休息一般。由于日常过度的忙碌喧哗、争逐奔忙,如果骤然把我们投入“无声的宁静”,因为心中的“不宁静”,反倒对比得容易不安了。所以现代人需要的宁静,常是有声的宁静,竹韵、松涛、虫鸣、鸟啭,甚至一首音乐、几曲清歌,反倒更能把我们沸腾的胸臆,渐渐平复下去,慢慢地引来宁静的情怀。
我常说,现代人的宁静,是咖啡室的宁静,当我们走在熙来攘往的闹市,推开咖啡室厚重的玻璃门,便一下子把喧哗摒在门外,于是坐下来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啜口咖啡,聆赏几首柔美的乐曲,而当时间到了,推开门,便再度投入那尘嚣的环境之中。
所以现代人的宁静,不是遁隐山林友麋鹿、煮白石式的宁静,而是在尘嚣与喧嚣的空隙中找寻宁静。那短暂的宁静,能使我们疏散前一刻的紧张,并为下一刻冲刺加注更多的力量。现代人的快乐不是无忧,而是忘忧;不是逃避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不是等待宁静,而是创造宁静。
以速度争取时间,再用这时间去享受宁静,而非拖泥带水,永不得真正的空闲。
读者或会问,宁静如何创造呢?我的答案是:宁静可能反倒需要以迎向喧哗去创造,如同和平常需要以迎向战斗来求取一般。这种例子在美国最普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美把五个月的工作,赶忙地在四个半月完成,剩下的半个月便去度假。当你问他:“何不慢慢做呢?”他们必然会告诉你:“慢慢做,也是忙,因为事办不完,心不定,也便难以放松,倒不如一鼓作气,将争取来的时间,拿去痛痛快快地享受些宁静的生活。”由此可知,现代人的工作,应该以速度争取时间,再用这个时间去享受宁静,而不是拖泥带水,却永不得真正的空闲。
也就因为现在的社会一切步调都快,那产生的“变数”,也自然愈来愈多。高速公路上一辆车子出事,很可能排几公里的车队长龙;电脑输入的一点误差,很可能弄得“鸡飞狗跳”。它不像农业社会,除了天气难以把握之外,其他只要照着农历去做便成。过去画山水,明代画家所描绘的舟船与宋代相隔几百年,却少有差距,现代的画家如果要画船舰,只怕十年便是一个样子。总之,现代生活的变数是太大了,不能在这万变中随时适应,也就没有办法掌握生活,没有可能快乐。
生活在现代,就得照着现代的步调走。时代变,你就得变。
对于现代社会的变,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别人都变,我们的不变就要出问题。很简单,如果银行提款改用“自动提款机”,你偏偏不去学着用,短时间或许仍能多花点时间到柜台办事,只怕再过十几年就要出大问题。同样的道理,旧时的知足常乐,只怕到了现代也有许多不适用。譬如你有某种电器,虽然过时,只要能用,也便凑合着使用,但是一朝有了小毛病,连零件都配不到,于是不得不换新的。总之,现代是个车,人在车上驾着时代跑,时代又带着人跑,车子更顶着车子跑,如同高速公路,开不快的不准上,开得太快的又要吃罚单。生活在现代,就得照着现代的步调走,时代变,你就得变,你永远是被动,也永远是主动,想要离群索居,完全我行我素的人,在现代社会很难适应,只有与环境融合,并掌握环境的人,才能快乐。
现代人要把满足的准点,设在比眼前能力略高的位置。
谈快乐,人们总会想到“知足常乐”这句话。现代人的快乐,自然也是如此,只是那知足的“准点”与旧时大有不同。老一辈的人通常把那满足的准点放在与自己当时生活水准相当的位置,于是眼前的一切虽不极佳,倒也合人意,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便十分快乐。但是现代人,因为科技进步太快,刚出品的东西,往往已是不久便要落伍的,所以那满足的准点,只好设在比眼前能力略高的位置。或许有读者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是只要您想想家中有多少尚在分期付款的东西,便会了解我所说的意思。古人往往是游刃有余、行有余力,才做下一步;现代人却往往是力有未逮时,已经开始进行、开始享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赶得上时代。所以就“知足常乐”而言,现代人是以赶上最新的、企及更高的理想来满足自己,来使自己快乐。
消极地等风雨过去,不如积极地冲过风雨。
记得前年有位在国际贸易上非常成功的朋友跟我到纽约的中国城观光,我提到中国人“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格言,他立刻表示强烈的反对:“当你等到风平浪静、海阔天空时,别人早已冲过暴风雨,到达宁静的彼岸了。所以在现代社会,应当面对风雨,接受挑战,冲出暴风圈。”
去年我回台坐计程车,看到一辆小轿车撞上路边的树。“一定是开得太快了,所以闪避不及。”我说。
“只怪他反应不够快,所以撞上树。”年轻的司机表示。
在这个人口爆炸、动乱纷争、喧嚣扰攘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环境中,我们应该是等待风平浪静式的宁静,躲在月白风清、渔舟唱晚的山间水畔,找寻那古典的恬然自得,还是冲过风雨、冲出险阻,在企及更高的理想下,享受那“争取来的满足与宁静”呢?
请读者诸君自己斟酌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