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8576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第四版更新了一些案例、提法,新增了有关中国纪录片近几年发展的内容,新增了关于短视频的介绍。
本书将中外传统影视教学中的采访、摄影、构图艺术、录音(音响)、写作、节目编辑制作等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综合为“纪录片创作”话题,为有志于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了系统的整体思维框架。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 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第一节 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第二节 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第三节 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 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第五节 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第三章 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第一节 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第二节 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兴旺
第四节 在世纪之交“低谷期”的探索发展
第五节 从央视9套看我国纪录片专业加速发展
第四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
第一节 纪实本性与政论性
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第五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
第一节 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
第三节 和谐美——艺术同化
第四节 意境美——揭示技巧
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第二编 前期创作
第六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
第二节 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
第三节 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
第四节 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
第七章 采访与拍摄
第一节 采访
第二节 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
第三节 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
第四节 拍摄中的主观干预
第五节 “重现”与“情景再现”
第六节 交友拍摄与偷拍
附:摄影创作要善于冒险——忆我的冰山摄影
第八章 摄影造型(上)
第一节 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
第二节 视听时空统一——摄影构图之一
第三节 景别——摄影构图之二
第四节 角度——摄影构图之三
第九章 摄影造型(中)
第一节 画面内容结构——摄影构图之四
第二节 光线与摄影——摄影构图之五
第三节 色彩、影调、线条——摄影构图之六
第十章 摄影造型(下)
第一节 运动与造型——摄影构图之七
第二节 综合运动长画面拍摄——摄影构图之八
第三节 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摄影构图之九
第四节 摄影基本功与艺术策略——摄影构图之十
第十一章 采访与录音
第一节 录音——纪录片前期创作的 “半边天”
第二节 访谈与现场声——有闻必录
第三节 从《望长城》的艺术成就看前期录音创作
第三编 后期创作
第十二章 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上)
第一节 不同编辑创作与多工种(工序)协同
第二节 画面组接艺术——蒙太奇技巧之一
第三节 叙事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二
第四节 表现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三
第五节 强化主体意识和理性蒙太奇——蒙太奇技巧之四
第十三章 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下)
第一节 画面组接依据与接点选择——蒙太奇技巧之五
第二节 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蒙太奇技巧之六
第三节 两种长画面比较与剪辑选用——蒙太奇技巧之七
第四节 影视资料与剪辑——蒙太奇技巧之八
附:现场直播——同步声画组接功力
第十四章 访谈、现场声和模拟声剪辑
第一节 访谈的选择与剪辑
第二节 现场声选择与剪辑
第三节 音响资料和模拟声运用
第十五章 解说词创作
第一节 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不完整”取胜
第二节 解说词与纪录片,双重多样性
第三节 从腹稿到剪辑
第十六章 音乐创作
第一节 音乐与纪录片
第二节 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
第三节 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
第四节 音乐的以少胜多
第十七章 后期合成创作
第一节 后期合成创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合成:技术与艺术共铸完美作品
第十八章 新型影像记录与传播——短视频
第一节 短视频的形态特色
第二节 短视频为大众生活和媒体服务
第三节 短视频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附录一 20世纪国际纪录片学派资料
附录二 美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目录和制片预算表
参考书目
后记
“纪录片创作”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和探讨创作业务,应当以实为主,侧重于操作性。但是,纪录片创作人员也需要对与创作有密切关系的若干基本学术性问题有所了解,诸如纪录片的历史演变,纪录片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纪录片在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所处的地位及影响,纪录片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丰富内涵,并有不少专门著述。作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纪录片主创人员对这些问题的通晓程度不仅关系着其对专业的研修,也将直接影响其创作实践。
艺术品和艺术家贵在有个性,影视纪实艺术创作尤其如此。影视纪实艺术是近代科学和工业的产物。它的基本物质特性和许多技巧、技法直接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就材料和设备、物质特性和技法而言,纪录片完全是国际性的。然而,不讲个性和民族性便没有具体的艺术可言。也就是说,基础专业技术能导人入门,但片面强调“务实”而无必要的“务虚”,难脱匠气;空谈理论而忽视基本功,也难步入高深境地。本书“总论”各章中涉及的纪录片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学术性较强,并且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和争论,某些看法、结论也在随着艺术实践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本书选择主要主张、观点略加介绍。
“总论”部分力求结合中国专业实践,从第二版起增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一章。本版修订也将其作为重点,以便虚实结合讨论问题。
学术和艺术理论问题罕有定论。后来者对过去、现在的观点、结论(包括本书作者的见解)都可以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与探讨,如此才能推动影视纪实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朱景和
2019年1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