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5312
易中天作序推荐的美学专著
以“淡”为美,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现象,“淡美”亦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淡”既是美学风格,又是创作原则,也是人生境界。这一体三面,使这一理论蕴含着极大的研究空间。全书以“风格论”、“创作论”、“境界论”为框架,考察“淡美”理论的不同侧面,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史和文化史背景,追踪“淡美”理论的发展轨迹,以期较为立体和全面地展现“淡美”理论的丰富性。
引 言
一、从一个观点的流行说起 001
二、当代研究者们的兴趣 004
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012
第一章 哲学中的“淡”
第一节 道家:“淡”分三层 018
一、“淡乎其无味” 018
二、“淡而无为” 021
三、“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027
第二节 儒家:“淡”有两义 030
一、“大羹淡味” 030
二、“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034
第三节 《周易》:“白贲”与“淡” 038
一、《贲》卦释义 038
二、“白贲无咎” 041
小结:中国传统思想中反装饰的三种理由 043
002
第二章 从哲学到美学:魏晋六朝时期的“浓” “淡”之辨
第一节 “淡乎寡味”的批评依据 046
一、“绮靡”之尚 046
二、非“淡”的原因 051
第二节 “初发芙蓉”的审美追求 055
一、“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055
二、“初发芙蓉”说的理论意义 057
小结:“淡乎寡味”与“初发芙蓉”矛 盾吗? 063
第三章 风格之争:“绮丽”与“清淡”
第一节 中唐:“去华返实”——淡而有质 068
一、文学复古运动与“古淡” 068
二、“去华求真”与水墨之淡 072
第二节 晚唐:“华而不绮”——淡而有味 078
一、“淡者屡深” 078
二、“华而不绮” 084
第三节 北宋:“质而实绮”——淡而实美 088
一、“平易”之淡 088
二、“外枯而中膏” 093
小结:“淡味”到底是什么味? 103
第四章 质量之争:“精能”与“平淡”
第一节 魏晋六朝:“天然平淡”——既“功夫”又“天然” 107
一、“天然”与“功力” 107
二、“直寻”而自然 111
第二节 中唐:“自然平淡”——“天然”与“功夫”之间 115
一、“至苦而无迹” 115
二、“直致”而自然 120
第三节 北宋:“天真平淡”——“天然”高于“功夫” 127
一、“能事毕矣乃造疏淡” 127
二、“平淡天真” 136
小结:“精能”造“平淡”,可能是一种诡辩 150
第五章 境界高下论:“狂怪”与“淡泊”
第一节 中唐:冲淡之境——兼议禅宗的人格境界 157
一、王维的诗境与画境 157
二、“淡泊无象”论 165
003
004
第二节 宋元:淡雅之境——兼议理学的人格境界 172
一、淡而有韵 172
二、逸笔草草 181
第三节 明清:恬淡之境——兼议心学的人格境界 190
一、“淡由天骨” 190
二、冲和淡远 202
小结:人品即作品,如何可能? 206
余 论
一、“淡美”理论内容的丰富性 211
二、“淡美”理论演进的复杂性 213
三、中外“淡美”理论比较 214
四、诗画领域不同的“淡美”追求 215
参考文献 217
后 记 223
序 一
2000年,朝虹考进厦大艺术学研究所,成为我在厦大招收的第一届艺术学专业的三名研究生之一。
这三名研究生都很有个性。朝虹刚入学时,我例行公事问她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指导,她回答:“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这让我见识到她的个性。当时她已武大毕业三年,因为在武汉已成家,所以一有假期就往武汉跑,有时候是买好火车票才报告我一声。二年级时研究生随我做门类艺术学研究,朝虹承担“工艺的特征”部分,问我要了一些资料后又不见人影了。好在后来交上来的成果还比较令我满意,尤其是对工艺“有用性”和“装饰性”的思考,显示了她不错的思辨能力。
之后我就放心地把“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一《这不是一只烟斗:关于设计艺术》交给她来完成。朝虹的文字干净、略带俏皮,很好地把握了设计艺术的特点,该书稿后来市场反应也非常不错。这段经历为她后来在设计学院开设设计史课程打下了基础。
硕士毕业论文朝虹挑战了一个美学概念“装饰性”,这也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课题。当时正值“非典”,她又躲回武汉,我迟迟没有得到她论文进展的消息。直到最后几天她才回到厦门完整交稿,最终在毕业答辩中获得了“优秀”。所以这次我对她六年才博士毕业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她总是比别人慢一点,是因为她比别人要求得更多。
由于没有时间看她的博士论文,我就拉杂几句为序。希望她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越走越欢喜。
2019年4月
一、从一个观点的流行说起
问题要从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的一个观点说起。
宗先生通过考察“白贲”源头,考察了魏晋六朝艺术史以及整个中国艺术的精神,得出“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一说①,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错彩镂金”和“初发芙蓉”分别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其中“初发芙蓉”代表更高的审美境界,这是就中国美学的总体特征而论的;二是从美学史的分期来看,由“错彩镂金”到“初发芙蓉”,是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这个转折在魏晋六朝时期;三是就门类艺术而言,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涵盖了多个艺术领域,表现在诗歌、绘画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此说对中国美学的研究有相当的影响力,几乎成为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一个流行工具。
以“装饰美”和“反装饰美”为基点,宗文为中国美学建立起一个体系:“白贲—初发芙蓉(平淡素净)—平淡”,对应着“贲—错彩缕金(华丽繁富)—绚烂”。这就是宗文中所说“上述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看法。
问题就在于,从“平淡”理论的角度来看,将“白贲”与“平淡”同质化,会淡化“平淡”这种“淡美”理论的美学意义。如果我们注意到,“平淡”说在宋代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而“白贲”只在六朝文艺理论中偶有闪见,就能够明白“白贲”与“平淡”的理论影响并不相同;如果我们认同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说“淡”是一种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也会意识到“白贲”与“平淡”的理论分量并不相同;另外,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注意到的,“淡”所具有的艺术本体论精神,是“白贲”所缺乏的①;“淡”所具有的超出视觉领域的“味”的特征,也是“白贲”所缺乏的②;“淡”所关涉的艺术创作主体精神,还是“白贲”所缺乏的③。所以,将“平淡”理解为美感,恐怕是不够的。
宗先生对中国美学史的简单概括,由于流传甚广,美学领域对它的随便搬用远大过于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其中搬用最多的是在传统工艺美学领域,在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做衔接的过程中,传统美学中的“平淡”经常被用来和“功能主义”的理论相呼应,或者又因现在国际流行“极简主义”设计美学而被重新解释。这种简单的附会不仅对于丰富西方设计理论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使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浅薄化了。传统美学的现代化,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可能是一种市场手段,这是目前设计界热衷于做“文化设计”的原因,也是日本设计的现代化所给予我们的启发。但是,日本传统美学在西方市场的流行,得益于九鬼周造、冈仓天心、铃木大拙等美学家的推广和现代阐释,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以传统美学附会西方理论的妥协态度。所以如果试图将传统美学现代化,还是应该从正确理解传统美学开始。比如“淡美”,这个看上去和西方“少即是多”、日本“简素”美学很相似的理论,就很有讨论的必要。
以宗先生文章来看,对这一问题倒有一些提示。文章在举例说明“平淡”和“白贲”境界时用了“玉”之美来形容,并认为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它“内部有光采”,极绚烂又极平淡。而在西方,据历史记载,当时古罗马也有玉材出产,但大量被制成了带有生动浮雕的工艺品,从古至今西方人都看不到“玉”本身的光彩。这一提示让我们注意到,即使东西方都有追求“朴素”的审美趣味,但其中文化内涵仍可能不同。所以,在传统艺术美学领域内追问不同比看到相似更有意义。
正如宗先生所意识到的,对于这种“平淡”美感的好尚,或者说一种平淡的审美趣味,确实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一个特点,并且在美学的发展历史中显示了这种趋向。而这种趣味究竟如何形成,怎样发展,又怎样为当时的艺术主体所接受,并最终从一种审美风格上升为一种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这些问题又是超出宗先生当时文章讨论的范围之外的。由于宗文只是对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侧重在“重要问题”的提出,而并不着意在论述之精审,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接着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