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05358丛书名: 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现代人在社交中常见的活动为载体,介绍了不同交际场景和交际仪式中的礼仪规范和操作程序。本书重点阐述了大学生个人形象礼仪、大学生日常交往礼仪、大学生校园礼仪、大学生求职就业礼仪、大学生餐饮礼仪、民俗宗教礼仪、涉外交往礼仪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人在社交中常见的活动为载体,介绍了不同交际场景和交际仪式中的礼仪规范与操作程序。本书重点阐述了大学生个人形象礼仪、大学生日常交往礼仪、大学生校园礼仪、大学生求职就业礼仪、大学生餐饮礼仪、民俗宗教礼仪、涉外交往礼仪等内容。
本书是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礼仪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社交礼仪培训的参考书,此外还可作为各级各类组织进行礼仪学习与训练的手册。
本书是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礼仪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社交礼仪培训的参考书,此外还可作为各级各类组织进行礼仪学习与训练的手册。
目 录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1
第一节礼仪概述1
一、 礼仪的含义1
二、 礼仪的功能2
三、 礼仪的原则4
四、 礼仪的作用5
第二节中西礼仪比较9
一、 中国礼仪9
二、 西方礼仪11
三、 东西方礼仪比较11
第三节社交礼仪修养14
一、 礼仪修养的核心价值14
二、 礼仪修养的主要内容15
三、 礼仪修养的一般过程17
四、 礼仪修养的方法途径18第二章大学生个人形象礼仪20
第一节仪态礼仪20
一、 基本要求20
二、 体态姿势21
三、 表情31
第二节仪容礼仪35
一、 头发35
二、 面容36
三、 手39
四、 腿部39
第三节仪表礼仪40
一、 服装的类别40
二、 着装的原则42
三、 着装的注意事项43四、 男士西装的穿着46
五、 女士服装的穿着50
六、 服装的饰物佩戴52
第四节言谈礼仪57
一、 讲究语言艺术57
二、 使用礼貌用语58
三、 有效地选择话题60
四、 学会当最佳听众61
五、 注意发问方式61
六、 掌握闲谈技巧62第三章大学生日常交往礼仪64
第一节见面礼仪64
一、 握手礼仪64
二、 致意礼仪65
三、 拥抱礼仪66
四、 亲吻礼仪67
五、 鞠躬礼仪68
六、 介绍礼仪68
七、 名片礼仪70
第二节拜访接待礼仪71
一、 拜访接待的一般原则71
二、 拜访72
三、 接待74
第三节电话礼仪76
一、 拨打电话的礼仪76
二、 接听电话的礼仪78
三、 代接电话的礼仪79
四、 手机使用礼仪80
第四节馈赠礼仪82
一、 馈赠原则82
二、 赠礼与受礼礼仪85
三、 国际交往中的馈赠86
第五节旅行礼仪87
一、 旅行的装备87
二、 步行的礼仪88
三、 乘车礼仪89
四、 乘飞机礼仪91
五、 乘客轮的礼仪92
六、 住店礼仪93第四章大学生校园礼仪95
第一节师生仪表礼仪95
一、 教师形象礼仪95
二、 大学生形象礼仪96
第二节师生相处礼仪97
一、 师生相处的基本原则97
二、 课堂上98
三、 办公室100
四、 图书馆101
五、 师生路遇102
第三节同学交往礼仪102
一、 学习交往103
二、 宿舍礼仪103
三、 同学聚会104
四、 与外国同学交往105
第四节演讲辩论礼仪106
一、 一般常识106
二、 主办者108
三、 选手110
四、 观众112
第五节社团活动礼仪113
一、 了解社团113
二、 选择社团114
三、 参加活动115
四、 自我修炼116
第六节学校典礼、庆祝活动礼仪117
一、 开学典礼礼仪117
二、 校会礼仪117
三、 升国旗仪式118
四、 运动会礼仪119
五、 毕业典礼119第五章大学生求职就业礼仪120
第一节求职礼仪120
一、 求职信礼仪120
二、 个人简历礼仪122
三、 电话求职礼仪123
四、 网络视频求职礼仪124
第二节面试礼仪125
一、 增强时间观念125
二、 举止彬彬有礼126
三、 表现得体大方126
四、 形体语言得当127
第三节入职上岗礼仪128
一、 新入职必备的职业素养128
二、 入职128
三、 上岗130
第四节职场关系礼仪131
一、 职场法则131
二、 职场人际132
三、 职场工作133
四、 职场生活134第六章大学生餐饮礼仪135
第一节宴请礼仪135
一、 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135
二、 宴请准备礼仪136
第二节赴宴礼仪138
一、 赴宴前的准备138
二、 赴宴时的礼仪139
第三节中餐礼仪140
一、 中餐的出菜顺序141
二、 中餐的餐具142
三、 中餐的席位排列143
四、 用餐的礼仪144
第四节西餐礼仪145
一、 西餐的餐序145
二、 西餐的餐具146
三、 西餐座次安排148
四、 吃西餐的注意事项148
第五节自助餐礼仪149
一、 自助餐常识149
二、 鸡尾酒会150
三、 自助餐152
第六节大学生聚餐礼仪155
一、 中国餐饮文化155
二、 学生餐厅用餐156
三、 同学同乡聚餐157第七章民俗宗教礼仪159
第一节中国民俗礼仪159
一、 中国传统节令礼仪159
二、 少数民族节令礼仪165
第二节民族风尚礼仪168
一、 民族服饰风俗168
二、 民族饮食风俗170
三、 民族婚丧风俗172
四、 民族交往礼仪176第八章涉外交往礼仪181
第一节外事接待礼仪181
一、 外事通则181
二、 涉外迎送183
三、 涉外宴请184
四、 涉外馈赠185
五、 涉外陪访187
第二节涉外交流礼仪188
一、 称呼189
二、 语言习惯189
三、 会见会谈190
四、 涉外参观游览193
五、 国旗悬挂194
六、 国外办公室拜访礼仪196
七、 国外私人住所拜访礼仪197
八、 国外住店礼仪198参考文献199
第一节礼仪概述1
一、 礼仪的含义1
二、 礼仪的功能2
三、 礼仪的原则4
四、 礼仪的作用5
第二节中西礼仪比较9
一、 中国礼仪9
二、 西方礼仪11
三、 东西方礼仪比较11
第三节社交礼仪修养14
一、 礼仪修养的核心价值14
二、 礼仪修养的主要内容15
三、 礼仪修养的一般过程17
四、 礼仪修养的方法途径18第二章大学生个人形象礼仪20
第一节仪态礼仪20
一、 基本要求20
二、 体态姿势21
三、 表情31
第二节仪容礼仪35
一、 头发35
二、 面容36
三、 手39
四、 腿部39
第三节仪表礼仪40
一、 服装的类别40
二、 着装的原则42
三、 着装的注意事项43四、 男士西装的穿着46
五、 女士服装的穿着50
六、 服装的饰物佩戴52
第四节言谈礼仪57
一、 讲究语言艺术57
二、 使用礼貌用语58
三、 有效地选择话题60
四、 学会当最佳听众61
五、 注意发问方式61
六、 掌握闲谈技巧62第三章大学生日常交往礼仪64
第一节见面礼仪64
一、 握手礼仪64
二、 致意礼仪65
三、 拥抱礼仪66
四、 亲吻礼仪67
五、 鞠躬礼仪68
六、 介绍礼仪68
七、 名片礼仪70
第二节拜访接待礼仪71
一、 拜访接待的一般原则71
二、 拜访72
三、 接待74
第三节电话礼仪76
一、 拨打电话的礼仪76
二、 接听电话的礼仪78
三、 代接电话的礼仪79
四、 手机使用礼仪80
第四节馈赠礼仪82
一、 馈赠原则82
二、 赠礼与受礼礼仪85
三、 国际交往中的馈赠86
第五节旅行礼仪87
一、 旅行的装备87
二、 步行的礼仪88
三、 乘车礼仪89
四、 乘飞机礼仪91
五、 乘客轮的礼仪92
六、 住店礼仪93第四章大学生校园礼仪95
第一节师生仪表礼仪95
一、 教师形象礼仪95
二、 大学生形象礼仪96
第二节师生相处礼仪97
一、 师生相处的基本原则97
二、 课堂上98
三、 办公室100
四、 图书馆101
五、 师生路遇102
第三节同学交往礼仪102
一、 学习交往103
二、 宿舍礼仪103
三、 同学聚会104
四、 与外国同学交往105
第四节演讲辩论礼仪106
一、 一般常识106
二、 主办者108
三、 选手110
四、 观众112
第五节社团活动礼仪113
一、 了解社团113
二、 选择社团114
三、 参加活动115
四、 自我修炼116
第六节学校典礼、庆祝活动礼仪117
一、 开学典礼礼仪117
二、 校会礼仪117
三、 升国旗仪式118
四、 运动会礼仪119
五、 毕业典礼119第五章大学生求职就业礼仪120
第一节求职礼仪120
一、 求职信礼仪120
二、 个人简历礼仪122
三、 电话求职礼仪123
四、 网络视频求职礼仪124
第二节面试礼仪125
一、 增强时间观念125
二、 举止彬彬有礼126
三、 表现得体大方126
四、 形体语言得当127
第三节入职上岗礼仪128
一、 新入职必备的职业素养128
二、 入职128
三、 上岗130
第四节职场关系礼仪131
一、 职场法则131
二、 职场人际132
三、 职场工作133
四、 职场生活134第六章大学生餐饮礼仪135
第一节宴请礼仪135
一、 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135
二、 宴请准备礼仪136
第二节赴宴礼仪138
一、 赴宴前的准备138
二、 赴宴时的礼仪139
第三节中餐礼仪140
一、 中餐的出菜顺序141
二、 中餐的餐具142
三、 中餐的席位排列143
四、 用餐的礼仪144
第四节西餐礼仪145
一、 西餐的餐序145
二、 西餐的餐具146
三、 西餐座次安排148
四、 吃西餐的注意事项148
第五节自助餐礼仪149
一、 自助餐常识149
二、 鸡尾酒会150
三、 自助餐152
第六节大学生聚餐礼仪155
一、 中国餐饮文化155
二、 学生餐厅用餐156
三、 同学同乡聚餐157第七章民俗宗教礼仪159
第一节中国民俗礼仪159
一、 中国传统节令礼仪159
二、 少数民族节令礼仪165
第二节民族风尚礼仪168
一、 民族服饰风俗168
二、 民族饮食风俗170
三、 民族婚丧风俗172
四、 民族交往礼仪176第八章涉外交往礼仪181
第一节外事接待礼仪181
一、 外事通则181
二、 涉外迎送183
三、 涉外宴请184
四、 涉外馈赠185
五、 涉外陪访187
第二节涉外交流礼仪188
一、 称呼189
二、 语言习惯189
三、 会见会谈190
四、 涉外参观游览193
五、 国旗悬挂194
六、 国外办公室拜访礼仪196
七、 国外私人住所拜访礼仪197
八、 国外住店礼仪198参考文献199
前 言
古人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中国古代先贤普遍认为,“礼”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与内敛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自然地扩大了自己回旋的空间,这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南京大学教授郑天水在全国高职院校工作会议发言中指出: “对我们每一个高职大学生来说,如果你把‘礼’奉为人生的必修课,你就会比别人少走许多弯路,少犯许多错误,就会早一天找到成功的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是专门研究大学生礼仪的专家,他认为,生命本身即是一种缘分,学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们互为学友,共处一校,相互间的礼仪是必需的。
礼仪礼节是高职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的规范和仪式,是文明礼貌、有教养的具体体现。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高职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高职大学生的行为具有某些法律和道德所不能实现的制约能力。
大学期间是由“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胜任社会角色的“独立社会人”,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只有在大学时期完成社会化、职业化、公民化的转变,学会做人和做事,才能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顺利地生存、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而礼仪教育在这个进程中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动力源、方向盘和推进器。
尽管编者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0月
礼仪礼节是高职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的规范和仪式,是文明礼貌、有教养的具体体现。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高职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高职大学生的行为具有某些法律和道德所不能实现的制约能力。
大学期间是由“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胜任社会角色的“独立社会人”,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只有在大学时期完成社会化、职业化、公民化的转变,学会做人和做事,才能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顺利地生存、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而礼仪教育在这个进程中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动力源、方向盘和推进器。
尽管编者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0月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1〗第一节礼 仪 概 述〖*4/5〗一、 礼仪的含义 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
作为法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为了展示司法活动的威严性,保证审判活动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总是既安排得庄严肃穆,又要求所有进入法庭的人员必须十分严格地遵守法庭纪律。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为了保证法庭的特有气氛和特殊秩序,开庭之前应由书记员当庭宣读法庭纪律。这些纪律包括: 不准大声喧哗,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准提问,未经法庭许可不准摄影、录像,等等。
古代的法国法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它不是当庭宣读,而是将其写在或印在一张长方形的“etiquette”(即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其入庭后必须遵守的规矩或行为准则。
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才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风范,才能保证文明社会得以正常维系和发展,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礼仪”一词的含义逐渐变得明确起来,并独立出来。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如《论语·为政》: “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执事不礼于寡君。”(执事指晋国国君,寡君指郑国国君)
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晋书·陆纳传》: “及受礼,唯酒斗,鹿肉一。”
“仪”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礼节和仪式。
现代文豪梁实秋先生在其《秋室杂文·谈礼》中说: “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
日本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日本当代礼仪专家松平靖彦先生出版的《正确的礼仪》一书中认为: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是从礼仪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上来揭示礼仪的本质。
从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和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上述含义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做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礼节即礼仪节度。礼本意谓敬神,后引申为敬意的通称。《礼记·儒行》: “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节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的形式。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仪式泛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说文解字》: “仪,度也。”本意指法度、准则、典范。后引申为礼节、仪式。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方面。
总之,现代社交礼仪是现代人们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二、 礼仪的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已渗透到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仪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交际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相似性吸引”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人们若在文化背景、生活状态、社会地位、职业特长、风俗习惯等方面相接近,就容易在心理上、感情上、行为上趋于融合,产生共鸣和信任,进而凝聚感情并建立友谊。因此,一个人如果懂得不同场合交际礼仪的知识,就更容易与交往对象打成一片,使对方觉得自己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乐于和自己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有关的礼仪知识,就可能被某些社交场合隔离开来,即使参加进去,也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可见,礼仪在社会交往中是一张特殊的通行证,凭借它才能打开各种社会活动的大门。
(二) 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际关系的融洽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一定的情感的表达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可以唤起人们沟通的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礼仪形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愉快、和睦的人际关系氛围。如果人们都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的程序约束自己,就容易沟通情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和障碍,从而促成人际交往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
(三) 事业成功的手段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一笔无形资产。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从而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面对人生百态、世间万象,无论是交友、求职,还是创业,只要在社交活动中,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待人,谈吐高雅、风趣礼貌,举止文明、适度得当,穿着庄重、协调、美观,就会有良好的人缘,在事业上获得广泛支持,助推成功。
(四) 人格完善的途径
礼仪对一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礼仪作为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不仅潜移默化地净化和熏陶人们的心灵,还从行为美学方面指导人们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礼仪训练,将使人们的谈吐越来越文雅,服饰与装扮越来越富有个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仪态越来越符合普世规范,体现出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总之,礼仪能帮助人们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社交场合、在公众面前塑造良好的形象,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
(五) 社会和谐的基础
荀子对礼仪的社会调控功能说得很透彻——“礼之于正国家,如权衡之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大略》)礼仪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礼仪如果不能促进社会成员关系的稳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礼仪规范,全社会成员能否自觉地加以遵守,是衡量其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社会的健全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同事间的和睦与合作,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规范与要求。而礼仪作为营造温馨的灵丹、伸缩有度的准绳,对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礼仪的原则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一) 真诚尊重的原则
苏格拉底曾言: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对真诚和尊重的表达也有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另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地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忠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是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 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二) 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地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三) 自信自律的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则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又一原则。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地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四) 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有言: “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在社交场合,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宽容是人类的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四、 礼仪的作用
社交礼仪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必然具有其内在的职能。社交礼仪具有四大职能: 第一是塑造形象;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联络感情;第四是增进友谊。
(一) 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方面。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与世界不可能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人人均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归属于一定的民族和阶级,因而人人都处于一种宏观关系中;二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上下级等人际关系,因而人人均处于一种微观关系中,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均以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角色去与人相处。有时人们以个人身份去待人接物,此时表现的纯粹是个人形象,而有时人们又以个人形式代表组织去与人相处,此时表现的就是组织形象,故人们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总是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个人形象,另一种是组织形象。社交礼仪就其职能而言,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还有助于树立优秀的组织形象。
1. 塑造个人形象
在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总是以个体形象与人交往,人类大部分时间是代表着自身的存在意义,比如生活在家庭中,生活在朋友之间,人们总是以自身最好的形象去生活,但有时人们在相处时,也会表现出诸多障碍,某某不拘小节,某某不知礼知情,某某行为粗暴、态度恶劣,等等。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更有意义,做一个受欢迎、受喜欢的人呢?标准和条件均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潇洒的风度,有人喜欢高雅的气质,有人喜欢率直的个性,有人喜欢有板有眼,等等。总而言之,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不管怎么说,社交礼仪总能帮助你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何况当今社会,在人们普遍重视气质的前提下,人们也普遍重视起形象方面的诸多标准。这些标准就是社会礼仪的规范,那么怎样的个人形象才是受欢迎的呢?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高尚的情趣、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的人总是备受欢迎的。
高尚的情趣,指一个人的性情和志趣高远不低俗。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就要知情知礼,不懂礼不知礼者难成高尚的人。所谓彬彬有礼,然后君子也。比如,一个人唯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在生活中与人为善,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行动上,才能产生乐于助人、不计报酬的行为。如一个人时时想着自己,心中没有他人,生活中势必斤斤计较,寸利必争,甚至还会为此损公肥私,乃至飞扬跋扈,为非作歹。这种人自然就是一个心胸狭隘、情趣低劣的小人。
一个富有高尚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心胸开阔、心底无私的君子。他既懂得外在礼仪方面的涵养,更注重内在品质的锤炼。
优雅的气质也是个人的一种吸引人的个性特征。气质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构成个人个性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气质,不同气质的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又不同,即待人接物的礼仪就会有差异。如何发扬个人气质的长处,运用礼仪的手段来弥补气质的短处呢?
根据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拉底的研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一般而言,胆汁质类型的人,为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但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有时甚至独断专行,故在社交场合中发扬优点,容易获得他人好感,不容易得罪他人。这种脾性的人就特别应该注意避免自己的弱点,在社交场合,特别应该控制自己的性情,遇事不要过分急躁,多一份谦虚的容忍。在与他人交谈时,多听少讲,做一个热情的听众比热情的说客更好。
多血质类型的人,往往活泼好动,情感丰富而外露,反应迅速敏捷,但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多变,做事有时虎头蛇尾,甚至投机取巧。在社交场合,往往很容易投入,也能成为社交中心人物,但难以持久。故要求这种人特别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恒心和耐心,以诚取信,凡事要持之以恒,以“认真”两字去对待人和事,以取得他人的信任。
粘液质类型的人,往往沉静,稳重,少言谈,能忍耐,情感内向不外露,反应较慢,比较固执,不易接受新事物。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很难顺利进入圈子,交际不广。故要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应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脾性,如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些热情,多一份信心,礼字当头,礼多人不怪。你知礼行礼,那么即便你少言寡语一些,也仍然会受欢迎的。
抑郁质类型的人,往往感情细腻丰富,善于察觉别人未觉之事。但往往又孤僻,心事重重,不善交际而孤芳自赏,行动迟缓,为人刻板、守旧。这种人往往很难打开交际的场面,要想改变现状,唯有努力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多与人交往,多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让现实逐渐打破自己气质抑郁的枷锁,争取创造一个崭新的个人形象去面向社会。
潇洒的风度是指一个人受人欢迎的内在的素质修养和他的外部行为等的总称。这种风度具体表现在人的形态、言谈、举止、装束打扮等方面,这是生活中逐步凝练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形象是否优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的风度体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果得体优雅,风趣幽默,那么大家会认为他很美。但是,如果他在装束打扮上非常邋遢,不整洁,那么即便他言语优雅,同样也是不美的。可见,个人形象之美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涵,也需有外在的表现。现代社交礼仪不仅可以丰富你的内涵,同时还可以教会你许多外在的礼仪规范,使你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2. 塑造组织形象
人总是社会的人,大部分的人总隶属于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即人是组织化的个人。人在工作中,总是代表着自己为之工作的组织的利益,显然,工作中的各种形象也就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比如,作为一个秘书,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自然也决定了他应有的组织形象。工作时,你更多的是属于组织的,故你的待人接物必须注重组织规定的礼仪要求。与个人交往时,你若不喜欢交往的对象,那么你就可以不必与之交往。但在工作中,你没权选择,工作的需要、组织的形象是首选的条件。所以,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均特别强调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责任心。这种忠诚和责任心在个人的工作中均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得不到充分体现,那么你所代表的组织形象是不佳的,由此会给你所服务的组织带来损害。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公司电话总机接线员的声音就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如果声音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自然留给客人的印象是组织形象优秀;相反,则差也。故从组织角度出发,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有强烈的形象意识。
商品社会,形象就是对外交往的门面和窗口,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给组织带来无穷的社会效益。从礼仪角度而言,任何组织内的个人,均应重视社交礼仪的学习和再教育,自觉掌握现代社交礼仪的常识,为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服务。
(二) 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均可以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根据礼仪表现的方式,可以把礼仪分成三种类型,即言语礼仪、行为表情礼仪和饰物礼仪。这三种类型的礼仪行为均具有很强的信息性。
言语礼仪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一种礼仪,即直接用语言来传达的某种礼节,比如问候语“你好”“早安”“身体好”“万事如意”等。这种礼貌问候语本身就包含一种很强的信息,通过语言本身的字面含义传递给对方这样一种信息,或是祝福,或是尊重,或是一般性礼貌,或是一种随意的问候,等等。
行为表情礼仪是指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礼仪行为。人的身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也称无声语言,有时也称“态势语”“体态语”等。它泛指人际沟通中除却语言信息之外的一切由人类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它可作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如果说人的有声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物质外壳,那么,人的形体语言可以说是人的行为和情感的物质外壳。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霍尔的看法: 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深刻得多。国外心理学家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一个信息的传递=7%词语 38%语音 55%表情。且不论此公式有多大的科学性,但它强调无声语言在人际传播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握手是社交活动中最频繁的动作,而不同的握手姿势所表达的信息显然不同: 如用双手紧紧握住对方并使劲摆动,自然表示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激动或浓浓的鼓励;如松松垮垮握一下对方的手,可能传达不重视或希望快点结束等信息。可见,手势的不同,传递的信息是全然不同的。故要求人们既要通过态势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想传达的信息,同时又要学会准确地判断他人传递给你的信息。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顺利地步入社交圈子。
饰物礼仪是指通过服饰、物品等表达思想的一种礼仪。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服饰打扮或各种物品来传情达意,表达一种礼仪。不同的饰物所具有的礼仪信息是不同的。比如红色衣服适合喜庆场合,黑色衣服适合隆重、庄严的场合,白色表示纯洁、高尚,等等。又如现在社交场合盛行的送花礼仪就特别有讲究。花作为一种礼物,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已赋予花许多象征意义,所谓的“花语”也即花所能代表传递的信息。比如在欧洲一些国家中,人们习惯用一枝红蔷薇表示求爱。如回赠一支香石竹就表示拒绝,紫藤花表示喜欢,水仙花表示尊敬。送一支并蒂莲,表示夫妻恩爱;送一支红豆树,表示相思等。在社交活动中,应多多了解“饰物语言”,通过饰物来传情达意,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三) 联络感情
联络感情是社交礼仪第三大职能。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表现为一些礼节、礼貌、仪式等。这些礼节、礼貌在社交活动中不仅表示一种礼数,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双方的感情,为个人或组织营造一个和睦的人际环境和顺畅的社会氛围,比如现代社交礼仪中的宴会礼仪,它作为招待亲朋好友迎来送往的一种礼节,首先表达的是一种礼数。这种礼数的目的就是为了联络双方的感情,增进互相的了解和信任。宴请已成为社交场合一种有效的礼仪手段。
联络情感不仅是社交礼仪的重要职能,也是社交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表达感情、联络情感既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目的,同时,行使礼仪行为的基础又必须是情感。故情感既是行使礼仪的基础,又是礼仪的重要职能。
所谓有感而发,礼仪行为也如此,一定的情感基础,才能产生和颜悦色的礼仪行为,否则,礼仪只不过是一套僵化的程序和手段而已。在一定的社交场合向对方施行礼仪行为时,只有在真挚的感情基点上,生发出一系列的行为,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行为是真诚的、友好的,否则就会产生虚情假意之嫌。比如与他人握手时,你心里还想着刚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以至于你的眼神是不专注的,手势也是无力的,这样的握手势必让对方感受到你缺乏真诚,让人觉得不受重视,也许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而丧失。长此以往,就会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故必须充分认识社交礼仪的“情感”特征。
社交礼仪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款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自己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由此,礼仪联络感情的职能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 增进友谊
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又一职能。现代社会由于通信和传媒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地被现代的高科技取代,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相对减少。一般而言,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能加强相互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故在现代社交中,社交礼仪往往能更快更顺利地让人进入社交的境界,为双方的交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迅速地增进双方的友谊,为此后的友好发展铺平道路。
社交礼仪增进友谊的职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个人的社交圈子中,能为个人交往架设友谊的桥梁。二是在组织的相互交往中,能为组织之间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带来便利。
某人在省级机关某部门工作,接到某校的一份请柬,特邀他参加该校举办的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但他准时到达校门口时,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接待,反而被学校门卫拦住审问了很长时间。之后,虽让他进校,来到庆典的地点,居然也没有专门人员迎候,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得到安排引导,于是他很不愉快地离开了会场。这样一件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个学校发出请柬的出发点而言,自然是有诚意的,目的是想通过举办一次庆典活动,达到联络各方面的目的,然而由于在庆典的筹划中,许多应有的礼仪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连起码的接待、司仪人员也没有,这样一来,不仅原先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产生了更糟糕的影响。往好处想,权当是工作疏忽;往坏处想,客人会以为厚此薄彼,只重视所谓重要的客人,而忽视别的客人。从礼仪角度而言,凡是自己邀请的客人,均是贵宾,理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的目的。而往往很多时候,一朝礼仪行为不慎,就会产生千古之恨。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这位被邀请的朋友对此事难以忘怀,那么以后如果该校有求于该部门,自然进展就不会顺利,甚至也会遭受同样的“礼遇”。
社交礼仪增进友谊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交场合中,唯有慎重处理各种礼仪行为,了解各类场合的不同礼仪,方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节中西礼仪比较〖*4/5〗一、 中国礼仪礼仪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不断变革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礼仪,有着各自显著的特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礼仪在形成中华民族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礼仪的产生
一方面,根据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人类礼仪主要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海啸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对自然界的崇拜,并按照人们的想象塑造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原始人对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主要以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祭祀过程中,人类表达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崇拜,原始的“礼仪”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礼仪是协调人类相互关系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内部关系——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保证和规范,这是礼仪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大多数的礼仪形式的产生是约定俗成的,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沿用,并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比如握手礼,传说是远古人类为防身和狩猎随身带着木棒、石块,路上遇到陌生人,为表示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双手让对方看,甚至让对方抚摸,以表示亲善。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易于理解,逐渐被人们认同,并不断演变,形成握手礼。
(二) 中国礼仪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类还处于愚昧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简单,礼仪仪式也非常简朴。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形式有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和表现欢乐庆典、悲痛哀悼等种种仪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等级,如老幼、首领与成员等,他们之间的交往要有序进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制度,尤其是主持各项礼仪仪式的人有着显著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礼仪,反映了民主、平等、有等级的观念。原始礼仪活动教育社会成员按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规范进行生产和生活,相当于法律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礼仪带上了明显的阶级色彩。奴隶社会的君主成为礼仪的核心,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的领域。这个时期,我国第一次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提出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礼仪规范,确定了我国敬古重礼的文化传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礼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发表的一系列礼学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进入封建社会后,顺应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三纲五常”成为“至礼”。“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后来又提出“三从”“四德”。“三从”即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思想要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妇言——说话要处处小心;妇容——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侍奉公婆、丈夫,殷勤持家。在这个礼仪体系下,不平等关系更加鲜明,妇女被封建礼教压迫、禁锢,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当然,封建礼教也为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道德准则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法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为了展示司法活动的威严性,保证审判活动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总是既安排得庄严肃穆,又要求所有进入法庭的人员必须十分严格地遵守法庭纪律。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为了保证法庭的特有气氛和特殊秩序,开庭之前应由书记员当庭宣读法庭纪律。这些纪律包括: 不准大声喧哗,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准提问,未经法庭许可不准摄影、录像,等等。
古代的法国法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它不是当庭宣读,而是将其写在或印在一张长方形的“etiquette”(即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其入庭后必须遵守的规矩或行为准则。
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才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风范,才能保证文明社会得以正常维系和发展,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礼仪”一词的含义逐渐变得明确起来,并独立出来。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如《论语·为政》: “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执事不礼于寡君。”(执事指晋国国君,寡君指郑国国君)
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晋书·陆纳传》: “及受礼,唯酒斗,鹿肉一。”
“仪”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礼节和仪式。
现代文豪梁实秋先生在其《秋室杂文·谈礼》中说: “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
日本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日本当代礼仪专家松平靖彦先生出版的《正确的礼仪》一书中认为: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是从礼仪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上来揭示礼仪的本质。
从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和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上述含义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做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礼节即礼仪节度。礼本意谓敬神,后引申为敬意的通称。《礼记·儒行》: “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节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的形式。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仪式泛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说文解字》: “仪,度也。”本意指法度、准则、典范。后引申为礼节、仪式。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方面。
总之,现代社交礼仪是现代人们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现代交际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二、 礼仪的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已渗透到社会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仪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交际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相似性吸引”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人们若在文化背景、生活状态、社会地位、职业特长、风俗习惯等方面相接近,就容易在心理上、感情上、行为上趋于融合,产生共鸣和信任,进而凝聚感情并建立友谊。因此,一个人如果懂得不同场合交际礼仪的知识,就更容易与交往对象打成一片,使对方觉得自己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乐于和自己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有关的礼仪知识,就可能被某些社交场合隔离开来,即使参加进去,也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可见,礼仪在社会交往中是一张特殊的通行证,凭借它才能打开各种社会活动的大门。
(二) 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际关系的融洽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一定的情感的表达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可以唤起人们沟通的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礼仪形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愉快、和睦的人际关系氛围。如果人们都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的程序约束自己,就容易沟通情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和障碍,从而促成人际交往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
(三) 事业成功的手段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一笔无形资产。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从而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面对人生百态、世间万象,无论是交友、求职,还是创业,只要在社交活动中,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待人,谈吐高雅、风趣礼貌,举止文明、适度得当,穿着庄重、协调、美观,就会有良好的人缘,在事业上获得广泛支持,助推成功。
(四) 人格完善的途径
礼仪对一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礼仪作为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不仅潜移默化地净化和熏陶人们的心灵,还从行为美学方面指导人们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接受良好的礼仪训练,将使人们的谈吐越来越文雅,服饰与装扮越来越富有个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仪态越来越符合普世规范,体现出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总之,礼仪能帮助人们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社交场合、在公众面前塑造良好的形象,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
(五) 社会和谐的基础
荀子对礼仪的社会调控功能说得很透彻——“礼之于正国家,如权衡之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大略》)礼仪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礼仪如果不能促进社会成员关系的稳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礼仪规范,全社会成员能否自觉地加以遵守,是衡量其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社会的健全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同事间的和睦与合作,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规范与要求。而礼仪作为营造温馨的灵丹、伸缩有度的准绳,对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礼仪的原则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一) 真诚尊重的原则
苏格拉底曾言: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真诚尊重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对真诚和尊重的表达也有许多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另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地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是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和尊重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忠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是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 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二) 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地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三) 自信自律的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原则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又一原则。自律乃自我约束的原则。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心中树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摆正自信的天平,既不必前怕虎后怕狼地缺少信心,又不能凡事自以为是而自负高傲。
(四) 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讲究信誉的原则。孔子曾有言: “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要守约,即与人签订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在社交场合,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宽容是人类的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四、 礼仪的作用
社交礼仪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必然具有其内在的职能。社交礼仪具有四大职能: 第一是塑造形象;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联络感情;第四是增进友谊。
(一) 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方面。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与世界不可能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人人均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归属于一定的民族和阶级,因而人人都处于一种宏观关系中;二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上下级等人际关系,因而人人均处于一种微观关系中,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均以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角色去与人相处。有时人们以个人身份去待人接物,此时表现的纯粹是个人形象,而有时人们又以个人形式代表组织去与人相处,此时表现的就是组织形象,故人们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总是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个人形象,另一种是组织形象。社交礼仪就其职能而言,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还有助于树立优秀的组织形象。
1. 塑造个人形象
在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总是以个体形象与人交往,人类大部分时间是代表着自身的存在意义,比如生活在家庭中,生活在朋友之间,人们总是以自身最好的形象去生活,但有时人们在相处时,也会表现出诸多障碍,某某不拘小节,某某不知礼知情,某某行为粗暴、态度恶劣,等等。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更有意义,做一个受欢迎、受喜欢的人呢?标准和条件均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潇洒的风度,有人喜欢高雅的气质,有人喜欢率直的个性,有人喜欢有板有眼,等等。总而言之,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是不管怎么说,社交礼仪总能帮助你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何况当今社会,在人们普遍重视气质的前提下,人们也普遍重视起形象方面的诸多标准。这些标准就是社会礼仪的规范,那么怎样的个人形象才是受欢迎的呢?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高尚的情趣、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的人总是备受欢迎的。
高尚的情趣,指一个人的性情和志趣高远不低俗。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就要知情知礼,不懂礼不知礼者难成高尚的人。所谓彬彬有礼,然后君子也。比如,一个人唯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在生活中与人为善,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行动上,才能产生乐于助人、不计报酬的行为。如一个人时时想着自己,心中没有他人,生活中势必斤斤计较,寸利必争,甚至还会为此损公肥私,乃至飞扬跋扈,为非作歹。这种人自然就是一个心胸狭隘、情趣低劣的小人。
一个富有高尚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心胸开阔、心底无私的君子。他既懂得外在礼仪方面的涵养,更注重内在品质的锤炼。
优雅的气质也是个人的一种吸引人的个性特征。气质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构成个人个性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气质,不同气质的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又不同,即待人接物的礼仪就会有差异。如何发扬个人气质的长处,运用礼仪的手段来弥补气质的短处呢?
根据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拉底的研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一般而言,胆汁质类型的人,为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但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有时甚至独断专行,故在社交场合中发扬优点,容易获得他人好感,不容易得罪他人。这种脾性的人就特别应该注意避免自己的弱点,在社交场合,特别应该控制自己的性情,遇事不要过分急躁,多一份谦虚的容忍。在与他人交谈时,多听少讲,做一个热情的听众比热情的说客更好。
多血质类型的人,往往活泼好动,情感丰富而外露,反应迅速敏捷,但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多变,做事有时虎头蛇尾,甚至投机取巧。在社交场合,往往很容易投入,也能成为社交中心人物,但难以持久。故要求这种人特别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恒心和耐心,以诚取信,凡事要持之以恒,以“认真”两字去对待人和事,以取得他人的信任。
粘液质类型的人,往往沉静,稳重,少言谈,能忍耐,情感内向不外露,反应较慢,比较固执,不易接受新事物。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很难顺利进入圈子,交际不广。故要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应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脾性,如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些热情,多一份信心,礼字当头,礼多人不怪。你知礼行礼,那么即便你少言寡语一些,也仍然会受欢迎的。
抑郁质类型的人,往往感情细腻丰富,善于察觉别人未觉之事。但往往又孤僻,心事重重,不善交际而孤芳自赏,行动迟缓,为人刻板、守旧。这种人往往很难打开交际的场面,要想改变现状,唯有努力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多与人交往,多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让现实逐渐打破自己气质抑郁的枷锁,争取创造一个崭新的个人形象去面向社会。
潇洒的风度是指一个人受人欢迎的内在的素质修养和他的外部行为等的总称。这种风度具体表现在人的形态、言谈、举止、装束打扮等方面,这是生活中逐步凝练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形象是否优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的风度体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果得体优雅,风趣幽默,那么大家会认为他很美。但是,如果他在装束打扮上非常邋遢,不整洁,那么即便他言语优雅,同样也是不美的。可见,个人形象之美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涵,也需有外在的表现。现代社交礼仪不仅可以丰富你的内涵,同时还可以教会你许多外在的礼仪规范,使你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2. 塑造组织形象
人总是社会的人,大部分的人总隶属于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即人是组织化的个人。人在工作中,总是代表着自己为之工作的组织的利益,显然,工作中的各种形象也就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比如,作为一个秘书,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自然也决定了他应有的组织形象。工作时,你更多的是属于组织的,故你的待人接物必须注重组织规定的礼仪要求。与个人交往时,你若不喜欢交往的对象,那么你就可以不必与之交往。但在工作中,你没权选择,工作的需要、组织的形象是首选的条件。所以,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均特别强调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责任心。这种忠诚和责任心在个人的工作中均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得不到充分体现,那么你所代表的组织形象是不佳的,由此会给你所服务的组织带来损害。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公司电话总机接线员的声音就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如果声音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自然留给客人的印象是组织形象优秀;相反,则差也。故从组织角度出发,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有强烈的形象意识。
商品社会,形象就是对外交往的门面和窗口,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给组织带来无穷的社会效益。从礼仪角度而言,任何组织内的个人,均应重视社交礼仪的学习和再教育,自觉掌握现代社交礼仪的常识,为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服务。
(二) 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均可以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根据礼仪表现的方式,可以把礼仪分成三种类型,即言语礼仪、行为表情礼仪和饰物礼仪。这三种类型的礼仪行为均具有很强的信息性。
言语礼仪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一种礼仪,即直接用语言来传达的某种礼节,比如问候语“你好”“早安”“身体好”“万事如意”等。这种礼貌问候语本身就包含一种很强的信息,通过语言本身的字面含义传递给对方这样一种信息,或是祝福,或是尊重,或是一般性礼貌,或是一种随意的问候,等等。
行为表情礼仪是指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礼仪行为。人的身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也称无声语言,有时也称“态势语”“体态语”等。它泛指人际沟通中除却语言信息之外的一切由人类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它可作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如果说人的有声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物质外壳,那么,人的形体语言可以说是人的行为和情感的物质外壳。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霍尔的看法: 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深刻得多。国外心理学家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一个信息的传递=7%词语 38%语音 55%表情。且不论此公式有多大的科学性,但它强调无声语言在人际传播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握手是社交活动中最频繁的动作,而不同的握手姿势所表达的信息显然不同: 如用双手紧紧握住对方并使劲摆动,自然表示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激动或浓浓的鼓励;如松松垮垮握一下对方的手,可能传达不重视或希望快点结束等信息。可见,手势的不同,传递的信息是全然不同的。故要求人们既要通过态势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想传达的信息,同时又要学会准确地判断他人传递给你的信息。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顺利地步入社交圈子。
饰物礼仪是指通过服饰、物品等表达思想的一种礼仪。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服饰打扮或各种物品来传情达意,表达一种礼仪。不同的饰物所具有的礼仪信息是不同的。比如红色衣服适合喜庆场合,黑色衣服适合隆重、庄严的场合,白色表示纯洁、高尚,等等。又如现在社交场合盛行的送花礼仪就特别有讲究。花作为一种礼物,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已赋予花许多象征意义,所谓的“花语”也即花所能代表传递的信息。比如在欧洲一些国家中,人们习惯用一枝红蔷薇表示求爱。如回赠一支香石竹就表示拒绝,紫藤花表示喜欢,水仙花表示尊敬。送一支并蒂莲,表示夫妻恩爱;送一支红豆树,表示相思等。在社交活动中,应多多了解“饰物语言”,通过饰物来传情达意,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三) 联络感情
联络感情是社交礼仪第三大职能。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表现为一些礼节、礼貌、仪式等。这些礼节、礼貌在社交活动中不仅表示一种礼数,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双方的感情,为个人或组织营造一个和睦的人际环境和顺畅的社会氛围,比如现代社交礼仪中的宴会礼仪,它作为招待亲朋好友迎来送往的一种礼节,首先表达的是一种礼数。这种礼数的目的就是为了联络双方的感情,增进互相的了解和信任。宴请已成为社交场合一种有效的礼仪手段。
联络情感不仅是社交礼仪的重要职能,也是社交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表达感情、联络情感既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目的,同时,行使礼仪行为的基础又必须是情感。故情感既是行使礼仪的基础,又是礼仪的重要职能。
所谓有感而发,礼仪行为也如此,一定的情感基础,才能产生和颜悦色的礼仪行为,否则,礼仪只不过是一套僵化的程序和手段而已。在一定的社交场合向对方施行礼仪行为时,只有在真挚的感情基点上,生发出一系列的行为,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行为是真诚的、友好的,否则就会产生虚情假意之嫌。比如与他人握手时,你心里还想着刚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以至于你的眼神是不专注的,手势也是无力的,这样的握手势必让对方感受到你缺乏真诚,让人觉得不受重视,也许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而丧失。长此以往,就会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重大损失。故必须充分认识社交礼仪的“情感”特征。
社交礼仪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款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自己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由此,礼仪联络感情的职能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 增进友谊
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又一职能。现代社会由于通信和传媒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地被现代的高科技取代,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相对减少。一般而言,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能加强相互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故在现代社交中,社交礼仪往往能更快更顺利地让人进入社交的境界,为双方的交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迅速地增进双方的友谊,为此后的友好发展铺平道路。
社交礼仪增进友谊的职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个人的社交圈子中,能为个人交往架设友谊的桥梁。二是在组织的相互交往中,能为组织之间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带来便利。
某人在省级机关某部门工作,接到某校的一份请柬,特邀他参加该校举办的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但他准时到达校门口时,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接待,反而被学校门卫拦住审问了很长时间。之后,虽让他进校,来到庆典的地点,居然也没有专门人员迎候,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得到安排引导,于是他很不愉快地离开了会场。这样一件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个学校发出请柬的出发点而言,自然是有诚意的,目的是想通过举办一次庆典活动,达到联络各方面的目的,然而由于在庆典的筹划中,许多应有的礼仪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连起码的接待、司仪人员也没有,这样一来,不仅原先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产生了更糟糕的影响。往好处想,权当是工作疏忽;往坏处想,客人会以为厚此薄彼,只重视所谓重要的客人,而忽视别的客人。从礼仪角度而言,凡是自己邀请的客人,均是贵宾,理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的目的。而往往很多时候,一朝礼仪行为不慎,就会产生千古之恨。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这位被邀请的朋友对此事难以忘怀,那么以后如果该校有求于该部门,自然进展就不会顺利,甚至也会遭受同样的“礼遇”。
社交礼仪增进友谊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交场合中,唯有慎重处理各种礼仪行为,了解各类场合的不同礼仪,方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节中西礼仪比较〖*4/5〗一、 中国礼仪礼仪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不断变革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礼仪,有着各自显著的特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礼仪在形成中华民族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礼仪的产生
一方面,根据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人类礼仪主要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海啸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对自然界的崇拜,并按照人们的想象塑造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原始人对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主要以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祭祀过程中,人类表达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崇拜,原始的“礼仪”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礼仪是协调人类相互关系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内部关系——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保证和规范,这是礼仪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大多数的礼仪形式的产生是约定俗成的,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沿用,并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比如握手礼,传说是远古人类为防身和狩猎随身带着木棒、石块,路上遇到陌生人,为表示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双手让对方看,甚至让对方抚摸,以表示亲善。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易于理解,逐渐被人们认同,并不断演变,形成握手礼。
(二) 中国礼仪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类还处于愚昧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简单,礼仪仪式也非常简朴。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形式有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和表现欢乐庆典、悲痛哀悼等种种仪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等级,如老幼、首领与成员等,他们之间的交往要有序进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制度,尤其是主持各项礼仪仪式的人有着显著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礼仪,反映了民主、平等、有等级的观念。原始礼仪活动教育社会成员按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规范进行生产和生活,相当于法律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礼仪带上了明显的阶级色彩。奴隶社会的君主成为礼仪的核心,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的领域。这个时期,我国第一次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提出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礼仪规范,确定了我国敬古重礼的文化传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礼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发表的一系列礼学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进入封建社会后,顺应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三纲五常”成为“至礼”。“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后来又提出“三从”“四德”。“三从”即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思想要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妇言——说话要处处小心;妇容——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侍奉公婆、丈夫,殷勤持家。在这个礼仪体系下,不平等关系更加鲜明,妇女被封建礼教压迫、禁锢,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当然,封建礼教也为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道德准则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