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917992
《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自序 黄惇
写在黄惇先生《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重版之际 辛尘
序言 戴小京
绪论
第一节
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印论史的目的
第二节
古代印论史的对象和范围
第三节
古代印论史的分期
一、印论史上的萌生期—元代
二、印论史上的成熟期—明代后期
三、印论史上的发展期—清代
第一章
元代的印论
第一节
元代印论史前史——由书画鉴藏印和集古印谱产生的印章审美意识
第二节
赵孟 的《印史序》与汉印审美观的确立
第三节
吾衍《三十五举》及其在印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赵、吾影响下的元代文人印章审美观
一、集古印谱序跋
二、由杨维桢《方寸铁志》等所载朱珪的资料窥及元代后期的文人印章审美观
三、镏绩的《霏雪录》及关于王冕的评价
第二章
明代的印论
第一节
明代印论发展的诸因素
笫二节
顾从德的集古印谱与“神迹心画说”
笫三节
明代印论的标帜:周应愿《印说》
一、以刀刻印的创作论
二、创作论的展开—印与诗、文、书、画的通感
三、“印品说”与创新观
四、印章美学的开拓
五、《印说》的价值、影响、流传及其成书时间
第四节
明代印学理论的归纳、规范和深化
一、简明的印学总纲—甘旸的《印章集说》
二、篆刻技法的理论化—徐上达的《印法参同》
第五节
万历时代有影响的印章美学观
一、沈野的“自然天趣说”
二、杨士修的“印如其人说”与风格论
三、朱简的印章“笔意表现说”
四、传神说
五、感兴说
六、学养论
七、入古出新论
笫六节
关于印字取材的正谬之争
第七节
品格说与印章批评框架的建立
一、明代印章批评的特征
二、品格说
1. 印品
2. 《印谈》《印经》《印学正源》中的批评标准
3. 《印母》中的品格说与印章批评框架的完善
第八节
由《印薮》引出的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批判思潮
第九节
朱简的印章艺术流派说
第三章
清代的印论
第一节
清初印论发展的概况
笫二节
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
一、己意说与本色说
二、同期诗歌流派与印章流派的比较
三、《印人传》中的流派问题
笫三节
秦爨公《印指》中的“气”“生趣”“色泽”
第四节
袁三俊《篆刻十三略》中的审美感受
第五节
印章技法论的新发展
一、许容的“用刀十三法”
二、张在辛《篆印心法》
第六节
清代中期的印论汇编
一、《印文考略》一系
二、《续三十五举》一系
笫七节
印论中的考证倾向及对印章审美认识的开拓
一、在印章考证中获得新的印章审美认识
二、程瑶田《看篆楼古铜印谱序》与古玺认识的突破
第八节
清代印论中的美学命题
一、石涛的“一体说”
二、王文治的“性情说”与翁方纲的“质厚说”
三、程瑶田的“真”说
第九节
浙派印款中的审美取向
一、重视创作思维活动的审美取向
二、突破汉印审美观的多元审美取向
三、金石学刺激下出现的“印外求印”倾向
四、“不计工拙说”与写意思想
第十节
印学丛书的问世
第十一节
印从书出论
一、邓石如与“印从书出论”的缘起
二、魏稼孙关于“印从书出论”的表述及其影响
笫十二节
印外求印论
一、赵之谦与“印外求印论”
二、“印外求印论”的发展
三、关于“印中求印”与“印外求印”的辩证总结
笫十三节
赵之谦的巧拙论辩和对徽、浙两宗的批评
一、围绕吴让之印章审美观的巧拙论辩
二、因赵之谦巧拙论辩引起的反响
附录
伪托何震的《续学古编》辨讹
后记
人名索引
《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自序
当读完这本《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三校样后,我的心才稍稍平复。 此著199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写作时间更早在 1988 年前后。今修订后
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因此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书画出版社,感谢为新版付
出辛勤劳动的编审茅子良先生和责编吴云峰先生、曹瑞锋先生,还有我并不知晓姓名而为新版付出心血的编辑。新版又蒙辛尘先生作有新序,也是我需要由
衷感谢的。
《中国古代印论史》是我近三十年前的旧作,这三十年,祖国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回忆当初我撰写此著的动机,即意识到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篆刻理论——印论,不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湮灭。因此对于印论被学界遗忘的担忧,对于印论文献中真伪考证的困难,对于我在研究中“杜
撰”的如“笔意表现论”“自然天趣说”“一体论”等许多印论概念是否为读者接受的疑虑,都曾在原著《后记》中流露于笔端。然而,这三十年书法篆刻的学术界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当年写作时的孤独感也渐之淡忘,这是因为有许多学者和博硕研究生参预到篆刻史论的研究中来。尤其在拙著出版十年后的本世纪初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向纵深大大推进了。为此,当新版问世时,我更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十年前的旧作,当然会打上三十年前的历史印记,文中学术规范的疏忽、引文断句的讹误、标点符号的不严谨,都有不尽如意之处,此次修订都努力一一纠正。调整和新增后的插图,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论述的提升。至于原作之章、节、目的安排,皆一仍原稿。如同装裱旧字画,我以为新装之目的,当整旧如旧,否则便没有了历史的真实性。2010 年我曾将本书写作的基础材料加上后来新收集的古代印论文献,整理分类,汇成上下两册《中国印论类编》出版,有朋友建议我将新获得的发现与感知,在修订本书时增添进去。我以为这两种著作本是相互补充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中国古代印论史》主要是研究,而《中国印论类编》主要是文献归类和整理,功能不同,也不可替代,加上是我不同时间段的成果,所以我一仍原稿,也有这层意思的考虑。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人,而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庄子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想这本旧作也当视为印论研究及篆刻艺术史研究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此次新版还能继续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一点点贡献,那便是我的初心。
黄 惇
二〇一八年初夏于金陵秦淮河西风来堂
评论
还没有评论。