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211872
为了方便非摄影圈人士理解,而做个比喻的话——本书可以说是摄影界的《明朝那些事》,它放下学术考据的“偶像包袱”,用浅显的语言、幽默的态度分析解读专业领域的知识与问题,搭建普罗大众通向专业领域的桥梁。
1. 语言风格:态度嬉笑怒骂,语言深刻犀利,文章立场鲜明,逻辑缜密深入。
2. 标题风格:不仅引人关注、诱发好奇,而且不流于俗套。例如,《一心出“牛片”?可能是个“坑”》《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摄影比赛怎么那么“黑”》《老犯这几个错误,就别想获奖了》《我是评委,这样的照片我不怕》《说说看,摄影师为啥赢了30万》……
3. 内容涵盖:普及摄影知识,指明学习误区,给出创作提高的务实方法,解读参赛评奖的台前幕后,剖析摄影领域的复杂现象。
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的实用型摄影创作指导书。作者分析并解答了摄影人普遍存在的疑问,总结了摄影创作的逻辑与规则,引导摄影人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破解摄影人*头疼的创作瓶颈问题。
作者透彻分析了摄影行业内的运作规则、流程和理解误区;对于事关摄影人切身利益的参赛评奖、维权保护等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指导;用轻松风趣的语言,破解高深的摄影理论;以嬉笑怒骂的犀利,揭穿误导摄影人的错误观念。
本书对于摄影爱好者把握摄影创作方向、感悟摄影精髓、提高摄影成绩、维护自身权益,都具有相当实用的指导意义。
自序 Ⅱ
01 开篇世界观 3
回答这 8 个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摄影观 4
背相机的人,你是哪一类 10
新年有梦想?试试先填好这 5 张清单 13
为何跟大师“对不上点” — 触碰一下“浮躁”这个话题 18
什么叫做好照片 21
02 当头喝一棒 27
懒惰的中国摄影人 28
你拍的能叫“作品”吗?那可不一定 31
一心出“牛片”?可能是个“坑” 36
走出国门,不要丢人 40
“业余”不是你的遮羞布 44
“大师”泛滥,浮华下的“小” 48
入会是好事,别让好事变坏事 53
玩摄影,远离 6 种“垃圾人” 56
03 创作提个醒 61
内容为王(一)摄影作品的选题 62
内容为王(二)摄影作品的破题 67
内容为王(三)摄影作品的切题 71
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76
“视觉冲击力”是个什么鬼 81
照片的“温度”从哪儿来 85
民俗摄影:挥去迷乱,方得璀璨 89
照片里的“年”,怎么就这么俗 95
撕掉“标签”,俗题也有新滋味 100
还在往“摄影圣地”跑,你是不是傻 105
行摄不白跑,飞哥有门道 108
04 理论轻松聊 113
为什么是纪实摄影 114
风光摄影真的“低级”吗 118
评论家能为你做点啥 124
看不懂的“当代摄影” 130
扯一扯“艺术家迷雾” 135
分类,它是个难题 139
仔细说说摄影和文字的关系 145
互联网来了,摄影人去哪里 151
05 学习有门道 161
聊聊摄影人修炼的“法门” 162
摄影人要读什么书 167
我要学摄影,学校怎么选 172
怎么学“有用”的摄影史 176
名师不靠谱,学习白辛苦 180
看展是个技术活 185
06 比赛面面观 191
大展不是你想爱,想爱就能爱 192
摄影比赛怎么那么“黑” 199
老犯这几个错误, 就别想获奖了 204
我是评委,这样的照片我不怕 208
征稿启事不会看?好吧,我帮你 212
这样的比赛,咱就不参加了 216
07 编辑我做主 221
编好图片不求人(一)做自己的图片编辑所需基本素质 222
编好图片不求人(二)怎么选出“对的”照片 227
编好图片不求人(三)要紧的图片“漏拍”了怎么办 232
编好图片不求人(四)为选出的图片排个序 236
编好图片不求人(五)为图片配上文字的飞翼 240
给作品起个好名字,真的那么难 245
08 读书长学问 251
一地鸡毛理不清——摄影术发明那点儿事 252
那一回,中国摄影界“错过”布列松 256
聊聊摄影界的一桩“公案” 264
假作真时……还是假的——说说“摆拍”那点儿事 272
还记得那个“不喊 123”的老头吗 278
全国影展走过甲子,归来仍是少年 283
越来越“冷”的荷赛 291
09 法律是工具 299
说说看,摄影师为啥赢了 30 万 300
光荣与权利——摄影著作权集体保护的法理分析 305
搞懂肖像权,拍片别给自己惹麻烦 313
弄清“摄影原作”不麻烦 318
10 佳作共与析 323
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由王瑶女士《瞬间的触觉》引发的感与思 324
一个人的相思歌——为大木君《一个人》系列而作 328
说英雄,谁是英雄 332
分析一张天价照片,看看咱能学点啥 338
《照片的“温度”从哪儿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温度”这个词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十分流行和颇显高端的表述。虽然经常见诸对作品的评论或描述,但是对于一般摄影人来说,照片不是包子、
馒头,没有“上屉开锅”这个工序,这个关于“温度”的提法就显得多少有点“玄”。 很多影友心里始终搞不明白,究竟什么是照片的“温度”,这“温度”又从何而来的呢?
“有温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说清“温度”这件事, 只需要做个简单分析。 首先, 照片唯一发生作用的方 式在于被观看,所以这个“温度”一定是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其次,观看照片的
主体是读者,所以感受“温度”的主体也只能是读者;再次,观看作品是一种精神 属性的活动, 所以作品的“温度”只能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 鉴于“ 温度” 这个词 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认为其是一种心理上“感受到温暖”的体验,说的再简单一点,
就是“ 让读者感动”。由此可知,一件摄影作品要做到“ 有温度,就要“ 让读者 观看后感觉到温暖的心理体验”。那么, 所谓“ 有温度” 的作品, 就是“ 让读者感动的作品”。
一件作品是如何“有温度”的(即如何让读者感动的)
要找到打动读者的方法,我们只能去求助于那些做到了“有温度”的作品。 飞哥选取了4张照片来说明这个问题。
图例一,刘远作品,青海玛多,海拔 4267 米。
图例一是刘远的作品, 他的作品在影像层面经常是“ 难以表 扬”的,但是好在都是从生活中来, 总带着丰富的细节。 这张照片是
父母带孩子吃饭的画面, 对于一般读者都不陌生。桌面上的菜盘、沙锅和饮料瓶都在孩子周围,女士还拿着筷子有给孩子夹菜的趋势,这和我们生活的常态几乎完全一致,让读者生出“他们和我们
是一样啊”的亲近感。有了这层亲近感,再看看墙上“凉拌黄瓜 20 元”“凉拌土豆丝 20 元”“炒羊肉片 70 元”的价码,和我们的生活做一下对比,吓一跳之余,才意识到这里是海拔 4000 多米,我们跑两步都会窒息的高原。想想若生活在那里, 物产不多、 物流不便且环境恶劣, 一定会有很多困难吧? 由此,
对画中人的怜惜、 心疼和尊重等感觉,才会油然而生。
结论一:细节丰富呈现可以打动读者。
图例二,段铁军作品,西藏纳木错,2013
年 5 月。
西藏的摄影作品, 特别是纳木错, 大家看得太多, 多得已经有免疫力了。 一般西藏图片的画中人,不是转经筒,就是磕长头,再不就是对着镜头一脸憨笑做洗涤灵魂状。
可是在图例二这件作品中,在蓝天、白雪和牦牛这些“典型西藏”元素环绕下, 几个“典型着装”的西藏青年正在玩着毫 无西藏特色的台球! 这种反差绝对会让读者眼前一亮。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生活逻辑, 藏民和我们一样有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 游戏理所应当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注意看球桌上的文字,这张球台就是拉萨生产的,现在网上还能找到这家“会缘台球厂”的信息)。这张照片展示的“球台边的西藏”
是我们过去少见的,但其背后是非常合理的生活逻辑。由于作品中的信息打破了读者的成见,就可以留下深刻印象,起到打动读者的效果。
结论二:生活的真实状态可以打动读者。
图例三,《乡村医生》(1948),尤金•史密斯作品。
据说,尤金•史密斯最初拍摄《乡村医生》(见图例三) 这组作品时, 他和编辑爆发了 激烈的冲突。 飞哥十几岁第一次看的时候也完全无感,不能理解这样构图和光影都不出众,又没有故事冲突的片子怎么会得享大名?
直到工作了若干年, 饱尝过几轮职场起伏, 再看到这位科罗拉多州克瑞米林的杰瑞亚尼医生,才看出来明明白白一个大写的“疲惫”。 松松垮垮的姿势, 略显阴郁的表情,
涣散无光的小眼睛, 都向读者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息 : 这家伙累了。
读者会不自觉地寻找“累”的原因: 是乡村医生并不算成功的职业生涯,是面对病 患产生的心理压力,还是繁重工作给身体带来的疲劳?
作为职场人, 今天的读者谁没有过这样“ 心累 ” 的瞬间, 谁不曾体会其中滋味? 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由画中人的状态联想到自己, 自然会感受到图片的“ 温度”。
结论三:挖掘人物内心可以感动读者。
图例四,《最贵地块》,雍和作品,2011
年 6 月 21 日。
“正确答案”雍和(传说上海一家媒体招考摄影记者时,其中一个问题是“上海最好的摄影记者是谁”, 正确答案就是“雍和”)关于上海拆迁的系列组照,是近年来国内鲜见的纪实摄影力
作,我们仅举其中一幅以作说明。《最贵地块》这件作品的远景是上海浦东灯火辉煌的地标性建筑群,将近景低矮阴暗的工人窝棚映衬得十分简陋。但实际上,这个简陋窝棚所在的荒地,刚刚被以92.2亿元的天价拍下,是当时上海历史上最贵的一块土地。
最近二三十年, 高房价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套一线城市的住房, 就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而原本一块算是贫瘠的土地,被房地产怪兽一夜之间“点石成金”,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张照片体现了
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现象,成为时代亲历者可以把握的印迹。房地产是一般 读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品今天固然能引起读者共鸣,若干年之后也能再次唤醒读 者对于今天的记忆,成为读者心目中时代特征的“标志”之一。
结论四:凸显时代特征可以打动读者。
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温度”
如果将能让作品“有温度”的 4 个方法(细节丰富、真实生活、人物内心和典型特征)集中成一句话,打动读者需要的就是表现真实、典型和深刻的细节。
那么真实、典型和深刻的细节从何而来呢?答案同样非常简单:从生活当中来。本文飞哥提到的 4 位作者,身份、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的一点是拍摄 各自主要主题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
只有经年累月地观察与思考,才能积攒足够多拍摄对象的生活细节,才能找到 这些细节中真正切合时代背景和生活逻辑的那部分,才能有机会把这部分细节充分
用影像语言表现出来。当然,思辨和影像表达能力在其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最 为重要的一点,仍然是时间和感情上“足量”的投入。
如果你拍摄的生活不够好,那可能真的就是你距离不够近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